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93.060 CCS P 28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1941 2020 公路海底隧道土建结构养护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maintenance of tunnel structure for highway submarine tunnel 2020 - 12 - 30 发布 2021 - 03 - 30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T 1941 2020 I 目次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 义 . . 1 4 移交接养 、安全保护及健康监测 . 2 4.1 一般规定 . . 2 4.
2、2 移交接养 . . 2 4.3 安全保护 . . 2 4.4 健康监测 . . 3 5 检查 . . 3 5.1 一般规定 . . 3 5.2 经常检查 . . 4 5.3 定期检查 . . 5 5.4 应急检查 . . 6 5.5 专项检查 . . 7 6 技术状况 评定 . . 8 6.1 一般规定 . . 8 6.2 衬砌 . . 9 6.3 其它分项 . . 12 6.4 技术状况评定计算 . . 14 7 维修养护 与病害处治 . . 15 7.1 保养维修 . . 15 7.2 病害处理 . . 16 8 技术管理 . . 17 8.1 一般规定 . . 17 8.2 文档管理
3、. . 17 8.3 应急处治 . . 18 8.4 公路海底隧道信息化养护管理系统 . 18 附录 A(规范性) 经常检查记录表 . 20 附录 B(规范性) 定期检查记录表 . 21 附录 C(规范性) 定期(专项/应急)检查记录表 . 22 附录 D(规范性) 技术状况评定表 . 24 DB35/T 19412020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厦门市路桥管理有限公司、厦门路桥工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华侨大学、西南交 通大学、厦门路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4、厦门合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林立华、胡洁、肖朝昀、于征、王明年、程棋锋、张建斌、魏聪、姜安龙、 陈少贞、许少辉、姚锐、郭伟。 DB35/T 1941 2020 1 公路海底隧道土建结构养护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海底隧道土建结构养护的移交接养、安全保护及健康监测,检查,技术状况评定, 维修养护与病害处治和技术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主体采用钻爆法修建的公路海底隧道土建结构的维修、养护管理工作;也适用于其它 类型隧道土建结构的维修、养护管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
5、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JTG H12 公路隧道养护技术规范 JTG H30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底隧道 subsea tunnel 为了解决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在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建造在海底之下供人员及车辆 通行的结构。 3.2 安全保护区 safe and pro tection area 为了保证海底隧道土建结构正常使用和安全, 在其结构及周边一定范围内陆域或水域划定的控制和 保护区域。 3.3 外部作业 exteri or action 在海底隧道土
