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35.240.99 CCS L 67 DB33 浙江省 地方标准 DB33/T 2305 2021 大中型 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和管理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diums 2021 - 01 - 05发布 2021 - 02 - 05实施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3/T 23052021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缩略语 . 2 5 总体要求 . 2
2、 6 系统架构 . 3 7 业务应用及平台要求 . 5 8 安全管理 . 13 9 保障管理 . 13 附录 A (资料性) 体育场馆智慧化分级配置 . 15 DB33/T 2305 2021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给出的规 则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标准 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浙江省体育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浙江黄龙呼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
3、起草人:林凤蕾、陈文聪、张英、缪宝龙、孙执、林文都、吴璐璐、张夏颖、党桥桥、 陆俊杰、罗立彦、韩剑、章明。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DB33/T 23052021 1 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和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和管理相关的总体要求、系统架构、业务应用及平台要求、 安全管理、保障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大中型体育场馆的智慧化建设、改造以及日常管理,小型及其他类体育场馆可参照使 用。 注: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本标准中的“大中型体育场馆”简称为“场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
4、用文 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 本 标准 。 GB 12899 手持式金属探测器通用技术规范 GB 15208.1 微剂量 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 第 1部分:通用技术要求 GB 15210 通过式金属探测门通用技术规范 GB/T 17095 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标准 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 20271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 GB 20815 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 GB/T 22185 体育场馆公共安全通用要求 GB/T 22239 信息安 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
5、要求 GB/T 22240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GB/T 25058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GB/T 28181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GB/T 31132 入侵报警系统 无线 (射频 )设备互联技术要求 GB/T 31168 信息安全技术 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要求 GB/T 32581 入侵和紧急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B/T 34311 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总则 GB/T 35319 物联网 系统接口要求 GB/T 36326 信息技术 云计算 云服务运营通用要求 GB/T 37732 信息技术 云计算 云存储系统服务
