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3.110 C 65 DB35 福建省 地方标准 DB35/T 1934 2020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风险分类分级 Safety risk classification for special equipment 2020 - 09 - 29 发布 2020 - 12 - 29 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5/T 1934 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 义 . 1 4 总则 . 2 5 事故(事件)后果严重性分析 . 4 6 事故(事件)可能性分析 . 9 7 安全风险等级评价 . 15 8 评估周期与再
2、评估 . 15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承压类特种设备使用安全风险分类分级自查评估表 . 16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机电类特种设备使用安全风险分类分级自查评估表 . 24 DB35/T 1934 2020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 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院 提出 。 本标准由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福建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 、福建工程学院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文闯 、 黄文翰 、 刘季能 、 林尧 、 曾钦达 、 樊继春 、陈兆芳 。 DB35/T 1934 2020 1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风险分类分级 1 范围 本
3、 标 准规定了特种设备使用安全风险分类分级的 总则、事故(事件)后果严重性分析、事故(事件) 可能性分析、安全风险等级评价、评估周期与再评估 。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场所使用的已办理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 本标准不适用于由未取得特种设备生产(包括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许可资质的单位生 产的特种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 GB/T 23694 风险管理 术语 TSG 08 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 TSG 21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
4、察规程 TSG D0001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工业管道 TSG G0001 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N0001 场 (厂) 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 Q0002 起重机械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桥式起重机 TSG T7001 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 曳引 与强制驱动 电梯 中华人民共和国 特种设备安全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 ) 3 术语和定义 GB/T 23694界定 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 文件 。 3.1 绝对风险 absolute risk 对风险完整、准确的描述与量化。 3.2 相对风险 relative risk 特种设备相对其他特种设备的