6、建结构周边进行的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作业。 3.4 健康监测 health m onitoring 针对海底隧道关键断面、严重不良地质段、重大结构病害或隐患处的结构受力变形、围岩及地下水 等进行的运营期长期监测。 3.5 技术状况评定 technical st ate assessment 采用分层综合评定与隧道单项控制指标相结合的方法, 依次对隧道各项检测项目以及隧道土建结构 总体技术状况进行的评定。 DB35/T 19412020 2 4 移交接养、安全保护及健康监测 4.1 一般规定 4.1.1 海底隧道养护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预防性养护,评估土建结构技术状 况,查明并
7、逐步消除病害,维持土建结构良好的技术状况。 4.1.2 养护作业时,应按照 JTG H30 要求,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证养护作业安全。 4.1.3 养护维修完成后,应适时进行跟踪观察和监测,了解处治效果。 4.1.4 海底隧道接养时和运营期间,应建立养护技术档案,宜建立海底隧道信息化养护管理系统,并 纳入公路信息化养护管理系统。 4.2 移交接养 4.2.1 海底隧道管养单位宜参与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等主要建设过程,应参与工程交 (竣)工验收,并提出管养要求。 4.2.2 建设单位应向隧道管养单位移交隧道技术档案基础资料(含电子文档),并协同做好接管工作。 4.2.3 海底隧道移
8、交接管的有效期为交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二年内。超过有效期的,建设单位应委托具 有相应资质的检测评估机构对拟移交接管的隧道开展检测评估,检测结果符合原设计标准后方可移交。 4.2.4 新建的隧道在工程质量保修期内出现的质量问题,应由建设单位负责落实整改至合格。 4.2.5 隧道管养单位应对接养的隧道开展初次检查,并结合交竣工验收检测,建立隧道管养技术档案。 4.3 安全保护 4.3.1 为确保海底隧道运营安全,应加强隧道安全保护管理,划定隧道安全保护区域,限制外部作业。 外部作业不应影响海底隧道结构的承载能力、正常使用功能和其它特殊功能。 4.3.2 海底隧道安全保护区域范围应由管养单位提出并经当地
9、政府批准之后的范围。当遇到特殊的工 程地质或特殊的外部作业时,应适当扩大控制保护区范围。 4.3.3 安全保护区域内的限制外部作业应包含以下类别: a) 基坑工程、桩基工程、矿山法工程、顶管工程、盾构工程、爆破工程和井点降水等; b) 航道疏浚、海域挖掘等施工作业; c) 隧道浅埋地段,影响隧道结构受力的大面积堆载或增加载荷量的其他作业; d) 其他可能损害隧道的作业。 4.3.4 在安全保护区域内从事限制性外部作业时,应进行专项设计,制定隧道安全保护方案,并应组 织专家进行论证。经产权单位及相关部门评审通过后,签订外部作业安全保护协议,获得施工许可后方 可实施。 4.3.5 专项设计及安全保
10、护方案应包括以下主要技术内容: a) 既有隧道结构安全可靠性评定及外部作业对隧道安全影响评估; b) 隧道安全保护设计方案; c) 外部作业施工方案及应急预案; d) 施工期间及跟踪期的隧道监测方案; e) 其他需要的技术要求等。 4.3.6 在安全保护区域内从事外部作业时,施工作业单位应严格按照专项设计方案和相关技术要求组 织施工。 4.3.7 外部作业期间及跟踪期,应实施独立的第三方隧道专项监测,宜建立自动化监测系统,并向隧 道管养单位提供监测资料。 4.3.8 在外部作业影响范围内,监测项目宜包括以下内容: DB35/T 1941 2020 3 a) 隧道衬砌拱顶竖向位移、净空收敛、隧道
