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32 T 3935-2020 堤防工程技术管理规程.pdf

    • 资源ID:1504001       资源大小:2.90MB        全文页数:4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32 T 3935-2020 堤防工程技术管理规程.pdf

    1、 ICS 27.140 P 55 DB32/T 3935 2020 堤防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Code for technical management of levee project 2020-12-15 发布 2021-01-15 实施 发布 DB32/T 3935 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一般规定 . 2 5 检查与观测 . 4 6 养护与维修 . 12 7 植物防护养护 . 30 8 害堤动物防治 . 32 9 管理设施管护 . 33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堤防工程检查记录表式 . 36 DB32/

    2、T 3935 2020 II 前 言 本 文件 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到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 本 文件 由江苏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 文件 起草单位:江苏省水利厅、河海大学。 本 文件 主要起草人:刘劲松、方国华、万骏、刘永强、周向华、闻昕、何羌、杨耀中、何晓洁、 田浪、冯婉茹、闫文杰、何福娟、张昕怡、杨恒、任海文 、吴浩 。 DB32/T 3935 2020 1 堤防工 程技术管理规 程 1 范围 本 文件 规定了堤防工程管理的 检查与观测、养护与维修、植物防护养护、害堤动物防治、管理设施管 护 等。 本 文件 适用 1、 2、 3

    3、级堤防的技术管理工作, 4、 5 级堤防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改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 GB 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T 50290-2014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SL 62-2014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 75 水闸技术管理规程 SL 230-2015 混凝土坝养护修理规程 SL 260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SL 436 堤防隐患探测规程 SL 564 土坝灌浆技术规范 SL 595-

    4、2013 堤防工程养护修理规程 SL 677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JTJ 073.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JTJ 073.2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护堤地 levee protection land 堤防临河、背河堤脚以外,为保护堤防安全、完整及植树护堤划定的国土管理范围。 DB32/T 3935 2020 2 3.2 减压井(沟) relief well 为降低堤防背水坡或坡脚的渗透压力而设置的井(沟)式减压排渗设施。 3.3 测压管 pressure measurement tube 观测堤身浸润线、堤基渗流压力的设备。

    5、 3.4 堤防工程管理范围 management area of levee project 为保证堤防工程安全、正常运行,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利用情况依法划定的堤防工程管理 区域。 3.5 堤防工程保护范 围 protection area of levee project 根据堤防的重要程度、堤基土质条件等,在堤防工程管理范围的相连地域依法划定的堤防工程安全保 护区域。 3.6 植物防护工程 plant protection project 堤防护堤地林木和草皮护坡的统称。 3.7 害堤隐患 biological hazard 獾、鼠等害堤兽类和白蚁在堤身、护堤地打涮筑巢,树根年久

    6、腐朽后缩短堤防渗径所形成的隐患。 3.8 管理设施 management facilities 堤防工程的管理房屋、观测设施、巡查设施、保护设施及设备、标识标牌等的统称。 4 一般规定 4.1 本 文件 所指堤防工程包括堤身、相关建(构)筑物、附属设施等。 4.2 堤防工程技术管理基本内容如下: a) 编制年度工程养护维修计划; DB32/T 3935 2020 3 b) 编报年度运行维护经费预算,总结分析年度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做好运行维护经费测算工作; c) 组织开展工程检查与观测,及时分析研究,掌握工程状况; d) 组织开展工程养护与维修,保持工程的完整、安全和正常运用;组织编报工程加固方

    7、案,做好工 程的除险加固工作; e) 组建抢险队伍, 落实防汛责任制,编制防汛 抢险 预案,开展 抢险 演练和培训,做好防汛的各项准 备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f) 对工程管理范围划界确权,加强安全管理,做好工程保护、安全生产; g) 营造工程管理范围的林木, 禁止 其它法人和自然人在工程管理范围种植 ;因地制宜选择植物品种, 做好绿化美化工作,保护堤防生态环境; h) 根据林木病虫害发生、发展和传播蔓延的规律,防治植物病虫害;保持绿化地面卫生,消灭越冬 虫卵、蛹,烧毁落叶虫婴、虫茧,及时清除衰弱、病害严重的植物; i) 编制年度害堤动物防治计划,定期开展生物隐患检(普)查,发现兽类、蚁类等隐患

