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29.240.01 K 45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 能源 行业标准 NB/T 10190 2019 弧光保护测试设备技术要求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rc flash protection test equipment 2019 - 06- 04发布 2019 - 10- 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10190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技术 要求 . 2 4.1 环境 条件 . 2 4.2 额定电气参数 . 2 4.3 功 能要求 . 3 4.4 性能
2、 要求 . 3 4.5 安全 要求 . 4 4.6 绝缘 性能 . 4 4.7 机械 性能 . 4 4.8 耐湿热性能 . 4 4.9 电磁兼容 要求 . 4 4.10 外壳和防护 . 4 5 试验方法 . 6 5.1 试验条件 . 6 5.2 试验用仪器设备性能要求 . 6 5.3 光源试验 . 6 5.4 光源与交流电流的同步性试验 . 8 5.5 时间测量试验 . 8 5.6 绝缘要求试验 . 9 5.7 振动耐久试验 . 9 5.8 冲击耐久试验 . 9 5.9 碰撞试验 . 9 5.10 温度影响试验 . 9 5.11 耐湿热性能试验 . 9 5.12 供电电源的影响试验 . 9 5
3、.13 电磁兼容试验 . 9 5.14 外壳和防护试验 . 10 6 检验规则 . 10 6.1 检验分类 . 10 6.2 出厂试验 . 10 6.3 型式试验 . 11 7 包装、运输、贮存 . 12 NB/T XXXXX XXXX II 7.1 包装 . 12 7.2 运输 . 12 7.3 贮存 . 12 8 标志 及 标签 . 12 8.1 铭牌 . 12 8.2 其他标志与标签 . 13 9 供货的成套性 . 13 9.1 随产品配套的文件 . 13 9.2 随产品供应的配套件 . 13 10 质量保证 . 13 NB/T 10190 2019 III 前 言 本 标准按照 GB/
4、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15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成都工百利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许昌开普检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弘毅 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郑州轻工业学院、国电南京自动 化股 份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 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 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五石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飞秒光电科技(西安
5、)有限公司、 北京博电新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瑞胜电气有限公司、南京中凯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奥幂电力 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新驰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株洲三达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 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 院、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红河供电局、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 院有限公司、 许昌开普电气研究院、 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西门子电力自动化有限 公司、 ABB(中国)有限公司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刘园伟、黄华林、李从飞、李远松、窦智峰、张玮、时谊、聂娟红
6、、王杰、苏 小雷、刘磊、刘柱揆、耿烺、耿开胜、许立国、陈罗飞、蒋星月、李杏彬、叶萍、易咏波、黄婷婷、陈 根发、梁文武、拜润卿、唐志军、桂小智、 徐吉用、 王煜、胡晓静、蔡宁果、王飞、侯攀科。 NB/T 10190 2019 1 弧光保护测试设备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弧光保护装置测试设备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贮存、标志、 标签、供货的成套性 以及 质量保证等。 本标准适用于弧光保护测试设备(以下简称测试设备)的设计、生产、试验和应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7、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23.1 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A:低温 GB/T 2423.2 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B:高温 GB/T 2423.4 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Db 交变湿热( 12h 12h 循环) GB/T 4208 2017 外壳防护等级( IP代码) GB/T 7261 2016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基本试验方法 GB/T 9254 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1287 2000 电气继电器
8、 第 21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振动、冲击、碰撞和地震试 验 第 1篇:振动试验(正弦) GB/T 14537 1993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与碰撞试验 GB/T 14598.27 2017 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 第 27部分:产品安全要求 GB/T 14598.302 2016 弧光保护装置技术要求 GB/T 17626.2 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3 201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4 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 扰度试验 GB/T 17626.
