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MH T 6031-2018 飞机充氧设备.pdf

    • 资源ID:1499423       资源大小:797.45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MH T 6031-2018 飞机充氧设备.pdf

    1、ICS 49.100 V 57 MH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 MH/T 60312018 代替 MH/T 6031-2003 飞机充氧设备 Aircraft oxygen filling equipment 2018 - 12 - 14 发布 2019 - 04- 01 实施 中国民用航空局 发布 MH/T 60312018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 . 1 3 技术要求 . . 2 3.1 一般要求 . . 2 3.2 安全要求 . . 2 3.3 氧压机 及灌充系统 . 3 3.4 底盘 . 4 3.5 环保要求 . . 8 3.6 振

    2、动 . 8 3.7 氧压机运转 . . 8 3.8 环境要求 . . 8 3.9 作业可靠性 . . 8 3.10 行驶 可靠性 . 8 4 试验方法 . . 9 4.1 一般要求 . . 9 4.2 安全要求 . . 9 4.3 氧压机 及灌充系统 . 10 4.4 底盘 . 11 4.5 环保要求 . . 12 4.6 振动检验 . . 12 4.7 氧压机 运转检验 . . 12 4.8 环境要求 . . 13 4.9 作业可 靠性检验 . . 13 4.10 行驶 可靠性检验 . 13 5 检验规则 . . 13 6 标牌、标 识、使用说明书 . 15 7 包装、运 输、贮存 . .

    3、15 M H MH/T 60312018 I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MH/T 6031-2003飞机充氧车,与M H/T 6031-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名称,由原来的飞机充氧车修改为飞机充氧设备; 增加了一般要求(见 3.1); 增加了安全要求(见 3.2); 增加了油箱及附件的技术要求(见 3.4.1.1); 增加了排气系统的技术要求(见 3.4.1.2); 增加了电气系统的技术要求(见 3.4.1.3); 增加了电动式飞机充氧设备的技术要求(见 3.4.2); 增加了拖曳式飞机充氧设备的技术要求(见 3.4.3); 增加

    4、了机动性能(见 3.4.4); 增加了外部照明及光信号装置的技术要求(见 3.4.5); 增加了驾驶室的技术要求(见 3.4.6); 增加了环保要求(见 3.5); 修改了试验方法(见第 4 章,2003 版第 4 章)。 本标准由中国民用航空局机场司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民航专业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迎浩、周福双、朱京民、梁释心、张子玄。 MH/T 60312018 1 飞机充氧设备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飞机充氧设备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牌、标识、使用说明书、包装、 运输和贮存。

    5、本标准适用于灌充飞机氧气瓶、地面氧气瓶,气瓶组氧气的相互灌充,地面气瓶向气瓶组补气灌充 等作业功能的自行式、拖曳式飞机充氧设备和简易拖架式飞机充氧机组(以下简称充氧设备)。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495 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 1589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 3847 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可见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T 3853 容积式压缩机验收试验 GB/T 4094.2 电动汽车操

    6、纵件、指示灯及信号装置的标志 GB/T 4980 容积式压缩机噪声的测定 GB 5099 钢质无缝气瓶 GB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识 GB 7258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T 7777 容积式压缩机机械振动测量与评价 GB 8982 医用及航空呼吸用氧 GB/T 8984 气体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 9969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T 12241 安全阀一般要求 GB/T 12536 汽车滑行试验方法 GB/T 12543 汽车加速性能试验方法 GB/T 12544 汽车最高车速试验方法 GB/T 12547 汽车最低稳定车速试验方法

    7、GB/T 12673 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 GB/T 12674 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 GB/T 12678 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 GB/T 13306 标牌 GB/T 14436 工业产品保证文件 总则 GB 15382 气瓶阀通用技术要求 GB/T 15487 容积式压缩机流量测量方法 GB 16912 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 M H MH/T 60312018 2 GB 17691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 、阶段) GB/T 18488.1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第一部分:技术条件 GB 20891 非道路移

