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7.140.10 X 55 DB3307 浙江省 金 华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307/T 87 2018 武义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Technological regulations for Wuyi organic tea production 2018 - 12 - 29发布 2018 - 12 - 29实施 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07/T 87 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 2009 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金华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义县经济特产技术推广站、浙农科(武义)农业产业发展研究院、浙江更
2、香有 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金华市茶叶学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文武、周小芬、祝凌平、金国庆、汤志飞、罗文文、虞舜杰、沈生智、郑亚 楠、赵建平、徐欢、叶红燕。 DB3307/T 87 2018 1 武义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有机茶生产的术语和定 义、通则、产地环境、新茶园建设与常规茶园转换、茶园管理、 采摘、加工、包装贮藏和运输、生产经营管理、追溯。 本标准适用于在武义县行政区域内有机茶的生产,金华市其他茶区可参考使用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
3、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1767 茶树种苗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T 19630.1 有机产品 第 1部分:生产 GB/T 19630.2 有机产品 第 2部分:加工 GB/T 19630.3 有机产品 第 3部分:标识与销售 GB/T 19630.4 有机产品 第 4部分:管理体系 NY/
4、T 227 微生物肥料 NY 525 有机肥料 NY/T 1999 茶 叶包装、运输和贮藏 通则 NY/T 5196 有机茶 NY/T 5197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NY/T 5198 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 NY/T 5199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武义有机茶 Wuyi organic tea DB3307/T 87 2018 2 在武义县行政区域内,在原料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 料、除草剂及生长调节剂等物质,采取有益于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加工过程中不使用合成的食品添加剂,
5、并经有机认证机构审查颁证的 茶叶及相关产品。 3.2 常规茶 Conventional tea 未按照本标准实施管理的茶园 ,包括野生茶园和荒芜茶园(树)采摘的鲜叶加工成的茶叶。 4 通则 4.1 生产单元 有机茶生产单元的边界应清晰,所有权和经营权应明确,并且已按照 GB/T 19630.4的要求建立并实 施了有机茶生产管理体系。 4.2 转换期 由常规茶生产向有机茶生产发展需要经过转换,经过转换期后收获的茶叶才可作为有机茶销售。有 机茶生产的转换期应不少于 36个月(撂荒 36个月以上的或有充分证据证明 36个月以上未使用本标准禁用 物质的地块,也应不少于 12个月的转换 期),转换期内应
6、完全按照有机茶生产的要求进行茶园管理。处 于转换期的茶园如果使用了有机茶生产中禁止使用的物质,应重新计算转换期。 4.3 基因工程生物材料 不应在武义有机茶生产体系中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衍生物,包括茶树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土壤 改良物质、植物保护产品、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业投入品。 4.4 辐照 不应在有机茶生产中使用辐照技术。 4.5 缓冲带和栖息地 在有机生产区域周边设置天敌的栖息地,提供天敌活动、产卵和寄居的场所,提高生物多样性和自 然控制能力。有机茶生产区域和常规茶生产区域之间应设置有效的缓冲带或物理屏障。缓冲带上 种植的 茶树不能作为有机茶生产。 5 产地环境 5.1 总体要求 有机茶
7、园应符合 GB/T 19630.1和 NY/T 5199的规定,生态环境优良,自然植被丰富,远离城区、工 矿区、交通主干线、工业污染源、生活垃圾场等。应以河流、湖泊、自然植被、林木等作为有机茶园种 植区与常规农业的隔离带。 5.2 土壤质量要求 茶园土层深厚,通气良好,有机质丰富,营养元素平衡,排水性能良好,符合 GB 15618的要求。 DB3307/T 87 2018 3 5.3 灌溉水质要求 茶园灌溉水水质应清洁卫生,没有污染,符合 GB 5084的规定。 5.4 空气质量要求 茶园环境空气质量应不低于 GB 3095中二级标准的规定。 6 新茶园建设与常规茶园转换 6.1 新茶园建设