5、风险。 3.3 可接受风险 risk acceptance 在法律法规框架下使用单位接受风险的程度。 DB35/T 1934 2020 2 4 总 则 4.1 一般规定 4.1.1 本标准以相对风险确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风险等级,不代表特种设备的绝对风险。使用单位还 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可接受风险,有效实施风险分级与管控。 4.1.2 安全风险按 公式( 1) 形式表达: R=L S . ( 1) 式中: R 安全风险; L 事故(事件)可能性; S 后果严重性。 4.2 评估对象 4.2.1 需要采取隐患治理措施后再评估的特种设备 表 1所列的特种设备,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 特种
6、设备安全法 和 TSG 21、 TSG D0001 的规定不得使用,使用单位应对这些特种设备采取隐患治理措施,使其符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 特种设备 安全法 和 TSG 08、 TSG 21、 TSG D0001、 TSG G0001、 TSG N0001、 TSG Q0002、 TSG T7001的要 求后,再 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开展风险评估工作。 表 1 需要采取隐患治 理措施后再评估的特种设备 序号 特种设备 类型 1 未办理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 2 未经监督检验或监督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 3 未经定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特种设备 4 未按要求进行年度检查或年度检查结论为不符合要求的压力容器、压
7、力管道 5 安全附件或安全保护装置失效的特种设备 4.2.2 承压类特种设备 以每台锅炉、每台压力容器作为一个单独设备,每个压力管道单元作为一台设备处理,同介质的一 组管道可作为一个管道单元处理。 其中,有机热载体锅炉、热水锅炉等按照额定热功率换算为对应热功率的蒸汽锅炉处理,即 1 t/h 蒸发量 0.7 MW;储存介质为氧气的压力容器视为可燃介质压力容器,多腔压力容器以各腔容积总和计 算容积;跨地区的长输管道、跨街区的公用管道、横跨多个装置区的工业管道,使用单位可分段对这些 管道进行风险评级。对于长输管道的高后果区段,作为单独设备评估。 4.2.3 机电类特种设备 以每台设备作为一个单独设备
8、,按照电梯、起重机械、厂 ( 场 ) 内专用机动车辆、大型游乐设施或 客运索道四个类别分类处理。 DB35/T 1934 2020 3 4.2.4 直接评价为低风险的特种设备 表 2所列的特种设备,其发生事故(事件)的后果严重性较轻,使用安全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若这 些特种设备的使 用单位 按照 6.2.4和 6.3.4的要求 进行管理因素评价且评价值 1.0,则 对这些特种设备的 安全风险等级直接评价为低风险。若其使用单位未建立相应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未按照 TSG 08的要 求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 专业 人员 或管理因素评价值 1.0时,设备使用安全风险等级上调一级 , 评 价为一般风
9、险。 表 2 直接评价为低风险的特种设备 序号 特种设备类型 1 杂物电梯 2 额定起重量 32 t且跨度 16.5 m的桥式起重机(用于易燃易爆场所、建设施工工地或吊运熔融金属 的起重机除外) 3 层站数 3层的机械式停车设 备 4 用于非易燃易爆场所的叉车 5 碰碰车类、小火车类、赛车类、转马类、架空游览车类的 C级大型游乐设施 6 工厂内使用且半径 10 m范围内平均人数 3人的 类压力容器(含简单压力容器)、 GC3级压力管道 4.3 工作程序 4.3.1 一个完整的特种设备使用安全风险分类分级工作过程由下述关键要素组成: a) 数据和信息的采集; b) 事故(事件)后果严重性分析;
10、c) 事故(事件)可能性分析; d) 安全风险等级评价; e) 安全风险管控; f) 降低风险的措施; g) 再评估与风险分级分类结果的更新。 4.3.2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风险分类分级工作流程如图 1所示。 图 特种设备使用安全风险分类分级工作流程 数据和信息 采集 事故(事件) 后果严重性分析 事故(事件) 可能性分析 风险等级 评价 对不可接受风险 采取降低风险措施 风险管控 清单 再评估 DB35/T 1934 2020 4 5 事故(事件)后果严重性分析 5.1 一般规定 本标准考虑的后果 指可能发生事故(事件)的潜在后果,对事故(事件)后果 采用两种形式进行表 征,即经济后果和面积后