    8、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JB 150.3A 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 第3部分:高温试验 GJB 150.4A 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 第4部分:低温试验 JB/T 5943 工程机械 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 JB/T 6896 空气分离设备表面清洁度 TSG 21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MH/T 0023 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用图形符号 QC/T 484 汽车油漆涂层 QC/T 625 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EN 1915-1 Aircraft ground support equipment -General requirements - Part 1:

    9、 Basic safety requirements(航空地面支持设备-一般要求-第一部分:基本安全要求) EN 12312-18 Aircraft ground support equipment-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18:Nitrogen or oxygen units(航空地面支持设备-具体要求-第 18 部分:氮气或氧气装置) 3 技术要求 3.1 一般要求 3.1.1 充氧设备所有外购件应满足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具备相关证明文件及出厂合格证明。 3.1.2 充氧设备结构件的焊接应符合 JB/T 5943 的规定。 3.1.3 充氧设备的油漆涂

    10、层应符合 QC/T 484 的规定。 3.1.4 充氧设备零部件的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应符合 QC/T 625 的规定。 3.1.5 充氧设备采用铆接工艺时,铆钉应排列整齐,无歪斜、压伤、松动或头部残缺等现象。充氧设 备所有部位应无锐边或锐角。 3.1.6 充氧设备电气安装应符合电气原理图,各接线端应有不易脱落的明显标识。充氧设备各连接件、 紧固件应连接可靠,且设置防松动装置。充氧设备的工具及备附件应固定可靠。 3.1.7 充氧设备油路、气路系统管路应排列整齐、夹持牢固,且不应与运动部件发生摩擦或碰撞。 3.1.8 充氧设备应无渗油、漏水或漏气现象。 3.1.9 充氧设备所有电气部件、线束应排列

    11、整齐、牢固固定,且应采取适当保护措施。 3.1.10 充氧设备应有适当的照明,仪表操作柜和工作台的垂直照度应不低于 80 lx。 3.1.11 充氧设备的标牌、标志应端正、醒目、清晰且安装牢靠,易于操作者观察的位置应设有灌充流 程示意图标牌。标牌规格应符合 GB/T 13306 的要求。 3.1.12 充氧设备操作和保养部位应有足够的操作空间。 3.1.13 充氧设备的车架前、后部应设置牵引装置。 3.2 安全要求 3.2.1 商用底盘和自制底盘供应商应提供车辆 CAN 总线通讯标准接口协议及车辆运行信息。 3.2.2 充氧设备防静电接地应符合 GB 16912 的规定。 3.2.3 充氧设备

    12、宜有漏气自检报警装置。在发生氧气泄漏时,应自行检测并进行报警。 MH/T 60312018 3 3.2.4 充氧设备驾驶室外的电控箱、控制元器件、电气连接件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IP55。自行式充氧设 备驾驶室内的电控箱、控制元器件、电气连接件应不受雨水影响,安装位置应与驾驶室易进水部位进行 有效隔离。 3.2.5 应在充氧设备顶部设置符合 MH/T 6012 要求的 C 型低光强航空障碍灯。厢体后面及两侧应设有 红白相间的反光标识。 3.2.6 充氧设备或邻近其操作区应至少配备一个方便拿取的 8 kg 干粉灭火器并配有氧气专用灭火装 置,其安放位置应设有明显标识。 3.2.7 充氧设备厢体两侧的

    13、明显部位应设有“禁油”、“禁火”、“禁打手机”标识,应在明显部位 设有“氧气”标识,字体高度应不小于 100 mm。 3.2.8 充氧设备的氧压机及气瓶(罐体)应设置安全保护装置,危险部位应设有警告标识。 3.2.9 充氧设备采用的气瓶(罐体)、安全阀、压力表应具有安全合格证或质保证书。操作阀、充氧软 管应具有出厂合格证,充氧软管接头处应标记出厂日期。 3.2.10 充氧设备启动和充氧作业时,控制系统应具有自动监控功能,且可显示主要参数。 3.2.11 充氧设备在紧急状态下,应能报警并设置触手可及的紧急停机装置。 3.2.12 充氧设备应设置超温、超压报警保护装置和紧急停车功能。 3.2.13