11、整体水平位移、路面竖向位移; b) 裂缝张开及发展、渗水量等; c) 陆域段地表沉降、土体深层位移、地下水位; d) 衬砌结构受力; e) 管养部门认定的影响隧道安全的其他监测内容。 4.3.9 应结合隧道的使用情况、设计要求、现有技术状态以及安全评估结果,综合设定各监测指标预 警值、警戒值及控制值。 4.3.10 外部作业期间及跟踪期,隧道结构出现异常及可能影响隧道安全运行的其它情况,外部作业单 位应及时调整施工方案,进行隧道结构安全检测和评估,制定专项方案并及时维修加固。 4.3.11 应根据外部作业情况储备一定数量结构抢修应急物质,如钢拱架、注浆堵水材料、装饰板等。 4.4 健康监测 4
12、.4.1 海底隧道应建立健康监测系统,对严重不良地质段、隧道关键断面、重大结构病害或隐患处的 土建结构开展运营期长期监测,及时掌握隧道结构的安全状况及其演变过程,为结构检查、技术状况评 定提供依据,进而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确保隧道结构处于良好的功能状态。 4.4.2 设计阶段应进行运营期健康监测设计,选择合适的监测项目,以反映隧道围岩及结构运营期间 的受力、变形以及衬砌的耐久性。 4.4.3 健康监测宜采用自动化手段,所用传感器应满足耐久性要求,埋设于岩土体内、初期支护和二 次衬砌中的传感器应在隧道施工期间进行布设。 4.4.4 隧道管养单位应在隧道接管后,编制隧道运营期健康监测管理方案,作为隧
13、道管理制度重要部 分,确保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4.5 隧道管养单位应会同设计等单位明确隧道结构长期安全控制基准值,每年根据健康监测数据, 结合其它检查结果,分析并预测其变化规律,对隧道结构安全性进行评价。 5 检查 5.1 一般规定 5.1.1 海底隧道土建结构养护工作应包括日常巡查、清洁、结构检查与技术状况评定、保养维修和病 害处治等内容,相关巡查、清洁及检查频率按照 JTG H12规定的养护等级一级执行。 5.1.2 海底隧道结构物是在恶劣的海水环境下使用的,应重点关注: a) 海底风化槽、地层断裂带、富水砂层等不良地质地段; b) 覆土厚度小于 1 倍洞径地段; c) 施工期曾
14、发生塌方、大变形、突泥涌水段等重大风险事件区段; d) 隧道施工质量缺陷(如衬砌厚度不足、背后空洞、开裂及渗漏水等)的区段。 5.1.3 土建结构检查包括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应急检查和专项检查,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经常检查应对土建结构的外观状况进行一般性定性检查; b) 定期检查应按规定频率对土建结构的基本技术状况进行全面检查; c) 应急检查是在隧道遭遇自然灾害、发生交通事故或出现其它异常事件后,对遭受影响的结构 立即进行的详细检查; d) 专项检查应根据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应急检查的结果,对需要进一步查明缺损或病害的详 细情况的隧道,进行更深入的专门检测分析等工作。 5.1.4 养护
15、单位宜采用新式检测手段,以提高检测精度和速度,便于检查结果的电子化存储和使用。 5.1.5 结构检查时应充分利用健康监测数据,综合分析判断土建结构安全状况及其演变过程。 DB35/T 19412020 4 5.2 经常检查 5.2.1 应对土建结构的外观状况进行一般性定性检查。通过检查,及时发现早期缺损、显著病害或其 它异常情况。 5.2.2 经常检查的频率宜不少于 1 次/月。在雨季或极端天气情况下,或发现严重异常情况时,应提高 经常检查频率。 5.2.3 土建结构破损状况判定分三种情况:正常、一般异常、严重异常。具体的检查内容和判定标准 宜按表 1 执行。 表1 经常检查内容及判定标准 项
