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7 T 4217-2020 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1504673       资源大小:1.76M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7 T 4217-2020 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pdf

    1、 ICS 07.060 CCS A 45 山东省 地方 标准 DB37/T 4217 2020 37 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ynamic monitoring of offshore spatial resources 2020-12-30 发布 2021-01-30 实施 山东省 市 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7/T 4217 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参考基准 . 1 4.1 坐标系统 . 2 4.2 地图投影 . 2 4.3 高

    2、程基准 . 2 4.4 深度基准 . 2 5 监视监测内容 . 2 5.1 海岸线 . 2 5.2 海湾 . 2 5.3 河口 . 2 5.4 潮间带 . 3 6 监视监测范围 . 3 6.1 海岸线 . 3 6.2 海湾 . 3 6.3 河口 . 3 6.4 潮间带 . 3 7 监视监测方法与要求 . 3 7.1 遥感监视监测 . 3 7.2 现场监视监测 . 4 8 动态变化分析 . 7 8.1 动态变化内容 . 7 8.2 动态变化分析方法 . 8 9 成果资料及要求 . 10 9.1 成果资料 . 10 9.2 成果要求 . 11 附录 A(资料性) 海域使用分类 . 13 附录 B(

    3、规范性) 记录表 . 14 参考文献 . 20 DB37/T 4217 2020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 山东省海洋局 提出 并组织实施 。 本文件由 山东省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山东省水产设计院 、 山东省海洋工程咨询协会 、 烟台市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贺志鹏、李阳、刘浩、梁峰、岳英洁、毕永坤、杨怡红、刘麒、高鹰、于冬、 王腾、王钧俊、单长贺、孔祥菲、周斌、张健

    4、桥。 DB37/T 4217 2020 1 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 文件 规定了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的参考基准、内容、范围、方法与要求、动态变化分 析和成果资料及要求。 本 文件 适用于山东省管辖海域、海岛范围内,包括海岸线、海湾、入海河口、潮间带等近岸海域空 间资源基本情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的监视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7930 1:500 1:1 000

    5、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T 7931 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 12327 海道测量规范 GB/T 12898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7501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 GB/T 32067 海洋要素图式图例及符号 GB/T 3318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1:5 000 1:10 000正射影像地图 CH/T 2009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 RTK)技术规范 CH/T 3007.2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 第 2部分 :1:500 1:1 000 1:2 000数字高程模型 数 字正射影像图 数

    6、字线划图 HY/T 123 海域使用分类 HY/T 124 海籍调查规范 HY/T 164 海岸带制图图式 HY/T 251 宗海图编绘技术规范 DB37/T 3588 海岸线调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断面基准点 daum point 距离监测区域有一定距离,地质条件稳定,易于保存,便于水准联测的点。 3.2 工作点 working point 断面起点。 4 参考基准 DB37/T 4217 2020 2 4.1 坐标系统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CGCS2000)。 4.2 地图投影 高斯 -克吕格投影。 4.3 高程基准 1985国家高程基准。

    7、 4.4 深度基准 理论深度基准面。 5 监视监测内容 5.1 海岸线 海岸线基本情况监测 应 包括以下内容: a) 海岸线位置、类型、分布、长度; b) 海岸线利用的位置、类型、长度 。 海岸线监视内容包括: a) 海岸线开发利用现状 ,具体参照附录 A(表 A.1) ; b) 岸滩冲淤现状。 5.2 海湾 海湾基本情况监测 应 包括以下内容, 应符合附录 B的要求 (表 B.3): a) 海湾类型; b) 口门位置、口门宽度、海湾面积、岸线位置、类型、长度; c) 湾内水下地形; d) 海湾开发利用现状等。 海湾监视内容包括: a) 海湾开发利用现状; b) 海湾岸线开发利用现状; c)