    14、 充氧设备的行驶机构、传动装置及氧压机运动件的连接应可靠,且设置牢固的锁定装置。 3.2.14 充氧设备的氧压机在 1.15 倍工作压力下,应不漏气。压力管路等主要受压元件在 15 倍工作 压力下,应不渗漏。 3.2.15 气瓶应符合 GB 5099 的规定,且按 EN 12312-18 的要求固定。气瓶应与发动机或排气系统有效 隔离,防止气瓶温度过高。气瓶阀门应符合 GB 15382 的规定。 3.2.16 充氧设备应设置防止气瓶阀机械损伤的防护措施。 3.2.17 安全阀应符合 GB/T 12241 的规定。开启压力和排放最高压力应符合 TSG 21 的规定。 3.2.18 充氧设备灌充系

    15、统应在低压侧设置氧气压力表。控制面板上氧气压力表的精度等级应不低于 1.6 级。 3.2.19 充氧设备灌充系统的电气系统布线应具有保护措施,不能出现短路或断路。导线应为阻燃导线, 导线及传感器引线的常态绝缘电阻应不小于 50 M。 3.2.20 充氧设备灌充系统的管路、阀门、管接头等均不应沾油脂。灌充系统应无泄漏、密封良好。应 设置供应、灌充、循环、增压、放空、吹除等符合 GB 16912 规定的高压截止阀。法兰和螺纹连接处的 跨接电阻最大值应小于 3 。 3.2.21 充氧软管的长度应不小于 10 m,软管宜设置保护措施,且应采用医用级材料制成。 3.2.22 自行式充氧设备驾驶室应与充氧

    16、系统有效隔离,防止氧气进入驾驶室。 3.2.23 自行式充氧设备应确保仅当车辆置于空档或驻车档时,方可通过车辆取力器驱动充氧设备。 3.2.24 自行式充氧设备应设置在工作状态下,确保车辆无法行驶的互锁装置。 3.3 氧压机及灌充系统 3.3.1 氧压机 3.3.1.1 容积流量 氧压机在吸气温度20 、吸气压力(绝对压力)0.1 MPa、吸气相对湿度0%RH的工况下,容积流量应 不低于设计值的95%。 3.3.1.2 排气压力 氧压机按瓶对瓶、组对组、组对瓶模式,分别以不同压力比增压时,应能达到设计的排气压力值。 M H MH/T 60312018 4 3.3.1.3 充瓶时间 氧压机按瓶对

    17、瓶、组对组、组对瓶模式,分别以不同压力比增压灌充时,充瓶时间应能达到设计要求。 3.3.1.4 排气温度 氧压机以额定压力工作时,排气温度应不大于160 。 3.3.1.5 增压前后氧气纯度差异 经氧压机增压后,增压前后氧气纯度比较,其纯度差异应不大于2.510 -6 (适用隔膜压缩机)。 3.3.1.6 氧气品质 氧气通过增压、净化干燥后,其纯度、水分、 气味、固体颗粒、可燃性和无毒性应符合GB 8982的 规定。干燥瓶内吸附剂容量应能满足氧压机连续工作30 min(适用活塞式压缩机)。 3.3.1.7 忌油性 所有与氧气直接接触的零部件表面,应进行脱脂处理并记录,油脂残留量应不大于125

    18、mg/m。 3.3.1.8 安全防护 氧压机外露运动件及灌充系统的危险部位应设置安全防护装置。 安全阀的排泄口应避开操作人员站 立的方位和监控仪表及电池。 3.3.1.9 传动装置 充氧设备的传动装置应满足氧压机的使用。传动装置应连接可靠,充氧设备满负荷工作时,应无异 响、过热或漏油现象。 3.3.1.10 调速装置 充氧设备应设置调速装置,以便氧压机在工况变化后,仍能稳定可靠地运行。 3.3.1.11 材料安全 氧压机及灌充系统与氧气接触的材料不应采用可燃性材料或在运动中易产生火花的材料。 在额定工 况下,与氧气接触的部位所使用的材料不应热分解且危及人体健康。与氧气接触的管件、阀件应采用铜

