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16 DB13 河北省 地方标准 DB 13/T 5166 2020 白蜡窄吉丁防治技术规程 2020 - 03 - 25 发布 2020 - 04 - 25 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3/T 5166 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廊坊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廊坊市田田生物工程公司、廊坊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北农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东晨、袁芳芳、 齐志利、苏筱雨、张爽、王峰、杨翠荣、于胜伟、李莉、 伍晓华、马青、杨春柳、董建国、孟庆巍、王蕴新、杨威。 DB13/T 5
2、166 2020 1 白蜡窄吉丁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白蜡窄吉丁防治的术语和定义、调查监测和防治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白蜡窄吉丁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2011 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白蜡窄吉丁 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 属鞘翅目 (Coleoptera),吉丁科 (Buprestidae),窄吉丁属 (Agrilus
3、),英文名称为 Emerald Ash Borer(简称为 EAB)。是木犀科 (Oleaceae) 梣属 (Fraxinus)树木的一种重要蛀干害虫。白蜡窄吉丁以幼 虫在树木的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浅层蛀食为害。为河北省补充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形态特征和 生活史详见附录 A。 4 调查监测 4.1 发生调查 在白蜡窄吉丁发生期,选择不同林分、不同树龄、不同立地条件等有代表性的林地作踏查 路线, 用目测法调查。调查时,观察线路两侧 10 m范围内的林木,观察是否有树势衰败、枝叶稀疏、主干出 现裂缝、基部发生萌蘖等生长异常现象;调查树干是否有羽化孔。 4.2 危害程度调查 线路踏查发现生长异常现
4、象时,要设置标准地开展危害程度调查。在标准地内按“ Z”或“ X”字 形随机抽取树木 50株,统计健康树、衰弱树、濒死树和枯死树株数,填写附录 B表 B.1,进行统计分析, 并按 LY/T 2011中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程度统计方法确定白蜡窄吉丁发生危害程度,见表 1。 DB13/T 5166 2019 2 表 1 白蜡宅吉丁发生(危害)程度分级标准 虫态 危害部位 受害 程度统计单位 分级标准 轻度 中度 重度 幼虫 蛀干、木材 树干受害率 % 0 X 10 10 X 20 X 20 4.3 虫情监测 监测白蜡窄吉丁成虫活动情况和种群数量动态,可借助粘虫板和诱捕器进行监测。 4.3.1
5、粘虫板监测 在白蜡窄吉丁成虫羽化出孔前(白蜡树开花中期),在林间挂设粘虫板。在树上距地面 1.5 m 2 m 处,悬挂黄色粘虫板,按林内 每亩 3 5个或行道树 每 100 m 挂 1个数量挂粘虫板。粘虫板挂设后,每隔 24 h调查 1次被诱集的白蜡窄吉丁成虫数量,填写附录 B表 B.2。每次调查后清理色板上的虫体和杂物, 每隔 7 d更换 1次粘虫板。 4.3.2 诱捕器监测 在白蜡窄吉丁成虫羽化出孔前(白蜡树开花中期),在林间挂设信息素诱捕器。将信息素的缓释 袋和缓释瓶固定到诱捕器相应位置,然后悬挂在树上距地面 1.5 m 2 m处。按林内 每亩 2 3套或行道树 每 30 m挂 1套数量
6、挂诱捕器。诱捕器挂设好后,每隔 24 h调查 1次被诱集的白蜡窄吉丁成虫数量,填写附 录 B表 B.3。每次调查后清理诱捕器中的虫体和杂物。 4.4 发生期预测 4.4.1 期距法 成虫期至卵 20 d左右;卵期至幼虫 12 d左右;幼虫期至蛹 270 d左右;蛹期至成虫 20 d左右。 4.4.2 物候法 根据当地 物候现象确定白蜡窄吉丁的发育进度,见表 2。 表 2 白蜡窄吉丁发育进度与物候关系 白蜡窄吉丁发育进度 物候现象 越冬幼虫化蛹期 白蜡萌芽期 成虫始见期 白蜡开花末期 成虫羽化高峰期 白蜡展叶期 4.4.3 生活史图法 根据生活史图预测虫态的变化,见附录 C。 5 防治措施 5.