6、接口功能 GB/T 37741 信息技术 云计算 云服务交付要求 GB/T 37950 信息安全技术 桌面云安全技术要求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1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66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标准 DB33/T 2305 2021 2 GB 50198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48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 GB 50394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T 51212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 GA/T 367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 求 GA/T 644 电子巡查系统技
7、术要求 YD/T 2717 云运维管理接口技术要求 YD/T 3337 面向物联网的蜂窝窄带接入( NB-IoT)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YD/T 3548 通信运营企业能耗计量与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大中型体育场馆 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diums 拥有 3000座以上室内健身场地或 10000座以上露天健身场地的体育场馆。 3.2 体育场馆智慧化 stadium intelligence 以体育场馆空间为主体,应用 BIM、云计算、物联网、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现 代信息技术,形成体育场馆即时感知、科
8、学决策、主动服务、高效运行、智能监管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 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 。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AI: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I:应用编程接口(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 AR: 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 BIM: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GIS: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NB-IoT: 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 ( Narrow Band Internet o
9、f Things) PC:个人计算机( Personal Computer) SDK: 软件开发工具包 (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VR: 虚拟现实技术 ( Virtual Reality) 5 总体要求 5.1 符合数据分级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共享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 GB/T 22185、 GB/T 34311等要求。 5.2 遵循“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注重安全高效、业务协同、数据共享。 5.3 根据所在地区、使用性质、场馆等级、管理方式等合理选择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等级。 DB33/T 23052021 3 5.4 以提升场馆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