11、果,即特种设备直接经济损失和特种设备影响范围内人员及财产损失。 根据国务院关于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规定,特种设备事故(事件)的后果严重性按表 3 进行等级划分。 表 3 事故(事件)后果等级划分 事故(事件)后果 后果等级分值 S 3 人 及 以上死亡,或 10 人 及 以上重伤,或 5 000 万元 及 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S 5 3 人以下死亡,或 10 人以下重伤,或 500 万元 及 以上 5 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4 S 5 直接经济损失 50 万元 及 以上 500 万元以下 3 S 4 直接经济损失 5 万元 及 以上 50万元以下 2 S 3 直接经济损失 5 00
12、0 元以上 5万元以下 1 S 2 直接经济损失 5 000 元及以下 S 1 5.2 承压类特种设备事故(事件)后果严重性分析 5.2.1 承压类特种设备事故(事件)后果评估原则 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事故(事件)后果由设备直接经济损失( A)、 设备 影响范围内人员及财产 损失( B)两部分组成,锅炉的后果由设备直接 经济损失( A)、影响范围内人员及财产损失( B)、燃 烧爆炸损失( C)等三部分组成。即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事故(事件)后果严重性 S A+B,锅炉的事故 (事件)后果严重性 S A+B+C,如 S计算值超过 5时,按 S 5评分。 长输油、气管道途经事故后果严重区的管段 后果
13、严重性等级 直接定为 5级。 5.2.2 设备直接经济损失( A) 锅炉的直接经济损失由锅炉发生事故后维修费用、停产损失、恢复运行费用等构成,各类锅炉事故 (事件)直接经济损失系数按表 4确定 。 表 4 锅炉事故(事件)直接经济损失系数 A 锅炉级别 锅炉 额定 蒸发量 直接经济损失系数 A A 级锅炉 蒸发量 2 000 t/h 5.0 1 000 t/h蒸发量 2 000 t/h 4.0 400 t/h蒸发量 1 000 t/h 3.0 100 t/h蒸发量 400 t/h 2.5 蒸发量 100 t/h 2.0 B 级、 C 级锅炉 蒸发量 20 t/h 1.5 6 t/h蒸发量 20
14、 t/h 1.0 蒸发量 6 t/h 0.7 DB35/T 1934 2020 5 压力容器的直接经济损失由容器发生事故后容器内存储介质损失、容器维修费用、停产损失、恢复 运行费用等构成,各类压力容器事故(事件)直接 经济损失系数按表 5确定 。 表 5 压力容器事故(事件)直接经济损失系数 A 容器内介质 容器容积 直接经济损失系数 A 有毒、易燃易爆介质, 液化气体等 容积 3 000 m3 4.5 1 000 m3容积 3 000 m3 4.0 400 m3容积 1 000 m3 3.5 100 m3容积 400 m3 3.0 40 m3容积 100 m3 2.5 10 m3容积 40
15、m3 2.0 容积 10 m3 1.7 除上述介质外的其他介质 容积 3 000 m3 3.1 1 000 m3容积 3 000 m3 2.6 400 m3容积 1 000 m3 2.1 100 m3容积 400 m3 1.6 40 m3容积 100 m3 1.1 10 m3容积 40 m3 0.6 容积 10 m3 0.3 容器造价超过 5 000 万 元 或容器内介质费用超过 5 000 万 元 5.0 压力管道的直接经济损失由发生事故后管道内及相通容器内存储介质损失、管道维修费用、停产损 失、恢复运行费用等构成,各类压力管道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系数按表 6确定 。 表 6 压力管道事故的直接
16、经济 损失系数 A 管道级别 管道规格 直接经济损失系数 A GC1/GD1/GA1/ GB1- /GB1- 管道 长输管道的高后果区段 5.0 管道长度 4 km, 或公称直径 600 mm 2.1 1 km管道长度 4 km, 或 300 mm公称直径 600 mm 1.6 以上条件均不符合 1.1 GC2/GD2/GA2/ GB1- /GB2 及以下管道 管道长度 4 km, 或 公称直径 600 mm 1.8 1 km管道长度 4 km, 或 300 mm公称直径 600 mm 1.3 以上 条件均不符合 0.8 GC3 管道 0.4 5.2.3 设备 影响范围内人员及财产损失( B)
