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01B 05 DB14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T 21702020蓄水坑灌法田间工程技术规程 2020 -09- 30发布 2020- 12-30实施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14/T 21702020 I 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原则 .25 技术参数 .26 技术方案 .37 工程施工 .4 8 设施管理 .5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单棵树最大灌水定额计算方法 .6附录 B(规范性附录) 单棵树集雨量计算方法 .7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山丘区田间工程布置示意图 .8附录 D(规范性
2、附录) 宽行密植的平地果园田间工程布置示意图 .9 DB 14/T 21702020 II 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西省水利厅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标准由山西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西欢、马娟娟、郭向红、郑利剑、李嗣艺、李永业。 DB 14/T 21702020 1 蓄水坑灌法田间工程技术规程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蓄水坑灌节水灌溉技术实施过程中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技术参数、技术方案、工程施工、设施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蓄水坑灌工程设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
3、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20203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DB14/T 1049.1-2020 山西省用水定额第1部分:农业用水定额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蓄水坑灌 利用树冠下绕树干的蓄水坑,将灌溉水或集雨水注入坑内,通过坑壁渗入根区土壤的中深层立体灌溉方法。3.2 蓄水坑灌系统由水源、输配水渠(沟)或管道和蓄水坑灌田间工程等组成的灌溉系统。3.3 蓄水
4、坑作为灌溉输水,或集蓄雨水的田间固定工程,为圆形断面的垂直坑。3.4 蓄水坑固壁设施 DB 14/T 21702020 2 作为防止蓄水坑边壁坍塌的固定设施,与蓄水坑坑壁密切结合,其壁面为透水结构,底部不透水。蓄水坑固壁设施也叫蓄水坑灌灌水器,属于田间固定工程。3.5 环状沟位于树冠下,将绕树的各蓄水坑连接起来,灌水或田间集雨时水流入环状沟,再注入各个蓄水坑。3.6 田间配水沟道或管道田间配水沟道与环状沟相连,将灌溉水分配到各个果树。也作为雨水集流沟。当采用管道系统灌溉时,田间敷设地埋配水管道。 4 基本原则4.1 蓄水坑灌工程的总体设计应当符合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农村水利、农业发展及园林绿地