10、为目标导向,实施智慧化建设及改造。 5.5 根据场馆建筑功能分区、服务对象等因素合理配置智慧化设施设备,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利用。 6 系统架构 6.1 总体框架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架构应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进行设计,包括 硬件感知层、核心技术层、基础平台层、业务应用层、应用展示层以及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技术规 范体系,智慧体育场馆总体架构图见图 1。 移动应用 数字可视化 大屏展示 场馆运营指 挥平台 场馆综合运维管控平台 业务中台 硬件感知层 核心技术层 BIM 云计算 物联网 5G 通信 人工智能 VR 边缘计算 基础平台层 数据中台 业务应用层 场馆运营管理
11、应用 场地预定 管理 活动赛事 管理 客户服务 中心 门票管理 会员管理 财务管理 应用展示层 培训管理 营销管理 资产管理 智慧物业 管理 数字化办 公 设备 日志 安全 认证 设备 缓存 感知 + 数据采集设 备 位置信息 身份信息 行为信息 状态信息 环境信息 客流信息 物联网设备监测平 台 大屏可视 化管理 客流监测 管理 数据 治理 计算 服务 A I 中台 算法 容器 集成 SDK 设备 模型 智 慧 体 育 场 馆 网 络 安 全 等 级 保 护 体 系 智 慧 体 育 场 馆 技 术 规 范 体 系 能耗信息 照明信息 网络信息 时间同步 统一门户 舆情管理 数字孪生 综合态势
12、 实时能耗 平台 智能应急 管理 知识管理 事件日志 管理 权限管理 疫情防控 管理 场馆设备管理平台 环境及水 质监控 智能门禁 管理 消防监测 管理 智慧停车 管理 建筑设备 管理 能耗计量 设备管理 智能照明 管理 智慧安防 设备平台 网络管理 平台 接入 网关 规则 引擎 数据库 框架 数据 模型 快速 编程 算法 支撑 统一 认证 数据 分发 可视化 引擎 数据 分析 表单流 程引擎 时序数 据库 开放 API 消息 服务 竞赛信息 数字孪生 图 1 智慧体育场馆总体架构 6.2 硬件感知层 6.2.1 硬件感知层通过感知和数据采集设备对场馆内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人员等进行物理感
13、知, 实现对位置、身份、行为、状态、环境、竞赛、客流、能耗、照明、网络等的信息和数据采集,提供时 间同步服务。 6.2.2 硬件感知层应与智慧体育场馆基础平台层和业务应用层联动,实现信息和数据传输,支撑平台 和系统正常运行。 6.2.3 硬件感知层设置应提供设备安全、用户安全、接入安全、数据安全、连接安全、安全分发 、安 全认证、安全运营管理、平台安全架构设计等安全保障。 DB33/T 2305 2021 4 6.3 核心技术层 6.3.1 核心技术层向各场馆、各部门提供计算、存储、传输、学习、推理、决策等保障和服务。 6.3.2 核心技术层可应用 BIM、云计算、物联网、 5G通信、人工 智
14、能 、 VR、边缘计算、数字孪生等现 代数字技术。 6.3.3 核心技术应用应符合 GB/T 31168、 GB/T 35319、 GB/T 36326、 GB/T 37732、 GB/T 37741、 GB/T 37950、 YD/T 2717、 YD/T 3337等 标准 要求 。 6.4 基础平台层 6.4.1 基础平台层包括业务中台、数据中台、AI 中台三个部 分。 6.4.2 业务中台实现业务数据管理系统的集合,实现后端业务资源向前台应用转化。 6.4.3 业务中台主要包括设备模型、安全认证、设备日志、设备缓存、规则引擎、接入网关、数据分 析、数据分发、统一认证、可视化引擎、表单流程
15、引擎等。 6.4.4 数据中台应为数据采集、计算、存储、加工的技术集合,包括计算服务、数据治理、数据模型、 数据库框架、开放 API、时序数据库、消息服务等。 6.4.5 AI中台包括快速编程、算法容器、算法支撑、集成 SDK等。 6.5 技术规范体系 6.5.1 应构建并执行涵盖智慧体育场馆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和明细表。 6.5.2 应制定涵盖数据、业务、技术、项目、安全等要素的关键标准规范研制计划表。 6.6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 应建立智慧体育场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贯穿于硬件感知层、核心技术层、基础平台层、业务 应用层以及应用展示层,确保各层都有相应的网络安全保障手段。网络安全等级保
