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23 DB3307 浙江省 金华市 地 方 标 准 DB 3307/T 89 2018 茎尖菜用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2018 - 12 - 29发布 2018 - 12 - 29实施 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07/T 89 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 2009 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金华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省种 植业管理局、金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婺城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婺城区经济特产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卞晓波、程林润、张良、季志仙、怀燕、蒋梅巧
2、、胡茂钢、钱秋平、徐晶晶、 薛占奎、朱丽娜、祝丽娟、 祁雪、王春燕、许熙帅。 DB3307/T 89 2018 1 茎尖菜用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茎尖菜用甘薯的术语和定义、产地选择、生产技术、采收、生产记录、种薯贮藏等要 求。 本标准适用于金华地区茎尖菜用甘薯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3086 2017 长江流域薯区甘薯生
3、产技术规程 NY/T 5010 2016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茎尖菜用甘薯 top greens of sweet potato 指以地上部茎尖为食用目的的甘薯品种类型,具有茎叶生长快、再生能力强、茎尖脆嫩、茸毛少、 熟后无苦涩味、口感嫩滑等特点,食用部分一般为蔓茎生长点以下 15 厘米左右的鲜嫩组织,包括叶、 嫩茎、叶柄等。 4 产地选择 选择生态良好、远离污染源、土耕深厚、地力肥沃、有机质含量高、疏松透气、保墒良好、灌溉方 便、排水良好的田块,并符合 NY/T 5010 2016的规定。 5 生产技术 5.1 品种选择 根
4、据本地消费习惯,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逆、商品性好及易于采收的品种,如薯绿 1号、福 菜薯 18、广菜薯 5号等。 5.2 育苗 DB3307/T 89 2018 2 5.2.1 薯块育苗 按 NY/T 3086 2017规定选择育苗方式、建立苗床、排种育苗和苗床管理。育苗方式可选用单体棚、 连栋棚 +小拱棚等。保持棚内相对湿度 80%左右,棚温不低于 15 ; 60%左右薯块出芽时,棚温保持 18 以上,棚温超过 30 及时通风降温;薯苗长到 20 厘米 25 厘米时,在苗基部上方 2 个 3 个节位处 剪苗扦插;提倡 3 年更换脱毒种薯一次。 5.2.2 越冬 保苗 霜冻来临前在双层膜大
5、棚中架设小拱棚或玻璃温室内搭单层大棚膜保温越冬,确保棚温不低于 5; 棚温 18以上、植株恢复正常生长后,剪取新发壮苗扦插扩繁;提倡 3年更换脱毒种苗一次。 5.2.3 薯苗质量要求 选用茎蔓粗壮、节间较短、叶片肥厚、无气生根、无病虫害、带心叶的顶端壮苗进行扦插。 5.3 整地作畦 栽前深翻,施足基肥,耙碎整平,去除杂草,畦宽 1.4 m左右,畦间沟宽 35 厘米左右。 5.4 栽插 5.4.1 栽插前薯苗处理 扦插前用 40%春雷噻唑锌悬浮剂 600 倍 800 倍稀释或 3%噻霉酮可湿性粉剂 500倍 800倍稀释薯 苗基部喷淋处理 。 5.4.2 时间 保护地栽培棚温控制在 10 以上可
6、全年栽培。露地栽培宜于 4月中下旬至 7月中下旬移栽。 5.4.3 密度 株行距 25 厘米 30 厘米左右。每亩栽插密度控制在 9000 株左右。 5.5 打顶 苗高 30厘米左右进行打顶,以促进分枝生长,打顶时摘除茎尖 2 厘米 3 厘米,宜在晴天进行。 5.6 肥料施用 5.6.1 施肥原则 按 NY/T 496规定平衡施肥。施肥时重施有机肥,少施化肥,注重追肥。 5.6.2 基肥 起畦前结合耕地每亩撒施商品有机肥 1500 千克 2000 千克,复合肥( N:P:K为 15:15:15) 20 千 克 25 千克。 5.6.3 追肥 商用茎尖每次采收后及时追肥,每亩追施复合肥( N:P