    8、时,应及时 防治; j) 建立健全技术档案管理 制度,按照 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 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及时整理归档各 类技术资料 ; k) 及时修复或补充设置各种管理设施,按各种设备、工器具的操作程序正确使用并定期检查和养护, 发现故障及时维修; l) 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设备,逐步实现堤防工程 管理机械化、信息化; m) 开展职工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4.3 堤防工程管理单位应根据所管理工程的情况和要求,建立健全各项技术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a) 管理人员技术岗位责任制 ; b) 计划管理制度 ; c) 维修养护项目 管 理制度 ; d)

    9、请示报告和工作总结制度 ; e) 防汛工作制度 ; f) 运行值班和交接班制度 ; g) 巡视检查制度 ; h) 观测 工作制度 ; i) 各类设备检修 规程 和操作 规程; j) 物资和器材使用管理制度 ; k) 安全生产和安全保卫制度 ; l) 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 m) 技术档案归档与管理制度 ; DB32/T 3935 2020 4 n) 职工教育与培训制度 ; o) 环境保护制度 ; p) 目标考核与奖惩制度 。 4.4 养护与维修应遵循“经常养护、及时维修、养修并重”的原则,养护维修后,其标准不应低于原设计 标准。 4.5 3 级及以上堤防宜增设工程视频监视、安全观测、信息管理等信

    10、息工程,逐步实现堤防工程管理的现 代化。 4.6 对河道管理范围内涉水建设项目的主要 检查 内容为: a) 涉水建设项目的运行有无影响河道工程及设施的完好和安全; b) 涉水建设项目有无未经许可同意的改建、扩建行为和涉水有关活动; c) 涉水建设项目的运行有无污染和破坏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环境; d) 涉水建设项目所占用水利工程及设施有无损坏、老化; e) 行洪期间涉水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占用范围有无人员看守巡查,有无备足相应防汛物料; f) 对涉水建设项目的监管和巡视检查做好记录,对每个项目单独建立档案。 4.7 堤防工程管理单位应建立工程大事记,对堤防工程管理中发生的重大技术问题,应详细记录并归入

    11、技 术档案。 4.8 堤防工程主管部门及管理单位应当落实堤防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保障堤防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 工作正常开展。 5 检查与观测 5.1 检查 5.1.1 堤防工程检查范围应包括堤防工程管理范围。 5.1.2 堤防工程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和内部探测检查。 5.1.3 堤防工程应建立统一的测量控制系统,测量控制系统的起测点和工作基点,应布置在堤防背水侧地 基比较坚实、易于引测且不受堤防位移影响的地点。 5.1.4 堤防工程检查可分为日常检查、定期检查、特别检查,必要时开展专项检查。 5.1.4.1 日常检查:主要指外观检查,堤防管理人员应每天对所管堤段检查一次;堤防工程的管理单位每 月

    12、组织的检查应不少于一次。汛期应根据汛情增加检查次数,具体频次根据堤防的重要性、所处位置及其 运行状态等因素确定。检查项目和内容见附录 A.1。 5.1.4.2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分为汛前检查、汛期检查和汛后检查。汛前、汛后应至少进行一次堤防工程 检查,遇特殊情况应增加检查次数。当汛期洪水漫滩、偎堤或达到警戒水位时,应对工程进行巡视检查。 检查项目 和内容见附录 A.2A.4。 5.1.4.3 特别检查:当发生洪水、暴雨、台风、地震等工程非常运用情况和发生重大事故时,应及时进行 DB32/T 3935 2020 5 特别检查。必要时应报请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共同检查。检查项目和内容见附录 A

    13、.5。 5.1.4.4 专项检查:堤防工程的管理单位应不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险工、险段及重要堤段进行堤身、 堤基探测检查或护脚探测。检查项目和内容见附录 A.6。 5.1.5 日常检查、定期检查、特别检查和专项检查的 检查项目和内容 如下: 5.1.5.1 日常检查 a) 堤身外观 1) 堤身断面及堤顶高程是否符合设计标准; 2) 堤顶是否坚实平整,堤肩线是否顺直;有无凹陷、裂缝、残缺,相邻两堤段之间有无错动; 是否存在硬化堤顶与土堤或垫层脱离现象; 3) 堤坡是否平顺;有无雨淋沟、滑坡、裂缝、塌坑、洞穴,有无杂物垃圾堆放;有无害堤动物 洞穴和活动痕迹;有无渗水;排水沟是否完好、顺畅;排水孔

