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1.120.99 C 25 DB32 江 苏 省 地 方 标 准 DB32/ T 3880 2020 医疗机构 传统中药制剂 配制过程 质量控制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 of Quality Control on Preparation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Medical Institution 2020 -10 - 13 发布 2020 - 11 - 13 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目 次 前 言 . I 引 言 . 1 1 范围 .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2 3 术语和
2、定义 . 2 4 配制工艺 . 2 5 质量控制方法 . 3 6 制剂标准组成 . 4 参考文献 . 5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物质基准 . 6 DB32/T 3880-2020 前 言 本技术要求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 提出 。 本标准由江苏省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立新、徐厚明、杨立伟、崔小红、 华苏 、 胡晨希 、 潘文 、 伍衢 、 周乐 、 于艪 DB32/T 3880-2020 1 引 言 2017 年 7 月 1 日正式
3、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鼓励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要 配制和使用中药制剂,支持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 (以下简称传统中药制剂) ,对传 统中药制剂实行备案管理 。 2018 年 2 月 12 日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关于对 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实施备案管理的公告( 2018 年第 19 号), 对 传统 中药制剂 备案做出 了总体要求, 明确了 传统中药制剂 定义 、备案 提交 的技术资料 要求 。 2018 年 12 月 29 日 , 江苏省 药品 监督 管理局 发布 江苏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 备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 ,对 传统中药制剂 备案提
4、出 了实施的具体要求,标志着省内 传统中药制剂 备案工作 正式启动。 医疗 机构 传统中药制剂 实行备案管理 并 不 意味 着 质量 控 制要求的降低, 其应 符合中药 制剂 的特点, 以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为目标。本 技术要求 为江苏省医疗 机构 传统中药制剂提供 了 配制 工艺 、 质量控制等研究 的推荐 指引 , 有利于提 升我省医疗机构 传统中药制剂 备案 的质量和水平 。 DB32/T 3880-2020 2 医疗机构 传统中药制剂 配制过程 质量控制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 机构 传统中药制剂 物质基准、 配制工艺、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的 技术 要求 ,适用 于医疗 机构
5、 应用传统工艺配制 中药制剂 的研究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 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 共和国中医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 国务院令第 666 号 , 2016 年 2 月 6 日 关于对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实施备案管理的公告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 2018 年第 19 号) 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2018