9、5 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6 2017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8 200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1 200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 GB/T 17626.18 2016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DL/T 624 2010 继电保护微机型试验 装置技术条件 DL/T 1504 2016 弧光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NB/T 42076 2016 弧光保护装置选用导则 3 术
10、语和定义 NB/T XXXXX XXXX 2 GB/T 14598.302 2016、 DL/T 1504 2016、 NB/T 42076 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本文件 。 3.1 弧光保护测试设备 arc flash protection test equipment 用于对弧光保护装置进行测试的设备。 3.2 环境照度 ambient illumination 反映所处环境明暗的物理量。 4 技术要 求 4.1 环境条件 4.1.1 正常工作大气条件 正常工作大气条件要求如下: a) 环境温度: -5 45 。 b) 相对湿度: 5% 95%(装置内部既无凝露,也不应结
11、冰); c) 大气压力: 80 kPa 106 kPa; d) 环境照度: 0 kLx 0.5 kLx。 4.1.2 周围环境要求 周围环境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应遮阳、挡风雪,防御雷击、沙尘,通风; b) 不允许有超过 4.9规定的电磁干扰存在; c) 使用地点不应出现超过 GB/T 11287 2000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1级的振动,运输储存过程中不 出现超过 GB/T 14537-1993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1级的冲击 和碰撞; d) 无爆炸危险的介质,周围介质中不应含有能腐蚀金属、破坏绝缘和表面镀覆及涂覆层的介质及 导电介质,不允许有明显的水汽,不允许有严重的霉菌存在; e) 有良好接地
12、设施。 4.1.3 特殊使用条件 当超出 4.1.1 4.1.2规定的工作条件时,由用户与制造厂商定。 4.2 额定电气参数 4.2.1 交流电压 交流电压要求如下: a) 额定电压: 220 V, 50 Hz; b) 允许偏差: -20% +15%; c) 交流电源波形:正弦波,允许总谐波畸变率不大于 5%。 4.2.2 直流电压 直流电压要求如下: NB/T 10190 2019 3 a) 额定电压: 220 V; b) 允许偏差: -20% +15%。采用电池供电的测 试设备,电源的允许偏差由用户与制造厂协商确定 。 c) 纹波系数:不大于 5%。 4.3 功能要求 4.3.1 测试设备
13、应提供独立的模拟弧光发生功能 , 光源光强在可整定范围内应能独立调整。 4.3.2 具备交流电流输出功能的测试设备, 光源与电流源的输出时间间隔应可设。 4.3.3 开关输入量接口 要求如下: a) 除另有规定外,应具有在 电气上 隔离 的开入量 ; b) 各开入量最大承受输入电压不应低于 250 V(直流),并应能适应不同幅值与极性的带电触点 或空触点的开入量; c) 测试设备可监视开入量变化。 4.3.4 测试设备 的输入电源与 其他回路 均应在电气上完全隔离 。 4.3.5 应具备自检和故障告警功能。 如果 发生异常, 测试设备 立即自动停止输出并报警 。 4.3.6 手动测试功能要求如
14、下:应能设定光源的发光强度 。具备交流电流输出功能的测试设备,应能 设定 电流的幅值和相位。 4.3.7 递变测试功能要求如下: a) 在测试设备整定范围内应能任意设定递增或递减变化前发光强度 , 具备交流电流输出功能的测 试设备,应能任意设定 电流的幅值和相位; b) 测试设备的光源能以设定的变量、变化步长和变化时间自动输出变量的参数值,测试弧光保护 装置的动作值、返回值及其动作时间 ; c) 具备交流电流输出功能的测试设备,电流源能以设定的变量、变化步长和变化时间自动输出变 量的参数值,测试 弧光保护装置的动作值、返回值及其动作时间。 4.3.8 多种连续状态的测试功能要求如下: a) 应
15、提供多种状态序列的设置功能; b) 应提供各种时间控制、开入量控制、手动触发等切换方式进行状态间的切换。 4.3.9 试验报告要求如下: a) 测试设备输出的试验报告应具有灵活的格式,能够导出 Word、 Txt等格式的文件; b) 用户可根据需求与制造厂协商,提供按作业指导书或保护调试大纲的格式编辑试验报告。 4.4 性能要求 4.4.1 光源 4.4.1.1 光源的波长范围 宜为 200 nm 700 nm。制造商应明确光源适宜的最佳波长范围。 4.4.1.2 光源 光强的输出范围为 0.5 mW/cm2 25 mW/cm2或 1 klx 50 klx。 4.4.1.3 在 光源 光强的输