    19、合金等符合GB 16912规定的材料。 3.3.2 灌充系统 3.3.2.1 充氧接头应配备与飞机充氧接口相匹配的接头。 3.3.2.2 灌充系统管路的设计应能实现以下功能; a) 飞机氧气瓶灌充; b) 地面氧气瓶灌充; c) 氧气瓶组的相互灌充; d) 地面气瓶向气瓶组的补充灌充。 3.4 底盘 3.4.1 内燃式 MH/T 60312018 5 3.4.1.1 油箱及附件 油箱及附件的设置位置应满足以下条件: 最大限度地保护其不受撞击; 确保燃油不滴落到发动机、排气装置或电气元件上。 3.4.1.2 排气系统 发动机歧管外的排气系统应予以固定,设置位置应满足以下条件: 距离易燃材料不小于

    20、 76 mm; 距离燃油、液压及电气系统不小于 50 mm; 避免油液滴落在排气系统上; 确保排气不会对人员或其它材料、设备造成伤害,排气方向避开飞机和充氧装置。 3.4.1.3 电气系统 电气线路与燃油箱外表面及燃油管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 200 mm。电气系统应设置安全保护装置。 整车启动线路中应设置电源开关。 3.4.2 电动式 3.4.2.1 一般要求 3.4.2.1.1 操纵部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识应符合 GB/T 4094.2 的规定。 3.4.2.1.2 应在动力蓄电池箱和高压部件上设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动力蓄电池箱应设有清晰可见的标 明动力蓄电池化学类型的标识。 3.4.2.1

    21、.3 电动式充氧设备应具备安全接近功能。在未操控加速踏板时,可平稳起步、低速行驶,且 无冲击。 3.4.2.1.4 电动式充氧设备从“电源切断”状态到“可行驶”状态,应至少经过两个步骤的操作。应 设置防止未授权人员启动充氧设备的装置。 3.4.2.1.5 电动式充氧设备外接充电时,应具备充电止动功能。 3.4.2.1.6 电动式充氧设备的充电电路应与底盘隔离。 3.4.2.1.7 非正常断电后,驱动系统应自动切换到待机状态。 3.4.2.1.8 操作台上应设置明显的工作状态指示信号,其图型符号应符合 MH/T 0023 的规定。 3.4.2.1.9 采用电压大于 60 V 蓄电池组的电动式充氧

    22、设备,其动力系统应与底盘隔离,动力系统高压 部件可导电外壳应与底盘等电位连接。 3.4.2.1.10 电动式充氧设备应设置独立于控制系统的电源切断开关。在驾驶员离开驾驶位 3 s5 s 后,应能自动断开行驶主回路。 3.4.2.1.11 行驶电机应设置过电流保护装置,转向电机应设置短路保护装置。电动式充氧设备处于正 常行驶状态时,当方向盘置于最大转向角,转向电机应能持续稳定工作。 3.4.2.1.12 应在驾驶员手可触及的位置设置一个红色蘑菇型主电源紧急断开开关和一个机械式动力 蓄电池电源切断开关。 3.4.2.1.13 动力系统供电应采用双线回路设计,当辅助电路与动力系统有电连接时,应防止辅

    23、助电路 电压过高。 3.4.2.1.14 电缆连接器应与动力电缆相匹配,且压接牢固,其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IP55。电压在 60 V (DC)(含)以上的电缆连接器应设置锁止装置,应采用桔红色的高压线。 M H MH/T 60312018 6 3.4.2.1.15 当动力蓄电池剩余电量达到下限值时,应设置声光警示信号,且应保证飞机充氧设备在照 明供电状态下,可行驶至充电区域(行驶距离不小于 1 km)。 3.4.2.1.16 采用 60 V 及以上电压蓄电池组的飞机充氧设备,应在所有可引起人员触电的部位采取防 护措施,且设有“高压危险”标识。 3.4.2.2 绝缘性 3.4.2.2.1 电机绝缘