    8、岸滩冲淤现状。 海湾分类根据海湾形态判别,按表 1,分为开敞型湾、半开敞型湾、半封闭型湾和封闭湾。 表 1 海湾分类 海湾类型 开敞度 开敞型湾 0.2 半开敞型湾 0.1 0.2 半封闭型湾 0.01 0.1 封闭湾 0.01 5.3 河口 DB37/T 4217 2020 3 河口基本情况监测 应 包括以下内容, 应符合附录 B的要求 (表 B.4): a) 口门位置、河口宽度、岸线位置、类型、长度; b) 河口水下地形; c) 河口开发利用现状等。 河口监视内容包括: a) 河口开发利用现状; b) 河口岸线开发利用现状; c) 河口冲淤现状。 5.4 潮间带 潮间带基本情况监测 应 包

    9、括以下内容, 应符合附录 B的要求 (表 B.5): a) 潮间带宽度、面积; b) 开发利用现状。 潮间带基本情况监视内容: a) 潮间带开发利用现状; b) 潮间带冲淤现状。 6 监视监测范围 6.1 海岸线 省政府批复的海岸线。 6.2 海湾 海岸线至海湾口门内的全部海域。 6.3 河口 从海岸线至口门的河口段以及从口门到水下三角洲前缘坡折的口外海滨段。 6.4 潮间带 海岸线至 0米等深线间的海岸带。 7 监视监测方法与要求 应 采用遥感监视监测与现场监视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近岸海域空间资源进行监视监测,通过遥感监 视监测提取海岸线、海湾、河口、潮间带的空间属性信息及开发利用现状,通过现

    10、场监视监测对遥感监 测 提取的信息进行现场核查并对遥感监测提取信息以外的监测要素进行现场监测。 7.1 遥感监视监测 7.1.1 遥感影像选择 应 采用监测实施前半年内的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优于 1 m,影像云覆盖率不应大于 10 %,相邻影像 之间不应小于影像宽度 5 %的重叠,选用层次丰富、图像清晰的影像。 7.1.2 遥感影像处理 DB37/T 4217 2020 4 影像几何校正处理及影像融合按照 GB/T 7930的规定执行。 7.1.3 信息提取 信息提取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a) 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结合实地踏勘验证,开展遥感影像信息提取,建立海岸线、海湾、河 口遥感影像解译样本库

    11、; b) 采用人机交互法,按照 DB37/T 3588 界定方法,提取海岸线位置、类型、属性及海岸线两侧 开发利用现状等; c) 采用人机交互法,参照海域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规范界定方法,提取海湾、河口的口 门宽度、岸线、面积及开发利用现状。 信息提取的主要技术要求: a) 信息提取比例尺 1:10 000; b) 特征点平面位置中误差按 GB/T 33182 的规定执行; c) 线状矢量数据提取,精度优于 2 个像元;面状矢量数据提取,精度优于 4 个像元,最小图斑 面积不小于 25 mm2; d) 矢量数据拓扑检查,保证线状矢量数据连续、无悬点、无重叠,面状矢量数据无重叠; e) 向海一侧

    12、,解译信息类型按照 HY/T 123 的规定执行(参见附录 A)。 7.2 现场监视监测 7.2.1 现场监测 7.2.1.1 岸线监测 7.2.1.1.1 监测方法 对可以到达的区域 应 采用 GNSS测量方法进行现场监测,对于难以到达的区域 应 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 法进行监测。 7.2.1.1.2 技术要求 岸线监测技术要求如下: a) 岸线监测时,测量岸段应按顺序编号,按 DB37/T 3588 要求填写岸线位置、类型和岸线两侧 开发利用情况, 应符合附录 B 的要求 (表 B.1、 表 B.2); b) 测量路线沿遥感影像提取的海岸线布设,测量点选取海岸线拐点、类型分界点、遥感解译验