16、护体系建设要求见第 8章。 6.7 业务应用层 6.7.1 概述 业务应用层是智慧体育场馆管理与服务的内容 载体,包括场馆运营管理应用 、场馆综合运维管控平 台、场馆设备管理平台。 6.7.2 场馆运营管理应用 6.7.2.1 场馆运营管理应用为场馆日常经营管理和赛事活动运营管理提供保障和服务。 6.7.2.2 场馆运营管理应用包括场地预定管理、门票管理、会员管理 、培训管理、赛事活动管理、营 销管理、财务管理、移动应用平台管理、客户服务中心、客流监测管理、舆情管理等。 6.7.2.3 场馆运营管理应用各子应用应符合本标准 7.1、 7.2的规定。 6.7.3 场馆综合运维管控平台 6.7.3
17、.1 场馆运维管理应用为场馆内设施、设备、能效、环境等监控和管理提供运维保障。 6.7.3.2 场馆运维管理应用包括数字孪生、综合态势、实时能耗平台、资产管理、智能应急管理、智 慧物业管理、数字化办公、大屏可视化管理、知识管理、事件日志管理、权限管理、疫情防控管理等。 6.7.3.3 场馆综合运维管控平台各子应用应符合7.1、7.3 的规定。 DB33/T 23052021 5 6.7.4 场馆设备管理平台 6.7.4.1 场 馆设备管理平台包括建筑设备管理、能耗计量设备管理、智能照明管理、环境及水质监控 管理、智慧安防设备平台、智能门禁管理、消防监测管理、智慧停车管理、网络管理平台等。 6.
18、7.4.2 场馆设备管理平台各子应用应符合 7.1、7.4 的规定。 6.8 应用展示层 6.8.1 应用展示层 通过 计算机、 移动设备、 展示终端大屏 以及分级数据可视化技术和方案,对场馆运 营数据进行掌握、分析和信息展示, 实现全局性 、综合化、集中化管理。 6.8.2 应用展示层包括 移动应用、门户网站 、 数字 可视化大屏展示 、场馆运营指挥平台、 物联网设备 监测平台 。 6.8.3 移动 应用包括手机应用程序、小程序等内外部 移动应用服务,为场馆内部运维和场馆对外运营 提供全面的移动业务接入服务,移动业务接入服务应具备多平台支持、安全性、 API能力、拓展性等特 性。 6.8.4
19、 统一门户可通过建立场馆官方网站、综合管理场馆运营管理应用以及平台,设置服务功能模块 为公众提供相应服务。 6.8.5 数据可视化大屏展示实现对场馆人流、车流、经营数据、能耗、空气质量、水质、水温、设备 运行等各类数据的采集、清洗、汇总、利用、实时呈现,为场馆运营管理人员决策和用户消费选择提供 依据和支撑。数据可视化大屏展示应满足本标准 7.3.8的要求。 6.8.6 场馆运营指挥平台通过 物联网、大数据 、可视化大屏、 广播通讯 、监控设备等技术和设备对场 馆赛事活动等运营状况进行实时监控、调度运行、自动控制、应急指挥、数据分析和数据支持等操作管 理, 实现远程指挥可视化、实时现场监控、自动
20、数据采集、动态 态势展示、系统应用集成化 。 6.8.7 物联网设备监测平台 应基于物联网技术、物联设备以及物联网安全运营平台对场馆设施设备运 行、故障监测、自动报修、恢复正常等物理状态进行持续监测、安全风险感知、风险评估分析、风险预 警处置、安全漏洞检测修复、异常行为组织管理。 7 业务应用及平台要求 7.1 基本要求 7.1.1 各应用应留有对应的数据接口,可与 财务系统、 业务系统、自助服务机等软硬件设备或终端以 及外部部门进行数据对接。 7.1.2 各应用使用者应为场馆运营管理人员,用户界面应主次分明、分布有序、简明易用,符合各类 管理人员的使用习惯。 7.1.3 各应用应具备安全可靠
21、性、易于使用性、可维护性、完备性、可测试性、可移植性、易安装性、 便于会员分级管理等性能。 7.2 场馆运营管理应用 7.2.1 场地预定管理 场地预定管理应用应具备预定场地名称、场次、日期、项目等信息设置以及预定、退场、付款、换 场 、 锁场 、解锁、签到 、查看会员资料、更改预订信息等管理,并满足以下要求: 支持订场、锁场、排场、短期或长期固定场、预订验证核销、预订记录查询等基础管理; 支持分时分场定价、节假日定价、改期、调换场地、半场预订、场地打包预订、半小时或按小 DB33/T 2305 2021 6 时预订等; 提供超时补费、订场加时等基础服务。 7.2.2 门票管理 门票管理应用应
22、具备窗口或网络门票票种、数量、金额等设置以及售卖、核销或验票等功能,并满 足以下要求: 支持线上线下自助或人工购票,购票后生成购票记录,记录中可查看购票渠道来源、支付方式、 金额、购票时间、购票人等详细信息; 支持会员和散客售票、验票服务,票务核验记录可作为客流监测数据的依据之一; 支持对场馆可售卖票务信息进行管理,可通过场馆自营线上平台和第三方平台进行场地预订和 支付; 支持门票和刷次卡管理,帮助其查询购票或验票记录,支持票务分销或导码功能; 支持 PC、手机应用程序、小程序、公众号以及第三方平台的购票服务,支持对第三方平台票 务或导码进行验证; 用户可通过系统或门禁实时系统核实身份后对票务