7、1 农业措施 DB13/T 5166 2020 3 5.1.1 营造混交林 选择多树种混交,避免营造白蜡树纯林,形成自然阻隔传播能力。 5.1.2 清除濒死树 清除树势严重衰弱,枯枝较多,树干虫孔量大,树皮翘起的濒死树,集中销毁或粉碎处理,减少 虫源。 5.2 植物检疫 5.2.1 严格调运 严格检疫检查,禁止从发生区调出或调入带虫苗木和木材 ,对调入的白蜡树进行复检。 5.2.2 产地检疫 对白蜡树 苗圃定期检查,对发现的感虫苗木及时销毁,严防扩散、传播和蔓延。 5.3 物理防治 5.3.1 诱剂诱杀 利用白蜡窄吉丁引诱剂在成虫期诱杀成虫。 4月下旬 6月中旬,成虫羽化期,白蜡窄吉丁发生区
8、挂诱捕器。挂置高度为树冠中上部。挂置密度:诱捕器间隔距离 50 m左右挂 1套,或 每 亩 3 5套;行道 树每 100 m挂置 1套诱捕器。 5.3.2 阻隔成虫 5.3.2.1 薄膜阻隔 根据白蜡窄吉丁发育物候期,成虫羽化前在被害的白蜡树干上緾塑料薄膜,阻隔羽化成虫飞出传 播扩散。从树干根部到树冠下之间 缠 1 1.5圈塑料薄膜,在塑料薄膜 内放置熏蒸药片(剂),两头和 对接处緾紧,以不露气为好。选择用 25 m 50 m厚度的塑料薄膜。成虫羽化结束时,及时解除薄膜。 5.3.2.2 捕网捕杀 对零星发生和受害的白蜡树,根据白蜡窄吉丁发育物候期,成虫羽化前在树干上围昆虫诱捕网, 阻隔羽化成
9、虫飞出,适时人工捕杀成虫。从树干根部到树冠下之间围 1l 1.5圈昆虫诱捕网,两头和对 接处緾紧。选择用捕网规格: 1.5 m 0.8 m;网目数 5 10目的丝网。成虫羽化结束时,及时解除丝网。 5.3.3 粘板诱杀 根据白蜡窄吉丁发育物候期,成虫羽化前在被白蜡窄吉丁危害的林内,悬挂黄色粘虫板, 粘虫板 规格为 25 cm 40 cm,厚度为不小于 0.2 mm;悬挂数量为 每亩 5 10套;行道树每 50 m悬挂 1个粘虫板。悬 挂后 7 d更换 1次。 5.4 化学防治 5.4.1 药剂喷雾 DB13/T 5166 2019 4 成虫羽化期( 4月下旬 6月中旬)冠和树干喷药杀灭成虫。喷
10、药时要均匀,树冠和树干均要喷透 喷湿;药剂选择用 8 %氯氰菊酯微胶囊 300 400倍液喷雾,或 2%噻虫啉微胶囊 1000 2000倍液喷雾;成 虫羽化期每 15 d喷一次。 5.4.2 药剂注射 幼虫危害期( 6月下旬 10月中旬)在受白蜡窄吉丁危害的树注射或输注杀虫剂。注射药剂前先在 树干基部斜向下打孔,孔深度为树径的 1/3,药剂注入量为 1.5 ml/cm胸径,注射后用泥封口;输药前 将树干基部上 20 cm 30 cm处周围的老皮刮除,露出新皮为止。根据树干粗细刮 2 3个输液点,将装有 药剂的输液袋挂置好后,针头斜向下 45o插入已刮好的输液点,插入深度到形成层。药剂选择 3
11、%吡虫 啉微乳剂,使用量为 1 ml/cm胸径;或用 5 %阿维菌素乳油,使用量为 3 ml/cm胸径。 DB13/T 5166 2020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白蜡窄吉丁的 分布、寄主、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 A.1 分布 白蜡窄吉丁的分布如下: a) 国内: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山东、四川等地; b) 国外:东北亚、欧洲、美国、加拿大等。 A.2 寄主植物及危害 寄主树种有洋白蜡、绒毛白蜡、美国白蜡、中国白蜡、花曲柳、水曲柳等。主要以幼虫在树木韧 皮部与木质部间钻蛀危害,虫道可切断树木的输导组织,破坏树木养分和水分的输导,进而导致树木 枯萎或死亡。因其隐蔽性
12、强,防治极为困难。 A.3 形态特征 A.3.1 成虫 体表具有铜绿色金属光泽,雄虫胸部腹面及足腿节内侧密布银白色长绒毛,解剖镜下或从虫体侧 面观察更为明显 ,尤其是中足的腿节,而雌成虫相应部位的绒毛则短而稀。此外 ,从背面观察 ,雌成虫 体型一般明显较雄性宽。 A.3.2 幼虫 体扁平,半透明,淡茶褐色至乳白色,头小,缩于前胸内,仅露黑褐色口器。腹部 10节,无足, 每节呈等腰梯形,以第 7腹节最宽,中胸及第 1 8腹节各有 1对气孔,末节有 1对褐色钳形尾叉。前胸背 板和腹板骨化程度较弱,均呈淡褐色。前胸背板的中纵线深褐色,呈倒“ Y”形,前胸腹板深褐色的中 纵线则呈一直线。 A.3.3