16、目名称 检查内容 判定标准 一般异常 严重异常 洞口 边(仰)坡有无危石、积水;边沟 有无於塞; 构造物有无开裂、 倾斜、 沉陷等 存在落石、积水隐患;构造 物局部开裂、倾斜、沉陷、 有妨碍交通的可能 坡顶落石、积水漫流;构造物因 开裂、倾斜或沉陷而致剥落或失 稳;边沟於塞,已妨碍交通 洞门 结构开裂、倾斜、沉陷、错台、起 层、剥落;渗漏水 侧墙出现起层、剥落;存在 渗漏水,尚未妨碍交通 拱部及其附近部位出现剥落;存 在喷水,已妨碍交通 衬砌 结构裂缝、错台、起层、剥落 衬砌起层,且侧壁出现剥落 状况,尚未妨碍交通,将来 可能构成危险 衬砌起层、 且拱部出现剥落状况, 已妨碍交通 渗漏水 存在
17、渗漏水,尚未妨碍交通 大面积渗漏水,已妨碍交通 路面 落物、油污、路面拱起、错台、沉 陷、渗水、滞水、横向和纵向裂缝、 龟裂、网裂、坑槽、车辙、表面破 损及脱皮、溜滑、翻浆、泛油、松 散、波浪、啃边、拥包等 存在落物、渗水或滞水、裂 缝等,尚未妨碍交通 存在落物,大面积路面渗水或滞 水,裂缝,路面拱起、坑槽、开 裂、错台等,已妨碍交通 检修道 结构破损;盖板缺失 结构破损,盖板缺损,尚未 妨碍交通 结构破损,已妨碍交通 排水设施 截、排水沟缺损、堵塞、积水、泵 房结构破损 存在缺损、积水,尚未妨碍 交通 沟管堵塞,积水漫流,设施缺损 严重,泵房结构破损严重,妨碍 排水,影响交通 服务性结构 物
18、(服务隧 道、通风塔、 联络通道、 斜 竖井、) 结构性破损; 通风塔沉降量、 倾斜; 斜竖井出入设施,防火门使用功能 结构性破损;通风塔沉降、 倾斜;斜竖井出入设施破坏; 防火门及使用功能不佳,尚 未妨碍服务功能 结构性破损;通风塔沉降、倾斜 超限值;斜竖井出入设施破坏; 防火门使用功能不佳,妨碍服务 功能 吊顶内装、 防 火涂层 吊顶内装脏污、变形、缺损、脱落、 漏水;防火涂层空鼓、开裂、流白、 脱落 吊顶内装存在缺损、变形脱 落、漏水;防火涂层空鼓、 开裂,流白,尚未妨碍交通 吊顶内装存在缺损、变形脱落、 漏水;防火涂层开裂脱落,已妨 碍交通 标志、标线、 轮廓标 是否完好 存在脏污、部
19、分缺失,可能 会影响交通安全 基本缺失或严重缺失,影响行车 安全 5.2.4 当经常检查中发现隧道存在一般异常情况时,应进行监视、观测或做进一步检查;当经常检查 DB35/T 1941 2020 5 中发现隧道存在严重异常情况时,应采取措施进行处治;当对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不明时,尚应做定期 检查或专项检查。 5.2.5 经常检查应配以简单的检查工具进行。应按照“经常检查记录表”(附录 A)规定填写,翔实 记录检查项目的缺损类型,估计缺损范围和程度以及养护工作量,对异常情况做出缺损状况判定分类, 并提出相应的养护措施。 5.3 定期检查 5.3.1 定期检查应对土建结构的技术状况进行全面检查,系
20、统掌握结构技术状况和功能状况,开展土 建结构技术状况评定,为制定养护工作计划提供依据。 5.3.2 定期检查的周期应根据隧道技术状况确定。宜每年进行 1 次定期检查,最长间隔不应超过 3 年。 新建隧道应在交付使用 1 年后进行首次定期检查。 5.3.3 定期检查的项目内容宜按表 2 和表3 进行。 表2 定期检查内容 项目名称 检查内容 洞口 滑坡、岩石崩塌的征兆及其发展趋势;边坡、碎落台、护坡道的缺口、冲沟、潜流涌 水、沉陷、塌陷等及其发展趋势 护坡、挡土墙裂缝、断裂、倾斜、鼓肚、滑动、下沉的位置、范围及其程度,表面风化、 泄水孔堵塞、墙后积水、地基错台、空隙等现象的位置、范围及其程度 洞