    14、是否顺畅;渗漏水量有无变化 等; 4) 堤脚有无隆起、下沉,有无冲刷、残缺、洞穴; 5) 混凝土有无溶蚀、侵蚀、冻害、裂缝、破损等; 6) 砌石是否平整、完好、紧密;有无松动、塌陷、脱落、风化、架空等。 b) 堤身内部 应检查有无洞穴、裂缝和软弱 层存在等。 c) 护堤地和堤防工程保护范围 应检查 背水 堤坡和堤脚 以外有无管涌、渗水等。 d) 堤岸防护 1) 坡式护岸 坡面是否平整、完好,砌体有无松动、塌陷、脱落、架空、垫层淘刷等;护坡上有无杂草、 杂树和杂物等; 浆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变形缝和止水是否正常完好;坡面是否发生局部侵蚀剥落、裂缝或破碎 老化,排水孔是否顺畅。 2) 坝式护岸 砌石护

    15、坡坡面是否平整、完好;有无松动、塌陷、脱落、架空等现象;砌缝是否紧密; 散抛块石护坡坡面有无浮石、塌陷; 土心顶部是否平整;土石接合是否严紧;有无陷坑、脱缝、水沟、獾狐洞穴。 3) 墙式护岸 混凝土墙体相邻段有无错位;变形缝开合和止水是否正常;墙顶、墙面有无裂缝、溶蚀;排 水孔是否顺畅; 浆砌石墙体变形缝内填料有无流失;坡面是否发生侵蚀剥落、裂缝或破碎、老化;排水孔是 否顺畅。 DB32/T 3935 2020 6 4) 护脚 护脚体表面有无凹陷、坍塌;护脚平台及坡面是否平顺;护脚有无冲动。 5) 河势有无较大改变,滩岸有无坍塌。 e) 穿(跨)堤建筑物及其与堤防接合部 1) 穿堤建筑物与堤防

    16、的接合是否紧密;是否有渗水、裂缝、坍塌等; 2) 穿堤建筑物与土质堤防的接合部临水侧截水设施是否完好;背水侧反滤排水设施有无阻塞; 穿堤建筑物变形缝有无错动、渗水、断裂; 3) 跨堤建筑物支墩与堤防的接合部是否有不均匀沉陷、裂缝、空隙等; 4) 上、下堤道路及其排水设施与堤防的接合部有无裂缝、沉陷、冲沟; 5) 跨堤建筑物与堤顶 之间的净空高度能否满足堤顶交通、防汛抢险、管理维修等方面的要求; 6) 检查穿 (跨) 堤建筑物有无损坏;按照有关规定对穿 (跨) 堤建筑物机电设备进行检查。 f) 防渗及排水设施 1) 防渗设施保护层是否完整,渗漏水量和浑浊度有无变化; 2) 排水沟进口处有无孔洞暗

    17、沟,沟身有无沉陷 、断裂、接头漏水、阻塞,出口有无冲坑悬空; 减压井井口工程是否完好,有无积水流入井内; 3) 减压井、排渗沟是否淤堵; 4) 排水导渗体或滤体有无淤塞。 g) 堤防工程附属设施 1) 观测设施 观测设施是否完好,能否正常观测; 观测设施的标志、盖锁、围栅是否丢失或损坏,观测房是否损坏; 观测设施及其周围有无动物巢穴。 2) 交通与通信设施 堤防工程交通道路的路面是否平整、坚实,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堤防工程道路上有无打场、晒粮等; 未硬化的堤顶道路有无交通卡等管护措施; 堤顶交通道路所设置的安全、管理设施及路口所设置的安全标志是否完好; 堤防工程通信网的各种设施是否完好,能

    18、否正常运行; 堤防通信网的可通率是否符合要求; 堤防通信设施和通信设备的配置是否符合要求。 3) 其他附属设施 堤防上的千米里程牌、百米桩、界牌、界标、警示牌、护路杆等是否有丢失或损坏; 堤岸防护工程的标志牌和护栏有无损坏、丢失; 堤防沿线的护堤屋(防汛哨所)或管理房有无损坏、漏雨等。 DB32/T 3935 2020 7 h) 防汛抢险设施 和物料 1) 重点堤段是否按规定备有土料、砂石料、编织袋等防汛抢险料物; 2) 重要堤段是否按规定备(配)有防汛抢险的照明设施、探测仪器和运载交通工具; 3) 各种防汛抢险设施是否处于完好待用状态,防汛仓库是否完好。 i) 植物防护工程 1) 防浪林带、