17、 承压类特种事故发生时,设备内的介质直接在大气中急剧扩散形成冲击波、可燃易爆介质在流经区 域或爆炸浓度扩散范围内的燃烧爆炸将造成影响范围内人员及财产损失,有毒介质泄漏后中毒浓度范围 内人员将承受损失但财产损失相对较小。使用单位先按表 7表 9计算该特种设备事故的影响半径,然后 统计在该影响半径内的人员、财产,按表 10确定设备影响范围内人员及财产损失系数 B。 DB35/T 1934 2020 6 根据锅炉事故后饱和介质泄漏汽化可能形成的冲击波影响范围,以锅炉蒸发量按表 7确定事 故影响 半径。 表 7 锅炉事故影响半径 额定 蒸发量( t/h) 蒸发量 400 100 蒸发量 400 20
18、蒸发量 100 6 蒸发量 20 蒸发量 6 影响半径( m) 40 30 20 15 10 压力容器根据介质特性及 P V值,按表 8确定事故影响半径,如果介质兼具易燃易爆、有毒两种特 性,以后果最严重者为准。 表 8 压力容器事故影响半径( P工作压力 V容器容积) P V( MPa m3) PV 1 000 400 PV 1 000 100 PV 400 40 PV 100 5 PV 40 影响半径 ( m) 易 燃易爆介质 50 35 20 11 5 有毒介质(中毒浓度 0.05%) 240 180 80 60 30 无毒不可燃介质 10 7 3 2 1 压力管道事故影响半径按 公式(
19、 2) 计算 , 亦 可按表 9计算。 R 100D( P) 1/2 . ( 2) 式中: R 事故影响半径,单位为米( m); D 管 道公称直径 ,单位为 米( m); P 管道工作压力,单位为兆帕( MPa)。 表 9 压力管道事故影响半径 管道级别 GA1/GC1/GD1/GB1- GA2/GC2/GD2/GB1- /GB1- /GB2 GC3/GB1-及以下 影响半径 公称直径 200 公称直径 100 公称直径 70 对设备事故影响半径范围内的平均人数、财产价值进行统计计算,并按表 10确定设备 影响范围内人 员及 财产损失系数 B。 中毒后果的财产价值为设备和环境恢复费用,一般可
20、忽略不计,但如果介质泄漏后的设备和环境恢 复费用接近或超过人员损失费用,则应计入此项损失。 表 10 承压类特种设备影响范围内人员及财产损失系数 B 事故影响半径范围内的平均人数、财产价值 影响范围内人员及 财产损失系数 B 人员 30 人 , 或财产价值 1亿元 2.0 人员 10 29 人 , 或 5 000 万 元 财产价值 1 亿元 1.5 人员 3 9 人 , 或 1 000 万 元 财产价值 5 000 万元 1.0 人员 1 2 人 , 或 100 万 元 财产价值 1 000 万元 0.5 以上条件均不符合 0 DB35/T 1934 2020 7 5.3 机电类 特种设备事故
21、(事件)后果严重性分析 5.3.1 机电类特种设备事故(事件)后果评估原则 机电类特种设备事故(事件)后果由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 A)、设备财产损失( B)、使用场所影 响损失( C)和设备倾覆损失( D)四部分组成。机电类特种设备事故(事件)后果严重性 S A+B+C+D, 如 S计算值超过 5时,按 S 5评分。 5.3.2 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 A) 机电类特种设备的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系数 A根据事故(事件)平均人员伤亡数量和人身伤害赔偿 费用统计计算。各类电梯的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系数按表 11确定,各类起重机械的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 系数按表 12确定,各类厂车的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系数按
22、表 13确定,游乐设施或客运索道的使用和作业 人员损失系数根据其额定乘坐人数按表 14确定。 表 11 电梯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系数 A 设备类别 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系数 A 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 1.8 乘客电梯、消防员电 梯 1.4 载货电梯 1.1 杂物电梯 0.7 表 12 起重机械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系数 A 设备类别 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系数 A 施工升降机 2.0 塔式起重机、门座起重机 1.9 流动式起重机 1.8 门式起重机、桅杆起重机 1.7 桥式起重机 1.5 简易升降机 1.0 机械停车设备 0.8 表 13 厂车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系数 A 设备类别 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系数