8、6.1.1 茶园开垦 在坡度 15以下的平缓坡地直接开垦,翻垦深度 50 cm以上;在坡度 15 25的坡地,按等高水 平线筑梯地,梯面宽应在 2 m以上。不宜种植 茶树的区域,应保留自然植被。山顶和山 脚应保留一定的 绿化带种植林木和隔离林。对于面积较大( 7 hm2以上)且集中连片的茶园,每隔一定面积应保留或设 置一些林地,原有较高大的树木尽量保留。 6.1.2 道路设置 茶园道路由主干道、支道、步道、环园道组成。茶园主干道设置路宽 3 m 5 m,支道要求宽 2 m 3 m,视山形及茶 园面积而开筑;步道与茶行垂直或成一定角度衔接,路宽 1.5 m,以 10行 15行茶树设一 条为宜;环
9、园道设在茶园四周边缘。 6.1.3 排灌系统 茶园排灌系统设置时应统筹安排,合理设计,平地茶园以排水沟为主,坡地及梯地茶园以蓄水沟为 主,做到遇涝能排,遇旱能灌,沟渠相通。 6.1.4 茶园水土保持 6.1.4.1 在人行道、主渠道、陡坡和沟谷边水土易冲涮的地方种植绿化树。树种要选用常绿且与茶树 无共同病虫害的经济型或观赏型树种为主。为适应茶园机械化操作,种植绿化和防护林将茶园分隔成以 3 hm2左右为单元相对独立的区块。 6.1.4.2 茶园四周和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宜 植树造林和生草,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主要 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集中连片的茶园,宜种植桂花、广玉兰等遮荫树。
10、6.1.4.3 对较陡的坡地、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应退茶还林。 6.1.5 茶苗选择 6.1.5.1 应选择有机种子或茶苗。当从市场上无法获得有机种子或种苗时,可以选用未经禁用物质处 理过的常规种子或茶苗,但应制订获得有机种子和茶苗的计划。 6.1.5.2 应选择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抗逆性良好的茶树品种;早生、中生与晚生品种宜合理 搭配。 6.1.5.3 不应使用经禁用物质和方法处理的种子和茶苗。 6.1.5.4 茶苗质量应符合 GB 11767中规定的 2级及以上标准。 6.2 常规茶园 转换 6.2.1 基础条件 DB3307/T 87 2018 4 常规茶园在符合 5.1的要求时,检
11、测该茶园土壤质量、灌溉水质、环境空气质量和茶叶中农残、重 金属的含量,符合有机认证要求,制订有机转换计划,建立并运行有机茶 生产经营管理体系。 6.2.2 转换期管理 经认证机构认证后,取得有机产品转换证书,进入转换期。转换期应按照 GB/T19630.1、 GB/T19630.4、 NY/T 5197管理,并对茶园生态环境做进一步改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计划实施土壤培肥和病虫草 害控制,促进茶叶生产可持续协调发展。 7 茶园管理 7.1 树冠管理 7.1.1 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 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 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 7.1.2 覆盖
12、度较大的茶园,每年进行茶树边缘修剪,保持茶行间 20-40 cm 的间隙,以利田间作业和 通风透光。 7.2 土壤管理 7.2.1 定期监测土壤肥力水平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一般要求每 3年检测一次。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 性地采取土壤改良措施。 7.2.2 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土壤培肥计划。将茶园内各种有机物料(如杂草、秸杆、畜粪、绿肥等) 堆积腐熟后供茶园施用,尽可能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 7.2.3 采取合理耕作、多施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土壤 pH值低于 4.0的茶园,宜施用白云石粉 等物质 调节土壤 pH值至 4.5左右。土壤 pH值高于 6.5的茶园应多选用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 pH值
13、至 适宜的范围。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 70%时,茶园应节水灌溉。灌溉用水符合 GB5084 的要求。 7.2.4 采用地面覆盖等措施提高茶园的保土蓄水能力。将修剪枝叶和未结籽的杂草作为覆盖物,外来 覆盖材料如作物秸秆等应未受有害、有毒物质的污染。 7.2.5 行距较宽、幼龄和台刈改造的茶园,优先间作豆科绿肥,以培肥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但间作 的绿肥或作物必须按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栽培。 7.3 施肥 7.3.1 肥料选择 7.3.1.1 应选择无害化处理的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饼肥及商 品有机肥。饼肥应为机械 压制。有机肥应符合 GB/T19630.1和 NY 525的规定。 7.3.1.