    19、护堤林带的树木有无老化和缺损;是否有人为破坏、病虫害及缺水; 2) 草皮护坡是否被雨水冲刷、缺损、人畜损坏或干枯坏死; 3) 草皮护坡中是否有荆棘、杂草或灌木。 5.1.5.2 定期检查 a) 汛前检查 1) 堤身断面及堤顶高程是否符合设计标准; 2) 堤岸防护工程应通过查勘河势,预估靠河着流部位,检查护脚、护坡完整情况以及历次检查 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 3) 当穿堤建筑物的底部高程在堤防设计洪水位以下时,其为防洪所设置的闸门或阀门是否能在 防洪要求的时限内关闭,并能正常挡水,必要时进洞检查。 b) 汛期检查 应按防汛指挥机构所规定的巡堤查险内容和要求进行。 c) 汛后检查 应检查堤身损坏情况

    20、、险情记录和洪水水印标记保管及施测情况,检查观测设施有无损坏,检查 堤岸防护工程发生的沉陷、滑坡、崩坍、块石松动、护脚走失等情况。 5.1.5.3 特别检查 a) 事前检查 在洪水、暴雨、台风到来前,应对防洪、防暴雨、防台风的各项准备工作和堤防工程存在的问题 及可能出险的部位进行检查。 b) 事后检查 应 检查洪水、暴雨、台风、地震等工程非常运用及发生重大事故后堤防工程及附属设施的损坏和 防汛料物及设备动用情况。 5.1.5.4 专项检查 a) 堤身有无洞穴、缝隙、松土层; b) 水下护脚有无损坏、冲失; c) 穿 (跨) 堤建筑物与堤防接合部有无缝隙或不均匀沉陷。 5.1.6 检查 的开展、

    21、方法、记录等 应 符合下列 要求 : 5.1.6.1 日常检查应由堤防工程基层管理所(段)进行;定期检查、特别检查及专项检查应由堤防工程管 理单位组织实施,检查人员应相对固定,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DB32/T 3935 2020 8 5.1.6.2 外观 检查可通过眼看、耳听、手摸和相应的工具、仪器进行;内部探测检查宜采用有效的探测技 术和设备进行, 应根据需要,采用人工探测、电法探测、钻探等方法,电法探测隐患应符合 SL 436 的相关 规定,并宜与钻探结合进行。 5.1.6.3 堤防工程检查应有清晰、完整、准确、规范的检查记录(包括图片或录像),堤防工程的管理单位 应结合具体情况, 制

    22、定检查记录表,日常检查、定期检查、特别检查、专项检查等的记录表格式见附 录 A。 5.2 观测 5.2.1 工程安全观测应有专门设计,委托有资质单位开展,明确观测方案、技术要求、投入的仪器设备等。 5.2.2 观测应保持系统性、连续性,观测成果应准确无误。 5.2.3 埋设的观测设备、设施,应安全可靠,经久耐用。 5.2.4 堤防工程观测项目分为一般性观测项目和专门性观测项目。 5.2.4.1 一般性观测项目包括:堤身变形观测(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表面变形观测),水位、潮位观 测,堤身浸润线观测,堤基渗透压力、渗透流量观测等。 5.2.4.2 专门性观测项目包括:近岸河床冲淤变化观测、护岸

    23、工程变化观测、河道水流 形态及河势变化观 测、滩岸地下水出逸情况观测、裂缝观测、减压导渗工程渗控效果观测、波浪观测等。 5.2.4.3 堤防工程管理单位应根据工程级别、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建成时间及管理运用要求,确定 工程观测项目,制定观测计划。 5.2.5 堤身变形观测 应 符合下列要求: 5.2.5.1 沉降观测 a) 观测断面桩点的设置可利用沿堤顶埋设的里程碑,亦可专门埋设固定测量标点,观测点宜布 设在堤顶、堤坡、平台、堤脚、穿堤建筑及其结合部;地形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堤段,应适 当加密测量标点; b) 宜采用三等以上水准测量; c) 堤防建成初期,应半年观测一次;基本稳定后,宜每年汛

    24、后观测一次;建成时间较长且已稳 定的堤防,宜每 3 年观测一次;地质和工程运行状况比较复杂的堤防应每月观测一次。 5.2.5.2 水平位移观测 a) 观测断面应选在堤基地质条件较复杂、渗流位势变化异常、有潜在滑移危险的堤段,观测点 一般布设在堤顶、堤坡、平台、堤脚; b) 宜每年汛后观测一次,地质和工程运行情况比较复杂的堤段应每月观测一次。 5.2.5.3 表面变形观测 a) 观测内容包括堤身地基范围内的裂缝、洞穴、滑动、隆起及翻沙涌水等现象; b) 宜根据需要确定观测次数,淤土及地质情况比较复杂的堤段应增加测次。 5.2.6 水位、潮位观测 应 符合下列要求: DB32/T 3935 202