    24、等级应不低于 H 级。 3.4.2.2.2 电机的任何部件均不应使用硅树脂材料。 3.4.2.2.3 在绝缘等级限定温度下工作,漆包线的电气和机械性能不应降低,即使在规定工作制下连 续工作,漆包线不应丧失绝缘性。 3.4.2.2.4 最大工作电压下,直流电路绝缘电阻的最小值应大于 100 /V,交流电路绝缘电阻的最小 值应大于 500 /V。 3.4.2.2.5 爬电距离 按公式(1)计算两个蓄电池连接端子间的爬电距离: 525.0 Ud (1) 式中: d两个蓄电池连接端子间的爬电距离,单位为毫米(mm); U蓄电池两个连接端子间的标称电压,单位为伏特(V)。 按公式(2)计算带电部件与底盘

    25、之间的爬电距离: 5125.0 Ud (2) 式中: d带电部件与底盘之间的爬电距离,单位为毫米(mm); U蓄电池两个连接端子间的标称电压,单位为伏特(V)。 3.4.2.3 蓄电池 3.4.2.3.1 蓄电池应置于有盖板的蓄电池箱内。金属盖板与蓄电池带电零部件的间距应不小于 30 mm, 蓄电池盖板内顶面应附着绝缘材料。 3.4.2.3.2 在盖板上 300 mm300 mm 面积上施加 980 N 作用力,盖板与接线端面不应发生接触。盖板 在正常使用时,应盖紧且不出现移动。 3.4.2.3.3 采用铅酸蓄电池的飞机充氧设备,蓄电池箱及其盖板应设置适当的通风孔。 3.4.2.3.4 采用铅

    26、酸蓄电池的飞机充氧设备,蓄电池箱内表面应能抗电解质的化学腐蚀。蓄电池箱应 采取防护装置,防止电解质流到地面。 3.4.2.3.5 蓄电池及其箱体应安装牢固且便于拆装。 3.4.2.3.6 动力电池系统(铅酸蓄电池除外)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IP67。 3.4.2.3.7 蓄电池(铅酸蓄电池除外)应配置电池管理系统和在线绝缘检测装置。 3.4.2.4 电机 3.4.2.4.1 电机及其控制器应符合 GB/T 18488.1 的规定。 3.4.2.4.2 行驶电机宜采用 S2 60min、S1 和 S9 工作制,电机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IP55。 3.4.2.4.3 如果选用转向电机,则宜采用 S2 3

    27、0 min、S2 60 min 或 S1 工作制,其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IP55。转向电机应能保证所受综合应力和温升不引起任何部件失效和过度变形。 MH/T 60312018 7 3.4.2.4.4 电动式充氧设备需要通过改变电机旋转方向行驶时,应设置电机换向保护装置,确保只有 在充氧设备停车时,方可实现电机换向。 3.4.3 拖曳式 3.4.3.1 拖曳式充氧设备的牵引杆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在规定的工作条件下,不发生永久变形, 保证牵引安全可靠。 3.4.3.2 拖曳式充氧设备的牵引杆应有足够的长度,在最小转向时,防止设备与牵引杆相互碰撞。 3.4.3.3 拖曳式充氧设备的牵引杆处于垂直时,

    28、应设置机械锁止装置。 3.4.3.4 拖曳式充氧设备的牵引杆放下时,与地面的距离应不小于 120 mm。 3.4.3.5 拖曳式充氧设备应转向轻便。 3.4.4 机动性能 3.4.4.1 充氧设备满载时,最小离地间隙应不小于 127 mm。 3.4.4.2 充氧设备的通道圆外圆直径应不大于 25 m。 3.4.4.3 充氧设备的接近角、离去角应不小于 5,纵向通过角应不小于 3。 3.4.4.4 充氧设备应能低速(速度不大于 5 km/h)稳定行驶。低速行驶时,充氧设备应平稳、无冲击。 3.4.4.5 充氧设备的最大车速应不小于 30 km/h。 3.4.4.6 充氧设备的加速性能和滑行距离应