23、A 非公路用旅游观光车 1.7 叉车 1.2 表 14 游乐设施、客运索道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系数 A 额定乘坐人数 使用和作业人员损失系数 A 100 人 2.2 30 99 人 2.0 10 29 人 1.8 10 人 1.5 DB35/T 1934 2020 8 5.3.3 设备财产损失( B) 机电类特种设备的设备财产损失系数 B根据设备价值和事故经验数据确定。各类起重机械的设备财 产损失系数按表 15确定,各类游乐设施、客运索道的设备财产损失系数按表 16确定。 电梯 、厂车发生 事故的设备财产损失相对较低,取其设备财产损失系数 B=0。 表 15 起重机械设备财产损失系数 B 设备及
24、吊运物资 财产价值 设备财产损失系数 B 财产价值 1 亿元 1.5 5 000 万 元 财产价值 1 亿元 1.0 1 000 万 元 财产价值 5 000万元 0.5 财产价值 1 000 万元 0 表 16 游乐设施、客运索道设备财产损失系数 B 设备 财产 价值 设备财产损失系数 B 财产价值 1 亿元 1.0 5 000 万元财产价值 1 亿元 0.8 1 000 万元财产价值 5 000万元 0.4 财产价值 1 000 万元 0 5.3.4 使用场所影响损失( C) 特殊场所使用的机电类特种设备发生事故时,使用场所影响会加剧事故(事件)后果严重性。如易 燃易爆场所使用的电梯、起重
25、机械发生事故可能引起设备周边介质的燃烧爆炸,用于吊运熔融金属的起 重机械发生事故会造成熔 融金属倾泻,形成设备周边的人员、设备损失 ; 在学校、幼儿园、医院、车站、 客运码头、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公园或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使用的电梯 , 其使用人员密度大 幅增加,事故造成的使用和作业人员 损失相应增大。 电梯的使用场所影响损失系数按表 17确定,起重机 械的使用场所影响损失系数按表 18确定,厂车的使用场所影响损失系数按表 19确定。自动扶梯与自动人 行道、游乐设施和客运索道的设备取使用场所影响损失系数 C=0。 表 17 电梯使用场所影响损失系数 C 使用场所 使用场所影响损失系数 C
26、 易燃易爆场所 0.6 学校、幼儿园、医 院、车站、客运码头、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 公园或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不含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 0.5 其他场所 0 表 18 起重机械使用场所影响损失系数 C 使用场所 使用场所影响损失系数 C 易燃易爆场所 0.6 吊运熔融金属 0.6 其 他 场所 0 DB35/T 1934 2020 9 表 19 厂车使用场所影响损失系数 C 使用场所 使用场所影响损失系数 C 易燃易爆场所 0.6 山路环境场所 0.5 其他场所 0 5.3.5 设备倾覆损失( D) 起重机械发生设备倾覆事故、游乐设施或客运索道发生设备倾覆或部件脱离运行轨道事故,不仅
27、会 造成设备本身的人 员、财产损失,还可能对设备影响范围内人员及其他设备造成次生伤害。使用单位根 据设备倾覆区域内的平均人数或其他设备财产价值,按表 20确定起重机械设备倾覆损失系数,按表 21 确定游乐设施、客运索道设备倾覆损失系数。电梯、厂车设备倾覆损失系数 D=0。 表 20 起重机械设备倾覆损失系数 D 倾覆区域内的平均人数或其他设备财产价值 设备倾覆损失系数 D 人员 30 人 , 或财产价值 1亿元 1.0 人员 10 29 人,或 5 000 万元财产价值 1 亿元 0.8 人员 3 9 人 , 或 1 000 万元财产价值 5 000 万元 0.4 人员 3 人,或财产价值 1
28、 000 万元 0 塔式起重机、门座起重机、流动式起重机、桅杆起重机等可能倾覆的设备,应考虑设备倾覆损失系数。 表 21 游乐设施、客运索道设备倾覆损失系数 D 倾覆区域内的平均人数或其他设备财产价值 设备倾覆损失系数 D 人员 30 人,或财产价值 1亿元 0.8 人员 10 29 人,或 5 000 万元财产价值 1 亿元 0.4 人员 10 人 , 或财产价值 5 000 万元 0 客运索道和观览车等可能倾覆的大型游乐设施,应考虑设备倾覆损失系数。 6 事故(事件)可能性分析 6.1 一般规定 本标准对特种设备 发生事故(事件)的可能性进行定性分析,按 1 5的等级分值进行分级。 6.2