    13、证点等特征点; c) 监测岸线测量点应有代表性,对于直线型海岸线,测点布设间距不超过 200 m;对于弧线型海 岸线,测点布设应体现其弧线形态;对于折线型海岸线,测点布设应体现折线形态,测点最 大间距一般不超过 100 m;在变化复杂及特殊岸段应加密观测点,测点最小间距一般不小于 10 m; d) 现场测量点的平面位置的点位中误差为 0.1 m,按照 HY/T 124 的规定执行;航空摄影测量平 面位置中误差为 1 m,按照 CH/T 3007.2 的规定执行; e) 市、县(区、市)的海岸线的分界点的位置,应由调查人员进行现场确定; f) 现场测量执行 CH/T 2009 的规定; g) 航

    14、空摄影测量执行 GB/T 7930、 GB/T 7931 的规定。 7.2.1.1.3 监测成果 DB37/T 4217 2020 5 基于基础地理数据和内外业调查分析成果,编制成果矢量数据集,数据格式采用 Geodatabase格式; 矢量数据集相关的属性数据执行 DB37/T 3588的规定。矢量数据集应通过拓扑规则检查,形成线状要素 矢量数据。绘制海岸线类型与分布、海岸线利用现状等专题图,进行岸线长度量算,统计岸线类型。 7.2.1.2 水下地形监测 7.2.1.2.1 监测方法 应 采用验潮模式或无验潮模式测量方法,监测水下地形。 7.2.1.2.2 技术要求 水下地形监测技术要求如下

    15、: a) 监测点深度中误差 Ms 应符合表 2 要求 ; 表 2 深度中误差基本精度指标 深度 H 深度中误差 Ms 最大限差 20 m 0.2m 0.4m 20 m 1%H 2%H b) 水位控制、水下测量测线布设、测深定位及水下地形图绘制的要求按照 GB 12327 的规定执行; c) 水深改正等后期数据处理及水深图编辑按照 GB 12327 的规定执行; d) 水深图绘制按照 HY/T 251 的规定执行。 7.2.1.2.3 监测成果 监测成果有水深图、水下地形图。数据格式采用 Geodatabase格式,矢量数据集应通过拓扑规则检 查,形成线状要素。矢量数据集相关的属性数据,见表 3

    16、。 编制水深 DLG数据和成果矢量数据集,数据格式采用 Geodatabase格式;矢量数据集相关的属性数据 , 按表 3要求。矢量数据集应通过拓扑规则检查,形成线状要素矢量数据,绘制水深图、水下地形图。 表 3 矢量数据属性表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 备注 1 所在行政区 长整型 30 按行政区划代码填写到县、市、区 2 水 深值 短整型 5 1 经改正的等深线 数值 3 高程值 短整型 5 1 经改正的等高线数值 4 备注 文本型 100 需要备注的内容 7.2.1.3 断面监测 7.2.1.3.1 监测方法 应 使用 GNSS水准法、单波束测深法,对特定断面进行监测

    17、。 7.2.1.3.2 技术要求 DB37/T 4217 2020 6 断面监测技术要求如下: a) 断面监测以工作基点为起始点,垂直于海岸线方向,并结束于 0 米等深线的交点; b) 基准点、工作基点高程按照 GB/T 12898 中四等水准测量的规定进行,填写断面监测记录表, 格式 应符合 附录 B 要求 (表 B.6); c) 工作基点应均匀分布在监测对象内,对存在影响冲淤变化因素的区域、地形变化复杂的区域, 可酌情增加密度;每次监测前工作点应进行水准联测; d) 水深小于 1 m 采用水准法测量,水深 1 m 2 m 采用水准法和单波束测深仪同时施测,水深大于 2 m 采用单波束测深仪

    18、进行水深测量,水深测量 按照 GB/T 17501 的规定执行; e) 断面监测点深度中误差为 0.2 m, 2 倍中误差为最大限差; f) 对各断面数据进行样条插值处理,绘制监测区域的断面曲线。 7.2.1.3.3 监测成果 应 基于断面测量数据绘制成果断面图。 7.2.1.4 开发利用现状监测 7.2.1.4.1 监测方法 应 采用遥感监测,实地 调查、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开发利用现状监测。 7.2.1.4.2 技术要求 开发利用现状监测技术要求,如下: a) 遥感监测提取开发利用图斑,按照 7.1.3 要求执行,实地调查确定开发利用图斑的边界、内 容及海域使用类型,并对遥感监测未提取的图