16、出范围内,基本误差 不 应 超过 10%,工作误差 不 应 超过 15%;变化的最小 步长不大于 0.1 klx或 0.05 mW/cm2。 4.4.1.4 光源的发光强度由设定光强的 10%上升至设定光强的 90%,由设定光强的 90%下降至设定光强 的 10%,其时间不大于 500 s 。 4.4.1.5 光源 光强的输出为设定最大值时,光源的输出持续时间不应小于 5 s。 4.4.2 光源输出和交流电流输出的同步性 具备交流电流 输出功能的测试设备 ,同步性 应满足如下要求: 在光源输出和交流电流输出时间间隔 NB/T XXXXX XXXX 4 设定为 0 时,光源输出和交 流电流输出应
17、具有同步性,不同步时间应不大于 500 s;在光源输出和交流 电流输出时间间隔不为 0 时,光源输出和交流电流输出的实际间隔时间与设定的时间间隔误差不大于 500 s。 4.4.3 时间测量 4.4.3.1 测量时间范围: 1 ms 10 s。 4.4.3.2 测量时间的误差:当测量时间大于 1 s时,相对误差不大于 0.1%;测量时间不大于 1 s时, 误差不大于 1 ms,分辨率不低于 0.1 ms。 4.5 安全要求 4.5.1 测试设备应符合 GB/T 14598.27 2017中有关阻燃和防电击部分的要求。 4.5.2 测试设备应有必要的安全标志和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 4.5.3 测
18、试设备应有 防静电等接地保护。测试设备应有接地端子,将不带电金属部分连为一体,并接 到接地端子上。 4.6 绝缘要求 4.6.1 绝缘电阻 测试设备在标准大气环境条件下进行绝缘电阻试验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电源输入端对地(接地端子)用 1 000 V绝缘电阻表测试,其绝缘电阻不应小于 300 M; b) 开关量硬接点输入端对地(接地端子)用 500 V绝缘电阻表测试 ,其绝缘电阻不应小于 50M。 4.6.2 介质强度 测试设备在标准大气环境条件下,应对下列部位进行介质强度试验,不应出现击穿或闪络现象: a) 测试设备的电源输入端与地(接地端子)之间,应能承受交流工频电 压为 1.5 k
19、V (或直流电 压为 2.1 kV)、试验时间为 1 min、泄漏电流不大于 5 mA的耐压试验; b) 测试设备的开关量输入端对地应能承受交流工频电压为 500 V (或直流电压为 700 V)、试验时 间为 1 min、泄漏电流不大于 5 mA的耐压试验 。 4.7 机械性能 4.7.1 振动耐久能力 产品应具有承受 GB/T 11287 2000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1级的振动耐久能力。 4.7.2 冲击耐久能力 产品应具有承受 GB/T 14537 1993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1级的冲击耐久能力。 4.7.3 碰撞能力 产品应具有承受 GB/T 14537 1993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1
20、级的碰撞能力。 4.8 耐湿热性能 产品在最高温度为 40 ,试验周期为两周期( 48 h)的条件下,按 GB/T 2423.4 2008的规定,对 装置进行交变湿热试验。 4.9 电磁兼容要求 4.9.1 抗扰度 NB/T 10190 2019 5 4.9.1.1 结果判定 根据测试设备的功能和性能要求、以及用户的使用要求,抗扰度试验结果判定分类分为以下 3类: a) 试验过程中,在制造商或用户或委托方规定的技术规范限值内性能应正常; b) 主要功能及性能不受影响,显示、通信等辅助功能性能可暂时降低或丧失,试验后应可自行恢 复正常; c) 设备出现掉电,性能及功能暂时丧失,重启后可应可自行恢
21、复正常或人为干预恢复正常; 携遥控功能的通信应满足判定结果 4.9.1.1 a)。 4.9.1.2 静电放电抗扰度 测试设备应能承受 DL/T 624 2010中 4.12.2规定的严酷等级和 GB/T 17626.2 2006中规定的严酷等 级为 3级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后测试设备的功能应满足 4.3的要求,性能指标 应能满足 4.4的要求,判定结果应满足 4.9.1.1 b)。 4.9.1.3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测试设备应能承受 DL/T 624 2010中 4.12.3规定的严酷 等级和 GB/T 17626.3 2016中规定的严酷等 级为 3级的射频电磁场辐