29、 承压类特种设备事故(事件)可能性分析 6.2.1 承压类特种设备事故(事件)可能性评估原则 承压类特种设备的事故(事件)可能性分析,根据被评估设备的具体情况,分别对设备因素( a)、 使用因素( b)及管理因素( c)进行评分。事故(事件)发生可能性 L a+b+c,如 L计算值超过 5时,按 L 5评分。 DB35/T 1934 2020 10 6.2.2 承压类特种设备的设备因素( a) 不同工况、介质的承压类设备具有不同的损伤机理或事故成因,根据其损伤机理可计算不同承压类 特种设备的相对平均事故可能性。其次,承压 特种设备内部损伤是时间的函数,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可 降低事故发生可能性,
30、高度有效的检验方法可基本识别对应的设备内部损伤状态,一般有效的检验方法 则只能识别出部分损伤。由于各种客观因素限制,部分特种设备无法进行定期检验、部分特种设备无法 进行内部检验,部分设备检验后发现一些问题 应 采用监控手段才能安全运行。承压类特种设备的设备因 素 a=a1+a2+a3, a1、 a2、 a3取值 按 表 22确定 。 表 22 承压类特种设备的设备因素 a 设备种类 设备类别 设备因素 a 分值 锅炉 a1 垃圾焚烧锅炉、 烟气有较强腐蚀性的 废热锅炉 1.0 燃油气锅炉 0.9 A 级锅炉 0.7 除上述之外的其他锅炉 0.8 a2 蒸发量 0.3 t/h 或贯流式、盘管式及
31、其他无法进行内部检验的锅炉 0.3 其他锅炉 0 压力容器 a1 第类压力容器 1.0 第类压力容器 0.8 第类压力容器 0.6 a2 快开门式压力容器 0.3 非快开门式压力容器 0 a3 内、外表面均无法进行检验的容器 0.5 可进行外表面检验、但无法进入容器内部检验的容器 0.3 其他 0 压力管道 a1 工业管道 介质为易爆易爆、有毒或 中毒以上 腐蚀 介质 0.6 介质无毒、不可燃且低腐蚀性 0.3 长输管道 0.8 公用管道 GB1 管道、直埋敷设的 GB2 管道 0.8 架空敷设、管沟敷设的 GB2 管道 0.5 a2 2014 年前 安装 未经监督检验的 管道 0.4 不属于
32、上述情况 0 a3 内、外表面均无法进行检验的管道 0.5 管道检验时无法停止运行,只能在运行状态下检验的管道( GC3 管道除外) 0.3 不属于上述情况 0 6.2.3 承压类特种设备的使用因素( b) 承压特种设备内部 损伤是时间的函数,初始运行的特种设备由于工艺不稳定事故可能性较高,设备 运行寿命后期的特种设备也是事故高发区,根据设备处于不同寿命得出设备的使用 时间 影响 b1;其次, 设备的故障停机次数反映了设备的工艺稳定性、操作水准及维护保养水平等,这些构成了运行维护状态 因子 b2,设备的使用因素影响 b=b1+b2。 b1、 b2取值按表 23确定 。 DB35/T 1934
33、2020 11 表 23 承压类特种设备的使用因素 b 使用状态 使用因素 b 分值 使用时间 b1 使用 时间 1 年 0.5 1 年 使用 时间 15 年 0 15 年 使用 时间 20 年 0.3 20 年 使用 时间 30 年 经过安全评估合格且在评估有效期内 0.5 未经过安全评估 1.0 使用 时间 30 年 经过安全评估合格且在评估有效期内 1.0 未经过安全评估 2.0 运行维护状态 b2 上年度因故障停机次数 1 2 次 , 分值加 1.0 1.0 上年度因故障停机超过 2 次 , 分值加 1.5 1.5 6.2.4 承压类特种设备的管理因素( c) 承压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
34、按 TSG 08、 TSG 21、 TSG D0001、 TSG G0001的要求建立并有效实施特种 设备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对在用特种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 期自行检查,及时消除特种设备事 故隐患。使用单位根据企业的实际管理水平按照表 24对管理因素 c各评价项目进行评分,各项目分值之和 作为管理因素 c最后得分,最高不超过 5分。每个使用单位 只要 做一次管理因素评价, 不必 逐台进行评价。 表 24 承压类特种设备的管理因素 c 管理因素评价项目 管理因素 c 分值 是否按 TSG 08 要求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相应管理人员 0 或 5 特种设备安全 管理制度 (每少 1项加 0.