14、2 矿物源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只能作为培肥土壤的辅助材料。微量元素肥料在 确认茶树有潜在缺素危险时作叶面肥喷施。微生物肥料应是非基因工程产物,并符合 NY 227 的要求。 7.3.1.3 不应使用化学肥料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城市垃圾、污泥和其它物质等。 7.3.2 施肥方法 7.3.2.1 基肥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成龄茶园深度 25cm左右,幼龄茶园最浅不低于 15cm,施后覆土。 施用量一般每 hm2施饼肥 3000kg 6000kg,或腐熟农家肥 (畜栏肥、堆肥等 )15000kg 30000kg。 7.3.2.2 追肥分春季追肥和夏秋季追肥。春季追肥在春茶开采前 1个月施入
15、,夏秋季追肥为每次采摘 或修剪前后施入。施肥深度可较基肥浅,以 10cm 15cm为宜。 DB3307/T 87 2018 5 7.4 病虫草害防治 7.4.1 农业防治 7.4.1.1 选用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高产优质的茶树品种。引种时,必须进行植物检疫。 7.4.1.2 分批多次采茶,合理修剪、疏枝,病虫枝条带出茶园,集中销毁。 7.4.1.3 在茶园周边种植防护林、茶园合理间种遮荫树改善茶园环境,保持茶园生物多样性。 7.4.1.4 及时清园,秋末深翻茶园土壤,将茶园中的枯枝落叶及根际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 7.4.2 物理防治 7.4.2.1 人工捕杀茶毛 虫、茶蓑蛾、茶丽纹象甲
16、等具有群集性、移动慢或假死特点的害虫。 7.4.2.2 利用害虫的趋性,采用杀虫灯诱杀,每 1hm2挂 1盏;用黄色、蓝色等粘虫色板诱杀,每 1hm2 挂 300 375块。 7.4.3 生物防治 7.4.3.1 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昆虫,以及蜘蛛、捕食螨、蜥蜴和鸟类 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7.4.3.2 有条件地使用 GB/T 19630.1和 NY/T 5197允许的生物农药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的生物农药 种类及防治方法见附录 A。 8 采摘 8.1 采摘原则 鲜叶采摘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成品茶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 质兼顾和因树制
17、宜的 原则,按标准适时采摘。 8.2 手工采摘 手工采茶采用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茶果与老枝叶。 8.3 机械采摘 机械采摘的采茶机应使用无铅汽油,防止汽油、机油污染鲜叶、茶树和土壤。 8.4 鲜叶运输 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符合食品要求材质的竹篮或篓筐盛装,采下的鲜叶应及时用清洁的专用运 输工具运抵制茶厂,防止鲜叶变质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8.5 标签 采摘的鲜叶应有可追溯的标签,注明品种、产地、级别、采摘时间及运输方式等信息。 9 加工 9.1 鲜叶原料 9.1.1 鲜叶原料应来自有机茶园。转换期内以及认证证书失效的茶园鲜 叶原料只能用来加工常规茶。 DB3307
18、/T 87 2018 6 9.1.2 鲜叶原料在验收、盛装、运输、贮存等操作需避免机械损伤,在贮运过程中必须保持清洁、透 气、无污染。 9.1.3 鲜叶原料应根据嫩度、匀度、净度和新鲜度分级。 9.2 加工厂区 9.2.1 有机茶加工厂应符合 GB 14881和 GB/T 19630.2的规定,并通过食品生产( SC)许可。 9.2.2 茶叶加工场所应选择无污染的区域,周边不能有有害废弃物、有害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 质和其它扩散性污染源。厂区环境应整洁、干净、无异味,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排水系统通畅。茶叶 加工中的直接用水、冲洗加工设备和厂房用水要达到 GB 5749规 定的要求。 9.2