23、进行核销。 7.2.3 会员管理 会员管理应用应具备会员注册、资料信息维护、会员数据分层、会员卡或运动卡账户办理及操作等 功能,并满足以下要求: 会员注册和卡类办理:实名认证、录入会员信息(支持人像采集)、办理实体卡或支持会员通 过手机应用程序、小程序进行购买、使用运动卡、会员卡(包括储值卡、储次卡)等; 卡包充值:可操作多账户、自定义金额、多支付方式来完成充值; 账户管理:可进行扣款、余额转账、冻结账户、挂失、解冻、过户、账户合并、注销、删除会 员等操作; 操作记录与查询:对散客用户和场馆会员开户、消费、充值、合并、挂失、信息修改、合并、 过户、冻结、注销等操作进行记录、短信提醒、查询; 会
24、员维护:可针对近期生日会员、过期会员、余额不足会员以及会员活动进行短信提醒。 7.2.4 培训管理 培训管理应用应具备培训课程、班级、教练、学员、考勤、考核、课程订单等管理功能,并满足以 下要求: 课程管理:支持自定义新增或编辑课程、课程列表筛选、搜索、导出等,可自定义课程名称、 定价、报名限制等信息; 班级管理:支持自定义新增或编辑班级、班级列表筛选和搜索、课表查看和导出等,可自定义 班级名称、上课时间、上课教练等信息; 教练管理:支持自定义新增或编辑教练、教练列表筛选、搜索、导出等,可自定义教练姓名、 手机号、对应项目等信息; 考核管理:支持学员对课程、培训质量、教练员教学态度及教学方式等
25、提出评价反馈,制定涵 盖教学时长、学员评价、服务态度、教学质量等多维度评价体系,动态确定教练等级; 学员管理:支持自定义新增或编辑、查看学员基础信息、课程信息以及学员列表筛选、搜索、 导出等; 考勤管理:支持学员、私教、教练的签到、补签以及签到列表筛选、搜索; 课程订单管理:支持学员现场购课、退款以及课程订单列表筛选、搜索、导出等; DB33/T 23052021 7 报表管理:支持课程营业收入数据和教练费的统计、筛选、搜索、查询、导出等; 操作记录查询:记录系统操作历史信息,可按操作人、操作时间进行排序展现,支持自定义条 件搜索查询。 7.2.5 赛事活动管理 7.2.5.1 赛事活动管理应
26、用应具备赛事活动线上信息发布、报名、招商赞助、数据服务、推广、安全 应急管理等功能,并满 足以下要求: 支持赛事活动的创建、发布、分享设置以及自定义报名表单创建; 支持短信、公众平台给目标用户群发短信,通知赛事活动安排; 支持用户通过小程序、公众号以及第三方平台进行活动或观赛报名、购票; 可通过线上发布招商或赞助方案,开展线上对接; 可汇总分析活动订单、场内人流、比赛成绩等各类数据信息,可通过可视化平台对数据进行可 视化创建、编辑、发布、投屏; 可利用多媒体信息显示和查询的终端,全方位、多角度直播比赛或发布大型活动的实况或实时 信息 ; 支持集中控制场上照明、声音、显示设备等,实现场馆现场灯光
27、、广播、视频、人员等统一指 挥、调度等; 可实时获取突发事件信息,及时报警联动、应急预案实施、现场处置。 7.2.5.2 有条件的场馆宜建立体育赛事活动直播系统,配备流媒体直播设备、导播设备以及专业人员。 7.2.6 营销管理 7.2.6.1 营销管理应用应支持用户数据、行为数据、业务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具备产品决策、营销策 略制定、目标用户智能推送服务、信息引导发布、营销推广效益分析等管理功能。 7.2.6.2 营销管理系统应与会员管理系统、移动应用平台管理系统相关联,实现数据和信息的获取、 传输、发布。 7.2.7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应用应具备订单统计、营业收入、税金、利润、成本费用等 财务
28、核算 、分析、报表数据统 计、报表分类筛查、灵活导出和在线打印等综合线上财务管理功能,并满足以下要求: 管理人员可在系统按时间、场馆名称、收款方式等多种方式筛选财务报表,并支持报表数据表 单导出及在线打印; 需适配场馆各类经营环境,如场地订单、门票售票、商品租赁等; 具备设置不同管理权限的功能,可根据场馆实际财务收款要求设置多个财务收款账号及财务信 息获取权限。 7.2.8 客户服务中心 7.2.8.1 应设置固定客户服务场所,配置相应的客户服务人员和设备用品,为客户提供会员接待、业 务受理、业务咨询、会员营销、投诉处理、广播等现场客户服务。 7.2.8.2 应采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
29、术拓展服务渠道,提供基于云平台的客户联络呼叫中 心,实现 24小时在线电话、网络业务受理服务。 7.2.8.3 服务人员应熟悉场馆内各场地位置环境、设施设备使用要求以及本岗位服务要求,着装整齐、 举止文明、用语规范、态度热情。 7.2.8.4 应通过大数据记录场馆用户、商户失信情况,分析信用状况,实行失信黑名单管理。 DB33/T 2305 2021 8 7.2.9 客流监测管理 场馆客流监测管理应用可选择双目客流监测系统、 WiFi探针客流监测系统、人脸识别门禁闸机客流 监测系统、刷卡扫码门禁闸机客流监测系统、人脸识别客流监测系统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各出入口、 主要道路等重点部位应实现客流密
