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CCS F 91 DB34 安徽省地方标准 DB 34/T 37302020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raisal of cultivated land damage degree 文稿版次选择 2020 - 11 - 27 发布 2020 - 12 - 27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4/T 37302020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
2、责任。 本文件由安徽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安徽建筑大学、合肥润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瑞、蔡华杨、王秉义、刘王兵、李艳、丁士龙、丁震、梁俊、刘海林。 DB34/T 37302020 1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安徽省耕地损毁程度鉴定的基本要求、鉴定对象与指标、鉴定程序和方法、技术报 告编制和成果论证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内耕地损毁程度的结果鉴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
3、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8407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NY/T 1121.1 土壤检测 第1部分: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贮存 NY/T 1121.4 土壤检测 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 1121.6 土壤检测 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TD/T 1008 土地勘测定界规程 TD/T 1031(所有部分)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TD/T 1036 土地复垦
4、质量控制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GB 15618、GB/T 19231、GB/T 21010、 GB/T 28407、TD/T 1008、 TD/T 1031(所有部分) 、TD/T 1036、 HJ/T 166、NY/T 1121.1、NY/T 1121.4、NY/T 1121.6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3.1 耕地 Cultivated land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旱地。 3.2 耕地损毁 Cultivated land damage 耕地因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原有功能下降或丧失的状态。 4 基本要求 DB34/T 37302020 2 4.1 鉴定机构
5、 从事耕地损毁程度鉴定工作的机构应取得相应资质,应指定具备相关知识的人员从事鉴定工作。 鉴 定过程涉及检测、化验事项,应由具备相应资质机构进行; 勘测定界工作应由具备测绘资质机构完成。 4.2 鉴定工作 耕地损毁程度技术鉴定工作应按照本规范确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损毁耕地勘测定界、采样、检 测、化验等工作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4.3 鉴定报告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技术报告的内容应满足本规范规定。承担耕地损毁程度鉴定工作的机构应在接 受委托后 30 个工作日或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工作日内提交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技术报告。 5 鉴定对象与指标 5.1 鉴定对象 鉴定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下列类型损毁耕地的情形
6、: a) 建设损毁(在耕地上建设建筑物或构筑物造成耕地功能下降或丧失); b) 压占损毁(在耕地上堆放固体物质造成耕地功能下降或丧失); c) 挖损损毁(开挖耕地采矿取土、挖塘养殖等造成耕地功能下降或丧失); d) 塌陷损毁(地下开采导致地表沉降和变形等造成耕地功能下降或丧失); e) 污染损毁(向耕地排放有毒物质等造成耕地功能下降或丧失); f) 滑坡、洪水和泥石流损毁(因滑坡、洪水和泥石流等造成耕地功能下降或丧失); g) 其他损毁(上述情况以外的耕地损毁情形)。 5.2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指标 应在耕地损毁类型确定的基础上从附录A 中选择。 6 鉴定程序和方法 6.1 资料收集 应根据耕地