    19、斑进行补充调查; b) 对已开发利用海域进行边界、拐点、特征点测量,平面位置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0.1 m,按 照 HY/T 124 的规定执行; c) 每个图斑有且仅有一个海域使用类型,海域使用类型要细化到二级类; d) 海域使用类型按照附录 A 执行。 7.2.1.4.3 监测成果 应 基于实地调查及测量成果,编制开发利用现状成果矢量数据集,矢量数据集应通过拓扑规则检查, 形成面状要素矢量数据。数据格式采用 Geodatabase格式;矢量数据集相关的属性数据,按表 4要求。绘 制开发利用现状类型与分布、开发利用现状等专题图。 表 4 开发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属性表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类型

    20、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 备注 1 图斑编号 短整型 5 开发利用现状图斑编号 , d)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顺时针或逆时针编号 2 所在行政区 长整型 30 按行政区划代码填写到县、市、区 3 海域使用类型名称 文本型 30 海域使用类型名称,细化至二级类 4 海域使用类型编码 短整型 5 海域使用类型编码,细化至二级类 DB37/T 4217 2020 7 表 4 开发利用现状矢量数据属性表 (续)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 备注 5 用海方式名称 文本型 30 用海方式名称,细化至二级类 6 图斑面积 双精度 20 4 开发利用现状图斑面积 , 保留四位小数 7 备注 文本型

    21、 100 需要备注的内容 7.2.2 现场监视 7.2.2.1 监视方法 应 拍摄现场照片、视频,进行现场监视。 7.2.2.2 技术要求 现场监视技术要求,如下: a)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每个监视点不少 2 张,照片应附带经纬度,每张照片不小于 1 M; b) 视频应能反映海岸线拐点、开发利用类型等典型特征属性 , 时长不少于 15 秒; c) 照片编号规则:监视对象 +监视内容 +监视点序号 +拍摄序号,照片属性按表 5 要求进行编辑。 表 5 现场监视照片数据属性表 序号 字段名称 字段类型 字段长度 小数位数 备注 1 照片编号 文本型 10 监视 对象为 : 海岸线 ( C),海湾(

    22、 G),河口( E), 潮间带( I); 监视内容为 :开发利用现状、冲淤现状 2 所在行政区 长整型 30 按行政区划代码填写到县、市、区 3 拍摄日期 日期型 10 拍摄时的日期 4 经度 双精度 10 3 拍摄地点的经度 5 纬度 双精度 10 3 拍摄地点的纬度 6 备注 文本型 100 需要备注的内容 8 动态变化分析 8.1 动态变化内容 8.1.1 海岸线 海岸线动态变化监测内容 应 包括: a) 岸线位置、长度、类型变化; b) 岸线开发利用位置、长度、类型变化; c) 岸滩冲淤情况变化。 8.1.2 海湾 海湾动态变化监测内容 应 包括: a) 海湾面积变化; b) 海湾水下

    23、地形变化; DB37/T 4217 2020 8 c) 海湾开发利用情况变化。 8.1.3 河口 河口动态变化监测内容 应 包括: a) 口门位置及宽度变化; b) 河口水下地形变化; c) 河口开发利用情况变化。 8.1.4 潮间带 潮间带动态变化监测内容 应 包括: a) 潮间带宽度、面积变化; b) 潮间带冲淤情况变化; c) 潮间带开发利用情况变化。 8.2 动态变化分析方法 8.2.1 海岸线 8.2.1.1 岸线变化速率 应 利用 7.2.1.1岸线监测成果,统计多周期岸线的位置、长度等空间信息,计算岸线变化速率。 用一定时期内海岸线长度的年平均变化百分比来表示海岸线的变化强度。平

