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01 CCS B 05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33/T 680 2021 代替 DB33/T 680 2008( 2013) 机插水稻大田管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field management of machine transplanted rice 2021 - 02 - 19发布 2021 - 03 - 21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3/T 680 2021 I 前 言 本标准 按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 本标准代替 DB3
2、3/T 680 2008( 2013)机插水稻大田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与 DB33/T 680 2008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修改栽前准备为秧苗准备和大田准备(见第 4章、第 5章 ,2008年版的第 4章); b) 修改移栽期(见 4.1,2008年版的第 3章); c) 修改第 5章为大田准备(见第 5章 ,2008年版的第 4章); d) 修改机插密度(见 6.3, 2008年版的 5.2); e) 删除试验方法( 2008年版的 5.5); f) 修改施肥(见 7.1,2008年版的 6.1); g) 修改病虫草害防治(见 7.3,2008年版的 6
3、.3); h) 增加技术模式图(见 7.4); i) 增加作业质量测试方法(见附录 A)。 请注意本 标准 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 标准 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总站、浙江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金华市农业机械 管理站、龙游县农业机械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文胜、应博凡、杨晓平、陈杨、洪一前、任永业、苗承舟、 胡潮水、董玉玲、 裘雪龙。 本标准 及其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2008年首次发布为 DB33/T 680 2008; 本次 为 第一次 修订。
4、 DB33/T 680 2021 1 机插水稻大田管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插秧苗准备、大田准备、机插作业、大田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机插水稻大田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 标准 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 GB/T 6243 水稻插秧机 试验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本 标准 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 4 秧苗准备 4.1 移栽期 早稻在秧龄 20 天 35 天,叶龄 3 叶 1 心 4 叶 1 心,苗高 1
5、20 毫米 250 毫米时移栽;单季晚稻在秧 龄 15 天 25 天,叶龄 3 叶 1 心 4 叶 1 心 , 苗高 120 毫米 250 毫米时移栽;双季晚稻在秧龄 12 天 25 天,叶龄 3 叶 1 心 4 叶 1 心 , 苗高 150 毫米 250 毫米时移栽。在茬口、气候等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应适 当早栽。 4.2 秧苗 4.2.1 基本要求 秧苗整齐、均匀,茎基粗扁,根系盘结,无病虫害。秧苗秧龄、叶龄和苗 高应符合 4.1的要求。插 前盘内秧苗均匀度合格率 85%、空格率 5%。起运苗时,秧块不变形、不断裂,秧苗不受损伤。 4.2.2 送嫁肥 移栽前 2天 3天 ,视苗情每盘用尿素 0
