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11 T 1814-2020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和切角规划设计规范.pdf

    • 资源ID:1502694       资源大小:1.88MB        全文页数:4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11 T 1814-2020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和切角规划设计规范.pdf

    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 号:DB11/T 18142020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和切角 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planning design of segment widening and corner cutting of road boundaryline for urban intersection 2020-12-29发布 2021-07-01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 2 北京市地方标准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和切角 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planning design of segment widening and

    2、 corner cutting of road boundary line for urban intersection DB11/T 18142020 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实施日期:2021年07月01日 2020 北京 3 前 言 根据原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 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和原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印发2018年北 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发20

    3、1820号)的要求,编 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以及广泛征求意 见的基础上,完成本规范的编制工作。 本规范共分6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 4.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要求;5.平面交叉口红线切角要求;6.平面交叉口 范围交通、市政设施协调。 本规范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归口管理,北京市城乡规划标 准化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 的解释(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60号;邮政编码:100045;电子邮 箱:snzhou_)。 本 规 范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 办公室,以供今后

    4、修订时参考(电话:68021694,邮箱:)。 本 规 范 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周嗣恩 盖春英 兰亚京 刘斌 边扬 段红志 徐 林 郭婧 段海林 高超 陈蓬勃 叶楠 李玲 唐顺均 彭彦彬 路峰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邱跃 孔令斌 张仁 王晓明 纪海英 黄伟 朱颖 I 目 次 1.总则 . 1 2.术语 . 2 3.基本规定 . 3 4.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要求 . 4 4.1 一般规定. 4 4.2 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的适用条件 . 4 4.

    5、3 交叉口红线展宽尺寸 . 5 5.平面交叉口红线切角要求 . 6 6.平面交叉口范围交通、市政设施协调 . 7 6.1交叉口与轨道交通车站 . 7 6.2交叉口与公共汽电车中途站 . 7 6.3交叉口与市政设施 . 7 附录A 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适用条件与展宽尺寸列表 . 8 附录B 典型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和切角 . 10 B.1 主干路与(或)次干路相交交叉口 . 10 B.2 含支路相交交叉口 . 15 本标准用词说明 . 21 引用标准名录 . 22 附:条文说明.23 II Contents 1.General Provisions . 1 2.Terms and Symbols .

    6、 2 3.Basic Requirements . 3 4. Segment widening requirements of road boundary line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 . 4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 4 4.2 Application conditions for segment widening of road boundary line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 . 4 4.3 Dimensions for segment widening of road boundary line

    7、for at-grade intersection . 5 5. Corner cutting requirements of road boundary line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 6 6. Coordination of traffic and municipal facilities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 . 7 6.1 At-grade intersection and rail transit station . 7 6.2 At-grade intersection and bus stop station . 7 6

    8、.3 At-grade intersection and municipal facility . 7 Appendix A List of application conditions and dimensions of segment widening of road boundary line for at-grade intersection . 8 Appendix B Segment widening and corner cutting for typical at-grade intersection . 10 A.1 At-grade intersection of trun

    9、k and/or secondary trunk road . 10 A.2 At-grade intersection containing branch road . 15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21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22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23 1 1.总 则 1.0.1为提高城市道路交通服务质量,丰富和完善城市道路功能,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统筹安排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范围各项功能用途,综合协调与周边用地关系,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二环

    10、路以外的中心城区、新城及乡、镇域集中建设区的详细规划、相关 专项规划,及规划综合实施方案阶段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含立交桥下平面交叉口)的红线 展宽和切角,不适用于老城、老城以外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风 貌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1.0.3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红线展宽和切角应遵循“安全第一、兼顾效率,功能统筹、交 通主导,以人为本、绿色交通,分区分类、差别设置,集约用地、持续发展”的原则。 1.0.4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红线展宽和切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北京市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术 语 2.0.1城市道路 urban road 城市规划区内供车辆和