21、门 墙身裂缝的位置、宽度、长度、范围或程度 结构倾斜、沉陷、断裂的范围、变位量、发展趋势 洞门与洞身连接处环向裂缝开展情况、外倾趋势 混凝土起层、剥落的范围和深度,钢筋有无外露、受到锈蚀 墙背填料流失范围和程度 衬砌 衬砌裂缝的位置、宽度、长度、范围或程度,墙身施工缝开裂宽度、错位量 衬砌表层起层、剥落的范围和深度 衬砌渗漏水的位置、水量、浑浊状况、氯离子含量 路面 路面拱起、沉陷、错台、渗水、滞水、横向和纵向裂缝、龟裂、网裂、坑槽、车辙、表面 破损及脱皮、溜滑、翻浆、泛油、松散、波浪、啃边、拥包等范围和程度 检修道 检修道毁坏、盖板缺失的位置和状况;栏杆变形、锈蚀、缺损等的位置和状况 排水设
22、施 截、排水沟结构,泵房结构缺损程度,中央窨井盖、边沟盖板等完好程度,边沟开裂漏水 状况;排水沟(管)、积水井等淤积堵塞、沉砂、滞水等状况 服务性结构物(服务隧 道、通风塔、联络通道、 斜竖井、) 服务性结构破损程度;通风塔沉降量、不均匀沉降、倾斜值;斜竖井、联络通道出入设施 及防火门使用功能是否完好 吊顶、内装、防火涂层 吊顶板变形、缺损的位置和程度;吊杆等预埋件是否完好、有无锈蚀、脱落等危及安全的 现象及其程度;漏水范围及程度。内装表面脏污、缺损的范围和程度;装饰板变形、缺损 的范围和程度等;防火涂层是否开裂、流白及脱落 标志、标线、轮廓标 外观缺损、表面脏污状况,连接件牢固状况、光度是否
23、满足要求等 DB35/T 19412020 6 5.3.4 对于重点检查区段,隧道衬砌定期检查宜按表 3 增列检查内容。 表3 重点检查区段定期检查内容 重点检查区段和部位 检查内容 1、二次衬砌中有渗漏水断面; 2、施工阶段出现坍塌或塌方,位移异常断面; 3、海底风化槽段; 4、隧道施工质量缺陷区段; 5、仰拱隆起或路面开裂段; 6、变形缝部位 1、氯离子含量; 2、钢筋锈蚀; 3、衬砌强度; 4、混凝土碳化检测 5、背后空洞; 6、隧道净空断面; 7、裂缝张开量及开裂深度 5.3.5 对定期检查结果应按照“定期检查记录表”(附录 B)和“隧道展示图”(附录 C)规定填写, 对结构物的技术状
24、况进行评定。发现评定状况值为 2 以上情况,应做影像记录并详细、准确地记录缺损 或病害状况,分析成因。 5.3.6 当定期检查中出现状况值为 3 或4的项目,且其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不明时,应做专项检查。 5.3.7 定期检查需要配备必要的检查工具或设备。进行目测或量测检查,检查记录宜量化。检查时应 尽量靠近结构,依次检查各个结构部位,注意发现异常情况和原有异常情况时的发展变化;对有异常情 况的结构,应在其适当位置做出标记。 5.3.8 定期检查完成后,应编制土建结构定期检查报告,内容应包括: a) 检查记录表、隧道展示图及相关调查资料等; b) 对土建结构的技术状况评定; c) 对重点检查区段
25、的海底隧道结构耐久性检测评定; d) 对土建结构的养护维修状况的评价及建议; e) 需要实施专项检查的建议; f) 需要采取处治措施的建议。 5.4 应急检查 5.4.1 应通过应急检查,及时掌握结构受损情况,为采取对策措施提供依据。 5.4.2 对于火灾、爆炸异常事件,应急检查的内容宜按表 4 对受异常事件影响的结构部位做重点检查, 以掌握其受损情况。发生其他异常情况时的应急检查内容应根据异常情况的具体性质及状况确定。 表4 应急检查内容 项目名称 检查内容 衬砌 龟裂、爆裂、裂缝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墙身施工缝开裂宽度、错位量,衬砌混 凝土强度、损伤厚度,衬砌压溃、掉块的位置、范围和深度,衬
26、砌渗漏水的位置、 范围、水量、浑浊状况,断面轮廓侵限的位置、范围和程度,钢筋劣化的位置、 范围和程度,背后空洞的位置、范围和程度 路面 路面压溃、错台、开裂、渗水的位置、范围和程度 截、排水沟 排水沟(管)、积水井等淤积堵塞、沉沙、滞水等状况 吊顶 吊顶板变形、破损的位置、范围和程度;吊杆等预埋件是否完好、有无脱落 内装 装饰板变形、破损的位置、范围和程度,连接件牢固状况等 防火涂层 开裂、掉块、脱落状况 标志、标线、轮廓标 外观缺损、表面脏污状况 DB35/T 1941 2020 7 5.4.3 应急检查的评定标准,应与定期检查相同。当难以判明缺损的原因、程度等情况时,应做专项 检查。 5.
