1、 ICS 67.220.10 CCS B 36 DB42 湖北省 地方标准 DB42/T 187 2021 代替 DB42/T 187-2006 生姜生产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ginger cultivation 2021 - 03 - 01 发布 2021 - 05 - 01 实施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2/T 187 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产地环境条件 . 1 5 施肥原则 . 1 6 姜种选择 . 2 7 种姜处理 . 2 晒姜与选种 .
2、 2 浸种消毒 . 2 催芽 . 2 8 种植田块的准备 . 2 9 播种 . 2 10 田间管理 . 2 遮荫 . 2 水、肥管理 . 3 中耕与除草 . 3 培土 . 3 11 病虫害防治 . 3 防治原则 . 3 主要病虫 害 . 3 农业防治 . 3 物理防治 . 3 农药防治 . 3 12 采收与储存 . 3 采收 . 4 储存 . 4 13 生产档案 . 4 附录 A(资料性) 生姜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 . 5 DB42/T 187 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 DB
3、42/T 187-2006绿色食品 生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本文件与 DB42/T 187-200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a) 名称更改为生姜生产技术规程; b) 增加了“目次”; c) 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进行重新检索更新,替换为 GB/T 8321.1 文件(见第 2 章, 2006 版第 2 章); d) “品种选择”改为“姜种选择”,删除了推荐的品种(见第 6 章, 2006 版第 4 章); e) “大田准备”改为“施肥原则”(见第 5 章, 2006 版第 5 章); f) “草木灰浸种”替换成“乙烯利浸种”,增加了姜种摆放姜芽朝向(见第 9 章, 200
4、6 版第 7 章); g) 遮荫部分增加生姜专用膜(见 10.1, 2006 版 8.1); h) 修订了表 1 中病虫害及其药剂防治(见附录 A, 2006 版表 1) . 本文件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来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金平、郭凤领、周洁、胡军安、符家平、矫振彪、宋志红、杨文杰、覃竹山、 周雄祥、陈磊夫、刘志雄、肖颖、邱正明、唐纯、温亮、杨蓓、王东歧、温毅华、刘奕清、曾媛。 本文件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42/T 187-2000; DB42/T 187-2006。
5、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联系电话: 027-87389436, 邮箱: ; 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联系电话: 027-87389436,邮箱: 。 DB42/T 187 2021 III 引 言 按照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 业优化结构与做强做 大和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 增绿,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蔬菜产业是农业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6、是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和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重要 产业。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与引领作用,保障农业科技的有效供给,不断满足各方对农业科技知识的 需求,是培育农业新动能、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农业供给质量的有效一环。 生姜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富含辛辣和芳香成分,药食同用,其保健功能受到广大 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我国生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势产 区不断形成,生姜生产已成为产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经。 但生姜具有明显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近年来“姜你军”、“毒生姜”等事件的发生,表明我 国生姜产业标准化程度仍处于较低层次,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仍然比