    24、均变化速率计算由式( 1) 给出: = () 100% (1) 式中: LCImn 在第 m年至第 n年时间段内,不同类型海岸线的年均变化速率; Lm m年某一类型海岸线的统计长度; Ln n年某一类型海岸线的统计长度。 8.2.1.2 岸滩冲淤变化 应 利用 7.2.1.3断面监测成果,绘制断面曲线图,如图 1,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岸滩冲淤情况。 图 1 单期监测断面图 比对多次监测的断面曲线,判断冲淤变化情况。 DB37/T 4217 2020 9 图 2 多期监测断面对比图 计算两期监测断面曲线在 0米等深线上的高差 L和年均高差 L,如图 2,判断冲淤变化状况。 8.2.1.3 岸线利用

    25、变化 应 利用 7.2.1.4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成果,分析海岸线利用的长度、类型变化。 8.2.2 海湾 8.2.2.1 海湾水下地形变化 应 利用 7.2.1.2海湾水下地形监测成果,生成海湾水下 DEM,对多期 DEM进行空间分析,得到海湾水 下地形变化情况。 8.2.2.2 海湾利用变化 应 利用 7.2.1.4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成果,分析海湾开发利用的面积、类型变化。 8.2.2.3 海湾面积变化 应 利用海湾岸线变化、口门位置变化、水下地形变化、开发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海湾面积变化。 8.2.3 河口 8.2.3.1 河口水下地形变化 应 利用 7.2.1.2河口水下地形监测成果,生成河口

    26、水下 DEM,对多期 DEM进行空间分析,得到河口水 下地形变化情况。 8.2.3.2 河口位置及宽度变化 应 利用遥感监测结果结合 7.2.1.1岸线监测成果,分析河口位置及宽度变化情况。 8.2.3.3 河口利用变化 应 利用 7.2.1.4开发利用情况调查成果,分析河口开发利用面积、类型变化。 8.2.4 潮间带 8.2.4.1 潮间带面积变化 应 利用 7.1.3信息提取、 7.2.1.1岸线监测成果,采用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多周期潮间带 面积变化。 DB37/T 4217 2020 10 8.2.4.2 潮间冲淤情况变化 应 利用 7.2.1.3断面监测成果,根据 8.2.1

    27、.2岸滩 冲淤变化的分析方法,分析潮间带冲淤情况变化。 8.2.4.3 潮间开发利用变化 应 利用 7.2.1.4开发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分析潮间带利用面积、类型变化。 9 成果资料及要求 9.1 成果资料 9.1.1 数据集 数据集成果主要包括: a) 遥感影像镶嵌数据集; b) 现场照片、视频数据集; c) 水下地形数据集; d) 断面监测数据集; e) 开发利用情况数据集; f) 各类元数据说明。 9.1.2 图件 图件成果主要包括: a) 海岸线类型分布图; b) 海湾、河口、潮间带断面图; c) 海湾、河口、潮间带断面布设图; d) 海湾、河口、潮间带面积变化专题图; e) 海湾、河口

    28、、潮间带水下地形变化专题图; f) 开发利用现状分布图; g) 水下地形图。 9.1.3 表格 表格成果主要包括: a) 海岸线现场调查记录表(表 B.1); b) 海岸线现场调查汇总表(表 B.2); c) 海湾监测统计表(表 B.3); d) 河口监测统计表(表 B.4); e) 潮间带变化统计表(表 B.5); f) 断面监测记录表(表 B.6)。 9.1.4 报告 报告成果主要包括: a) 海岸线动态监视监测报告; b) 海湾动态监视监测报告; c) 河口动态监视监测报告; DB37/T 4217 2020 11 d) 潮间带动态监视监测报告; e) 技术总结,工作报告,质量检验报告。

    29、 9.2 成果要求 9.2.1 图件编绘要求 9.2.1.1 最小图斑 各地物类型图上面积表示的最小图斑为 25 mm2,对于某些有特别意义的重要内容面积小于 25 mm2的, 用非比例符号表示。 9.2.1.2 成图比例尺 基本成图比例尺按照 1:50 000,具体可根据制图范围、工作要求等酌情调整成图比例尺。 9.2.1.3 图式图例 图式图例 应 按照 HY/T 164的规定执行。 海岸线分布、海岸线利用类型等专题信息图式图例应符合 GB/T 32067中规定。 9.2.1.4 其他成图要素 成图要素主要包括: a) 数学要素应包含投影、比例尺、坐标格网等内容; b) 专题要素应包含专题