22、射抗扰度试验,试验测试频率为 80 MHz 1 GHz和 1.4 GHz 6 GHz、试验过程中 及试验结束后测试设备的功能应满足 4.3的要求,性能指标应满足 4.4的要求,判定结果应满足 4.9.1.1 a)。 4.9.1.4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测试设备应能承受 DL/T 624 2010中 4.12.4规定的严酷等级和 GB/T 17626.4 2008中规定的严酷等 级为 3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试验,测试频率为 5 kHz和 100 kHz,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 束后测试设备的 功能应满足 4.3的要求,性能指标应能满足 4.4的要求,判定结果应满足 4.9.1.1 b)。 4.9
23、.1.5 浪涌抗扰度 测试设备应能承受 GB/T 17626.5 2008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3级的浪涌抗扰度试验,试验过程中及 试验结束后测试设备的功能应满足 4.3的要求,性能指标应能满足 4.4的要求,判定结果应满足 4.9.1.1 b)。 4.9.1.6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测试设备应能承受 GB/T 17626.6 2017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3级的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 验,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后测试设备的功能应满足 4.3的要求,性能指标应能满足 4.4的要求,判定结 果应满足 4.9.1.1 a)。 4.9.1.7 工频磁场抗扰度 测试设备应能承受 GB/T 17
24、626.8 2006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4级的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试验过程 中及试验结束后测试设备的功能应满足 4.3的要求,性能指标应能满足 4.4的要求,短时磁场判定结果应 满足 B,连续磁场判定结果应满足 4.9.1.1 a)。 4.9.1.8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 NB/T XXXXX XXXX 6 测试设备应能承受 GB/T 17626.11 2008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 3类设备的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 变化抗扰度试验,试验过程中 及试验结束后测试设备的功能应满足 4.3的要求,性能指标应能满足 4.4 的要求,电压暂降至 0%UT判定结果应满足 4.9.1.1 a)
25、,其它判定结果应满足 4.9.1.1 c)。 4.9.1.9 阻尼振荡波抗扰度 测试设备应能承受 DL/T 624 2010中 4.12.1规定的严酷等级和 GB/T 17626.18 2016中规定的严酷 等级为 3级的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测试频率为 100 kHz和 1 MHz,试验过程中及试验结束后测试设备 的功能应满足 4.3的要求,性能指标应能满足 4.4的要求,判定结果应满足 4.9.1.1 b)。 4.9.2 电磁发 射 4.9.2.1 传导发射限值 测试设备的传导发射测试值应能满足 GB/T 9254 2008中 5.1表 1规定的 A级设备的电源端子骚扰电 压限值。 4.9
26、.2.2 辐射发射限值 测试设备的辐射发射测试值应能满足 GB/T 9254 2008中 6.1表 6规定 A级设备的的 1 GHz以下的辐射 骚扰限值。 4.10 外壳和防护 测试设备的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 GB/T 4208 2017规定的 IP21级的要求。 5 试验方法 5.1 试验条件 5.1.1 除另有规定,各项试验均在 4.1.1规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5.1.2 测试设备应良好接地,且周围电磁环境条件应符合本标准规定。 5.1.3 在检测测试设备性能 时,可预先通电 10 min后进行。 5.1.4 试验时,规定的测试点至少要进行 5次测试,测试结果取其平均值。 5.2 试验用仪
