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33.160.25 M 74 DB32 江苏省 地 方 标 准 DB 32/T 38452020 同轴接入 HINOC 设备入网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coaxial access of hinoc equipment 2020- 07 - 29 发布 2020- 08 - 29 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2/T 38452020 I 目 次 前 言 .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概述 .2 5 总体要求 .2 6 组网要求 . 3 6.1 典型应用场景 .3 6.2 用户带宽规划
2、.4 7 管理要求 .4 7.1 基本要求 .4 7.2 网管接口 .5 7.3 配置管理 .5 7.4 故障告警 .5 7.5 性能管理 .5 7.6 安全管理 .5 8 HB 设备要求 .5 8.1 设备类型 .5 8.2 接口类型 .6 8.3 指 示灯 .6 8.4 工作环境 .6 8.5 物理层性能要求 .6 8.6 以太网性能要求 .6 8.7 以太网功能要求 .7 8.8 多业务 QoS 要求 .7 9 HM 设备要求 .8 9.1 设备类型 .8 9.2 接口类型 .8 9.3 指示灯 .8 9.4 工作环境 .8 9.5 上线时长 .8 9.6 环路检测 .8 9.7 物理层
3、性能要求 .8 9.8 以太网性能要求 .9 DB32/T 38452020 II 9.9 以太网功能要求 .9 9.10 多业务 QoS 要求 .10 DB32/T 38452020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省广播电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有线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孙圣安、戎麒、王懿、李鑫、占亿民、陆炜、包一鸣、陈起、朱忠进、沈燕。 DB32/T 38452020 1 同轴接入 HINOC 设备入网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
4、定了符合 GY/T 297-2016的 HINOC2.0系统的总体要求、组网要求、管理要求及设备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通过 HINOC设备接入广播电视网的相关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 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943.1-2011 信息技 术设备安全 第 1部分 :通用要求 GB 9254-1998 信息技术设备的抗干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13836-2000 电视和声音信号电缆分配系统设备的电磁兼容 GB/T 5465.2-2008 电气设备用图
5、形符号 第 2部分:图形符号 GB/T 11313.24-2013 射频连接器 第 24部分: 75电缆分配系统用螺纹连接射频同轴连接器( F 型)分规范 GB/T 11318.1-1996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设备与部件 第 1部分:通用规范 GY/T 297-2016 HINOC2.0物理层和媒体接入控制层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ATV 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 有线电视 DBA Dynamically Bandwidth Assignment 动态带宽分配 GE Gigabit Ethernet 千兆传输速率以太网 H
6、B HINOC Bridge HINOC 网桥 HINOC High performance Network Over Coax 高性能同轴电缆宽带接入网络 HM HINOC Modem HINOC 调制解调器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nternet 组管理协议 IPv4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 互联网通信协议第四版 IPv6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互联网通信协议第六版 MAC Media Access Control 媒体访问控制 MTBF Mean Time Betw