7、较薄弱。生姜栽培过程中的每一个 技术环节都对其产量和种植者的收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急需对生姜生产进行标准化。 DB42/T 187 2021 1 生姜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姜( Zingiber officinale Roscse.)栽培中的产地环境条件、施肥原则、种姜选 择、姜种处理、种植田块的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储存及生产档案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生姜的栽培生产,长江流城其他地区亦可参考应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
8、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2013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产地环境条件 应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微酸性的肥沃壤土。前茬作物为番茄、 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植物的地块以及偏碱性土壤和黏重的涝洼地不宜作为姜田。姜田轮作周期应 两年以上。产地环境应符合 NY/T 391的规定。 5 施肥原则 有条件的地区宜采取 测土平衡施肥。无条
9、件的,每 667 m2撒施腐熟农家肥 1500 kg 2000 kg或商品有 机肥 500 kg,氮肥( N) 20 kg 30 kg,磷肥( P2O5) 10 kg 15 kg,钾肥( K2O) 25 kg 35 kg,硫酸锌 1 kg 2 kg,硼砂 1 kg。中、低肥力土壤施肥量取高限,高肥力土壤施肥量取低限。 基肥:有机肥总用量的 60%、氮肥( N)的 30%、磷肥( P2O5)的 90%、钾肥( K2O)的 60%以及全部微肥 做基肥。 种肥:将剩余的有机肥和总量 10%的氮肥( N)、磷肥( P2O5)、钾肥( K2O)做种肥,开沟施用。 追肥:于幼苗期追氮肥( N)总量的 30
10、%;三杈期追氮肥( N)总量的 20%、钾肥( K2O)总量的 20%; 根茎膨大期追氮肥( N)总量的 10%、钾肥( K2O)总量的 10%。在姜苗一侧 15 cm处开沟或穴施,施肥深度 达 10 cm以上。肥料使用应符合 NY/T 394。 DB42/T 187 2021 2 6 姜种选择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目标市场的需要,选择抗病、优质、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优良品种。宜选 姜块肥大饱满、皮色光亮、肉质新鲜、无病虫害和无机械损伤的姜块。有条件的可选用脱毒姜种。 7 种姜处理 晒姜与选种 播种前 30 d左右,选晴天,从窖中取出姜种,清水洗净后 掰成 50 g 100 g大小的姜块 ,平
11、摊在背风 向阳处事先铺好的草席或麻袋上晾晒 1 d 2 d,每天傍晚收进室内,中午若日光强烈,适当遮荫。晒姜 过程 中,随时剔除瘦弱干瘪、质软变褐、受冻、受病虫危害的劣质姜种。 浸种消毒 可采用下列方式浸种消毒: 1:1:100 的波尔多液浸种 20 min; 1%石灰水浸种 30 min; 1000 倍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 10 min; 500 mL 的新植霉素、卡那霉素浸种 48 h; 30%氧氯化铜 800 倍液浸种 6 h。 经上述任何一种方法消毒后,都 要用清水洗净姜种,晾干后催芽。 催芽 将消毒后的种姜置于相对湿度 80% 85%,温度 22 28 条件下变温催芽。即前期 23 左
12、右,中 期 26 左右,后期 24 左右。当幼芽长 度达 1 cm左右, 即可播种 。 8 种植田块的准备 整地前,耕翻 1次 2次,耕深 40 cm,充分冻垄或晒垄。按畦面宽 2.0 m 2.5 m,畦沟宽 30 cm 50 cm、 沟深 20 cm 25 cm开厢,然后在畦面上横向按 60 cm 65 cm行距开深 20 cm 25 cm种植沟备播,并开好宽 50 cm、深 30 cm的腰沟、围沟,做到沟沟相通、雨停沟干。施入基肥。基肥施用应符合 NY/T 394-2013中 4.2和 5.2的规定 。 9 播种 露地播种期为 4月上旬 4月下旬,地膜覆盖栽培可提早 5 d 7 d。每个姜
13、块保留 1个短壮芽,然后用 乙烯利 250 mg/L浸种 15 min捞出播种。播种前在种植沟内施种肥,种肥与土混匀,浇透水,待水渗下去 后,将种姜水平摆放种植沟内,沟内株距 20 cm 25 cm,使姜芽方向保持一致。种植沟为东西向的姜芽 朝东南,南北向的姜芽朝西南。每 667 m2 摆放株数为 4500株 6000株。播种后,盖 4 cm 5 cm厚细土。 10 田间管理 遮荫 DB42/T 187 2021 3 出苗率达 50%时搭棚架高 2 m,覆 盖遮光 率为 50% 60%的遮阳网,至 8月下旬拆除遮阳网。 利用生姜专用膜遮荫,可 实现温光环境 的一体化调节。专用膜小棚栽培生姜出苗