    30、矢量数据、底图数据等内容; c) 辅助要素应包含图名、图例、坐标系、基准、制图单位、制图人和制图日期等内容。 9.2.2 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要求如下: a) 坐标单位采用度、分、秒格式,秒后保留 3 位小数; b) 长度单位采用米( m),保留 1 位小数; c) 面积单位采用公顷( hm2),保留 4 位小数。 9.2.3 设备要求 测量仪器设备应按国家规定进行计量检定,并进行现场校验和比对。 9.2.4 成果数据规格 成果数据规格要求如下: a) 统一采用 Geodatabase 方式按图层统一存储文件格式为“ .gdb”; b) 监测照片格式为“ .jpg”; c) 视频格式为“ .av

    31、i”; d) 遥感影像格式为“ .tif”; e) 矢量数据格式为“ .shp” ; f) 属性信息数据库采用 Access 数据库格式,数据库 文件格式为“ .mdb”。 9.2.5 成果报告要求 报告应编制以下内容: DB37/T 4217 2020 12 a) 任务概况 ; b) 历史资料及基础数据收集情况 ; c) 海岸线、海湾、河口现状 ; d) 动态变化分析 ; e) 监视监测成果结论与分析 ; f) 质量控制 ; g) 决策建议 。 DB37/T 4217 2020 13 A A 附录 A (资料性) 海域使用分类 海域使用类型及编码见表 A.1。 表 A.1 海域使用类型及编码

    32、 一级类 二级类 编码 名称 编码 名称 1 渔业用海 11 渔业基础设施用海 12 围海养殖用海 13 开放养殖用海 14 人工鱼礁用海 2 工业用海 21 盐业用海 22 固体矿产开采用海 23 油气开采用海 24 船舶工业用海 25 电力工业用海 26 海水综合利用用海 27 其他工业用海 3 交通运输用海 31 港口用海 32 航道用海 33 锚地用海 34 路桥用海 4 旅游娱乐用海 41 旅游基础设施用海 42 浴场用海 43 游乐场用海 5 海底工程用海 51 电缆管道用海 52 海底隧道用海 53 海底场馆用海 6 排污倾倒用海 61 污水达标排放用海 62 倾倒区用海 7 造

    33、地工程用海 71 城镇建设填海造地用海 72 农业填海造地用海 73 废弃物处置填海造地用海 8 特殊用海 81 科研教学用海 82 军事用海 83 海洋保护区用海 84 海岸防护工程用海 9 其他用海 DB37/T 4217 2020 14 B B 附录 B (规范性) 记录表 海岸线现场调查记录表见表 B.1、海岸线调查汇总表见表 B.2,海湾监视监测表见表 B.3,河口监视 监测表见表 B.4,潮间带监视监测表见表 B.5,断面监测记录表见表 B.6。 表 B.1 海岸线现场调查记录表 调查区域: 调查时间: 天气状况: 测量方式: 岸段序号 海岸线位置 海岸线类型 海岸线利用类型 照片

    34、编号 备注 注 1: 现场岸段的编号。 注 2: 描述测量岸段的具体位置 注 3: 海岸线类型按 DB37/T 3588的规定执行。 注 4: 海岸线利用类型结合附录 A执行。 注 5: 照片编号应填写现场照片编号。 注 6: 备注应填写其他重要信息。 记录人: 校对人: 审核人: DB37/T 4217 2020 15 表 B.2 海岸线调查汇总表 调查人: 校核人: 岸段序号 区域位置 岸线类型 岸线长度 端点坐标 开发利用现状 岸滩冲淤情况 备注 注 1: 岸段序号应自北向南顺序编号。 注 2: 区域位置填写 XX市 XX县(市、区)。 注 3: 海岸线类型按 DB37/T 3588的规