35、5分) 相关人员岗位职责 0 0.5 经常性维护保养制度 0 0.5 使用登记、定期检验、锅炉能效测试申请实施管 理制度 0 0.5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0 0.5 安全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管理和培训制度 0 0.5 采购、安装、改造、修理、报废管理制度 0 0.5 特种设备应急管理制度 0 0.5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0 0.5 高耗能设备节能管理制度(如无高耗能设备该项为 0) 0 0.5 锅炉专有 管理制度 锅炉及辅助设备的操作规程 0 2 锅炉巡回检查制度(明确定时检查的内容、路线和记录的项目) 0 0.5 交接班制度(明确交接班要求、检查内容和交接班手续) 0 0.5 水(介)质
36、管理制度 0 0.5 锅炉房安全管理制度(明确防火、防爆和防止非作业人员随意进 入锅炉房的要求、保证通道畅通的措施等) 0 0.5 压力容器专有 管理制度 应 在工艺操作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中,明确压力管道安全操作要 求(至少包括操作工艺指标、操作方法、重点检查项目和部位、 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和防止措施、紧急情况处理和报告程序) 0 2 压力容器年度检查、月度检查制度 0 0.5 压力容器装置巡检制度 0 0.5 DB35/T 1934 2020 12 表 24 承压类特种设备的管理因素 c(续) 管理因素评价项目 管理因素 c 分值 压力管道专有 管理制度 应 在工艺操作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中,
37、明确压力管道安全操作要求 (至少包括操作工艺指标、操作方法、重点检查项目和部位、可能 出现的异常现象和防止措施、紧急情况处理和报告程序) 0 2 压力管道年度检查制度 0 0.5 日常检查、维修和安全保护装置校验管理制度 0 0.5 人员持证要求 锅炉:每班均应配备持证的锅炉操作人员( B 级及以下全自动锅炉 除外、但 应 有专人检查锅炉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0 或 5 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每班 应 保证至少有一名持证人员 0 或 5 有效运行 以上各 项制度的运行记录,每少一项加 0.5 分,各项管理制度未按法规标准要求更新发现一项扣 0.1 分,超过 5 分时按 5 分赋值 0 5
38、行政处罚及事故 前 12 个月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被行政处罚 一次加 1 分,发生特种设备一般及以上事故一次加 1 分,累加超过 5 分时按 5 分赋值 0 5 6.3 机电类特种设备事故(事件)可能性分析 6.3.1 机电类特种设备事故(事件)可能性评估原则 机电类特种设备的事故(事件)可能性分析,根据被评估设备的具体情况,分别对设备因素( a)、 使用因素( b)、管理因素( c)进行评分。事故(事件)发生可能性 L a+b+c,如 L计算值超过 5时,按 L 5评分。 6.3.2 机电类特种设备的设备因素( a) 机电类特种设备由于设计、制造、安装工艺水平和运动特点不同,具
39、有不同的损伤机理和事故成因, 根据事故统计分析可计算不同类别设备的事故平均可能性。机电类特种设备的设备因素取值按表 25确定 。 表 25 机电类特种设备的设备因素 a 设备种类 设备类别 设备因素 a 分值 电梯 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 0.8 载货电梯 0.6 乘客电梯、消防员电梯 0.4 杂物电梯 0.3 起重机械 施工升降机、 流动式起重机 1.0 塔式起重机、 门座式起重机 0.9 门式起重机、桅杆起重机、简易升降机 0.7 桥式起重机 0.5 机械停车设备 0.4 厂车 叉车 1.0 非公路用旅游观光车 0.8 客运索道 1.8 游乐设施 1.6 DB35/T 1934 2020 1
40、3 6.3.3 机电类特种设备的使用因素( b) 机电类特种设备故障率是时间的函数,初始运行的特种设备处于磨合期事故可能性较高,设备运行 寿命后期的特种设备也是事故高发区,根据设备使用时间影响 b1;设备的故障率与设备使用频率成正比, 根据设备使用频繁程度得到使用频率影响 b2,设备的使用因素影响 b=b1+b2。 b1、 b2取值按表 26确定 。 表 26 机电类特种设备 的 使用因素 b 使用状态 使用因素 b 分值 使用时间 b1 电梯或起重机 使用 时间 20 年; 厂车 使用 时间 15 年; 游乐设施或客运索道 使用 时间 12 年 未经安全性能技术评估或未 根据评估意见采取有效