7、een Failure 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RF Radio Frequency 射频 RJ45 Registered Jack 45 网络数据传输接头 DB32/T 38452020 2 SLA Service-Level Agreement 服务等级协议 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VLAN 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 虚拟局域网 VOD Video on Demand 视频点播 VoIP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
8、col 基于 IP 的语音传输 4 概述 HINOC是利用有线电视网同轴电缆,实现高性能双向信息传输的宽带接入解决方案。 HINOC系统 由 HINOC网桥( HB)和 HINOC调制解调器( HM)构成,典型网络覆盖距离不超过 100米,逻辑拓扑采 用点到多点结构 。 省内采用 PON+HINOC组网方案 , 系统架构图 如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所示 , 包括业务 /管理系统、 城干网、光分配网与同轴分配网等部分 。 城干网与光分配网负责业务系统与网络管理系统的多种数据转 发与传输, 光分配网选用无源光纤网络( PON)结构 , PON可以根据网络带宽需求选用 EPON、 10GEPON
9、 等 。 最终的光节点位于楼头或楼道 , HB设备位于楼头或楼道内的光节点,向上与光分配网连接,向下 与同轴电缆分配网连接。 HM设备位于用户户内,负责同轴电缆网与用户终端业务设备或无线网络设备 的对接。同轴电缆分配网络中有一级或多级分支器(或分配器)相连接。 话 音 服 务 交 互 业 务 H B 同 轴 分 配 网 光 分 配 网 城 干 网业 务 / 管 理 系 统 C A T V E P O N / G P O N / 1 0 G E P O N / X G P O N O L T O L T O N U O D N S w it c h S w it c h H B 同 轴 电 缆
10、H M H M . . . H M H M 互 联 网 话 音 电 视 互 联 网 话 音 电 视 . . . H M H M 互 联 网 话 音 电 视 H M H M 城 干 网 互 联 网 服 务 管 理 系 统 图 1 HINOC 系统 架构 图 5 总体要求 从电缆宽带接入网络承载业务的技术特性来说,可以按照带宽、时延、抖动以及丢包等业务传输特 性需求来区分不同的业务类型 。 HINOC系统要求网络提供双向支持,应支持以下业务: 1) 保证下行带宽的实时业务 保证较高的下行带宽和较低的传输时延及抖动。如基于 IP 的组播、点播视频等业务。 2) 保证上下行带宽的实时业务 DB32/T
11、 38452020 3 保证较高的上下行带宽和非常低的传输时延及抖动。如视频会议、在线游戏等业务。 3) 保证下行带宽的非实时业务 保证较高的下行带宽,对传输时延及抖动要求低。如大带宽的 FTP、 VPN 等业务。 4) 保证上下行带宽的非实时业务 保证较高的上下行带宽,对传输时延及抖动要求低。如基于 P2P 技术的文件下载等业务。 5) 尽力而为业务 用户通 过竞争请求获取系统剩余带宽,网络尽最大努力来传输业务。如互联网访问、邮件收发、文 件下载等业务。 6 组网要求 6.1 典型应用场景 本节针对典型的网络状况,说明如何利用 HINOC 技术提升网络容量。省内典型应用场景包括: 低频 EO
12、C 网络改造、 C-DOCSIS 网络改造。 6.1.1 低频 EOC 网络改造 原低频 EOC网络采用 HINOC技术改造后的网络拓扑如图 2所示。主要的网络改造包括: 1) 光节点:在原低频 EoC设备下方部署 HB设备。如原网络光节点覆盖用户较多,需光节点下移, 覆盖 64户用户以内。 2) 用户侧:增加 HM设备或将原低频 EoC设备替换为 HM设备。 3)网络演进方案:过渡期内, HINOC可以与原低频 EoC网络共存,低频 EoC承载互动电视业务和 存量低带宽上网业务, HINOC承载新增上网业务和存量带宽的升级业务。后期,待网络扩容改造完成 后,可以移除光节点处的原低频 EoC设