    11、(或)行人通行,且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隧及其附属设 施。 2.0.2 道路红线 road boundary line 城市道路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分界线。 2.0.3交叉口范围 intersection spatial scope 道路相交部分和切角段、展宽段、渐变段、延伸段的道路红线围成的空间。 2.0.4展宽 widening 在平面交叉口范围内,为交叉口综合功能设计而进行的道路红线加宽,也称拓宽。 2.0.5 切角 corner cut 在平面交叉口范围内,为进行交叉口综合功能设计而进行的转角处红线削角处理,也称 抹角。 2.0.6 展宽段 widened segment 在平面交叉口

    12、范围内,道路红线平行展宽的路段。 2.0.7 展宽渐变段 widening transition segment 在平面交叉口范围内,道路红线标准段与展宽段间的过渡路段。 2.0.8 延伸段 extended segment 在平面交叉口范围内,适应道路红线展宽和渐变的缓冲段。 2.0.9 综合功能设计 integrated functional design 为安全、有序、高效、顺畅地组织交通,在道路红线范围内进行的通行时间、空间资源、 环境资源、附属设施等全要素资源的系统整合、协调布局与有序组织。 2.0.10道路间距 road space 相邻城市道路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2.0.11 道

    13、路网密度 density of road network 平均每平方公里用地上拥有的城市道路长度。 3 3.基本规定 3.0.1 平面交叉口的红线应包括红线切角段、展宽段、渐变段、延伸段等要素。平面交叉口 的范围应符合图3.0.1的规定。 图3.0.1 典型平面交叉口红线组成要素及交叉口范围 3.0.2 应根据交叉口范围的地上与地下交通设施、市政和景观设施、地区特色及风貌保护等 需求,确定交叉口范围综合功能设计和运行的空间条件。 3.0.3平面交叉口的红线规划中,空间条件应与功能需求相协调,并应根据城市与交通发展 阶段的动态调整需求,预留空间条件。 3.0.4应进行交叉口范围的交通功能设计与周

    14、边空间的城市设计,并优化交叉口红线内外空 间的功能,且应满足安全视距要求。 3.0.5在平面交叉口范围规划、设计、管理等阶段,应对空间资源利用进行整体管控,并应 符合综合功能设计的连续性、一致性和协调性要求。 3.0.6丁字型、斜向、畸形、多岔等类型交叉口,应根据交通组织规划设计,确定交叉口红 线展宽和切角方案。 4 4.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要求 4.1 一般规定 4.1.1应根据用地布局、路网方案等条件,优化、协调街区范围交叉口的功能布局。 4.1.2宜优先采用缩窄交叉口范围机动车道宽度、隔离带宽度等方式,进行交叉口综合功能 设计,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交叉口范围进口道机动车道宽度可适当缩窄

    15、。进口道每条机动车道的宽度不宜小于 3m,特殊情况下不应小于2.8m。公交及大型车辆进口道最小宽度不宜小于3.5m; 2.交叉口范围内缩窄路侧带、中央分隔带或行道树设施带宽度时,缩窄后的路侧带和分 隔带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DB11/1116的规定,交叉口范围人 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遮荫应连续,并应满足视距三角形的要求。 4.1.3交叉口周边用地开发时序应与交叉口建设时序协调。建成地区的已建交叉口,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当交叉口周边用地未更新或改造时,交叉口红线不应改变,可在红线范围内进行交通 设计、绿化景观、城市风貌等的综合功能优化设计; 2.当交叉口周边用地进行更新或改造

    16、时,应按本规范进行交叉口的红线展宽。 4.2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的适用条件 4.2.1规划各个阶段应分别确定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红线展宽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街区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交通专项规划编制阶段,应根据道路网密度指标确定 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 2.在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阶段,应根据道路间距指标确定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并应 根据项目地块周边主干路等级以上道路围合而成区域的道路网密度指标确定平面交叉口红 线展宽。 4.2.2在街区层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交通专项规划编制阶段,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应符合 本规范附录A中第A.1.1条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道路网密度大于或等于