    25、0 9 5.2.6.1 水位观测 a) 当管理范围内设置测站时,可直接采用水文系统的水位测站观测资料;当管理范围内无水位测站 时,管理单位应设置水位观测点进行水位观测。 b) 水位测点布置 1) 与测流断面统一布置; 2) 布置在水流平顺、受泄流影响较小、便于安装设备和观测的地点; 3) 当多个泄水口泄流分道汇入干道时,除在干道设置测点外,可在各分道上也设置观测点。 c) 基本水尺水位的观测次数 1) 水位平稳时,每 日 8 时 观测一次; 2) 水位变化较大或出现较缓慢的峰谷时,每 日 2 时、 8 时、 14 时、 20 时观测 4 次 ; 3) 洪水期或水位变化急剧时期,可 每 16 小

    26、时观 测一次,暴涨暴落时,应根据需要增为每半小 时或若干分钟观测一次,应测得各次峰、谷和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 4) 当上下游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分洪、决口而造成水位变化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5.2.6.2 潮位观测 a) 潮水位应记录至厘米,时间应记录至分; b) 潮水位观测的次数应能测到潮汐变化的全过程,并应满足水情拍报的要求; c) 一般站应在半点或整点时每 隔 1 小 时或半小时观测一次,在高、低潮前后,应每 隔 515 分 钟观 测一次,应能测到高、低潮水位及出现时间; d) 当受台风影响,潮汐变化规律遭到破坏时,应在台风影响期间加密测次,当受混合潮或副振动影 响,高、低潮过后,潮水位

    27、出现 12 次小的涨 落起伏时,应加密测次; e) 已有多年连续观测资料,基本掌握潮汐变化规律且无显著的日潮不等现象的测站,白天可按本条 c) 的要求进行观测;夜间可只在高、低潮出现 前 1 小时至高 、低潮位确定这段时间内观测;对夜间 缺测部分,可根据情况采用线性插补获得; f) 对临时测站,当资料应用上不需要掌握潮位的 全部变化过程时,可仅在高、低潮前后一段时间加 密测次,并应测出高、低潮前后一段潮位涨落变化; g) 不受潮汐影响时期,可按河道站的要求布置测次。 5.2.7 堤身浸润线观测 应 符合下列要求: a) 堤防达到设防水位后开始观测,超过警戒水位后,应每日观测一次; b) 新建堤

    28、防投入使用后,应每日观测一次;正常运 行 3 个月以 后,宜每周观测一次;正常运 行 5 年 以上,且堤防沉降和渗流分布均无异常情况下,可每半月观测一次; c) 观测堤身浸润线水位时,必须同步观测堤防迎水坡和背水坡; d) 行洪期间,根据需要定期观测,淤土堤防段应加强观测。 5.2.8 堤基渗透压力、渗透流量观测 应 符合下列要求: 5.2.8.1 堤 基渗透压力观测 DB32/T 3935 2020 10 a) 行洪、输水期间,宜根据需要,对照当时水位、流量进行观测; b) 堤防渗透压力观测断面宜选在堤防特征断面、合龙段、地形或地质条件复杂地段,每特征设计堤 段应有 1 个 观测断面; c)

    29、 渗透压力观测宜采用测压管、渗压计和电测水位计进行,使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压管水位两次测读误差应不 大于 2.0 cm ; 2) 电测水位计的测绳长度标记,应每 隔 13 个 月用钢尺校正一次; 3) 测压管的管口高程,在施工期和运行初期应每 隔 13 个月 校测一次;在运行期每年应至少校 测一次; 4) 对于已运行的堤防,如新建观测系统,在第一个高水位周期,应按运行期的规定进行观测。 5.2.8.2 堤基渗透流量观测 a) 渗透流量观测断面,应布置在堤基渗透性大、渗径短,对控制渗流变化有代表性的断面; b) 每一代表性堤段布置的观察断面应不少 于 3 个, 观测断面间距宜为 300