13、备,将数字电视光接收机直接连接到 HB设备的同轴数字电视信 号输入口。后期扩容仅需增加 HB头端模块或替换为信道捆绑的 HB设备,无需更换 HM设备。 图 2 低频 EoC 网络改造后拓扑 6.1.2 C-DOCSIS 网络改造 原 C-DOCSIS网络采用 HINOC技术改造后的网络拓扑如图 3所示。主要的网络改造包括: 1) 汇聚点:在楼栋汇聚点部署 HB设备,确保覆盖 64户用户以内。 DB32/T 38452020 4 2) 用户侧:增加 HM设备或将原 C-DOCSIS设备替换为 HM设备。 3) 网络演进方案: 过渡期内, HINOC可以与原低频 EoC网络共存, C-DOCSIS
14、承载互动电视业务和存量 低带宽上网业务, HINOC承载新增上网业务和存量带宽的升级业务。后期,待网络扩容改造完成后, 可以移除光节点处的 C-DOCSIS设备,将数字电视光接收机直接连接到 HB设备的同轴数字电视信号输入 口。后期扩容仅需增加 HB头端模块或替换为信道捆绑的 HB设备,无需更换 HM设备。 图 3 C-DOCSIS 网络改造后拓扑 6.2 用户带宽规划 根据户均带宽的规划需求, HINOC的典型组网模式可以分为基础带宽模式和高带宽模式。 户均可获得带宽的计算方式如下: 户均带宽 = HINOC 网络容量 /(覆盖户数 *用户开通率 *业务并发率 ) 6.2.1 基础带宽模式
15、基础带宽模式用于户均带宽为 50Mbps 200Mbps的场景 。 楼头或楼道光节点处采用单信道的 HB设备,建议覆盖 16 48户。 6.2.2 高带宽模式 高带宽模式用于户均带宽为 200Mbps 1000Mbps的场景。 楼道光节点处采用多信道绑定的 HB设备,建议覆盖 8 16户。 7 管理要求 7.1 基本要求 必须支持 B/S架构,可选支持 C/S架构; 支持拓扑管理; 对接入网络设备无 license使用限制; 具备分级分区、分权分域管理能力; 支持对 HINOC系统的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及安全管理; 支持以区域为单位的多线程轮询; 支持局端、终端设备上线手动及自动发现机
16、制。 DB32/T 38452020 5 7.2 网管接口 支持通过 SNMP进行设备的远程管理; 支持通过 WEB和 CLI命令进行设备的本地管理。 7.3 配置管理 支持射频参数配置,如中心频率、输出电平等; 支持 VLAN配置,如 VLAN的添加与删除 、端口的 VLAN模式等; 支持 QoS配置,如业务流分类、标记及优先级保证等; 支持对 HM设备的端口配置,如端口权限、限速等; 支持 DBA配置,如 HM设备的 DBA参数、上下行带宽比例等; 支持设备的远程重启,重启时间应小于 1分钟; 支持预配置,当 HM设备上线后自动下发用户和业务信息; 支持对 HM设备的批量配置; 支持软件在
17、线升级; 所有配置操作应记录到日志文件,并支持检索。 7.4 故障告警 支持环路故障告警; 支持 HM设备丢包告警; 支持链路异常告警,如物理层速率异常、链损过大、 SNR劣化等。 7.5 性能管理 支持基本信 息采集,如设备类型、软硬件版本、接口类型与数量等; 支持收发包统计; 支持用户设备 MAC地址查询; 支持射频信道特征监测,包括:链路衰减、 SNR、传输速率、信道信息等; 支持终端上、下行射频频谱采集功能; 支持 HB设备温度检测功能; 支持 HB设备在线时长检测功能; 支持 MAC地址查询; 支持环路告警与记录; 支持用户业务模板个性化配置。 7.6 安全管理 支持 HM设备准入控
18、制,如黑名单与白名单配置等; 支持同一 HB设备下,不同 HM设备之间的相互隔离; 支持 HM设备交换端口的隔离。 8 HB 设备要求 8.1 设备类型 局端 HB 设 备包括野外型和室内型。野外型 HB 设备适合于在露天场所部署,室内型 HB 设备适 DB32/T 38452020 6 合于在楼道 /室内环境部署。 8.2 接口类型 HB 设备上联接口为 GE 端口,接口类型为 RJ45。下联接口为 RF 接口,接口类型为公制 F 母头, 应具备 2 进 2 出的射频接口。 8.3 指示灯 设备应至少具有 3 组指示灯,分别反应电源的工作状态(上电、掉电)、以太网口状态(连接、无 连接、有数
19、据发送)、射频接口状态(连接、无连接、有数据发送)。 8.4 工作环境 设备在以下环境范围内应能正常工作: 野外型:温度: -25 - +65 ;相对湿度: 10% - 90%,非凝结; 符 合 GB/T 4208-2017标准中的 IP67 防护等级。 室内型:温度: -5 - +45 ;相对湿度: 10% - 90%,非凝结。 其他环境适应性要求应符合 GB/T 11318.1-1996中 4.3的有关规定 。 8.5 物理层性能要求 表 1 设备的射频指标要求 序号 项目 频率范围 性能参数 1 HINOC 工作频 段 第一信道 968-1096MHz(中心频点: 1032MHz) 第二