30、度监测、客流统计、 超限告警、实时热力分析等功能。 7.2.10 舆情管理 7.2.10.1 应建立舆情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各类门户网站、客户端的网络舆情。 7.2.10.2 舆情监测系统应实现舆情全天候无间断监测、记录、预警、追踪、分析、研判、处理。 7.3 场馆综合运维管控平台 7.3.1 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应实现对场馆重要资产、能源、人员等空间定位和数据协同,实现场馆空间、 资产、安全、运维、能源等综合管理、虚拟展示分析、预测。场馆建筑信息模型应符合 GB/T 51212的要 求。 7.3.2 综合态势 综合态势应对影响场馆行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以及场馆硬件设施、
31、服务项目、 场馆营销情况、场馆特色、财务状况、用户分布、男女比例等整体经营形势进行分析,并根据综合态势 分析情况制定场馆的发展规划、营销策略、运营方向等。综合态势主要包括: 人员态势:针对场馆中人流、特征、数量等数据进行分析和展示; 车辆态势:针对场馆范围内车辆的分布、数量、停车容量和进出状态进行分析和展示; 安全态势:针对场馆范围内拥堵状态和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和展示; 环境态势:针对场馆范围内的相关环境状态、异常波动、趋势判断进行分析和展示。 7.3.3 实时能耗平台 实时能耗平台应对场馆空调、照明、机电等设施设备的能耗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实时呈现场内各 部位设备、操作人员运行情况,为开展节能
32、降耗提供数据支撑。 7.3.4 资产管理 7.3.4.1 资产管理应用应能对场馆设施设备等重要资产 信息的新增、转移、调拨、盘点、借用、归还、 领用 、 维修、保养、检测情况等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 、 可视化管理 ,并支持在 GIS或 BIM地图上进行 资产管理、资产异常告警。 7.3.4.2 应制定符合场馆实际需求的物联网设备编码规范,参考本标准 7.3.6.2的要求。 7.3.5 智能应急管理 智能应急管理应用应通过监控设备、人工智能技术对人员、行为、特征进行视频信息采集、智能分 析,实现智能巡检、警报信息自动发送、应急预案启动、内外场联动指挥、附近资源查询、现场处理、 异常恢复、事件记
33、录追溯等。 7.3.6 智慧物业管理 7.3.6.1 智慧物业管理应用应实现对场馆保洁、绿化、安保、设施设备安装维护、器材报障、车辆管 理等后勤保障服务的在线预约、在线缴费、线上投诉和建议。 DB33/T 23052021 9 7.3.6.2 应建立场馆编码规则,按“单位 -场馆 -楼层 -井道 -设备类型 -设备型号 -编号”的形式设置 场馆编码。 7.3.6.3 应具备对业主、楼宇、缴费等各类数据汇集、统计以及信息、合同、档案的管理和查询等功 能。 7.3.6.4 应实现租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对接场 馆数字化办公平台 ,为租户提 供全方位数字化服务。 7.3.7 数字化办公 7.3.7.1
34、数字化办公管理应用应具备综合管理协同办公管理平台,同时可通过内置移动应用管理模块 对 接数字化办公平台 或终端,整合办公流程以及其他信息。 7.3.7.2 数字化办公平台或终端应具备考勤打卡、流程发起和处理、通知公告、收文、发文、会议直 播、邮件发送等功能,协同办公管理平台应与 数字化办公平台 数据对接,实现移动办公、掌上办公。 7.3.7.3 数字化办公管理应用应实现流程建模、部署、自动化、运行控制、管理监控等一套流程管理 体系。 7.3.8 大屏可视化管理 7.3.8.1 大屏可视化应具备数据汇聚管理、可视化组件、超高分辨率渲染引擎、可视化方 案设计工具 软件和操控切换控制软件等功能。 7
35、.3.8.2 应开发建设智能化、可视化的数据汇聚工具,根据可视化场景需求对各类数据资源设计相应 的采集、缓存和统计分析及处理方法,以信息要素、业务模型等多种形式,为实现多样化、可视化展示 提供数据保障。 7.3.8.3 可视化组件应包括支持柱形图、饼图、折线图、雷达图、仪表盘、 3D图标等组件以及模板库 (支持应用克隆)、专业图形显卡,通过可视化开发界面,可对可视化组件进行 拖拽、排版、数据源切 换等操作,实现大数据的查询统计及展示方案的新建和切换。 7.3.8.4 大屏可视化图形样式主要包括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图表、 地图、地图热点、图文组合、 表格等各类基础图形,对于复杂的数据可设计拓