    29、满足设计要求。 3.4.4.7 自行式充氧设备行车制动应符合 GB 7258 的规定。拖曳式充氧设备与牵引车脱离时,应能自 行制动,其制动减速度应不小于 1.32 m/s。驻车制动应符合 GB 7258 的规定。 3.4.4.8 充氧设备的轴荷应不大于车轴最大设计轴荷。轮胎承载能力应与充氧设备的轴荷相匹配,转 向轴轴荷应不小于总质量的 20%;驱动轴轴荷应不小于总质量的 25%。 3.4.4.9 电动式充氧设备满载续驶里程应不小于 100 km。 3.4.5 外部照明及光信号装置 充氧设备的外部照明及光信号装置应符合EN 1915-1的规定。 表1 照明及光信号装置的光色及数量 序号 灯具名称

    30、 光色 数量 1 远光灯 白色 2 只或 4 只 2 近光灯 白色 2 只 3 转向信号灯 琥珀色 前后各 2 只 4 制动灯 红色 2 只 5 倒车灯 白色 车辆长度大于 6 m 的应配备 2 只;车辆长 度不大于 6 m 的应配备 1 只,选装 1 只 6 雾灯 前雾灯白色或黄色,后雾灯红色 前雾灯选装,后雾灯 1 只或 2 只 7 位置灯 前位灯白色,后位灯红色 前后各 2 只 8 示廓灯 前示廓灯白色,后示廓灯红色 宽度大于 2.1 m 的车辆应配备,前示廓灯 2 只,后示廓灯 2 只 3.4.6 驾驶室 3.4.6.1 驾驶室的形状和布置不应遮挡驾驶人员和操作操作人员的视线。 M H

    31、 MH/T 60312018 8 3.4.6.2 前风挡玻璃应装有雨刮器。 3.4.6.3 门窗玻璃和风挡玻璃应均使用安全玻璃。 3.4.6.4 驾驶室应设置后视镜和照明灯。 3.5 环保要求 3.5.1 氧压机在额定工况下运行时,距离充氧设备外限轮廓 4.6 m、距离地面 1.5 m 处的噪声声压级 应不大于 85 dB(A)。 3.5.2 充氧设备加速行驶时,车外噪声应符合 GB 1495 的规定。 3.5.3 二类底盘改装的内燃式充氧设备,其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应符合 GB 17691 的规定,自制底盘的 内燃式充氧设备,其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应符合 GB 20891 的规定。 3.5.4

    32、内燃式充氧设备的排气烟度应符合 GB 3847 的规定。 3.6 振动 在额定工况下运行时,在充氧设备的氧压机气缸头处,三个方向的振动烈度应不大于71 mm/s。 3.7 氧压机运转 在满负荷条件下,氧压机延续运转75 h,且每次连续运转的时间不小于4 h,氧压机运转应正常。 3.8 环境要求 3.8.1 淋雨(仅适用自制底盘和定制厢体) 在表2规定的淋雨强度下,充氧设备的各部位应能正常运行。充氧设备车厢不应有明显渗漏。 表2 充氧设备不同部位淋雨强度要求 序号 淋雨部位 淋雨强度 1 前风挡玻璃 8 mm/min10 mm/min 2 门、窗、车体、车厢 4 mm/min6 mm/min 3

    33、.8.2 高温 充氧设备应能在环境温度不高于60 和相对湿度不大于95的条件下正常工作。 3.8.3 低温 充氧设备应能在环境温度不低于-40 的条件下正常工作。 3.8.4 高海拔 充氧设备应能在海拔高度为4 000 m的条件下正常工作。 3.9 作业可靠性 充氧设备应在额定工况下进行不小于200 h的作业可靠性试验,试验期间,平均无故障时间应不小 于60 h。 3.10 行驶可靠性 MH/T 60312018 9 在良好公路上,充氧设备应行驶3 000 km,拖曳式充氧设备由牵引车拖曳行驶1 500 km,行驶期间 充氧设备不应出现致命故障。 4 试验方法 4.1 一般要求 4.1.1 外