5、等规划要求,并与工程设施、道路、林带、供电等系统建设和土地整理规划、农业结构调整及环境保护等规划 相协调。4.2 蓄水坑灌工程的总体设计应结合地形、土壤、气象、水文与水文地质、灌溉对象、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4.3 发展蓄水坑灌工程,宜采取连片开发、整体设计的规划方式。4.4 蓄水坑灌工程设计时水质应符合 GB 5084。设计供水能力根据水源的供水能力、果园相关资料及需水特性来确定。集蓄雨水灌溉应根据果园的地形、土壤、降雨特性、集雨标准等条件进行田间工程设 计。4.5 蓄水坑灌田间工程的配水管道布置方式应符合 GB 50288 及 GB/T 20203 和 GB/T 5
6、0363。 5 技术参数5.1 蓄水坑灌技术参数5.1.1 环状沟在山丘区果园和宽行稀植的平地果园中环状沟绕树以圆形布置,位于果树树冠的1/2半径处。环状沟为一浅沟,深度为20 cm,宽度应与蓄水坑的坑口直径保持一致,一般为距树干60 cm80 cm。5.1.2 蓄水坑5.1.2.1 蓄水坑坑深根据果树的灌水计划湿润层(成龄果树一般为120 cm)和土壤的质地与结构来确定,土壤质地较粘、结构致密时,坑深较深;土壤质地较轻、结构较松时,坑深较浅。坑深范围一般取距地表40 cm60 cm。 5.1.2.2 蓄水坑直径 DB 14/T 21702020 3 蓄水坑直径是指蓄水坑断面直径,其确定需考虑
7、单棵树灌水定额、单棵树一次降雨的设计集雨量、单棵树坑数及坑深等因素,一般在20 cm35 cm范围内。单棵树最大灌水定额、单棵树一次降雨的设计集雨量的计算方法见附录A、附录B。5.1.2.3 单棵树坑数单棵树坑数与单棵树最大灌水定额、单棵树一次降雨的设计集雨量、蓄水坑坑直径及坑深等因素有关,一般为46个。5.1.2.4 蓄水坑坑距设计蓄水坑坑距与单棵树最大灌水定额、单棵树坑数、坑深、坑直径及环状沟周长等因素有关,设计蓄水坑坑距应小于最大坑距1 m。蓄水坑挖设于环状沟或田间配水沟内,当单棵树坑数确定后,将其均匀分布于环状沟内,并校验蓄水坑坑距是否小于最大坑距。 5.1.3 蓄水坑固壁设施蓄水坑的
8、固壁设施形式为圆筒形,其与蓄水坑壁面的土壤密切结合。固壁设施要求有良好的渗透性,其渗透面积占总坑壁面面积的10%左右。固壁设施用再生塑料等材料加工制作,要求造价低廉,经久耐用,并应具有一定的刚度。5.2 基本设计参数5.2.1 蓄水坑灌设计保证率不低于 85%。5.2.2 设计灌水定额应由当地试验资料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进行实地调查,根据当地群众灌水经验分析确定;也可参考 DB14/T 1049.1-2020 确定。5.2.3 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有效利用降雨,设计集雨标准采用 5 年10年一遇的 24 h 降雨量。5.2.4 果树的种植结构及其参数应通过实地调查来获得。 6 技术方案6.1
9、山丘区果园6.1.1 田间配水沟的布置针对山丘区坡地果园,需在果树行间沿等高线布设田间配水沟,将坡面分割成若干带状集雨区域。田间配水沟既可灌溉配水,又可收集坡面降雨径流用于灌溉。田间配水沟布置在环状沟一侧。田间配水 沟的坡度不宜太大,一般为1/1000左右。6.1.2 环状沟的布置环状沟的设置需满足5.1.1。环状沟与田间配水沟以短沟连接。环状沟沟底应整成水平,以便灌溉水或集雨水能够平缓地流入蓄水坑。 6.1.3 蓄水坑的布置蓄水坑按设计要求的数量均匀布置于环状沟内,并避开环状沟与短沟的连接处。6.1.4 田间配水管道的布置 DB 14/T 21702020 4 当果园灌溉采用管道供水时,田间
10、可以采用固定式管道配水,也可以采用移动式管道配水。对于固定式管道配水,可将配水管道地埋于田间配水沟下面,出水口布置在田间配水沟与环状沟连接的短沟处。 对于移动式管道配水,可采用拖管配水。山丘区果园田间工程示意图见附录C。6.2 平地果园6.2.1 宽行稀植的平地果园对于宽行稀植的平地果园,种植结构为3 m4 m或4 m4 m(株距行距)。其田间工程的布置方案与山丘区果园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要进行适当的整地,使行间地面略高于田间配水沟,以便行间雨水 能顺畅地流入田间配水沟。田间配水沟的坡度应与树行方向的地面坡度一致。6.2.2 宽行密植的平地果园6.2.2.1 田间配水沟的布置 由于树种和田间机