13、卵 初产时为乳白色至淡绿色, 3 d 4 d后变土黄色,孵化前为棕褐色。薄饼状,不规则椭圆形,表面 粗糙不平,长径约 1 mm 1.4 mm,窄径约 0.8 mm 1.1 mm,厚约 0.2 mm 0.3 mm。 A.3.4 蛹 裸蛹 ,菱形,蛹长 11 mm 16 mm,宽约 3 mm 5 mm。初化蛹时为乳白色,化蛹后 10 d左右首先由复眼 开始变黑色,羽化前变为蓝绿色,具金属光泽。 A.4 生活史 DB13/T 5166 2019 6 白蜡窄吉丁在廊坊地区 1年发生 1代,以老熟幼虫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的边材坑道内越冬。 4月上 旬开始化蛹, 4月中旬为化蛹高峰, 4月底成虫开始羽化,
14、 5月中旬为羽化高峰期。 5月下旬成虫开始产 卵, 6月中旬幼虫孵化,持续到 7月上旬孵化结束。 A.5 生物学特性 白蜡窄吉丁越冬幼虫 多于蛹室内化蛹,蛹室距木质表层 2.8 mm 3 mm,深度在 5 mm 6.3 mm 之间, 偶见上下相叠蛹室。蛹室长 22 mm 28 mm,纵向分布。成虫羽化过程中,朝向胸腹面的孔啃咬略成圆弧 形,背部孔略成直线,形成整体略似字母“ D”的羽化孔。羽化后停留 5 d 10 d再咬破树皮脱出。成虫 喜温暖,常于 11: 00 14: 00时在向阳面取食活动,早晚多静伏栖止于枝叶上,遇惊扰有假死坠地现 象。成虫取食叶片补充营养,常将叶片咬成不规则缺刻状,
15、1周后可多次交尾,交尾时间持续 7 min 15 min。卵多产于树干 2 m以 下向阳面树皮缝中,卵期 10 d 12 d。幼虫孵化后即取食寄主表皮,不久蛀 入韧皮部危害形成蛀道。蛀道宽 3 mm 4 mm,深 2 mm 2.5 mm,呈“ S”分布,蛀食方向为沿树干纵向 发展。幼虫老熟后在蛀道末端,幼虫先向内蛀食,后向外将靠近树皮一端咬薄形成蛹室并在其中越冬。 DB13/T 5166 2020 7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调查表 表 B.1 白蜡窄吉丁发生情况调查表 踏查线路 调查人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样株号 健康 树木被害情 况 备注 衰弱 濒死 枯死 1 2 3 50 平
16、均值 注: 健康树指无白蜡窄吉丁感染危害的树木;衰弱树指生长衰弱,树叶及枝梢发黄,少量白蜡窄吉丁开始侵入的树木;濒 死树指叶部发黄,部分枝梢干枯,丧失生长力,白蜡窄吉丁大量寄生,行将枯死的树木;枯死树指已枯死、树叶、树皮大 部分脱落,白蜡窄吉丁已离开的树木。 表 B.2 白蜡窄吉丁粘虫板监测记录表 监测地点 调查人 调查时间 粘虫板 成虫数量 备注 1 2 3 10 平均值 注 1: 监测时间为 4 月下旬 6 月上旬。 注 2: 每隔 7 d 更换一次粘虫板。 表 B.3 白蜡窄吉丁诱捕器监测记录表 监测地点 调查人 调查时间 粘虫板 成虫数量 备注 1 2 3 10 平均值 注: 监测时间为 4 月下旬 6 月上旬 。 DB13/T 5166 2019 8 C C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白蜡窄吉丁生活史图 表 C.1 白蜡窄吉丁生活史图 虫态 1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12 月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上 中 下 越冬 幼虫 - - - - - - 蛹 成虫 卵 幼虫 - - - - - - - - - - - - - - - - - 注: 卵; -幼虫;蛹;成虫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