6、.5 克 1 .0克,按 1:100兑水拌匀后,于傍晚均匀喷施。 4.2.3 炼苗 沙质土移栽前 1 天 2 天 排干沟水,壤土移栽前 2 天 3 天 排干沟水,适当降低盘土含水率。如遇秧 苗失水卷叶,应洒水补湿。 4.2.4 起秧 DB33/T 680 2021 2 根据机插时间和进度,做到随起、随运、随栽,尽量减少秧块搬动次数。搬运时避免秧块变形或折 断秧苗。 5 大田 准备 5.1 耕整时间 根据预计移栽时间,一般沙质土移栽前 0.5 天 1 天耕整,壤土移栽前 1 天 2 天耕整,粘土移栽前 2天 3天耕整。 5.2 整田要求 根据茬口、土壤性状采用相应的耕整方式,机械作业深度不超过
7、200 毫米,泥脚深度不大于 300 毫 米。田面平整,基本无杂草、杂物、残茬等残留物。田块内高低落差不大于 30 毫米;泥土上细下粗, 细而不糊,上软下实;移栽前需沉淀泥浆,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田面水深 10 毫 米 30 毫米。 5.3 渠系要求 沟渠配套,排灌方便。 6 机插作业 6.1 作业天气 宜在晴、多云、阴天或小雨,风力不超过 4级天气时作业。双季晚稻宜在早、晚作业。 6.2 作业机具 插秧机应根据农艺要求进行调试,技术状态良好。 6.3 机插密度 6.3.1 常规稻 6.3.1.1 双季早、晚稻 基本苗 120 万株 /公顷 150 万株 /公顷( 8 万株
8、/亩 10 万株 /亩)。选用 250 毫米 行距插秧机时, 株距 120 毫米 160 毫米 ,插 24 万丛 /公顷 33 万丛 /公顷 (1.6 万丛 /亩 2.2 万丛 /亩 ),每丛 3 株 5 株; 选用 300 毫米行距插秧机时,株距 120 毫米 160 毫米,插 21 万丛 /公顷 27 万丛 /公顷( 1.4 万丛 /亩 1.8 万丛 /亩),每丛 4 株 6 株。 6.3.1.2 单季晚稻 基本苗 90 万 株 /公顷 120 万株 /公顷( 6 万株 /亩 8 万株 /亩)。选用 300 毫米 行距插秧机,株距 120 毫米 160 毫米,插 21 万丛 /公顷 27
9、万丛 /公顷( 1.4 万丛 /亩 1.8 万丛 /亩),每丛 3 株 5 株。 6.3.2 杂交稻 6.3.2.1 单季晚稻 DB33/T 680 2021 3 基本苗 15 万株 /公顷 30 万株 /公顷( 1 万株 /亩 2 万株 /亩)。选用 300 毫米 行距插秧机,株距 180 毫米 260毫米,插 12 万丛 /公顷 18 万丛 /公顷( 0.8 万丛 /亩 1.2 万丛 /亩),每丛 1 株 2 株。 6.3.2.2 双季晚稻 基本苗 45 万株 /公顷 60 万 株 /公顷( 3 万株 /亩 4 万株 /亩)。选用 250 毫米 行距插秧机时,株 距 160 毫米 180
10、毫米 ,插 21 万丛 /公顷 24 万丛 /公顷( 1.4 万丛 /亩 1.6 万丛 /亩),每丛 2 株 3 株; 选用 300 毫米行距插秧机时,株距 120 毫米 160 毫米,插 21 万丛 /公顷 27 万丛 /公顷( 1.4 万丛 /亩 1.8 万丛 /亩),每丛 2 株 3 株。 6.4 装秧供秧 首次装秧时应将苗箱移到最左或最右端,作业时根据秧箱内苗量及时供秧。 6.5 作业质量 在确保秧苗不漂、不倒前提下应尽量浅栽。 机插 作业质量指标应满足表 1要求 ,相应的测试方法见附 录 A。 表 1 插秧机栽插作业质量指标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1 伤秧率 s R 4% 2 漂秧率
11、 p 3% 3 漏插率 l R 5% 4 相对均匀度合格率 jx R 85% 5 插秧深度合格率 C H 90% 6 邻间行距合格率 l L 90% 7 大田管理 7.1 施肥 7.1.1 用肥量 双季早、晚稻施纯氮 150 千克 /公顷 180 千克 /公顷 ( 10 千克 /亩 12 千克 /亩) 。单季籼型、籼粳 杂交稻施纯氮 180 千克 /公顷 240 千克 /公顷 ( 12 千克 /亩 16 千克 /亩) 。单季粳稻施纯氮 180 千克 / 公顷 210 千克 /公顷 ( 12 千克 /亩 14 千克 /亩) 。磷、钾等肥料用量应根据土壤肥力等情况酌情掌 握。 7.1.2 肥料运筹
12、与施肥方法 7.1.2.1 基肥占总氮量的 40% 50%,结合大田耕整施用。 7.1.2.2 分蘖肥占总氮量的 25% 35%,分次施用。 7.1.2.3 穗肥占总氮量的 20% 30%。 7.1.2.4 在水稻机插时同步侧深施肥时,适当提高基肥比例。 7.2 水分管理 DB33/T 680 2021 4 7.2.1 栽插期 浅水移栽,水层宜为 10 毫米 30 毫米 ,栽后及时灌浅水护苗活棵。 7.2.2 分蘖期 间歇灌溉,水层宜为 20 毫米 40 毫米 。 80%够苗期放水搁田,控制无效分蘖。 注: 够苗期指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时期或叶龄期。 7.2.3 拔节孕穗期 应保持 10 天