19、.3 加工厂区内应有与加工产品、规模相适应的厂房用地。整个厂区应按加工区、办公区、生产区 进行合理设计。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成品和半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分开放置, 不得混放。加工区应与生活区和办公区分离。 9.2.4 厂区设置应充分考虑人流、物流、产品流的方向,避免生产加工过程的二次污染和交叉污染。 9.2.5 加工场所入口处应设置更衣室和洗手设施。 9.3 加工设备要求 9.3.1 有机茶加工设备不能与常规茶加工设备混用。 9.3.2 各类茶加工必须符合相应的工艺流程要求,防止交叉污染。 9.3.3 茶叶加工设备中与茶叶接触的部位不宜采用会造成二次污 染的金属及合金材料。应
20、采用不锈钢 等清洁材料。 9.3.4 新购设备须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锈油,每个茶季的开始,应对设备进行清洁、维修和保养。茶季 结束后,应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并做好设备清洗、维护、保养记录。清洗用水需满足 GB 5749的规定。 9.4 加工人员要求 9.4.1 茶叶加工过程中,与茶叶直接接触的人员(包括生产操作人员、质检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 上岗前应经过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 9.4.2 加工人员上岗前和每年度均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能上岗。 9.4.3 加工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进入工作场所应洗手、更衣,换鞋、戴帽。离开车间时应换 下工作 衣、帽、鞋,存放在更衣室内。加工、包
21、装场所严禁吸烟和随地吐痰,不得在加工和包装场所进食食品。 9.4.4 加工人员上岗时不得化妆,不得佩戴首饰。包装、精制车间工作人员需戴口罩上岗。 9.5 有害生物的防治 9.5.1 应优先采取以下管理措施来预防有害生物的发生: a) 消除有害生物的滋生条件; b) 防止有害生物接触加工设备; c) 通过对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等环境因素的控制,防止有害生物的繁殖。 9.5.2 可使用机械类、信息素类、粘着性的捕害工具、物理障碍、硅藻土、声光电器具,作为防治有 害生物的设施或材料。 10 包装、储藏和运输 10.1 基本要求 DB3307/T 87 2018 7 有机茶包装、储藏和运 输应符合
22、GB/T 19630.2、 GB/T 19630.3、 GB/T 191、 GB 7718和 NY/T 1999 的规定。 10.2 包装 10.2.1 提倡使用由木、竹、植物茎叶和纸制成的包装材料,可使用符合有机食品卫生要求的其它包装 材料。所有用于直接接触有机茶的包装材料应是食品级包装材料,应考虑包装材料的生物降解和回收利 用。 10.2.2 不应使用含有合成杀菌剂、防腐剂或熏蒸剂的包装材料。不应使用接触过禁用物质的包装材料。 10.3 储藏 10.3.1 有机茶在储藏过程中不得受到其它物质的污染;储藏有机茶的仓库(或冷库)应干净、无有害 物质残留。 10.3.2 有机茶应单独存放,或 在
23、仓库内划出特定区域,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有机茶不与常规茶混放。 10.4 运输 运输工具在装载有机茶前应清洁,并保持干燥;有机茶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与常规茶混杂和受到禁 用物质污染;在运输和装卸有机茶过程中,外包装上的有机茶认证标志及有关说明不得污损。 11 生产经营管理 11.1 总体要求 有机茶生产者,应建立符合 GB/T 19630.4有机生产经营文件管理体系,并使管理体系得到有效实施 与保持。 11.2 生产单元、加工、经营等场所的位置图。 有机茶生产者应按比例绘制生产单元、加工厂、经营等场所的位置图,并标明以下内容:种植区域 的地块分布, 加工厂的分布、经营区的分布;河流、水井和其他水
24、源;相邻土地及边界土地的利用情况; 包装车间、仓库及相关设备的分布;生产单元内能够表明该单元特征的主要标示物。 11.3 生产、经营管理手册 有机茶生产者应编制和保持有机产品生产、经营组织管理手册,手册应包括以下内容:有机茶生产、 经营者的简介;有机茶生产、经营者的管理方针和目标;管理组织机构图及其相关岗位的责任和权限; 有机标识的管理;可追溯体系与产品召回;内部检查;文件和记录管理;客户投诉的处理;持续改进体 系。 11.4 生产、经营操作制度 有机茶生产者应制定并实施生产、经营操作制度 ,制度中至少应包括:种植管理制度;防止有机生 产经营过程中受禁用物质污染所采取的预防措施;防止有机产品与
