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B 39 DB3307 浙江省 金华市 地方标准 DB 3307/T 79 2018 代替 DB3307/T 79-2016 田菱生产技术规程 2018 -08-09发布 2018 -08-09实施 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07/T 79 2018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 准的结构和编写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附录 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代替了 DB330700/T 79-2016。 与 DB330700/T 79-2016相比, 主要变化如下: 第 7.1条款中“移栽前 15 d”改成“移栽前 20 d”,完善硼
2、砂施用表述内容 ; 第 7.3.3条款中 增加了“旺盛期”要求 ; 删除了附录 A的内容。 本标准由金华市农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金华市金东区经济特产站、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义乌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志萱、何洪法、王艳俏、杨梦飞、王惠娟、颜兴 良、杜利鑫、方卫星。 本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307/T 79-2016。 DB3307/T 79 2018 1 田菱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田菱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条件、品种选择、大棚育苗、大棚栽培、露地栽培、病 虫害防治、采收、留种。 本标准适用于金华市田菱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
3、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16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定 NY/T 51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DB33/T 865 农用单体钢架大棚安全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田菱 在水田中种植的浅水菱。 3.2 发芽茎 种菱发芽后最先生长出的一段茎 。 3.
4、3 一级分枝 在发芽茎上萌发母茎的同一部位,后续萌发出的分枝,通常为 3个。 DB3307/T 79 2018 2 4 产地条件 选择避风、光照充足,符合 NY/T 5110要求的水田。田埂高 30 cm以上,无渗漏。 土壤深厚,耕作层 15 cm以上 ,肥力中等以上, pH5.5 7.5,多年生水生杂草少。 水源充足,灌溉水质符合 GB 5084,具备自流或机灌条件。 5 品种选择 宜选用果实饱满、皮薄、鲜食口感好、老菱熟食口感粉糯、早熟、丰产、抗病性强的浅水菱品种, 如金华本地青菱。 6 大棚育苗 6.1 苗床准备 苗床宜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肥力中等、 前茬未种植菱角的田块,按大田种植
5、面积 12: 1 15: 1的比例留足育苗田,冬耕晒垡。播前 15 d灌水浸没土层。播前 2 d 3 d第二次翻耕,施入基肥,整 平田面待播。基肥用量:每 667 m2施 4 kgN、 4 kgP2O5 、 6 kgK2O。 6.2 播种 1月中旬 2月上旬播种,每 667m2苗床用种量 400 kg 450 kg,均匀撒播。 6.3 播后管理 播种后出苗前苗床保持 3 cm 5 cm水层;出苗后逐渐加深水层至 10 cm 15 cm,直至移栽。忌深 水漫灌。 出苗前大棚保持密闭。出苗后日均气温 15 以上,中午打开两头棚膜通风换气 1 h 2 h,随着气 温升高逐渐延长通风时间。注意保温和防
6、风。 菱盘直径达到 5 cm 8 cm后即可移栽。 7 大棚栽培 7.1 大田准备 移栽前 20 d以上安装好大棚设施,大棚符合 DB33/T 865要求。 连茬菱田应彻底清理前茬掉落的老菱,并实行冬耕晒垡。 菱田施肥要求参照 NY/T 496规定。移栽前 10 d 15 d灌浅水,每 667m2施 500 kg 1000 kg腐熟 有机肥,翻耕入土。移栽前 3 d 5 d每 667 m2施 8 kgN、 6 kgP2O5、 6 kgK2O,整平田面, 灌水 15 cm, 捞净水面杂物等待移栽。缺锌或缺硼地区每 667 m2分别按不同地块加施适量的锌肥和硼砂。 7.2 移栽 DB3307/T
7、79 2018 3 3月上中旬,选择无大风晴暖天气移栽,每 667 m2移栽菱苗 2400株 2600株,移栽密度为穴距 1 m 1 m,每穴 4株, 3月底前完成。移栽时水层保持在 10 cm 15 cm。 起苗至栽种过程须轻挖轻放,避免机械损伤。菱苗根部种菱部位植入土中 5 cm 8 cm,并用田土压 实。 7.3 栽后管理 7.3.1 温度管理 前期棚膜管理参照 6.3。日均气温稳定在 20 以后,打开两侧裙膜控温,日揭夜盖。日均气 温稳 定在 24 以上,可以彻底揭除棚膜。揭除棚膜前如遇雷暴大风天气应密闭棚膜。 7.3.2 水位管理 移栽后保持 15 cm稳定水层,少换水。 5月份后水
8、层可逐渐加深并保持 20 cm以上,且要经常换水, 或流水灌溉。菱稻混作区须避免含稻田除草剂的灌溉水流入菱田。随菱苗生长逐渐加深水层。 7.3.3 追肥 坐果前一般不施追肥,出现落黄时每 667 m2追施 4 kg 5 kg尿素。采摘期追肥少量多次,旺盛期 每采摘 1次 2次施 1次追肥,每次每 667 m2施 15 kg 20 kg( N:P:K=15:15:15)复合肥,肥料不能 直接 接触菱盘。 7.3.4 防除杂草 人工拔除四叶萍、水花生等多年生水生杂草,及时捞除水葫芦等漂浮杂草。 7.3.5 疏盘 封行后疏盘,将菱盘密度控制在 20 个 /m2 22 个 /m2。 8 露地栽培 8.