20、信道 1100-1228MHz(中心频点: 1164MHz) 支持邻频信道绑定 2 反射损耗 CATV 工作频段( 87-860 MHz) 16dB HINOC 工作频段 12dB 3 插入损耗 CATV 工作频段( 87-860 MHz) 2.5dB 4 带内平坦度 HINOC 工作频段 1.5dB 5 最大输出电平 HINOC 工作频段 110dBuv 6 带外杂散电平 CATV 工作频段( 87-860 MHz) 30dBuV 7 输入输出阻抗 全频段 75 8.6 以太网性能要求 8.6.1 传输带宽 单模块双向最大吞吐量应不小于 600Mbps(任意包长); 支持通过信道捆绑实现单路
21、同轴线路下传输带宽的倍增; 当系统上、下行链路衰减小于 55dB时,吞吐量应不低于最大吞吐量的 90%; 当系统上、下行链路衰减小于 60dB时,吞吐量应不低于最大吞吐量的 70%。 8.6.2 传输时延 当 HINOC系统承载以太网业务时,在业务流量不超过该系统吞吐量的 90%的情况下,其上、下行方 向的平均传输时延应不超过 5ms(任意以太网包长)。 DB32/T 38452020 7 8.6.3 传输抖动 当 HINOC系统承载以太网业务时,在业务流量不超过该系统吞吐量的 90%的情况下,其上、下行方 向的平均传输抖动应不超过 5ms(任意以太网包长)。 8.6.4 丢包率 当 HINO
22、C系统承载以太网业务时,在业务流量不超过该系统吞吐量的 90%的情 况下,其上、下行方 向的长期丢包率为 0(任意以太网包长)。 8.7 以太网功能要求 8.7.1 组播 支持 IGMP V2协议,支持组播条数不少于 64条。 同一个局端模块下,任意终端加入或退出组播组,不会对其他终端服务产生影响。 应支持所有组播 IP段( 224.0.0.0239.255.255.255)。 8.7.2 IP 协议支持 支持 IPv4/IPv6协议透传。 8.7.3 广播包 /未知包抑制 支持广播风暴抑制功能。 8.7.4 VLAN 支持 支持标准 IEEE 802.1q 协议。 支持 VLAN标记 /去标
23、记、 VLAN透传、 VLAN优先级标记、 VLAN过滤等功能。 通过硬件实现支持选择性 SVLAN( QinQ)的功能,即支持根据单层 VLAN ID灵活加载外层 VLAN ID ,同时能够透传标准 VLAN(单 VLAN)流量;识别和分配标签过程不能影响设备转发性能。 网络侧接口应支持 VLAN Trunk功能,可选支持 VLAN Access功能。 8.8 多业务 QoS 要求 8.8.1 动态带宽分配 支持 DBA 机制, DBA 的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如下: 1) DBA 功能要求 DBA 应支持如下三种可配置带宽类型: 固定带宽: HB 完全预留给特定 HM 的带宽。当该 HM 的流
24、量未达到上限时,该空余带宽不可分 配给其他 HM 使用 。 保证带宽: HB 可以为特定 HM 分配不低于约定值的带宽。当 HM 的流量未达到保证带宽的约定 值时,可以将剩余带宽分配给其他 HM 使用;当 HM 的流量达到约定值时, HB 分配给该 HM 的 保证带宽不低于约定值。 峰值带宽:根据带宽资源和在线 HM 的带宽请求信息,为特定 HM 自由分配的带宽。不保证该 HM 所获得带宽的大小,但分配的峰值带宽不应超过约定值。 系统支持上述 3 种带宽类型的组合。即对一个特定的 HM,应提供 “固定 +保证 ”、 “固定 +峰值 ”、 “固 DB32/T 38452020 8 定 +保证 +
25、峰值 ”、 “保证 +峰值 ”等带宽类型组合的业务。 2) DBA 性能要求 最小带宽分配 颗粒度应不大于 1Mbps。 可配置最小带宽应不大于 1Mbps。 精度优于 5%。 8.8.2 优先级功能要求 支持多业务 QoS机制,支持的优先级数不低于 4个。保障在上、下行方向均能根据服务等级协议 ( SLA)提供各种优先级业务的 QoS,对应网络电话( VoIP)语音、视频业务(视频点播( VOD)、视 频通信等)、企业用户服务、高速上网业务等。 8.8.3 接入终端数 HB局端设备(单模块)支持最大在线终端数 64个,支持最大并发数 64个。 9 HM 设备要求 9.1 设备类型 HINOC