27、器设备要求 根据试验参数准确度的要求,正确选择使用的试验仪器,试验仪器的准确度一般应比被测量设备 的误差要求至少高一个数量级。 5.3 光源试验 5.3.1 光源的波长试验: a) 试验接线图。检验光源波长的试验接线如图 1所示 。 b) 检验参数设置。设定测试设备的光源光强为 10 mW/cm2或 20 klx。 c) 检验方法。使用具有光谱分析功能的仪器,在光源光强为 10 mW/cm2或 20 klx 时,读取光源 波长数据,并保存光谱分布图 。 d) 检验结 果判定。测量 5次,确定光源的波长及光谱图。 NB/T 10190 2019 7 弧光保护 测试设备 光谱分析 类仪器 光源光强
28、 图 1 光源的波长检验接线示意图 5.3.2 光源光强的输出范围试验: a) 试验接线图。检验光源光强范围的试验接线如图 2所示 。 b) 检验参数设置。设定测试设备的光源光强为最小值及最大值 。 c) 检验方法。固定距离和角度,对每一设定值进行测量:当测试设备有光强时,用照度计 /辐照 度计测量光强 。 d) 检验结果判定。每一个设定值测量 5次,计算光强平均值 ,确定光源光强的输出范围。 弧光保护 测试设备 照度计 / 辐照度计 光源光强 图 2 光源光强的范围检验接线示意图 5.3.3 光源光强的输出准确度试验: a) 试验接线图。检验光源光强准确度的试验接线如图 2所示 。 b) 检
29、验参数设置。在测试设备的光源光强最小值及最大值范围内设定光源光强 。 c) 检验方法。固定距离和角度,对每一设定值进行测量:当测试设备有光强时,用照度计 /辐照 度计测量光强 。 d) 检验结果判定。每一个设定值测量 5次,计算光强平均值,确定光源光强的准确度。 5.3.4 光源光强的输出最小变化步长试验: a) 试验接线图。检验光源光强的 最小变化步长试验接线如图 2所示 。 b) 检验参数设置。在测试设备的光源光强最小值及最大值范围内设定光源光强 。 c) 检验方法。固定距离和角度,将光源光强按照最小变化步长进行增加,用照度计 /辐照度计测 量光强 。 d) 检验结果判定。根据每一次变化前
30、后的光源光强的大小,确定光源光强的最小变化步长是否符 合标准的规定。 5.3.5 光源光强的输出响应速度试验: a) 试验接线图。检验光源光强响应速度的试验接线如图 3所示 。 b) 检验参数设置。设定测试设备的光源光强为最大值 。 c) 检验方法。用示波器(带光电转换探头)记录测试设备发生光强过程中光强的波形图。在波形 图 上测量由 10%到 90%光强的时间;用示波器(带光电转换探头)记录测试设备消失光强过程 中光强的波形图。在波形图上测量由 90%到 10%光强的时间 。 d) 检验结果判定。根据测量光强由 10%到 90%光强的时间,确定光源光强的响应速度是否符合标 准的规定。 NB/
31、T XXXXX XXXX 8 弧光保护 测试设备 示波器 ( 带光电转换探头 ) 光源光强 图 3 光源光强的范围检验接线示意图 5.3.6 光源光强的输出时间试验: 设定测试设备光源光强为最大值,测量输出持续时间。测试完成后,其相关性能应满足 4.4.1的要 求。 5.4 光源与 交流电流的同步性试验 光源和交流电流的输出间隔设置为 0 s及最大值,设置交流电流初始相位为 90,同时输出光源光 强与交流电流的幅值,测量输出光源首次达到 100%设定值时刻和交流电流首次达到设定波峰值时刻的时 间差。 5.5 时间测量试验 5.5.1 测量时间范围检验 : a) 试验接线图。 检验 测量时间范围
32、 的试验接线如图 4所示 。 b) 检验参数设置。选择能进行测量动作时间的功能。测量时间时设置的变量应能发生突变,即设 置的变量从 0或额定值突变到测量动作时间规定的激励量。设置测试设备测量时间的启动和停 止的条件。 设定标准时间间隔发生器输出为单个脉冲宽 度,单个脉冲宽度的时间分别为 tmin和 tmax。 c) 检验方法。在每一个时间设定值下,测量时间。测量 5次,计算平均值。开入量所计的时间为 所测的标准时间间隔发生器输出单个脉冲宽度的时间。 d) 检验结果评定。当时间平均值的误差在规定的范围内时,确定测量时间的 最小设定值 tmin和 最 大设定值 tmax的范围是否满足标准规定的要求
33、。 标准时间 间隔发生器 弧光保护 测试设备 ( 开入量 ) 单个脉冲 参考频标 图 4 光源光强的范围检验接线示意图 5.5.2 测量时间的误差检验: a) 试验接线图。检验测量时间范围的试 验接线如图 4所示 。 b) 检验参数设置。选择能进行测量动作时间的功能。测量时间时设置的变量应能发生突变,即设 置的变量从 0或额定值突变到测量动作时间规定的激励量。设置测试设备测量时间的启动和停 止的条件。设定标准时间间隔发生器输出为单个脉冲宽度,在最小输出状态时间为 tmin和最大 输出状态时间为 tmax范围内设定值单脉冲宽度的时间 t。 NB/T 10190 2019 9 c) 检验方法。每个
34、单个脉冲宽度的时间设定值下,测量时间。测量 5次,计算平均值。开入量所 计的时间为所测的标准时间间隔发生器输出单个脉冲宽度的时间。 d) 检验结果评定。 根据测量误差时间误差的大小,确 定测量时间误差是否满足标准规定的要求 。 5.5.3 测量时间的分辨率检验: a) 试验接线图。检验测量时间范围的试验接线如图 4所示 。 b) 检验参数设置。选择能进行测量动作时间的功能。测量时间时设置的变量应能发生突变,即设 置的变量从 0或额定值突变到测量动作时间规定的激励量。设置测试设备测量时间的启动和停 止的条件。设定标准时间间隔发生器输出为单个脉冲宽度,单个脉冲宽度的时间分别设定为 t 和 t+ t