7、损毁程度鉴定工作需要,收集耕地损毁前土地利用情况资料,包括覆盖损毁耕地范围 的耕地损毁行为发生时点的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图(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耕地质量等别图、相关影像资料等,耕地的类型、种植制度、主要作物及产量等。 6.2 损毁耕地调查 6.2.1 损毁耕地情况调查应包含损毁耕地的权属状况、损毁面积、损毁范围、损毁类型、损毁前耕地 使用情况与现状、损毁成因等内容。按照附录 B 准备工作表格。 6.2.2 损毁耕地的勘测定界应按照 TD/T 1008 的规定执行。 6.2.3 损毁耕地调查应拍摄现场照片和视频。照片宜有日期和坐标信息,数量不少于 4 张,其中,整 体远景
8、不少于 1 张、不同位置近景不少于 3 张。视频不少于 30 秒,应包含损毁耕地及周围情况。 6.3 损毁耕地采样和化验 DB34/T 37302020 3 6.3.1 依据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指标,开展损毁耕地实地采样和化验。 6.3.2 损毁耕地指标涉及土壤样品采集应按照 NY/T 1121.1 的规定执行。 6.3.3 损毁耕地指标涉及化验应按照 GB 15618、NY/T 1121 .4、NY/T 1121.6 的规定执行。 6.4 损毁程度鉴定 6.4.1 指标级别确定 6.4.1.1 耕地损毁指标级别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损毁,其对应的损毁程度由低到高,具体鉴定指标 分级参见附录 C。
9、6.4.1.2 鉴定指标涉及损毁前耕地指标值的,应采用经相关部门确认的已有最新数据;无法找到损毁 前耕地指标值的,可选取相邻同类未损毁耕地进行背景值实测。 6.4.2 损毁程度确定 6.4.2.1 按照极限条件法确定损毁程度。即,如果某一项鉴定指标的损毁级别重于其他指标,则按照 这一鉴定指标的损毁程度来确定耕地的损毁程度。按公式(1)计算。 iji YY max . (1) 式中: i Y 第 i 个鉴定地块的损毁程度; ij Y 第 i 个鉴定地块中第 j个鉴定指标损毁程度。 6.4.2.2 损毁程度鉴定标准见附录 D。 7 技术报告编制 7.1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技术报告包括封面、损毁鉴定人
10、员名单、目录、正文和附件。 7.2 正文内容包括概述、损毁耕地调查、耕地损毁程度鉴定、鉴定结论、特殊情况说明和附件等。 7.3 技术报告的编写要求参见附录 E。 8 成果论证 市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对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技术报告进行论证,出具论证意见。 DB34/T 37302020 4 A A 附 录 A (规范性)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指标体系 表A.1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指标体系 损毁类型 鉴定指标 单位 相关描述 建设损毁 建设状况 无量纲 在耕地上建设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开挖地面和硬化 地面的情况。 压占损毁 土壤容重(上升) g/cm 3 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空隙)烘干后
11、质 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较损毁前的上升率 砾石含量(上升) 土壤颗粒组成中大于 2 mm 的石砾重量百分比较损毁 前的上升率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土壤中含碳有机物质较损毁前的下降率 挖损损毁 耕作层厚度(下降) 土壤耕作层厚度较损毁前的下降率 积水情况 无量纲 耕地表面的积水情况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土壤中含碳有机物质较损毁前的下降率 污染损毁 土壤污染物含量 mg/kg 土壤污染物中镉、汞、砷、铅、铬的含量 滑坡损毁 砾石含量(上升) 土壤颗粒组成中大于 2 mm 的石砾重量百分比较损毁 前的上升率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土壤中含碳有机物质较损毁前的下降率 田面坡度 度 耕地表面与
12、水平面夹角度数 洪水损毁 耕作层厚度(下降) 土壤耕作层厚度较损毁前的下降率 泥石流损毁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土壤中含碳有机物质较损毁前的下降率 砾石含量(上升) 土壤颗粒组成中大于 2 mm 的石砾重量百分比较损毁 前的上升率 塌陷损毁 参照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第3部分:井工煤矿(TD/T 1031.3-2011)附录B(采煤沉陷 土地破坏程度分级标准) 注: 根据实际鉴定工作需要,可对鉴定指标内容进行补充。 DB34/T 37302020 5 B B 附 录 B (规范性)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工作表 表B.1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基本信息调查表 委托单位 (人) 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鉴定单位