27、4.4 检查结果的记录,应与定期检查相同。检查完成后,应编制应急检查报告,总结检查内容和结 果,评估异常事件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对策措施。 5.5 专项检查 5.5.1 应通过专项检查,完整掌握缺损或病害的详细资料,为其是否实施处治以及采取何种处治措施 等提供技术依据。 5.5.2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专项检查: a) 经常检查中发现隧道存在严重异常情况,对其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不明时; b) 定期检查中出现技术状况值为 3 或4 的项目,且对其产生原因及详细情况不明时; c) 应急检查中出现难以判明缺损的原因、程度等情况时。 专项检查进行前,检测人员应按照表5的规定,对隧道相应部位的有关的技
28、术资料、档案进行收集, 并对隧道周围的地质及地表环境等展开实地调查。 表5 隧道技术资料、周围环境调查内容表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 名称 说明 技术资料 地勘文件、设计文件 地勘文件包括各阶段地勘报告,重点调查海域段海底风化槽、断层; 陆域段地形、地貌,暗河,断裂带等 设计文件包括各阶段设计文件,计算书及变更文件等 施工及相关记录文件 支护参数、地层加固及开挖工法,掌子面地质素描图,监控量测报 告,施工日志、竣工图等 健康监测 健康监测设计文件、实施方案;监测数据及分析报告等 病害调查及检测记录 遭受自然灾害、火灾、爆炸等记录,表观病害(裂缝、剥落、错位、 漏水,路面变形),质量检测资料,断面净
29、空检查报告等 维修加固记录 衬砌修复加固记录、漏水处治记录、路面维修记录等 隧道周边环境及保护 范围内外部作业情况 周边环境 地形,地貌,地表开裂,塌陷;周边建构筑物情况;相对隧道位置 以及坡面排水通畅性,气温及降雨量记录等 外部作业 外部作业类型、范围;外部作业设计、施工及监测资料等 5.5.3 专项检查宜委托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检测单位实施。检查项目、内容应根据经常检查、定期 检查或应急检查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确定,可按表 6 选择执行。 5.5.4 检查完成后,应编制专项检查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 a) 检查的主要经过,包括检查的组织实施、时间和主要工作过程等; b) 所检查结构的技术状况,
30、包括检查方法、试验与检测项目及内容、检测数据与结果分析,缺 损状态评价等; c) 对缺损或病害的成因、范围、程度等情况的分析,及其维修处治对策及建议等。 DB35/T 19412020 8 表6 专项检查项目表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结构变形检查 公路线形、 高程检查 公路中线位置、路面高度、缘石高度以及纵、横度等测量 隧道横断面检查 隧道横断面测量,周壁位移测量(与相邻或完好断面比较) 净空变化检查 隧道内壁间距测量(自身变化比较) 裂缝检查 裂缝调查 裂缝的位置、宽度、长度、开展范围或程度等 裂缝检测 裂缝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其速度;裂缝的方向及深度等 漏水检查 漏水调查 漏水的位置、水量、浑浊
31、等 漏水检测 水温、pH值检查、氯离子溶度、电导度检测、水质化学分析、水压 防排水系统 堵塞、破坏情况 材质检查 衬砌强度调查 强度简易测定,钻孔取芯,各种强度试验等 衬砌表面病害 起层、剥落、蜂窝、麻面、孔洞、露筋等 混凝土碳化深度检 测 采用酚酞液检查混凝土碳化深度 钢筋锈蚀检测 剔凿检测法、电化学测定法、综合分析判断法 衬砌及围岩状况 检查 无损检查 无损检测衬砌厚度、空洞、裂缝和渗漏水等,以及钢筋、钢拱架、衬砌配 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围岩状况、仰拱填充层密实程度及其下岩溶发育情 况,风化槽、断裂带分布情况 钻孔检查 钻孔测定衬砌厚度等、内窥镜观测衬砌及围岩内部状况 荷载状况检查 衬砌应