26、终端( HM)设备为四口千兆基本型,具备电源开关键。 9.2 接口类型 HM设备上联接口为 RF接口,接口类型为公制 F母头。用户侧接口为 GE端口及 RF接口, GE端口的 接口类型为 RJ45, RF接口的接口类型为公制 F母头。 9.3 指示灯 设备应至少具有 3组指示灯,分别反应电源的工作状态(上电、掉电)、以太网口状态(连接、无 连接、有数据发送)、射频接口状态(连接、无连接、有数据发送)。 9.4 工作环境 设备在以下环境范围内应能正常工作: 温度: -5 - +45 ;相对湿度: 10% - 90%,非凝结。 其他环境适应性要求应符合 GB/T 11318.1-1996中 4.3
27、的有关规定。 9.5 上线时长 HM设 备上线时长应小于 60秒。 9.6 环路检测 终端支持环路检测、端口隔离及端口远程关闭功能。 9.7 物理层性能要求 表 2 设备的射频指标要求 DB32/T 38452020 9 序号 项目 频率范围 性能参数 1 HINOC 工作频段 第一信道 968-1096MHz(中心频点: 1032MHz) 第二信道 1100-1228MHz(中心频点: 1164MHz) / 2 反射损耗 CATV 工作频段( 87-860 MHz) 16dB HINOC 工作频段 12dB 3 插入损耗 CATV 工作频段( 87-860 MHz) 2.5dB 4 带内平坦
28、度 HINOC 工作频段 1.5dB 5 最大输出电平 HINOC 工作频段 110dBuv 6 带外杂散电平 CATV 工作频段( 87-860 MHz) 30dBuV 7 接收电平范围 HINOC 工作频段 30-110dBuv 8 输入输出阻抗 全频段 75 9.8 以太网性能要求 9.8.1 传输带宽 双向最大吞吐量应不小于 600Mbps(任意包长); 当系统上、下行链路衰减小于 55dB时,吞吐量应不低于最大吞吐量的 90%; 当系统上、下行链路衰减小于 60dB时,吞吐量应不低于最大吞吐量的 70%。 9.8.2 传输时延 当 HINOC系统承载以太网业务时,在业务流量不超过该系
29、统吞吐量的 90%的情况下,其上、下行方 向的平均传输时延应不超过 5ms(任意以太网包长)。 9.8.3 传输抖动 当 HINOC系统承载以太网业务时,在业务流量不超过该系统吞吐量的 90%的情况下,其上、下行方 向的平均传输抖动应不超过 5ms(任意以太网包长)。 9.8.4 丢包率 当 HINOC系统承载以太网业务时,在业务流量不超过该系统吞吐量的 90%的情况下,其上、下行方 向的长期丢包率为 0%(任意以太网包长)。 9.9 以太网功能要求 9.9.1 组播 同一个局端模块下,任意终端加入或退出组播组,不会对其他终 端服务产生影响。 9.9.2 IP 协议支持 支持 IPv4/IPv
30、6协议透传。 9.9.3 广播包 /未知包抑制 支持广播风暴抑制功能。 9.9.4 VLAN 支持 DB32/T 38452020 10 支持标准 IEEE 802.1q 协议。 支持 VLAN标记 /去标记、 VLAN透传、 VLAN优先级标记、 VLAN过滤等功能。 能够透传标准 VLAN(单 VLAN)流量;识别和分配标签过程不能影响设备转发性能。 网络侧接口应支持 VLAN Trunk功能,用户侧接口应支持 VLAN Access功能。 9.10 多业务 QoS 要求 9.10.1 动态带宽分配 支持 DBA 机制, DBA 的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如下: 1) DBA 功能要求 DBA
31、应支持如下三种可配置带宽类型: 固定带宽: HB 完全预留给特定 HM 的带宽。当该 HM 的流量未达到上限时,该空余带宽不可分 配给其他 HM 使用。 保证带宽: HB 可以为特定 HM 分配不低于约定值的带宽。当 HM 的流量未达到保证带宽的约定 值时,可以将剩余带宽分配给其他 HM 使用;当 HM 的流量达到约定值时, HB 分配给该 HM 的 保证带宽不低于约定值。 峰值带宽:根据带宽资源和在线 HM 的带宽请求信息,为特定 HM 自由分配的带宽。不保证该 HM 所获得带宽的大小,但分配的峰值带宽不应超过约定值。 系统支持上述 3 种带宽类型的组合。即对一 个特定的 HM,应提供 “固定 +保证 ”、 “固定 +峰值 ”、 “固 定 +保证 +峰值 ”、 “保证 +峰值 ”等带宽类型组合的业务。 2) DBA 性能要求 最小带宽分配颗粒度应不大于 1Mbps。 可配置最小带宽应不大于 1Mbps。 精度优于 5%。 9.10.2 优先级功能要求 支持多业务 QoS机制,支持的优先级数不低于 4个。保障在上、下行方向均能根据服务等级协议 ( SLA)提供各种优先级业务的 QoS,对应网络电话( VoIP)语音、视频业务(视频点播( VOD)、视 频通信等)、企业用户服务、高速上网业务等。 9.10.3 接入 MAC 数 终端最大接入 MAC数不低于 256。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