13、 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地块位置及权属 损毁责任人 地块图幅号、 图斑号 地块四至范围 (填写四至坐标) 耕地地类 (损毁前) 现状描述 1、损毁现状 2、损毁原因 耕地利用情况 (损毁前) 种植情况、农作物产量及效益状况等(休耕、抛荒等情况可参考同类周边耕地效益) 耕地质量 等别信息 (损毁前) 耕地等别 耕地质量分等因素值(土壤有机质含 量、土壤 pH 值、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 型、有效土层厚度、障碍层距地表深度、 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地形坡度) 调查成员(签名) 调查时间: DB34/T 37302020 6 表B.2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信息勘查表 项目鉴定 鉴定单位 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主要
14、牵头人 联系电话 勘查内容 损毁地块面积 (公顷) 地块损毁类型 勘查指标 (根据损毁类型对 应指标填写) 勘查值 损毁级别 勘查成员(签名) 勘查时间: DB34/T 37302020 7 C C 附 录 C (规范性)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指标分级 表C.1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指标分级 损毁类型 鉴定指标 级别 轻度损毁 中度损毁 重度损毁 建设损毁 建设状况 建设建筑物或构筑物, 无开挖地面和硬化地面 建设建筑物或构筑物, 开挖地面或硬化地面 (素土压实) 建设建筑物或构筑物, 开挖地面并硬化地面 (素土压实)或仅硬化 地面(半硬化、完全硬 化) 压占损毁 土壤容重(上升) 10 1015 1
15、5 砾石含量(上升) 5 530 30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25 2550 50 挖损损毁 耕作层厚度(下降) 30 3060 60 积水情况 短期积水 季节性积水 常年积水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25 2550 50 污染损毁 土壤污染物含量 参照 GB 15618-2018 中 6.1 条之规定 参照 GB 15618-2018 中 6.2 条之规定 参照 GB 15618-2018 中 6.3 条之规定 滑坡损毁 砾石含量(上升) 5 530 30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25 2550 50 田面坡度 6 615 15 洪水损毁 耕作层厚度(下降) 30 3060 60 泥石流损
16、毁 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25 2550 50 砾石含量(上升) 5 530 30 塌陷损毁 参照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 第3部分:井工煤矿(TD/T 1031.3-2011)附录B(采煤沉陷土地破坏程 度分级标准) DB34/T 37302020 8 D D 附 录 D (规范性)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标准 表D.1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标准 损毁程度 鉴定因素 轻度 所有鉴定指标全部为轻度 中度 至少一个鉴定指标为中度,其他为轻度 重度 至少一个以上鉴定指标为重度,其他为中度或者轻度 DB34/T 37302020 9 E E 附 录 E (资料性)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技术报告编制要求 E.1 概述
17、 E.1.1 损毁鉴定任务来源。主要说明鉴定工作的委托情况。 E.1.2 损毁鉴定的目的和意义。 E.1.3 鉴定对象。说明鉴定项目的位置、范围。 E.1.4 鉴定依据。说明该项鉴定所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划、采用的技术规程等。 E.1.5 鉴定原则。说明损毁鉴定所遵循的工作原则和技术原则。 E.2 损毁耕地调查 E.2.1 资料收集 说明收集的基础资料情况,包括图件资料、损毁前后耕地使用情况及影像资料、区域种植制度、主 要作物产量等,明确相关资料来源、时限。 E.2.2 现场调查 说明现场调查勘查情况,主要包括:损毁耕地四至、面积、乡镇国土空间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图)、项
18、目区耕地质量等别、生产能力情况等;详细阐述损毁现状,损毁成因及现场照片、视频拍 摄情况。 E.3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 E.3.1 耕地损毁程度鉴定指标确定。分析具体损毁类型,明确损毁鉴定指标内容。 E.3.2 损毁耕地采样和化验。阐述损毁指标采样方法、检测化验情况及相关依据,对采样化验结果进 行简要分析。 E.3.3 损毁程度鉴定。阐述损毁鉴定指标级别确定情况,明确耕地损毁程度确定过程、依据及结果。 E.4 鉴定结论 说明鉴定的最终结论。 E.5 特殊情况说明 损毁鉴定工作中涉及的相关需要说明的特殊情况, 如因不可抗力导致相关指标数据难以获取的替代 解决方法说明等。 E.6 附件 DB34/T 37302020 10 包括:勘测定界图、标注鉴定地块位置的遥感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图(乡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耕地质量等别图、损毁现状照片、视频、相关检测化验报告等。 E.7 其他要求 E.7.1 正文字体采用仿宋,四号,一级、二级标题加粗;表格标题采用仿宋,四号,加粗,居中;表 格内容采用仿宋,小四。 E.7.2 所有小数保留四位。 E.7.3 所有面积单位采用公顷。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