    34、观检查 目视检查3.1.1、3.1.53.1. 9、3.1.113.1.13项目。 4.1.2 结构焊接件检查 按JB/T 5943的规定对结构焊接件进行检查。 4.1.3 油漆涂层检查 按QC/T 484的规定对油漆涂层进行检查。 4.1.4 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的零部件检查 按QC/T 625的规定对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的零部件进行检查。 4.1.5 照度检查 用照度计检查仪表柜和工作台的垂直照度。 4.2 安全要求 4.2.1 基本安全装置检查 目视检查3.2.13.2.13、3.2.153. 2.16、3.2.183.2.24项目。 4.2.2 字体高度检查 用长度测量仪器测量字体高度。

    35、4.2.3 受压元件的压力试验检查 压力检验的介质为淡水,当试压环境温度低于5 时,应采取防冻措施。当被试零部件为奥氏体不 锈钢时,应控制水中氯离子含量不大于2510 -6 。将压力管路等主要受压元件分别接入压力试验系统, 注入试验用淡水后,关闭注水阀门,用试压泵对受压元件 加压至1.5倍工作压力,关闭加压管路阀门, 保持30 min后,观察受压元件是否渗漏。 目视检查压力管路是否渗漏。 4.2.4 安全阀灵敏性 氧压机选用氮气测试时,氧压机测试前接入适用的测量管路和压力表,调高超压保护的压力值,应 不超过容器设计压力的1.15倍,在开阔的空间模拟系统超压,观察并记录开启压力、排放时的最高压力

    36、 和回座压力。 4.2.5 软管长度检查 M H MH/T 60312018 10 用长度测量仪器测量软管长度。 4.3 氧压机及灌充系统 4.3.1 氧压机 4.3.1.1 容积流量 空载运转1 h确认无故障后,以额定进、排气压运行,按照GB/T 1 5487的ISA 1932喷嘴法或称瓶法 进行检测,计算标准状态下的容积流量。 4.3.1.2 排气压力 空载运转1 h确认无故障后,分别以一组对一瓶 、一组对一组、一瓶对一瓶增压至额定排气压力运 行,按照GB/T 3853的方法在氧压机排气口处进行检测。 4.3.1.3 充瓶时间 空载运转1 h无故障,系统气密性检查无泄漏,在额定转速下连续进

    37、行3 h的灌充试验,按设计要求 的灌充压力进行检测并记录,计算充瓶时间的平均值。 4.3.1.4 排气温度 与测量容积流量同时进行试验,按照GB/T 3853的方法在氧压机排气口处进行检测。 4.3.1.5 增压前后氧气纯度差异 氧压机测试前接入适用的氧气取样管路(减压阀、切换阀、取样瓶),增压运行后对增压前后的氧 气进行取样,按G B/T 8984的规定进行氧气纯度检测,检查增压前后的氧气纯度差异是否不大于2.510 -6 。 4.3.1.6 氧气品质检查 氧压机测试前接入适用的氧气取样管路(减压阀、切换阀、取样瓶),增压运行后对增压、净化干 燥后的氧气进行取样,按GB 8982的规定进行氧

    38、气品质检测。 4.3.1.7 忌油性检查 典型零部件表面的油脂残留量按JB/T 6896规定的质量法进行测试。 4.3.1.8 安全防护 检查氧压机外露运动件及灌充系统的危险部位是否设置安全防护装置。 安全阀的排泄口是否避开作 业人员必须站立的方位,是否避开监控仪表和电池。 4.3.1.9 传动装置 检查充氧设备传动装置的取力器是否满足氧压机的使用。检查氧压机与传动装置的连接是否可靠。 充氧设备满负荷工作时,是否有异响、过热或漏油现象。 4.3.1.10 调速装置 氧压机进行变工况灌充时,检查充氧设备的调速装置是否能使氧压机稳定可靠地运行。 4.3.1.11 材料 MH/T 60312018

    39、11 检查与氧气接触的主要材料及零部件的合格证明或技术文件,是否有相关的质保说明,是否符合GB 16912规定的铜合金和镍基合金(氧气充装台、汇流排)材料要求。 4.3.2 灌充系统 检查 充氧接头与飞机充氧接口 是否为 相匹配的接头 。模拟4个灌充操作,检查灌充是否正常。 4.4 底盘 4.4.1 内燃式 4.4.1.1 油箱及附件 目视检查3.4.1.1项目。 4.4.1.2 排气系统 用长度测量仪器分别测量排气系统与易燃材料的距离,以及排气系统与燃油、液压及电气系统的距 离,并目视检查排气系统是否符合3.4.1.2的要求。 4.4.1.3 电气系统 用长度测量仪器测量电气线路与燃油箱外表