6、年第 27 号) 国家药品标准工作手册 ,国 家药典委员会编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 卫生部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国中医药发 2009 3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传统中药制剂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 Medical Institution 在 医疗 机构 使用 范围 内, 由中药饮片经粉碎或仅经水 或醇 或油 按传统工艺 提取制成的固体(丸剂、 散剂、丹剂、锭剂等)、半固体(膏滋、膏药等)和液体(汤剂 、 酒剂、酊剂等)传统剂型 ;或 由 中药 饮片经水提取 或粉碎按传统工艺 制成的颗粒剂 或 胶囊剂 等
7、现代剂型 。 3.2 对应实物 Corresponding Material 以传统临床经验方或协定处方为依据,应用传统制备方法获得的临床 上 使用的 中药 物质组成,除成 型工艺外,其余制备方法应当与传统制备方法基本一致 , 由此 获得的 实物 称为 对应实物 。 3.3 物质基准 Material Benchmark 依据对应 实物 而制 定的性状 、 制法 、 质控方法、指标及限度等 质控 总和,称为 物质基准 。 3.4 出膏率 Extract rate 对应 实物中 所 含 干膏粉量与其 对应的投料饮片量之间 的 转移 百分 比。 4 配制 工艺 DB32/T 3880-2020 3
8、 4.1 提取工艺 4.1.1 工艺描述和流程图 简要描述 传统中药 制剂生产的前处理、制备工序及关键工艺参数、 主要 生产设备和操作过程。明确 传统中药制剂 的制备方法与 传统使用 的一致性。提供 传统中药 制剂的工艺流程图,应涵盖所有的工艺步 骤,标明主要工艺参数等。 4.1.2 前处理 描述前处理方法、批量、工艺参数及生产设备等信息。提供前处理工艺及参 数确定的研究资料,并 说明前处理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如需粉碎的,应说明具体方法、粉碎的粒度以及确定的依据;需 进行干燥处理的,应提供干燥方式( 干燥 原理)、干燥终点指标及热不稳定成 分 的研究资料;确需灭菌 的,应提供灭菌方法、工艺
9、参数、灭菌效果及饮片质量的研究资料。提供保证生产用饮片质量均一稳定 的投料方法(如采用多批饮片均化处理后投料等)及研究资料。 4.1.3 提取、固液分离、浓缩及干燥 详细描述提取、固液分离、浓缩、干燥等工序的制备方法、 关键 工艺参数及范围、生产设备(包括 设备 原理、 操作 参数)等信息。制备方法及 关键 工艺参数的确定 应与 物质基准进行比对 且不应 超出物质 基准规定的范围或限度。应列表说明饮片投料量,提取液的得量,浓缩液及干燥后制剂中间体的得量(得 率)、相对密度及水分等参数的限 度 , 不应 超出物质基准规定的 范围或 限度。 4.2 制剂工艺 4.2.1 提供详细的 剂型选择的依据
10、和理由 。 4.2.2 列出 主要 制剂 工艺参数及范围、生产设备等情况,并提供制剂成型工艺的研究资料 , 相关工艺的 确定 应 以物质基准为参考,不 应 超出物质基准规定的 范围或 限度。 4.2.3 提供浓缩浸膏、干膏粉、颗粒等制剂中间体的特性研究资料(如水分、粒度、堆密度、流动性、 溶化性、吸湿性、 黏 附性、酸碱 度 等)。 4.3 关键步骤和中间体 控制 4.3.1 结合生产工艺研究数据, 以 物质基准为依据,说明各工序对 传统中药 制剂 的 质量影响 水平 ,明确 关键生产步骤的工艺参数控制范围,汇总描述煎煮液、浓缩液、浸膏、干膏粉、颗粒等制剂中间体的得 率、相对密度或水分等指标的
11、 限度 。 4.3.2 根据关键质量属性研究结果,结合中间体的特性,拟定多个质量控制指标和 限度 ,建立中间体 的 质量标准。汇总说明制剂中间体的质量标准,包括 项目、方法和 限度 ,应提供方法学验证资料。明确制 剂中间体的存放条件和期限,提供确定的依据 。 4.3.3 应考察工艺过程中的量值传递规律。建立从中药饮片、各主要中间体到制剂的量值传递控制方法, 以 物质基准为依据, 重点说明含量指标在工艺过程中的转移率情况,同时考察工艺过程中指纹或特征图 谱的变化趋势。 4.3.4 应固定制成量,辅料用量 应 尽可能少用,在制法中应明确辅料加入的顺序 ,并明确加入量 范围。 5 质量 控制 方法
12、5.1 性状 应根据样品特征和制剂要求进行准确描述 ,包括外观和气味,依次描述其颜色、外形和气味 。 DB32/T 3880-2020 4 5.2 鉴别 5.2.1 显微鉴别 含生药原粉入药的品种,应建立具有专属性的显微鉴别项,并明确显微鉴别特征的药味归属。 5.2.2 薄层色谱鉴别 对于煎煮提取的药味,应研究建立具有 专属性的薄层色谱鉴别项, 应 优先 选择 对照药材作对照,并 开展相应的方法学验证,包括专属性试验(阴性对照试验)、不同薄层板、不同温湿度等条件的考察。 研究以 物质基准为依据 ,符合要求的应列入标准正文,同时在起草说明详细描述研究内容并提供相关的 研究图谱;对于不能列入标准正
13、文的 研究 药味,也应在起草说明详细描述研究过程并提供相关的研究图 谱,为将来标准提 高提供参考。 5.3 浸出物 应根据制剂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剂,建立浸出物的控制方法,同时开展相关的方法学验证,包括 准确度、重复性等试验。对于含有辅料的制剂,应考察辅料对浸出物的影响程度。 5.4 指纹图谱 /特征图谱 为了控制制剂的整体质量,有条件的机构应建立传统中药制剂的指纹或特征图谱。指纹图谱可采用 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供试品图谱的整体信息(包括其色谱峰的峰数、峰位、峰与峰之间的比 例等)进行分析, 并与物质基准 比较得到相似度值,进行结果评价。特征图谱可采用色谱峰相对保留时 间、峰面积比值等