35、( t为分辨率所要求的值)。 c) 检验方法。在每一个时间设定值下,测量时间 参数 。测量 5次,计算平均值 。 d) 检验结果评定。 根据两次测量平均值的差值的 大小,确定时间分辨率是否满足标准规定的要求 。 5.6 绝缘要求试验 根据 4.6的要求,按 GB/T 7261 2016中的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绝缘电阻和介质强度试验。 5.7 振动耐久试验 按 GB/T 11287 2000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振动耐久试验。 5.8 冲击耐久试验 按 GB/T 14537 1993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冲击耐久试验。 5.9 碰撞试验 按 GB/T 14537 1993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
36、碰撞试验。 5.10 温度影响试验 环境温度在 4.1.1规定的范围内变化时,按 GB/T 2423.1 2008及 GB/T 2423.2 2008的规定和方法, 对装置进行低温试验和高温试验,装置性能应满足 4.4的要求。 5.11 耐湿热性能试验 根据 4.8的要求,对装置进行交变湿热试验。在试验结束前 2 h内,测定 4.6.1规定部位的绝缘电阻, 应不小于 1.5 M,测定 4.6.2规定部位的介质强度,试验电压为规定值的 75%。 5.12 供电电源的影响试验 额定工作条件下,供电电源的幅值、频率、波形在 4.2的范围内,按 GB/T 7261 2016的规定的方法, 对装置进行供
37、电电源的影响试验,性能指标应能满足 4.4的要求。 5.13 电磁兼容试验 5.13.1 抗扰度 5.13.1.1 静电放电抗扰度 根 据 4.9.1.2的要求,按照 GB/T 17626.2 2006的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5.13.1.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NB/T XXXXX XXXX 10 根据 4.9.1.3的要求,按照 GB/T 17626.3 2016的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试验。 5.13.1.3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根据 4.9.1.4的要求,按照 GB/T 17626.4 2008的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
38、扰 度试验。 5.13.1.4 浪涌抗扰度 根据 4.9.1.5的要求,按照 GB/T 17626.5 2008的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浪涌抗扰度试验。 5.13.1.5 射频场 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根据 4.9.1.6的要求,按照 GB/T 17626.6 2017的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 抗扰度试验。 5.13.1.6 工频磁场抗扰度 根据 4.9.1.7的要求,按照 GB/T 17626.8 2006的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5.13.1.7 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 根据 4.9.1.8的要求,按照 GB/T 17626.11 2008的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 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 5.13.1.8 阻尼振荡波抗扰度 根据 4.9.1.9的要求,按照 GB/T 17626.18 2016的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阻尼振荡波抗扰度试验。 5.13.2 电磁发射 5.13.2.1 传导发射 根据 4.9.2.1的要求,按照 GB/T 9254 2008的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传导发射限值试验。 5.13.2.2 辐射发射 根据 4.9.2.2的要求,按照 GB/T 9254 2008的规定的方法,对装置进行辐射发射限值试验。 5.14 外壳和防护试验 按照 4.1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