9、1 大棚苗露地栽培 移栽适期为 4月上中旬。其余参照第 7章规定。 8.2 露地直播栽培 8.2.1 田块准备 播前 15 d 20 d灌水浸田,播前 7 d 10 d施基肥后翻耕 2次。施肥量参照 7.1。 8.2.2 播种 播种适期为 3月上旬,每 667 m2直播种菱 50 kg 60 kg,均匀撒播,播后灌水至 10 cm 15 cm, 并保持水位稳定 。 8.2.3 苗期管理 菱苗一级分枝形成菱盘后适当删密补稀。水位随着菱苗的生长逐渐加深,最后稳定在 20 cm以上。 无明显落黄,采摘前不追肥。 DB3307/T 79 2018 4 8.2.4 栽后管理 栽后管理同 7.3。 9 病
10、虫害防治 9.1 主要病虫害 田菱虫害主要有萤叶甲、蚜虫、褐萍螟等。病害主要为白绢病、褐斑病等。 9.2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高 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内。 9.3 农业防治 采用优良田菱品种;选择健壮无病菱果作种菱,合理轮作。加强生产 场地管理,清洁田园,科学灌 溉、水层管理、保温、防风及追肥。 9.4 物理防治 采用杀虫灯、粘虫板等诱杀害虫,宜用防虫网隔离。 9.5 生物防治 采用信息素等诱杀害虫。使用生物农药、天敌等防治病虫害。在田菱定植前与采收结束后,在菱田 放鸭除虫、除草。 9.
11、6 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按 GB/T 8321和 NY/T 1276的规定执行。选用已登记的农药或经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试验后 推荐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品种;优先使用植物源、矿物源及生物 源农药。推荐用药技术详见附录 A,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 药,禁止使用农药的种类见附录 B。 10 采收 嫩菱老菱均可采收,嫩菱与老菱区别特征见表 1。设施栽培 5月中旬开始采收,采收间隔 5 d 7 d 采收 1次,秋季延长至 10 d 15 d。 表 1 嫩菱与老菱的特征 项 目 指 标 嫩菱 老菱 角尖萼片 残留 已脱落 外皮色泽 鲜亮 深暗 菱壳质地 软脆 坚硬 着生牢固度
12、牢固 易脱落 浮水性 浮水 沉水 DB3307/T 79 2018 5 采摘菱果要轻提、轻采、轻放,边采收边整理菱盘,避免重叠倒扣,促其尽早恢复田间均匀分布状 态。采收后立即洗涤运销。 11 留种 11.1 选种 9月中、下旬根据品种特征进行选留种。挑选充分成熟、大小均匀、果形饱满、无病虫害,无伤斑 的菱果留种。留种田品种间注意隔离。 11.2 种菱保存 种菱先清洗浮选,剔除轻浮的菱角,用清洁透水的网袋分装,每袋装 20 kg 130 kg,再浸入流水 中保存, 10月中下旬清选 1次。 DB3307/T 79 2018 6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田菱生产中禁用农药品种 A.1
13、田菱生产中禁用农药品种 下列农药品种禁用于田菱生产中: 砷酸钙、砷酸铅、甲基胂酸锌 (稻脚青 )、甲基胂酸铵 (田安 )、福美甲胂、福美胂、薯瘟锡 (毒菌锡 )、 三苯基醋酸锡、三苯基氯化锡、氯化锡、氯化乙基汞 (西力生 )、醋酸苯汞 (赛力散 )、氟化钙、氟化钠、 氟乙酸钠、氟乙酰胺、氟铝酸钠、滴滴涕、六六六、毒杀芬、林丹、艾氏剂、狄氏剂、五氯酚钠、硫丹、 甲拌磷、乙拌磷、久效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胺磷、氧化乐果、治螟磷、杀扑磷、水胺硫磷、磷 胺、内吸磷、甲基异硫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硫环磷、克百威 (呋喃丹 )、丁 (丙 )硫克百威、涕灭 威、灭线磷、地虫硫磷、蝇毒磷、氯唑磷、苯线磷、三氯杀螨醇、敌枯双、杀虫脒、五氯硝基苯、稻瘟 醇 (五氯苯甲醇 )、苯菌灵 (苯莱特 )、除草醚、草枯醚、氟虫腈、菊酯类、毒死蜱、三唑磷、百草枯、乙 酰甲胺磷、丁 硫克百威等农药及其混配剂。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