32、力及拱背压 力检查 衬砌不同部位的应力及其变化,拱背压力的分布及其变化 水压力检查 衬砌背后水压力大小、分布及变化规律 6 技术状况评定 6.1 一般规定 6.1.1 土建结构技术状况评定应根据定期检查资料,综合考虑洞门、结构、路面和服务性结构物等各 方面的影响,采用分项权重法,确定隧道的技术状况等级。专项检查或应急检查时,宜按照本规程规定 的对所检项目进行技术状况评定。 6.1.2 土建结构技术评定应先逐洞、逐段对隧道各分项技术状况进行状况值评定,在此基础上确定各 分项技术状况,再进行土建结构技术状况评定。评定结果应填入“技术状况评定表”(附录 D) 6.1.3 土建结构技术评定按照表 7
33、规定为1 类5 类。 表7 公路海底隧道土建结构总体技术状况评定类别 技术状况评定类别 评定类别描述 1类 完好状态:无异常情况,或异常情况轻微,对交通安全无影响 2类 轻微破损:存在轻微破损,现阶段趋于稳定,对交通安全不会有影响 3类 中等破损:存在破坏,发展缓慢,可能会影响行人、行车安全 4类 严重破损:存在较严重破坏,发展较快,已影响行人,行车安全 5类 危险状态:存在严重破坏,发展迅速,已危及行人、行车安全 DB35/T 1941 2020 9 6.1.4 对评定划定的各类隧道土建结构,应分别采取不同养护措施: a) 1 类隧道应进行正常养护; b) 2 类隧道或存在评定状况值为 1
34、的分项时,应对结构破损部位进行监测或检查,按需要进行保 养维修; c) 3 类隧道或存在评定状况值为 2 的分项时,应对结构破损部位进行重点监测,并对局部实施保 养维修或病害处治; d) 4 类隧道应进行交通管制,尽快实施病害处治; e) 5 类隧道应及时关闭,实施病害处治,特殊情况应进行局部重建或改建; f) 重要分项以外的其他分项评定状况值为 3 或4时,应尽快实施病害处治。 6.2 衬砌 6.2.1 隧道衬砌结构技术状况评定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式。 6.2.2 衬砌破损技术状况定性评定标准可按表 8 和表9 执行。 表8 衬砌破损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状况值 技术状况描述 外荷
35、载作用所致 材料劣化所致 0 结构无裂损、变形和背后空洞 材料无劣化 1 出现变形、位移、沉降和裂缝,但无发展或已停止发展 存在材料劣化,钢筋表面局部腐蚀,衬砌无起 层、剥落,对断面强度几乎无影响 2 出现变形、位移、沉降和裂缝,发展缓慢,边墙衬砌背 后存在空隙,有扩大的可能性 材料劣化明显,钢筋表面全部生锈、腐蚀,断 面强度有所下降,结构物功能可能受到损害 3 出现变形、位移、沉降,裂缝密集,出现剪切型裂缝, 发展速度较快;边墙处衬砌压裂,导致起层、剥落,边 墙混凝土有可能掉下;拱部背面存在大的空洞,上部落 石可能掉落至拱背;衬砌结构侵入内轮廓界限 材料劣化严重,钢筋断面因腐蚀而明显减小,
36、断面强度有相当程度的下降,结构物功能受到 损害;边墙混凝土起层、剥落、混凝土块可能 掉落或已掉落 4 衬砌结构发生明显的永久变形,裂缝密集,出现剪切性 裂缝,裂缝深度贯穿衬砌混凝土,并且发展快速;由于 拱顶裂缝密集,衬砌开裂,导致起层、剥落,混凝土块 可能掉下,衬砌拱部背面存在大的空洞,且衬砌厚度很 薄,空腔上部可能掉落至拱背;衬砌结构侵入建筑限界 材料劣化非常严重,断面强度明显下降,结构 物功能损害明显;由于拱部材料劣化,导致混 凝土起层、剥落,混凝土块可能掉落或已有掉 落 表9 衬砌渗漏水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状况值 技术状况描述 0 无渗漏水 1 衬砌表面存在浸渗,对行车无影响 2 衬砌拱部
37、有滴漏,侧墙有小股涌流,路面有浸渗但无积水;不久可能会影响行车安全 3 拱部有涌流、侧墙有喷射水流,路面积水,砂土流出,或涌水至路面边缘,影响行车安全 4 拱部有喷射水流,侧墙存在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的涌水,地下水从检查井涌出,路面积水严重,伴有严重 的砂土流出,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DB35/T 19412020 10 6.2.3 衬砌破损及渗漏水各因素定量和定性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可按表 10 至表23 执行。 表10 当衬砌裂缝存在继续发展时的判定标准 裂缝宽度 b/mm 裂缝长度 l/m l5 l5 b0.3 4/3 3/2 b0.3 2 2 表11 当无法确定衬砌裂缝是否存在继续发展时的判定标准