    40、面及燃油管的间距,并目视检查电气系统的安全保护装置。 4.4.2 电动式 检查3.4.2项目。 4.4.3 拖曳式 目视检查3.4.3.13.4.3.3、3.4.3.5项目,用长度测量仪器测量牵引杆放下时与地面距离。 4.4.4 机动性能 4.4.4.1 最小离地间隙检验 充氧设备满载,用长度测量仪器测量最小离地间隙。 4.4.4.2 通道圆外圆直径检验 按照GB 1589的方法测量充氧设备的通道圆外圆直径。 4.4.4.3 通过性检验 按照GB/T 12673的方法测量充氧设备的接近角、离去角、纵向通过角。 4.4.4.4 最小稳定车速检验 按GB/T 12547的规定对最小稳定车速进行检验

    41、。 4.4.4.5 最高速检验 按GB/T 12544的规定对最高车速进行检验。 4.4.4.6 加速性能检验 M H MH/T 60312018 12 按GB/T 12543的规定对加速性能进行检验。 4.4.4.7 滑行检验 按GB/T 12536的规定对滑行距离进行检验。 4.4.4.8 制动性能检验 自行式充氧设备的行车制动检验按GB 7258的规定进行。拖曳式充氧设备行驶速度维持在(301)km/h, 启动自制动系统,测试制动平均减速度,往返各测一次。驻车制动检验按GB 7258的规定进行。 注: 拖曳式充氧设备最高车速小于30 km/h时,按照最高车速进行试验。 4.4.4.9 质

    42、量参数测量 按GB/T 12674的规定对质量参数进行测量。 4.4.4.10 电动式充氧设备续驶里程检验 充氧设备动力蓄电池满电量时,在满载质量状态下,以最大运行速度行驶,直到充氧设备显示的电 量达到规定值或动力蓄电池报警时,停止检验并记录行驶里程。 4.4.5 外部照明及光信号装置检查 逐项检查充氧设备安装灯具的数量及光色是否符合要求。 4.4.6 驾驶室 目视检查驾驶室是否符合3.4.6要求。 4.5 环保要求 4.5.1 作业噪声检验 氧压机在额定工况下(从额定进气压力增压至额定排压力)运行时,在距充氧设备外限轮廓4.6 m、 距地面1.5 m处,按照GB/T 4980的方法进行作业噪

    43、声测量。 4.5.2 加速行驶噪声检验 按GB 1495的规定对加速行驶噪声进行作业噪声测量。 4.5.3 内燃式充氧设备排气污染物排放检验 按GB 17691的规定对二类底盘改装的内燃式充氧设备排气污染物排放进行检验,按GB 20891的规定 对自制底盘的内燃式充氧设备排气污染物排放进行检验。 4.5.4 内燃式充氧设备排气烟度检验 按GB 3847的规定对内燃式充氧设备排气烟度进行检验。 4.6 振动检验 额定工况下运行时,在充氧设备的氧压机气缸头处,按照GB/T 7777的方法对三个方向进行检测、 评价。 4.7 氧压机运转检验 MH/T 60312018 13 在满负荷条件下,氧压机延续运转75 h,其中每次连续运转时间不小于4 h,检查氧压机运转是否 正常,润滑油温度、排气温度是否正常。 4.8 环境要求 4.8.1 淋雨检验(仅适用自制底盘和定制厢体) 4.8.1.1 驾驶室前风挡玻璃淋雨检验 喷淋强度为8 mm/min10 mm/min,喷淋角度与铅垂方向成3045,喷嘴朝向前风挡玻璃,距前 风挡玻璃800 mm1 00


    注意事项

    本文(MH T 6031-2018 飞机充氧设备.pdf)为本站会员(bowdiet14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