    17、10 kmkm-2时,交叉口红线不应展宽; 2.当道路网密度在8 kmkm-210 kmkm-2时,可仅对主干路沿线交叉口进行红线展宽, 并应符合本规范第4.3节的规定; 3.当道路网密度小于 8 kmkm-2时,应对交叉口红线进行展宽,并应符合本规范第 4.3 节的规定。 5 4.2.3在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阶段,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中第A.1.1 条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道路间距小于或等于200m时,交叉口红线不应展宽; 2.当道路间距大于200m,且小于或等于250m时,可仅对主干路沿线交叉口进行红线展 宽,并应符合本规范第4.3节的规定; 3.当道路间距大于

    18、250m,且区域道路网密度大于或等于8 kmkm-2时,可仅对主干路沿 线交叉口进行红线展宽,并应符合本规范第4.3节的规定; 4.当道路间距大于250m,且区域道路网密度小于8 kmkm-2时,应对交叉口进行红线展 宽,并应符合本规范第4.3节的规定。 4.2.4交叉口空间不足确需展宽红线时,应经专家论证确定具体方案。 4.2.5当交叉口展宽后的红线与相邻交叉口展宽后的红线搭接时,应将交叉口之间的路段全 部展宽,展宽后的车道数及交通组织应与其上下游路段相协调。 4.3交叉口红线展宽尺寸 4.3.1交叉口的红线展宽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中第A.1.2条、附录B中第B.1.1条B.1.10 条、B.

    19、2.1条B.2.12条的规定,并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表 4.3.1交叉口红线展宽尺寸 道路等级 道路红线宽度(m) 红线单侧展宽尺寸(m) 主干路A A50 A50 0 5 次干路B B40 B40 0 5 支路C C30或 C20 20C30 0 3 其他道路D - 03 4.3.2 交叉口红线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的长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 范GB 50647的规定。 4.3.3交叉口红线延伸段的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交道路为主干路时,延伸段的长度宜为20m; 2.相交道路为次干路时,延伸段的长度宜为15m; 3.相交道路为支路或其他等级道路时,延伸段的长度宜为

    20、10m。 6 5.平面交叉口红线切角要求 5.0.1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红线切角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交叉口红线展宽时,应先展宽、后切角; 2.当交叉口红线不展宽时,应按本规范第5.0.3条的规定进行切角。 5.0.2 交叉口红线切角空间应优先满足行人驻足、等候需求,在满足交通功能与安全的前提 下可设置微公园、微广场等休闲空间。 5.0.3 交叉口切角的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交叉口红线切角尺寸宜为20m; 2.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交叉口、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交叉口红线切角尺寸宜为15m; 3.主干路与支路相交交叉口红线切角尺寸宜为15m; 4.次干路与支路相交交叉口红线切角尺

    21、寸宜为10m; 5.支路与支路相交交叉口红线切角尺寸宜为10m; 6.其他道路交叉口宜根据交叉口实际情况进行红线切角。无机动车通行时,切角尺寸宜 为0m5m;有机动车通行时,切角尺寸宜为5m10m。 5.0.4 交叉口设计应根据切角尺寸,采取速度管理、信号控制等措施,并应满足平面交叉口 视距三角形限界的要求。 7 6.平面交叉口范围交通、市政设施协调 6.1交叉口与轨道交通车站 6.1.1交叉口范围内的轨道交通车站主体及附属设施、桥墩(高架车站)等布置应满足视距 三角形的要求。占用人行道时,人行道剩余宽度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 计规范DB11/1116的规定。应通过优化交通组织、

    22、与周边建筑一体化等方式消除对行人、 非机动车、机动车通行的影响。 6.1.2交叉口红线范围外的周边轨道交通车站,车站出入口应与交叉口范围的人行道和非机 动车道有效衔接,并应与交叉口进行一体化设计。 6.2交叉口与公共汽电车中途站 6.2.1交叉口范围内的公共汽电车中途站应满足乘客安全的要求,过街和公交车停靠应方便 乘客进出。公交站台的布置应满足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的要求,占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 时,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剩余宽度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 DB11/1116的规定。 6.2.2交叉口范围内设置公共汽电车中途站时,交叉口范围道路红线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 第5章的规定,