11、械作业的要求,此类果园株距一般小于1.5 m,行距一般为5 m。田间配水沟沿着树行布置,采用宽浅断面,底宽0.5 m,树行为配水沟的中心线。行间进行土地整理,使行间地面呈抛物线型,中间凸起,与田间配水沟的边坡平缓衔接,便于行间雨水流入配水沟。田间配水沟的坡度应与 树行方向的地面坡度一致。6.2.2.2 蓄水坑的布置蓄水坑均匀布置于树行两侧、田间配水沟的边坡或坡脚处,使田间配水沟的水流能够顺畅流入蓄水坑。6.2.2.3 田间配水管道的布置当果园灌溉采用管道供水时,沿着树行布置田间配水管道,并在其上连接配水短管,由短管将水直接供到蓄水坑内。宽行密植的平地果园田间工程示意图见附录D。 7 工程施工7
12、.1 田间配水沟施工田间配水沟一般兼做雨水集流沟,施工时边坡须拍实,以防雨水汇入时边坡冲蚀。山丘区果园施工时,弃土置于填方处。平地果园施工时,弃土置于果园行间地面。7.2 环状沟施工环状沟开挖后表面拍实,底部整平。弃土培厚至环状沟的外坡并拍实。7.3 蓄水坑开挖及固壁设施安装采用专用的蓄水坑钻一次成型施工,达到工程设计要求的坑深及半径。弃土培厚至环状沟的外坡并拍实。在蓄水坑成型后,应立即安装固壁设施,防止边壁坍塌。固壁设施与蓄水坑壁面要紧密结合。 7.4 山丘区施工山丘区填方部分施工时应进行拍实,达到原状土的干容重。应尽量少扰动原地貌,以防形成新的水土流失。 DB 14/T 21702020
13、5 8 设施管理8.1 蓄水坑灌田间工程为田间固定工程,应加强管护,发现问题应及时修复。8.2 灌溉季节前,应对果园蓄水坑的淤积情况及田间配水沟规整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清除蓄水坑内的淤积物、修整破损的田间配水沟。8.3 汛期来临前,应全面检查田间工程的防冲稳定情况,并对可能造成冲刷、冲蚀的工程部位进行加固修复。 DB 14/T 21702020 6 AA附 录 A(规范性附录)单棵树最大灌水定额计算方法A.1 单棵树最大灌水定额计算方法果树的灌溉制度可参考DB14/T1049.1-2020及相关果树栽培规范,或根据灌溉试验资料确定。从相应的灌溉制度中选取单位面积内的最大灌水定额 M(m 3/h
14、m2),单棵树的最大灌水定额可根据对应单位面积内的株数确定,见公式(A.1)。 nMq .(A.1)式中: 单棵树的最大灌水定额,m 3;M 单位面积内的最大灌水定额,m 3/hm2;单位面积内的果树株数,株/hm 2。qn DB 14/T 21702020 7 BB附 录 B(规范性附录)单棵树集雨量计算方法B.1 有效降雨量的计算方法收集当地果园的多年降雨资料,选取年际日最大降雨量组成系列,并进行频率分析。可根据设计集雨标准(5年一遇)确定果园的日最大降雨量 P(mm)。其中,能被果树有效利用的降雨量为有效降雨量,可按公式(B.1)计算。 aPP 0 .(B.1)式中: 有效降雨量(mm)
15、;降雨有效利用系数,其值与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延续时间、土壤性质、果树生长情况、地面坡度及覆盖情况以及计划湿润层深度等因素有关。应根据具体条件通过试验确定; 日最大降雨量(mm)。B.2 单棵树的集雨量的计算方法单棵树的集雨量可按公式(B.2)计算: 10000APR .(B.2) 式中: 单棵树一次降雨设计集雨量,m 3;单棵树控制的集雨面积,为株距行距,m 2;有效降雨量(mm)。0P0PaPRA DB 14/T 21702020 8 CC附 录 C(规范性附录)山丘区田间工程布置示意图C.1 山丘区田间工程布置示意图山丘区田间工程布置如图C.1所示。 图 C.1 山丘区蓄水坑灌法田间工程布置示意图 DB 14/T 21702020 9 DD附 录 D(规范性附录)宽行密植的平地果园田间工程布置示意图D.1 宽行密植的平地果园田间工程布置示意图宽行密植的平地果园田间工程布置如图D.1所示。 图 D.1 宽行密植的平地果园蓄水坑灌法田间工程布置示意图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