25、非有机产品混杂所采取的措施;采摘、 加工、储藏、运输等各道工序的操作制度;运输工具、机械设备及仓储设施的维护、清洁制度;库房及 包装车间卫生管理与有害生物控制制度;标签及生产批号的管理制度;员工福利和劳动保护制度。 11.5 记录 DB3307/T 87 2018 8 有机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建立并保持记录。记录应清晰准确,并至少保存 5年。记录应包括以下内 容:生产单元的历史记录及使用禁用物质的时间及使用量;种子、种苗的种类、来源、数量等信息;肥 料生产过程记录; 土壤培肥施用肥料的类型、数量、使用时间和地块;病、虫、草害控制物质的名称、 成分、使用原因、使用量和使用时间等田间有害生物防治记录
26、;所有生产投入品的台帐记录(来源、购 买数量、使用去向与数量、库存数量等)及购买单据;茶收获记录,包括品种、数量、收获日期、收获 方式、生产批号等;加工记录;产品入库、包装、储藏、出库、运输记录等;库房及包装记录;销售记 录;培训记录;内部检查记录;产品召回(演练)记录。 11.6 资源管理 11.6.1 有机 茶 生产、经营者应具备与有机生产、经营规模和技术相适应的资源 。 11.6.2 有机茶生产者, 应配备有机生产、经营的管理 者 , 并具备以下条件 : a) 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b) 了解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 c) 了解 国家有机产品标准和本规程 的要求; d) 具备
27、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知识或经验; e) 熟悉本单位的有机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及生产、经营 。 11.6.3 应配备内部检查人员,内部检查人员承担: a) 对本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检查,并对违反 有机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要求 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 ; b) 按照 GB/T 19630的要求,对本企业生产、 经营 过程实施内部检查,并形成记录; c) 配合认证机构的检查和认证。 12 追溯 12.1 产品批次号编制规则 对有机产品的追溯以生产批次号为依据,产品 批号编制规则为:产品代号 +地块编号 +生产日期 +等 级 +颁证机构代码。 产品代号:茶类。以首字拼音首个字母的大写表示。如绿茶 L。 生产日期:
28、年 月 日 各取最后两位数。如 180311 表示 2018年 3月 11日。 地块编号:以有机茶地块号为编号。如 006表示武义县第 6号有机茶基地。 等级:用产品等级次序,两位数表示。如 01表示特级产品。 颁证机构:以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 A, B, C表示编号为 A, B, C单位。 12.2 记录要求 为确保产品追溯的有效性,应建立日常经营记录并进行管理,生产经营记录包括农事记录、采摘记 录 、病虫害防治记录、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记录及成品茶的批次号。 12.3 台账要求 为确保产品追溯顺畅,应对产品的销售过程进行控制,要求有机茶销售时建立有机产品销售台账, 详细记录产品销售信息
29、。 DB3307/T 87 2018 9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的生物农药种类及防治方法 A.1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的生物农药种类及防治方法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的生物农药种类及防治方法 见表 A.1。 表 A.1 有机茶园病虫害防治的生物农药种类及防治方法 农药来源 农药名称 每亩用量( ml、g /亩) 防治对象 使用条件 植物源农药 0.6%苦参碱水剂 50-75 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 蚜虫等 30%茶皂素 水剂 100-125 小绿叶蝉 0.5%印楝素可溶液剂 150 茶毛虫、茶黑毒蛾 0.5%藜芦碱可溶液剂 100-125 小绿叶蝉、茶橙瘿螨 微生物源农药 100亿孢子 /ml短稳杆菌悬浮剂 100-150 茶尺蠖、茶毛虫、茶黑毒蛾 1万 PIB/微升、 2000IU/微升茶 核 .苏云菌悬浮剂 100-150 茶尺蠖 1万 PIB/微升、 2000IU/微升茶 毛核 .苏悬浮剂 100-150 茶毛虫 矿物源农药 99矿物油乳油 300-500 茶橙瘿螨、 炭疽病 45%石硫合剂结晶粉 400 茶树叶螨、 炭疽病 、白星病等 冬季封园或者非 采摘茶园用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