38、 裂缝宽度 b/mm 裂缝长度 l/m l10 5 l10 l5 b0.5 4/3 3/2 3/2 0.3 b0.5 3 3/2 2 b0.3 2/1 2/1 2/1 表中的裂缝主要以水平方向的裂缝或剪断缝为对象,对于横向裂缝,评定状况值降低1个等级即可;当宽度为0.3 mm 0.5 mm以上的裂缝,其分布密度大于200 cm/m 2 时,升高1个评定等级或者采用判定分类中较高的判定 表12 基于衬砌裂缝深度 h 的判定标准 单位为厘米 状况值 裂缝位置:边墙 裂缝位置:拱顶、拱腰 1 h10 h5 2 20 h10 10 h5 3 30 h20 15 h10 4 h30 h15 表13 隧道
39、渗漏水判定标准 部位 漏水状态 影响行车安全 不影响行车安全 喷射 涌流 滴漏 浸渗 拱顶、拱腰 4 3 2 1 边墙 3 2 2 1 表14 基于漏水 pH 值的判定 pH值 对混凝土的作用 状况值 pH4.0 水泥溶解崩溃 4 4.0pH5.0 在较短时间内表面凹凸不平 4 5.0pH6.0 表面易损坏 3 6.0pH7.9 在混凝土使用初期要注意 1 DB35/T 1941 2020 11 表15 基于衬砌掉落可能性的判定标准 结构 部位 掉落的可能性 有 无 衬砌 拱顶 4 1 侧墙 3 1 表16 基于衬砌剥落深度 h 的判定标准 状况值 1 2 3 4 剥落的深度 h/mm h6
40、6 h12 12 h25 h25 表17 基于衬砌剥落直径 D 的判定标准 状况值 1 2 3 4 剥落的直径 D/mm D10 10 D50 50 D150 D150 表18 隧道衬砌强度判定标准 状况值 4 3 2 1 实际强度/设计强度 1/2 1/2,2/3 2/3,3/4 3/4 实际的衬砌有效厚度小于30 cm时直接判定为3/2级 表19 海底隧道衬砌厚度不足的判定标准 状况值 4 3 2 1 实际厚度/设计厚度 拱顶、拱腰 1/2 1/2,2/3 2/3,4/5 4/5 边墙 1/2 1/2,3/5 3/5,4/5 4/5 表20 基于钢筋锈蚀的判定标准 状况值 1 2 3 4
41、截面损失率 3 3 10 10 25 25 表21 基于变形速度的判定标准 状况值 1 2 3 4 变形速度 v(mm/年) v1 3 v1 10 v3 v10 DB35/T 19412020 12 表22 基于变形量的判定标准 状况值 1 2 3 4 变形量 s/mm s1.5 3 s1.5 3.5 s3 s3.5 表23 海底隧道衬砌空洞的判定标准 状况值 4 3 2 1 空洞最大长度 L/m 拱顶 L6.0 6 L3 3.0 L1.8 L1.8 拱腰 L4.8 4.8 L3.0 3.0 L1.2 L1.2 6.3 其它分项 隧道结构其它各分项技术状况评定标准可按表24至表31执行。 表2
42、4 隧道洞口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状况值 技术状况描述 0 完好,无破坏现象 1 山体及岩体、挡土墙、护坡等有轻微裂缝产生,排水设施存在轻微破坏 2 山体及岩体裂缝发育,存在滑坡、崩塌的初步迹象,坡面树木或电线杆轻微倾斜,挡土墙、护坡等 产生开裂、变形,土石零星掉落,排水设施存在一定裂损、阻塞 3 山体及岩体严重开裂,坡面树木或电线杆明显倾斜,挡土墙、护坡等产生严重开裂、明显的永久变 形,墙角或坡面有土石堆积,排水设施完全堵塞、破坏,排水功能失效 4 山体及岩体有明显的滑动、崩塌现象,挡土墙、护坡断裂、外倾失稳、部分倒塌,坡面树木或电线 杆倾倒等 表25 隧道洞门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状况值 技术状况描述 0 完好,无破坏现象 1 墙身存在轻微的开裂、起层、剥落 2 墙身结构局部开裂,墙身轻微倾斜、沉陷或错台,壁面轻微渗水,尚未妨碍交通 3 墙身结构局部开裂、错台;边墙出现起层、剥落、混凝土块可能掉落或已有掉落;钢筋外露,受到 锈蚀,墙身有明显倾斜、沉陷或错台趋势,壁面严重渗水,将会妨碍交通 4 洞门结构大范围开裂、砌体断裂、混凝土块可能掉落或已有掉落;墙身出现部分倾倒、垮塌,存在 喷水等,已妨碍交通 DB35/T 1941 2020 13 表26 隧道路面技术状况评定标准 状况值 技术状况描述 0 路面完好 1 路面有浸湿、轻微裂缝、落物等,引起使用者轻微不舒适感 2 路面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