    23、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出口道设置公共汽电车中途站,且出口道红线有展宽时,中途站所在位置的道路红 线应与出口道红线进行一体化展宽,并应靠近交叉口人行道,但不宜占用人行道空间; 2.当进口道设置公共汽电车中途站,且进口道红线有展宽时,中途站应设置在展宽段的 上游,并应与进口道红线进行一体化展宽。 6.2.3交叉口范围公共汽电车中途站站台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公共汽电车站台规 范DB11/T650的规定。 6.3交叉口与市政设施 6.3.1应协调交叉口范围内的市政管线及附属设施与交通设施、绿化等的平面和竖向关系。 6.3.2敷设地下市政管线及附属设施的道路交叉口,应为市政管线的相交预留空间,交

    24、叉口 红线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和第5章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直埋管线敷设时,交叉口红线切角应大于或等于5m; 2.隧道及综合管廊敷设时,交叉口红线切角应为5m10m。 8 6.3.3 交叉口范围的地上、地下空间应进行精细化规划设计,市政管线应优化平面和竖向位 置,宜通过优化市政附属设施布置的方式减少管线检查井数量。 6.3.4 市政管线、综合管廊相关配套附属设施出地面的构筑物不应布置在交叉口红线切角的 范围内,确需布置时,应符合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的要求并进行景观设计,并应减小构筑物对 交叉口空间环境的不利影响。占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时,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剩余宽度应 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城市道

    25、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DB11/1116的规定。 6.3.5 交叉口范围内设置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及相关附属设施时,应满足视距三角形的要 求,并应设置集散空间与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衔接。占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时,不应影响 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正常通行,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剩余宽度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城市道路 空间规划设计规范DB11/1116的规定。 6.3.6 交叉口范围内的各种杆线、交通信号灯、监控设施及标志牌等市政交通设施宜集约化 设置,并应符合视距三角形的要求。 9 附录A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适用条件与展宽尺寸列表 A.0.1 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适用条件应符合表A.0.1的规定。 表A.0.1 平面交叉

    26、口红线展宽适用条件 判断条件 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 或交通专项规划阶段 规划综合实施方案阶段 指标名称 具体指标 道路网密度A1 A10 kmkm-2 不展宽 - 8 kmkm-2A10 kmkm-2 主干路沿线交叉口可展宽 - A8 kmkm-2 展宽 - 道路间距B、 道路网密度C2 B200 - 不展宽 200250,C8 kmkm-2 - B250,C8 kmkm-2 - 展宽 注1:道路网密度计算范围为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交通专项规划的规划范围; 注2:道路网密度计算范围为规划范围周边主干路以上等级道路所围合的区域。 A.0.2 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尺寸应符合表A.0.2的规定。

    27、 表A.0.2 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尺寸(单位:m) 等 级 等级 尺寸1 主干路A2 次干路B2 支路C2 A2 50 A250 B240 B240 C230 20C230 C220 主干路 A1 A150 0/02 0/5 0/0 0/5 0/0 0/3 0/0 A150 5/0 5/5 5/0 5/5 5/0 5/3 0/0 次干路 B1 B140 0/0 0/5 0/0 0/5 0/0 0/3 0/0 B140 5/0 5/5 5/0 5/5 5/0 5/3 0/0 支路C1 C130 0/0 0/5 0/0 0/5 0/0 0/3 0/0 20C130 3/0 3/5 3/0 3/5