    30、 m500 m ; 如地质地形 条件无异常变化,断面间距可适当扩大。 5.2.9 专门观测 应 符合下列要求: 5.2.9.1 近岸河床冲淤变化观测 a) 每年汛后 应 观测一次,汛期根据情况需要进行观测; b) 局部冲刷观测, 应准确测定冲坑位置、深度、形态及范围 ; 水下部分测点的间距一般可取 3.0 m 10.0 m,观测 断面的间距一般可 取 25.0 m50.0 m,在 地形陡变部位,测点应适当加密;最终成 果应能提出冲刷坑地形等高线及有关分析意见; c) 进行河道凸岸淤积观测时,应根据河道水流条件选择代表性纵横断面,可间 隔 10.0 m20.0 m 设 置一个观测点,观测淤积物成

    31、分并测量淤积厚度、分布状况和淤积数量;最终成果应能提出淤积 地形等高线及有关分析意见。 5.2.9.2 护岸工程变化观测 在护岸段的重点险工部位的堤身、矶头、驳岸等处设立变形观测点,每年最高水位和最枯水位期间各 进行 12 次变 形观测。 5.2.9.3 河道水流形态及河势变化观测 a) 汛期应对堤岸防护工程区的近岸及其上下游的水流流向、流速、浪花、漩涡、回流及折冲水流等 流态变化进行观测,了解水流变化趋势,观测工程防护效果; b) 河型变化较剧烈的河段应对水流的流态变化、主流走向、横向摆幅及岸滩冲淤变化情况进行常年 观测或汛期跟踪观测,了解河势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5.2.9.4 滩岸地下水出

    32、逸情况观测 汛期受水流冲刷,岸崩现象较剧烈的河段,应 对崩岸段的渗水点出逸位置等进行跟踪观测。 5.2.9.5 裂 缝观测 a) 观测裂缝深度、缝宽、走向以及裂缝分布情况; DB32/T 3935 2020 11 b) 表面裂缝一般采用钢尺及简易工具进行测量,对 于 2.0 m 以 内的浅缝可用坑槽探法检查裂缝的宽 度等,深层裂缝采用探坑或竖井检查,同时还需测定裂缝的走向; c) 观测后应做好详细记录,并绘制裂缝分布状况图; d) 对主要裂缝宽度、长度进行观测,裂缝发展初期每天观测一次,以后每月观 测 12 次。 5.2.9.6 减 压导渗工程渗控效果观测 a) 减压井或减压沟等堤基排水导渗工

    33、程控渗效果的观测,应在其迎水侧、背水侧和井、 沟间布设适 量 观测点; b) 堤防开始挡水后,应根据水位、流量的变化情况,对减压排渗工程的渗控效果进行观测; c) 汛期高水位时,减压井(沟)的观测,一般应每日观测一次,特殊情况下应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d) 观测井内水位及出水量的变化,应根据堤防两侧水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5.2.9.7 波 浪观测 a) 波浪观测包括波向、波速、波高、波长、波浪周期及沿堤坡或建筑物表面的风浪爬高等; b) 波浪观测站的位置,应选择在堤防或建筑物迎水面水域较开阔、水深适宜、水下地形较平坦的地 点,根据风力、水位情况进行观测; c) 波浪作用于护坡的有关观测,主要包

    34、括 风浪作用较大段护坡的变形观测、护坡浪压力观测和波浪 在护坡上爬高观测等。 5.2.10 各类观 测均 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保持观测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按照规定的项目、测次和时间制订计划;在现场进行观测, 对正常性的观测要求做到“四随”(随观测、随记录、随计算、随校核)、“四无”(无缺陷、无漏 测、无不符合精度、无违时)、“四固定”(人员固定、设备固定、测次固定、时间固定),以提高 观测精度和效率; b) 发现异常现象应作专项分析,必要时会同科研、设计、施工单位作专题研究; c) 观测过程中,在保证观测成果精度和规范化的前提下,使 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观测工作时,应 报省水利厅主管部

    35、门认可批准; d) 管理单位委托承包人实施完成观测任务工作,应参照项目管理要求,审核承包人资质,签订相关 合同,组织项目验收。 5.2.11 资料整编与分析 应 符合下列要求: 5.2.11.1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对记录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和校核,每年进行一次整编,并对观测成果 进行初步分析,如发现观测精度不符合要求,应立即重测;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进行复测,查明原因 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加强观测,并采取必要措施;必要时会同科研、设计、施工单位作专题研究。 5.2.11.2 观测资料整编及初步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收集 观测 原始记录、考证资料及平时整理的各种图表等 ; b) 对 观测 成果进行审查 复核; c) 编制各项 观测 设施的考证表(图)、观


    注意事项

    本文(DB32 T 3935-2020 堤防工程技术管理规程.pdf)为本站会员(wealthynice10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