36、扑图、关系图、张力图、热力图、撒点图、时序图、观 众迁徙地图等数据可视全景图。 7.3.8.5 应 通过分析不同情况下的业务需求,明确需要获取的信息及关联的数据构成,针对实际业务 情形设计能够根据实时信息进行联动切换等各类操作的大数据可视化展示预案。 7.3.9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应用可通过构建场馆知识系统,对场馆日常解决方案、产品说明书、场馆图纸等信息进行 自动记录、存储、更新、搜索、调用,实现场馆运营管理人员快速制定维修服务策略。 7.3.10 事件日志管理 事件日志管理应通过大数据技术、智能算法等对场馆运维事件日志数据的统一采集、处理、存储、 归档,实现全链路追踪、可视化分析和呈现、全文
37、检索、智能告警等数字化运维。 7.3.11 权限管理 权限管理应具备角色定义、用户账号管理、身份验证、登录认证、权限管控、风险管理、合规审计 以及网络接入管理等功能,提供全平台统一化管理,主要包括: 统一身份:提供统一用户身份和凭证管理服务,集中存储用户账号和数据信息,实现用户自助 服务和业务系统安全快速接入,自动识别和处理僵尸账号、孤儿账号; 统一认证:提供统一的访问入口和融合认证中心,实现各个业务系统一次登录、可信应用 免密 DB33/T 2305 2021 10 登录,支持静态密码、短信验证码、二维码、人脸识别等多种方式认证,保障用户的登录体验 和接入认证安全; 统一权限:提供统一的授权
38、管理平台,实现基于用户角色和用户属性的权限分配,可管控用户 平台级权限(平台自身操作权限)、应用级权限(用户可访问的应用)、核心级权限(用户在 应用内部的角色)以及细粒度级权限(应用菜单、按钮、表单类权限)四类权限; 风险管理:基于事先预设好的风险管理规则,对用户访问元数据(时间、地点、习惯、账号、 关系、行为、权限等)进行全面分析,通过设计风险阻断机制,实时告知管理员及用户存在的 潜在风 险,并可主动阻断风险,以实现智能风险管控,并上报至事件日志管理; 合规审计:统计分析用户账号状态、认证日志、访问日志、操作日志、同步日志、系统日志等 数据,可视化、图形化地展示用户日志记录,追溯用户行为,实
39、现事后审计。 7.3.12 疫情防控管理 7.3.12.1 应在场馆入口处设置体温检测点和测量装置,实现对入场观众体温测量、体温异常报警提示、 体温数据传输等功能。 7.3.12.2 宜建设热成像体温筛查系统,支持以非接触的方式对进入场馆人员进行人体表面温度检测和 统计,支持大客流监测以及戴口罩人脸识别安检。 7.3.12.3 体温测量数据应与综合态势系统相关联,可在综合态势中 实时查看场地测温情况、历史体温 异常人员信息、本日与历史测温异常信息对比情况等,可对测温情况进行截图、统计、分析。 7.3.12.4 应设置与场馆规模相适应的疫情处置等突发事件应急点 /救助点。 7.4 场馆设备管理平
40、台 7.4.1 建筑设备管理 建筑设备管理应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场馆给排水、 采暖 、 通风 、空调、 电气 、 电梯 、锅炉等现场设备、 系统进行统一监测、获取实时运行信息、建立设备运行数据档案、远程控制与管理以及故障处置等。 7.4.2 能耗计量系统管理 能耗计量系统应具备对场馆电、水、天然气、热量、冷量等能耗和能效进行监控、统计、分析 、评 价、预测、优化等功能,主要满足以下要求: 应与设备监测系统、智能照明系统、环境监测系统进行联动,监测设备能耗情况以采取相应调 节或优化措施; 能耗计量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硬件配置、软件功能、通信协议等应符合 YD/T 3548的 要求 。 7.4.3
41、智能照明管理 智能照明管理应用应具备场地开启、场次开始自动或自助开灯、场次结束自动关灯、整体场地照明 控制等功能,主要满足以下要求: 适配各类场地情况、运动项目情况等所需的灯光照明模式,如运动场地的照明照度稳定、可靠, 满足群众运动健身和竞赛人员的视觉要求,观众席和主席台的照明应满足观众和贵宾能在舒适 的照明情况下观看比赛; 可采用中央集中式、集散式、分布式的网络结构,宜采用先进照明控制技术,远程控制和实时 控制相结合; 具备关闭重开延时、回路开启延时的功能,在工作过程中能抗外界干扰同时不对其他设备产生 干扰; DB33/T 23052021 11 宜设置软件的实时控制和故障检测,在系统监视屏