    35、定执行。 注 4: 岸线长度单位 m,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 1位。 注 5: 端点坐标采用每个岸段的起点坐标,采用度分秒形式,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 3位。 注 6: 开发利用现状结合附录 A执行。 注 7: 冲淤变化分为“侵蚀”和“淤积”两种类型。 注 8: 备注填写其他重要信息。 记录人: 校对人: 审核人: DB37/T 4217 2020 16 表 B.3 海湾监视监测表 区域位置 监测时间 基本情况 海湾面积 岸线类型 岸线长度 海湾类别 水深范围 口门位置 口门宽度 侵蚀 /淤积情况 开发利用现状 建设填海造地项目数量 面积 非透水构筑物项目数量 面积 围海养殖面积 照片编号 注 1:

    36、区域位置填写 XX市 XX县(市、区) 。 注 2: 时间格式 XXXX-XX-XX(年 -月 -日)。 注 3: 面积单位 hm2,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 4位。 注 4: 岸线类型按 DB37/T 3588的规定执行。 注 5: 长度单位 m,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 1位。 注 6: 海湾类别按照第 5章执行。 注 7: 水深范围单位 m,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 1位。 注 8: 开发利用现状结合附录 A执行。 注 9: 现场照片编号按第 7.2.2执行。 记录人: 校对人: 审核人: DB37/T 4217 2020 17 表 B.4 河口监测监测表 区域位置 监测时间 基本情况 河口面积 岸线类型

    37、 岸线长度 河口类别 水深范围 口门位置 口门宽度 侵蚀 /淤积情况 开发利用现 状 建设填海造地项目数量 面积 非透水构筑物项目数量 面积 围海养殖面积 照片编号 注 1: 区域位置填写 XX市 XX县(市、区)。 注 2: 时间格式 XXXX-XX-XX(年 -月 -日)。 注 3: 面积单位 hm2,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 4位。 注 4: 岸线类型按 DB37/T 3588的规定执行。 注 5: 长度单位 m,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 1位。 注 6: 河口类别按照第 5章执行。 注 7: 水深范围单位 m,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 1位。 注 8: 开发利用现状结合附录 A执行。 注 9: 现场照片

    38、编号按第 7.2.2执行。 记录人: 校对人: 审核人: DB37/T 4217 2020 18 表 B.5 潮间带监视监测表 区域位置 调查时间 潮间带宽度 最大宽度 潮间带面积 最小宽度 冲淤变化 侵蚀 /淤积情况 变化长度 /面积 开发利用现状 建设填海造地项目数量 面积 非透水构筑物项目数量 面积 围海养殖面积 端点坐标 起点坐标 终点坐标 照片编号 注 1: 区域位置填写 XX市 XX县(市、区)。 注 2: 时间格式 XXXX-XX-XX(年 -月 -日)。 注 3: 长度单位 m,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 1位。 注 4: 面积单位 hm2,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 4位。 注 5: 开发利

    39、用现状按 HY/T 123二级类的规定执行。 注 6: 采用度分秒形式,数值保留到小数点后 3位。 注 7: 现场照片编号按第 7.2.2执行。 记录人: 校对人: 审核人: DB37/T 4217 2020 19 表 B.6 断面监测记录表 测区: 日期:年月日 仪器: 天气: 测站编号 后视 视线高 前视 高程 备注 注: 测量记录按 GB/T 12898规范执行。 记录人: 立尺人: 校对人: 审核人: DB37/T 4217 2020 20 参考文 献 1 国海管字 2014 500号 海域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规范 2 鲁海渔 2016 53号 山东省海域动态监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 3 鲁海渔函 2017 233号 山东省海域动态监视监测工作规范(试行) 4 吴桑云,王文海 .海湾分类系统研究 .海洋学报 ,2000,22(4):83-89


    注意事项

    本文(DB37 T 4217-2020 近岸海域空间资源动态监视监测技术规范.pdf)为本站会员(brainfellow39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