14、后,应根据外界 温度变化,通过在膜上打孔,合理调节通风量,使棚内昼 /夜温度保持 22 35 /15 22 ,午 间短时最高气温不超过 38 ;植株长至 5 个分枝左右时撤膜。中棚或大棚栽培的温度控制指标可参考 小棚,通过对棚膜扒缝通风,以保护棚膜完整, 翌年可重复利用。 水、肥管理 10.2.1 出苗期 出 苗 80%时浇一次水。 降雨过多的地区,做好排水,防止田间积水。浇水和雨后及时划锄。 10.2.2 幼苗期 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最大持水 量的 75%左右 为宜,及时排灌,浇水和雨后及时划锄。于姜苗高 30 cm左右,并具有 1个 2个小分枝 时,进行第一次追肥。 10.2.3 旺盛生长
15、期 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最大持 水量的 80%为宜,视墒情每 4 d 6 d浇一次水。做好排水防涝。三杈期 前后进行第二次追肥。根茎膨大期进行第 三次追肥。 中耕与除草 生姜出苗后,结合浇水、除草 ,中耕 1次 2次。或用 72%异丙甲草胺乳油或 33%二甲戊灵乳油进行化 学除草。 培土 植株进入旺盛生长期,结合追肥、浇水 进行培土。以后每隔 15 d 20 d培土一次,共培土 3次 4次。 11 病虫害防治 防治原则 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配合使用化学防治措施 。 农药的使用应符合 NY/T 393和 GB/T 8321.1的规定。 主要病虫害 病害
16、主要有姜瘟病、茎基腐病、白星病、枯萎病等,虫害主要有姜螟、小地老虎等。 农业防治 2 a(年)以上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姜种,做好田园清洁,及时清除感病植株,增施有机肥 。 物理防治 虫害可用黑光灯、太阳能诱虫灯等诱杀 。 农药防治 生姜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详见 附录 A。 DB42/T 187 2021 4 12 采收与储存 采收 12.1.1 嫩姜采收 嫩姜应在根茎生长盛期采收。 12.1.2 鲜姜采收 初霜后植株顶部叶片枯黄时,是鲜姜的收获 适期。收前 3 d 4 d先浇小水使土壤充分湿润,收获时 抓住茎叶整株拔出,轻轻抖掉泥土,保留茎杆基部 2 cm 3 cm,削去其它 茎叶。 储存
17、晴天收获,收获后将带少量潮湿泥土的生姜入窖贮藏。 13 生产档案 记录品种、整地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以及田间操作管理措施等;所有记录应真实、准确、规范 并具有可追溯性,生产档案应有专人保管,至少保存 2 a。 DB42/T 187 2021 5 A A 附录 A (资料性) 生姜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 表 A.1 生姜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方法 防治对象 农药名称及使用方法 安全间隔期( d) 姜瘟病 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 1000 倍液, 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 1000 倍 1500 倍液, 20%噻菌铜 500 倍液, 10 亿活芽孢 /g 枯草芽 孢 杆菌 2000 倍液, 3
18、%中 生菌素 1000 倍液喷淋或灌根。 7 10 茎基腐病 77%多宁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加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灌根。 7 10 白星病 30%绿得保胶悬剂 300 倍液,或 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400 倍液,或 64%杀 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80%万露生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68%倍得利可 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80%敌菌丹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7 10 枯萎病 5%丙烯酸 恶霉 甲霜水剂 800 倍 1000 倍液,或 70%恶性霉菌灵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或用 3%恶霉 甲霜水剂 600 倍 800 倍液灌根 , 或 200 亿 /g 枯草芽 孢杆菌可溶性粉剂 500 倍 800 倍液灌根 。 7 10 姜螟 20%氯虫苯酰胺悬浮剂 2000 倍液,或 10%多杀霉素悬浮剂 1000 倍液,或 16000 IU/mg 苏云金杆菌悬浮剂 2250 mL/hm2,或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300 mL/hm2兑 水 450 kg/hm2,或用 25%灭幼脲 悬乳剂 1000 倍液喷雾。 7 10 小地老虎 用 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 500 倍液于 16 00 以后喷施根茎部周围土壤, 或 1 g/m2的 100 亿白僵菌 /g 粉剂均匀撒在苗上。 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