14、进行结果评价 ,主要成分在指纹或特征图谱中应尽可能得到指认,色谱峰个数 不得超 出物质基准 的限度。 在对中药材产地、采收期、基原调查基础上建立作为初始原料的药材特征或指纹图谱。中药饮片、 中间体、制剂特征或指纹图谱应具相关性,并具有明确的量值传递规律,应 与物质基准 一致。 中药制剂的特征图谱 /指纹图谱的测定一般采用色谱法,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5.5 含量测定 以 物质基准为依据, 选择具有专属性的物质成分进行含量控制,并尽可能建立多组分的含量控制项。 应优先选择原型成分作为测定指标,避免选择水解、降解等产物或无专属性的指标成分及微 量成分作为 指标,特殊情况请详细说明。对于被测成分含
15、量低于 0.01%者, 可 增加 大类 组分 的测定项,如总黄酮、 总生物碱、总皂苷等控制项。同时开展相关的方法学验证。含量 限度的制定不得超出物质基准规定的 范 围或 限度 。 6 制剂 标准 组成 制剂质量标准应包含 【 性状 】、【处方】、【制法】 、 【鉴别】、【 检查 】 、 【指纹图谱】 /【特 征图谱】 、 【含量测定】 、 【 功能与 主治】 、 【 用法与 用量】 、 【 注意 】 、 【 规格 】 、 【 贮藏 】 等项目, 其中 【处方】、【鉴别】、【指纹图谱】 /【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应 与 物质基准 基本 一致 ; 【制 法】 中应增加成型 工艺和辅 料 , 简述
16、 制剂 的制备方法,包括主要工艺参数、出膏率范围、制成总量等。 DB32/T 3880-2020 5 参 考 文 献 1 国 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关于发布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的公告( 2018 年第 27号) 附件 1, 2018.5.29. 2 杨立伟 ,王海南 , 耿莲等 .基于 标准汤剂的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模式探讨,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18, 4( 24) : 1-6. 3 代云桃 , 靳如娜 , 吴治丽 等 . 基于标准汤剂 (物质基准 )的经典名方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 中 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20, 1( 26) : 164-174. _
17、 DB32/T 3880-2020 6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物质基准 A.1 饮 片 应选取一定量的具有代表性药材(一般从道地产区或主产区采集药材至少 6 批),明确基原,并按 法定的炮制方法炮制成饮片。 A.2 制备工艺 将收集 的不同批次 饮片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按传统的提取工艺制备至少 6 批临床用量样品,可用 适 宜的方法进行浓缩 或 干燥 制成 一定形式的实物, 作为物质 基准的对应实物 。 A.3 质控 体系 A.3.1 以物质 基准的 对应实物为 研究对象 ,建立以性状 、 鉴别、出膏率、含量测定及转移率、指纹 图谱 或特征图谱等为核心技术指标的质量控制 体系 。 A.3.
18、2 经相关 的 方法学验证通过后,对 6 批以上对应实物进行测定,根 据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及离散程度 制订相关的限度。 A.3.3 建立 能全面反映对应实物的 质量控制指标,应满足如下要求 : a)处方 应明确处方中的饮片名称和剂量。 b)制法 应 简述 物质 基准的制备方法,包括主要工艺参数、出膏率范围、制成总量等。 c)性状 应 根据多批物质基准的实际情况进行描述 , 包括外观和气味,依次描述其颜色、 形状 和气 味 。 d)鉴别 制定 处方中各药味的 显微(适用于 处方中 饮片粉末 直接 投料 的 制剂) 或 薄层鉴别 等 方法 , 避免 使用 非专属性的理化方法。 e)检查 应 考虑毒性成 分 限量检查 。 f)指纹图谱 /特征图谱 应尽可 能 体现 更多的药味特征,对于易混淆品 应 建立可区分的图谱并加以说 明 。指纹图谱 一般选择用 “ 相似度 ” 来 评价 并 制定 限度 ; 特征图谱应 至少 规定特征峰的个数。 g)出膏率 经煎煮 后的过滤液应制定出膏率来控制 煎煮工艺 。 h)含量测定 一般选择 高效液相色谱法 进行含量测定 并根据 6 批 以上 的物质基准 对应 实物 含量转移 率 均值 , 再结合投料饮片的含量限度制定 物质基准 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