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7.060A 47 DB14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DB14/ T 19872020人工 增雨作 业效果 检验技 术规程 2020 -06- 10发 布 2020- 08-10实 施山 西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 布 DB14/T 19872020 I 目 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样本选择 .25 统计检验 .26 物理检验 .4参考文献 .5 DB14/T 19872020 II 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西省气象局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标准由山西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
2、准起草单位: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封秋娟、于小红、高艳平、董亚宁、尚倩。 DB14/T 19872020 1 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技术规程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的样本选择、统计检验、物理检验。本标准适用于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检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 151-201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DB 14/T 1439 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规程3 术语和定义 QX/T 151-2012界定的以
3、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QX/T151-2012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3.1 效果评估检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后是否有效果,并评价其效果大小的工作。QX/T 151-2012 2.13.2 统计检验用统计学原理,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后的效果加以评估的方法。QX/T 151-2012 2.13.3 物理检验通过观测人工催化前后云和降水宏微观要素的变化,分析判断作业效果的方法。QX/T 151-2012 2.13.4 作业区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区域。 QX/T 151-2012 2.1 DB14/T 19872020 2 3.5 对比区为了检验作业效果而选作对比的且不受
4、催化作业影响的区域。QX/T 151-2012 2.13.6 雨量期望值统计出未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情况下某时间段作业影响区的降水量。4 样本选择 对作业方案符合DB14/T 1439的作业样本进行效果检验分析。 5 统计检验5.1 区域历史回归分析5.1.1 适用性该方法适用于单次、多次的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5.1.2 假设条件作业期作业影响区与对比区降水量的统计相关关系与历史上同类天气条件下二区降水量的区域相关性相同,基于历史样本建立作业影响区与对比区历史自然降水量回归方程,将作业期对比区降水量代入方程求得作业期作业影响区自然降水量的估计值。5.1.3 计算公式 相对增雨率 RHR: 作业影
5、响区作业期实测降水量 Y2与将作业期对比区实测降水量代入回归方程求出作业期作业影响区自然降水量的估计值 的比值减去 1再乘以 100%,计算公式见公式( 1):( 1)式中:R HR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的相对增雨率;作业期对比区实测降水量代入回归方程求出作业期作业影响区自然降水量的估计值。绝对增雨量 QHR:将作业期对比区实测降水量代入回归方程求出作业期作业影响区自然降水量的估计值 ,再与其实测降水量 Y2进行比较确定增雨效果,计算公式见公式( 2): DB14/T 19872020 3 ( 2)式中:QHR区域历史回归分析的绝对增雨量。5.2 区域对比分析5.2.1 适用性该方法适用于平原地区层
6、状云降水的单次、多次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5.2.2 假设条件作业期自然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在统计上是均匀的,以同期对比区降水量作为作业影响区自然降水量的估计值。 5.2.3 计算公式相对增雨率 RAR:作业影响区作业期实测降水量 Y2与对比区作业期实测降水量 X2的比值减去 1再乘以100%,计算公式见公式( 3): ( 3)式中:RAR区域对比分析的相对增雨率;X 2对比区作业期实测降水量;Y2作业影响区作业期实测降水量。绝对增雨量 QAR:作业影响区作业期实测降水量 Y2与雨量期望值(用对比区作业期实测降水量 X2近似代替)的差值,计算公式见公式( 4): ( 4)式中:QAR区域对比分析的
7、绝对增雨量。5.3 双比分析5.3.1 适用性该方法适用于单次的增雨作业效果评估(当比值1时不能说明是人工催化的效果)。 5.3.2 假设条件自然降水情况下作业期作业影响区与对比区的降水量比值和非作业期的对应比值相同,以非作业期作业影响区与对比区降水量的比值代替作业期二区自然降水量的比值。5.3.3 计算公式相对增雨率 RDR:作业影响区作业期实测降水量 Y2与其非作业期(历史期)实测降水量 Y1的比值比上对比区作业期实测降水量 X2与其非作业期(历史期)实测降水量 X1的比值减去 1再乘以 100%,计算公式见公式( 5): DB14/T 19872020 4 ( 5)式中:RDR双比分析的
8、相对增雨率;X1对比区非作业期(历史期)实测降水量;Y1作业影响区历史期(非作业期)降水量。绝对增雨量 QDR:作业影响区作业期实测降水量 Y2与雨量期望值的差值,计算公式见公式( 6):( 6)式中:Q DR双比分析的绝对增雨量。6 物理检验6.1 云微物理参数的观测分析用于检验增雨作业的微物理基础是否合理,以及所采取的催化方法是否有效。根据作业前后云中的过冷水含量、冰晶数浓度、云滴谱或雨滴谱的变化等参数的观测分析结果,判断人工影响是否产生了预期的物理变化,以此判断催化作业直接的物理响应效果。6.1.1 机载云物理探测仪器随作业飞机直接入云中探测云的微物理参数,通过分析云滴谱、雨滴谱、云水含量、冰晶数浓度等微物理参量的变化,分析人工增雨作业的直接效果。6.1.2 利用雨滴谱仪对地面降水特征的观测,分析地面降水粒子谱、降水粒子形态的变化等,分析人 工增雨作业的效果。6.2 云宏观动力学特征的观测分析根据作业后层状云的云顶特征或对流云体的回波顶高、回波体积、云的色调变化、回波持续时间等的变化等分析作业后云体宏观物理特征的变化。 DB14/T 19872020 5 参 考 文 献1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检验技术指南. 2016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