7、:K为 20:5:20) 5 千克,并浇足水分。 5.7 温湿度控制 DB3307/T 89 2018 3 茎尖生长过程中尽量保持田块高温高湿,其适宜生长温度为 18 35 。 30 以上高温时,通 过通风、田灌补水或喷雾降温。温度低于 18 时,盖膜保温。保持土壤湿度 70% 90%,低于 70%时及时 补水。 5.8 病虫草防治 5.8.1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科学灌溉,清洁田园。引种时,必须进行植物检疫。 5.8.2 物理防治 利用色板、灯光等诱杀害虫,人工去除虫卵、杂草等,提倡大棚防虫网栽培。 5.8.3 生物防治 保护 利用天敌,使用性诱剂等诱杀害虫,宜选用生
8、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推荐生物农药见附录 A。 5.8.4 化学防治 根据防治对象,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 NY/T393的要求。应最大限 度减少化学农药施用,准确掌握农药剂量和施药次数,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注意农药轮换使用,推荐 化学农药见附录 A。 6 采收 6.1 采收时间 栽插后 25 天左右,薯苗及分枝长 20 厘米 25 厘米时即可开始采摘。采摘长度以嫩茎松脆可断为 准,一般品种为 15 厘米左右。每隔 8 天 15 天可采摘一次,适时分批采收,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6.2 采收方 式 人工采收。保留侧枝基部不少于 2张叶片,剪取 15厘米左右长的茎尖,一
9、般 15 个 20 个茎尖扎成 1 把,把柄切齐后上市。 6.3 修整 采摘当天摘完叶片的长蔓应及时修剪,保留 20 厘米以内的分枝,保证养分充分供应,促进植株分 枝及新叶生长。 7 生产记录 生产者应建立生产记录,如实记载种植品种、数量;农业投入品名称、来源(保留购买凭证,如发 票或收据等)、用法、用量、使用日期;病虫草害的发生、防治情况;产品采收日期、采收产量、去向 等;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情况。生产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 2 年。 8 种薯贮藏 DB3307/T 89 2018 4 繁育种薯田块单独种植,不 采摘茎尖,生产过程中少施氮肥,重施钾肥,收获期气温降至 12 15 时选择晴天完成种薯
10、收获。收获种薯可采用大棚贮藏或窖藏的方法,贮藏前用 5.5% 6.5%的 84消 毒液或 10%的双氧水对贮藏空间消毒。种薯贮藏前剔除破损、病害薯,注意轻装、轻运、轻放,堆放贮 藏。贮藏相对湿度宜保持在 80%左右,温度宜保持在 13 15 。 DB3307/T 89 2018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茎尖菜用甘薯主要虫害农药推荐表 茎尖菜用甘薯主要虫害推荐农药见表 A.1。 表 A.1 茎尖菜用甘薯主要虫害农药推荐表 防治对象 防治时期 药剂类型 药剂名称 剂型 每亩使用量 施药方法 蛴螬、地老虎 栽插后 生物农药 球孢白僵菌 150 亿白孢子 /克 250克 300克 拌药
11、土撒施 化学农药 二嗪磷 5%颗粒剂 800 克 1000 克 撒施 辛硫磷 3%颗粒剂 2千克 3千克 毒饵诱杀 蚜虫、粉虱等 3月 10月 生物农药 苦参碱 1%可溶液剂 50 毫升 120毫升 喷雾 化学农药 溴氰虫酰胺 10%可分散油悬浮剂 30毫升 40毫升 喷雾 吡虫啉 10%可湿性粉剂 10克 30克 喷雾 吡蚜酮 25%悬浮剂 60克 100克 喷雾 甘薯麦 蛾、斜 纹叶蛾、甘薯 天蛾 5月 9月低龄 幼虫期 生物农药 苏云金杆菌 16000IU/毫克可湿性粉剂 100克 150克 喷雾 化学农药 茚虫威 15%悬浮剂 3000 倍液3500倍液 喷雾 甲氧虫酰肼 24%悬浮剂 2000 倍液2500倍液 喷雾 虫螨腈 10%悬浮剂 2000 倍液2500倍液 喷雾 蝗虫 10月 11月 生物农药 印楝素 0.3%乳油 180 毫升 250毫升 喷雾 化学农药 高效氯氰菊酯 4.5%乳油 40毫升 60毫升 喷雾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