13、 15 天 的 20 毫米 40 毫米 浅水层。 7.2.4 抽穗结实期 间歇灌溉,干湿交替,不可断水过早。 7.3 病虫草害防治 7.3.1 病虫害 防治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措施, 压低病虫基数,必要时施用高效低毒农药控制病虫危害。 7.3.2 杂草防除 翻耕前除草,对杂草较多的空闲田,翻耕前用草甘膦进行播前灭草。移栽后,做好水分管理,根据 稻田的杂草种群,适时选用相应的除草剂进行防除。 7.4 模式图 机插水稻大田管理技术模式图参见附录 B。 DB33/T 680 2021 5 A A 附 录 A (规范性) 作业质量测试方法
14、 A.1 伤秧率、漂秧率、漏插率、相对均匀度合格率 伤秧率、漂秧率、漏插率、相对均匀度合格率等 作业质量指标按 GB/T 6243测定。 A.2 插秧深度合格率 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 5个测区,每个测区各取 20 穴,以当地农艺要求的插秧深度 H 8 毫米,不漂 不倒为合格。合格插秧深度的穴数占所测插秧深度的总穴数的百分数为插秧深度合格率 C。 A.3 邻间行距合格率 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 5 个测区,在各测区内连续测定 10 个邻间行距,以插秧机所插秧的标准行距 L为标准,所测行距以 0.9 L 1.2 L为合格范围。合格行距测点数占所测行距总点数的百分数为邻间行距 合格率 l L 。 DB
15、33/T 680 2021 6 B B 附 录 B (资 料性) 机插水稻大田管理技术模式图 秧苗准备 大田准备 机插作业 大田管理 施肥 水分管理 病虫草害防治 移栽期:早稻在秧龄 20天 35 天,叶龄 3叶 1心 4叶 1心,苗高 120毫米 250毫米时移栽;单季 晚稻在秧龄 15天 25天,叶龄 3 叶 1心 4叶 1心 , 苗高 120毫米 250毫米时移栽;双季晚稻在秧龄 12天 25天,叶龄 3叶 1心 4叶 1 心 , 苗高 150毫米 250毫米时移 栽。在茬口、气候等条件许可的 前提下应适当早栽。 秧苗要求:秧苗整齐、均匀, 茎基粗扁,根系盘结,无病 虫害。 秧苗秧龄、叶
16、龄和苗高符合的 要求。插前盘内秧苗均匀度合格 率 85%、空格率 5%。起运苗时, 秧块不变形、不断裂,秧苗不受 损伤。 送嫁肥:移栽前 2 天 3 天, 视苗情每盘用尿素 0.5克 1克, 按 1:100 兑水拌匀后,于傍晚均 匀喷施。 耕整时间:根据预计移栽时 间,一般沙质土移栽前 0.5 天 1天耕整,壤土移栽前 1 天 2天耕整,粘土移栽前 2 天 3天耕整。 整田要求:根据茬口、土壤 性状采用相应的耕整方式,机 械作业深度不超过 200毫米, 泥脚深度不大于 300毫米。田 面平整,基本无杂草、杂物、 残茬等残留物。田块内高 低落 差不大于 30毫米;泥土上细 下粗,细而不糊,上软下
17、实; 移栽前需沉淀泥浆,达到泥水 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 浊。田面水深 10毫米 30毫 米。 渠系要求:沟渠配套,排灌 方便。 作业天气:宜在晴、多云、 阴天或小雨,风力不超过 4级 天气时作业。双季晚稻宜在 早、晚作业。 插秧机应根据农艺要求进 行调试,技术状态良好。 机插密度:根据水稻品种、 季节、地区不同选用不同行距 的插秧机,调整好株距。 作业质量: 在确保秧苗不 漂、不倒前提下应尽量浅栽。 用肥量:双季早、晚稻施纯 氮 10千克 /亩 12千克 /亩。 单季籼型、籼粳 杂交稻施纯氮 12千克 /亩 16千克 /亩。单 季粳稻施纯氮 12千克 /亩 14 千克 /亩。磷、钾等肥料
18、用量 应根据土壤肥力、品种需肥特 性等情况酌情掌握。 肥料运筹与施肥方法:基肥 占总氮量的 40% 50%,结合大 田耕整施用。分蘖肥占总氮量 的 25% 35%,分次施用。穗肥 占总氮量的 20% 30%。在水稻 机插时同步侧深施肥时,适当 提高基肥比例。 栽插期:浅水移栽,水层宜 为 10毫米 30毫米,栽后及 时灌浅水护苗活棵。 分蘖期:间歇灌溉,水层宜 为 20毫米 40毫米。 80%够苗 期放水搁田,控制无效分蘖。 拔节孕穗期:应保 持 10天 15天的 20毫米 40毫米浅水 层。 抽穗结实期:间歇灌溉,干 湿交替,不可断水过早。 病虫害防治:按照“预防 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态调 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 措施,压低病虫基数,必要 时施用高效低毒农药控制病 虫危害。 杂草防除:翻耕前除草, 对杂草较多的空闲田,翻耕 前用草甘膦进行播前灭草。 移栽后,做好水分管理,根 据稻田的杂草种群,适时选 用相应的除草剂进行防除。 图 1 机插水稻大田管理技术模式图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