    28、3/0 3/3 0/0 C120 0/0 0/0 0/0 0/0 0/0 0/0 0/0 注1:表中尺寸为单侧分别展宽的尺寸; 注2:“/”两侧数字分别为两相交道路的单侧展宽尺寸。 10 附录B 典型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和切角 B.1 主干路与(或)次干路相交交叉口 B.1.1 红线大于或等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50m的主干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 合图B.1.1的规定。 图B.1.1 红线大于或等于50m主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50m主干路相交 B.1.2红线大于或等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小于50m的主干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图 B.1.2的规定。 图B.1.2 红线大于或等于50m主

    29、干路与红线小于50m主干路相交 11 B.1.3红线小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小于50m的主干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图B.1.3的 规定。 图B.1.3 红线小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小于50m的主干路相交 B.1.4 红线大于或等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 合图B.1.4的规定。 图B.1.4 红线大于或等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相交 12 B.1.5红线小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图 B.1.5的规定。 图B.1.5 红线小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相交 B.1.6红线

    30、大于或等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图 B.1.6的规定。 图B.1.6 红线大于或等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相交 13 B.1.7红线小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图B.1.7的 规定。 图B.1.7 红线小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相交 B.1.8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 合图B.1.8的规定。 图B.1.8 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相交 14 B.1.9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与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

    31、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图 B.1.9的规定。 B.1.9 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与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相交 B.1.10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与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图B.1.10 的规定。 B.1.10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与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相交 15 B.2含支路相交交叉口 B.2.1 红线大于或等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 图B.2.1的规定。 图B.2.1 红线大于或等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相交 B.2.2 红线小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图 B.2

    32、.2的规定。 图B.2.2 红线小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相交 16 B.2.3 红线大于或等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大于20m且小于30m的支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 符合图B.2.3的规定。 图B.2.3 红线大于或等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大于20m且小于30m的支路相交 B.2.4 红线小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大于20m且小于30m的支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图 B.2.4的规定。 图B.2.4 红线小于50m的主干路与红线大于20m且小于30m的支路相交 B.2.5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 图B.2.5的规定。 17

    33、图B.2.5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相交 B.2.6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图B.2.6 的规定。 图B.2.6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相交 18 B.2.7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与红线大于20m且小于30m的支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 符合图B.2.7的规定。 图B.2.7红线大于或等于40m的次干路与红线大于20m且小于30m的支路相交 B.2.8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与红线大于20m且小于30m的支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图 B.2.8的规定。 图B.2.8红线小于40m的次干路与

    34、红线大于20m且小于30m的支路相交 19 B.2.9主干路或次干路与小于或等于20m的支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图B.2.9的规定。 图B.2.9 主干路或次干路与小于或等于20m的支路相交 B.2.10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 图B.2.10的规定。 图B.2.10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与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相交 20 B.2.11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与红线大于20m且小于30m的支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 符合图B.2.11的规定。 图B.2.11红线大于或等于30m的支路与红线大于20m且小于30m的支路相交 B.2.12

    35、红线小于或等于20m的支路与其他支路相交,展宽和切角应符合图B.2.12的规定。 图B.2.12红线小于或等于20m的支路与其他支路相交 21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

    36、法为:“ 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 执行”。 22 引用标准名录 1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 2 公共汽电车站台规范DB11/T 650 3 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DB11/ 1116 23 北京市地方标准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和切角 规划设计规范 DB11/T 18142020 条文说明 24 目 次 1.总则 . 25 3.基本规定 . 27 4.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要求 . 28 4.1 一般规定. 28 4.2 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的适用条件 . 28 4.3 交叉口红线展宽尺寸 . 30 5.平面交叉口红线切角要求 . 33 6.平面交叉口处交通市政设施协调 . 35 6.1交叉口与轨道交通站点 . 35 6.2交叉口与地面公共交通站点 . 35 6.3交叉口与地面公共交通站点 . 35 25 1.总则 1.0.1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各种交通方式通行、集散、转向的节点,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交 通事故的常发地、交通运行的瓶颈点。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空间资源是实现各交通方式集散、 保障交通安全、提升通行效


    注意事项

    本文(DB11 T 1814-2020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红线展宽和切角规划设计规范.pdf)为本站会员(postpastor18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