41、措施 1.5 经过安全评估且根据评估意 见采取有效措施 0.8 15 年电梯或起重机 使用 投用时间 20 年; 10 年厂车 使用 时间 15 年; 8年游乐设施或客运索道 使用 时间 12年 未经安全性能技术评估或未 根据评估意见采取有效措施 1.0 经过安全评估且根据评估意 见采 取有效措施 0.5 10 年电梯或起重机 使用 时间 15 年; 5 年厂车 使用 时间 10 年; 5 年游乐设施或客运索道 使用 时间 8 年; 0.3 1 年电梯或起重机 使用 时间 10 年; 1 年厂车、游乐设施或客运索道 使用 时间 5 年; 0 使用 时间 1 年 0.5 使用频率 a b2 频繁
42、 0.5 不频繁 0 a 对于不同类别的机电类特种设备,使用是否频繁是相比其他同类别设备使用频率的相对值,使用单位可根据设备 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 对于电梯类设备,使用于学校、幼儿园、医院、车站、客运码头、商场、体育场馆 、展览馆、公园或娱乐场 所等公众聚集场所的设备可 确定为频繁; 对于起重机械类设备,整机使用工作级别为 A7 A8 的设备可确定为频繁; 对于厂车类设备,使用于人群密集的公园、景区的非公路用旅游观光车可确定为频繁; 对于大型游乐设施、客运索道类设备,每日投入使用后连续运行的设备可确 定为频繁。 6.3.4 机电类特种设备的管理因素( c) 机电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按 照 TS
43、G 08、 TSG N0001、 TSG Q0002、 TSG T7001的 要求设置相应的 管理机构或配备管理人员, 配备相应的持证操作人员, 建立 和实施 特种设 备管理制度,对在用特种 设 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自行检查,及时消除特种设备事故隐患 。 使用单位 应 根据企业的实际管 理水平按照表 27分别 对 电梯、起重机械、厂(场)内机动车、游乐设施、索道 类设备(如有)的管理 因素评价项目进行评分,各项目分值之和作为该类设备管理因素 c的最后得分,最高不超过 5分。每个 使用单位 只要 对同类别的设备做一次管理因素评价, 不必 逐台进行评价。 电梯类 设备 的 管理 因素影响 c
44、1=g0+g1+g5+g6+g7; 起重机械类设备的管理因素影响 c2=g0+g2+g5+g6+g7; 厂车类设备的管理因素影响 c3=g0+g3+g5+g6+g7; 游乐设施、索道类设备的管理因素影响 c4=g0+g4+g5+g6+g7, g0至 g7取值按表 27确 定 。 DB35/T 1934 2020 14 表 27 机电类特种设备的管理因素 c 管理因素评价项目 管理因素 c 分值 是否按 TSG 08 要求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相应管理人员 0 或 5 特种设备安全 管理制度 g0 (每少 1项加 0.5分) 机构 (需要设置时)和 相关人员岗位职责 0 0.5 经常性维护保养
45、和定期自行检查 制度 0 0.5 使用登记、定期检验 申请实施管理制度 0 0.5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0 0.5 安全管理 人员与作业人员管理和培训制度 0 0.5 采购、安装、改造、修理、报废管理制度 0 0.5 特种设备应急 救援 管理制度 0 0.5 特种设备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 0 0.5 电梯专有 管理制度 g1 电梯使用单位应选择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实施维护保养 0 2 在 机房 内或者紧急操作和动态测试装置上设有应急救援程序、轿厢上 行超速保护装置和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的动作试验方法 0 0.5 电梯使用单位应将安全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易于 引起乘客注意的位置 0 0.
46、5 使用单位 应制定电梯 事故应急专项预案,每年至少演练一次 0 0.5 起重机械专有 管理制度 g2 使用单位应根据 所使用 起重机 械 运行特点等制定操作规程 0 0.5 起重机每班使用前,应对制动器、吊钩、钢丝绳、滑轮、安全保护装 置和电气系统进行检查 0 0.5 使用单位应对在用起重机进行定期的自行检查和日常维护保养,至少 每月进行一次常规检查,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0 0.5 使用单位应制定起重机械事故应急专项预案,每年至少演练一次 0 0.5 使用单位负责塔式起重机、施工升降机在使用过程中的顶升行为,对 其安全性能负责 0 0.5 厂车专有 管理制度 g3 使用单位应制定 观光车 运营时的行驶线路图,并在行驶路线上设置醒 目的标志,明确行驶速度等安全要求 0 0.5 厂车 在每日投入使用前,使用单位应按照使用维护保养说明的要求进 行试运行检查 0 0.5 使用单位应对在用 厂车 至少每月进行一次日常维护保养和自行检查, 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0 0.5 使用单位应制定厂车事故应急专项预案,每年至少演练一次 0 0.5 游乐设施 、 索道 专有管理制度 g4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