42、上,能通过图文界面观察光源的状态和计算 使用年限、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等; 支持移动端或自助服务设备开场自动开关灯功能,包含场地开启、场次开始自动开灯、场次结 束自动关灯、整体场地控制等。 7.4.4 环境及水质监控管理 7.4.4.1 环境及水质监控管理应用应具备场馆环境温度、湿度以及颗粒物(PM2.5 、 PM10)、二氧化碳、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氧气等空气质量要素以及噪音、水质水温的监测、评估、安全预警等管理功能。 7.4.4.2 场馆所监测的 室内环境和空气质量 应符合 GB/T 18883、 GB/T 17095等 要求并及时预警。 7.4.5 智慧安防设备平台 7.4.5.1 智慧
43、安防设备平台应具备对场馆重点部位、设施设备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异常识别、报警联 动、应急响应、控制、事件追溯等安全保障管理功能。 7.4.5.2 应根据场馆的使用功能、建设标准及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综合运用信息、计算机网络、电 子等技术,构成先进、可靠、经济、配套的智能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并符合GB 50348 、 GB 22185等要求。 7.4.5.3 应根据场馆赛区、运动员区、观众区、竞赛管理区、新闻媒体区、贵宾及官员区、场馆运营 区等不同区域的特点设置。 7.4.5.4 智慧安防管理应用应结合智能卡系统的综合应用。 7.4.5.5 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并留有与 110报警中心联网的通信接
44、口,赛事期间系统应以预防、处置 突发事件为核心。 7.4.5.6 智慧安防管理应用宜由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安检系统和安防 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应满足以下功能要求: a)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 1) 应符合 GB 20815、 GB/T 28181、 GB 50198、 GB 50395、 GA/T 367等标准要求; 2) 应对场馆的周界区域、出入口、进出通道、门厅、公共区域、重要休息室通道、重要机房、 奖牌存放室、特殊器械仓库、新闻中心、停车场等重要部位和场所进行有效高清图像的监 视和记录,图像分辨率应不低于 1080P,监控录像保存时间应不少于 3
45、0 天,其中反恐重 点部位和场所不少于 90天; 3) 可对场馆内赛事过程中运动员、观众、技术官员坐席等关注目标的活动通过 4K及以上超 高清全景摄像机远程进行全程记录; 4) 宜对场馆内外的建筑、关注区域、人、车、道路等目标进行 AR实景标注监测 ; 5) 应与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联动,提供标准数据接口,与安防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联网。 b) 入侵报警系统: 1) 应符合 GB/T 31132、 GB/T 32581、 GB 50394等要求; 2) 应对场馆的周界、重要机房、奖牌存放室、枪械等设备仓库等重点部位的非法入侵、盗窃、 破坏进行实时有效的探测和报警,并应有报警复核功能; 3
46、) 应按需选择、安装各类入侵探测设备,构成点、面、立体或组合的综合防护系统,宜采用 复合式探测装置; 4) 应显示和记录报警部位和警情数据,提供标准数据接口,与安防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联网。 c) 电子巡更系统: 1) 应符合 GA/T 644的要求; DB33/T 2305 2021 12 2) 应根据场馆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需要 ,通过巡更点的信息采集对保安人员巡更的工作状态 进行监督和记录; 3) 巡更点宜设置在主要出入口、主要通道、紧急出入口和各重要部位; 4) 支持巡更现场图像拍摄上传和对讲; 5) 应提供通信接口和协议,与安防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联网。 d) 安检系统: 1) 应符合 GB 12899、 GB 15208.1、 GB 15210等要求; 2) 在场馆入口处应配置手持金属探测器、安检门、安检机,对观众携带的液体、金属、可疑 物品进行检测; 3) 应根据场馆安全技术防范管理的需要,对违禁品按需自动智能识别。 e) 安防信息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