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Y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广 播 电 视 行 业 标 准 GY/T 323 2019 AVS2 4K 超高清编码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of AVS2 encoder for 4K UHDTV 2019 - 09 - 05null 发布 2019 - 09 - 05null 实施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发布 GY/T 323 2019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缩略语 . 1 4 技术要求 . 2 4.1 传送流标准符合性 . 2 4.2 传送流性
2、能要求 . 4 4.3 TS over IP 流封装要求 . 5 4.4 IP 输出性能要求 . 5 4.5 基本流标准符合性 . 6 4.6 视音频码率波动 . 7 4.7 功能和物理接口要求 . 7 4.8 ASI 输出接口技术要求 . 8 4.9 编解码总延时 . 8 4.10 加电启动延时 . 8 4.11 音视频相对延时 . 8 4.12 视频技术要求 . 8 4.13 音频技术要求 . 9 4.14 编码器图像质量要求 . 10 5 测量方法 . 10 5.1 测量环境条件 . 10 5.2 编码器码率测量设置 . 10 5.3 测量用参考解码器 . 10 5.4 传送流标准符合性
3、和性能的测量 . 11 5.5 TS over IP 流封装和输出性能的测量 . 11 5.6 基本流标准符合性和视音频码率波动测量 . 11 5.7 ASI 输出接口技术指标的测量 . 12 5.8 编解码总延时的测量 . 12 5.9 加电启动延时的测量 . 12 5.10 音视频相对延时的测量 . 13 5.11 视频技术指标的测量 . 13 5.12 音频技术指标的测量 . 14 5.13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 15 参考文献 . 16 GY/T 323 2019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标准发布机构
4、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广播 电影 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SAC/TC 239)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 电视科学研究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中关村视听产业技术创新 联盟、广东广播电视台、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牡丹视源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深圳龙岗智能视听研究院、 广州柯维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国茂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当 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加维通讯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流金岁月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 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上海兆芯集成电
5、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惠明、董文辉、葛涛、邓向冬、潘晓菲、宁金辉、郭晓强、樊晓婷、徐晖、 张乾、张建东、周芸、魏娜、李陈、王海旭、靳大千、范创奇、林小海、杨小康、张伟民、汪邦虎、曾 志华、邹箭宇、赵海武、陈勇、寿海龙、曾泽君、李忠良、龙仕强、陈瑞阳。 GY/T 323 2019 1 AVS2 4K 超高清编码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视频编码采用 GY/T 299.1 2016(简称 AVS2) 的 4K超高清编 码器的主要技术要求和测 量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广播电视专业用 SDI接入的AVS2 4K 超高清 实时 编码器的开发、生产、应用、测试和运 行维护。 2
6、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191.3 信息技术 具有 1.5Mbit/s数据传输率的数字存储媒体运动图像及其伴音的编码 第 3部分 :音频 GB/T 17975.1 2010 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 第 1部分 :系统 GB/T 22726 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 GB/T 32631 高清晰度电视 3Gbps串行数据接口和源图像格式映射 GB/T 33475.3 信息技术 高效多媒体编码 第 3部分:音频
7、 GY/T 134 数字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GY/T 170 2001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信道编码与调制规范 GY/T 299.1 2016 高效音视频编码 第 1部分:视频 GY/T 307 2017 超高清晰度电视系统节目制作和交换参数值 GY/T 315 2018 高动态范围电视节目制作和交换图像参数值 T/AVS 106 2018 高效音视频编码 第 1部分:视频 ETSI TR 101 290 DVB系统测量指南( Measurement guidelines for DVB systems) ETSI TS 101 154 v1.9.1 广播电视应用下的 MPEG-2视音频编码
8、技术要求(Specification for the use of video and audio coding in broadcasting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 MPEG-2 transport stream) ETSI TS 102 366 v1.4.1 数字音频压缩标准 ( AC-3和增强型 AC-3) ( Digital audio compression (AC-3, enhanced AC-3) standard) SMPTE ST 425-1:2017 3Gb/s串行接口源图像格式及辅助数据映射( Source Image Format and
9、Ancillary Data Mapping for the 3 Gb/s Serial Interface) SMPTE ST 425-5:2015 4链路 3Gb/s串行接口源图像格式及辅助数据映射( Image Format and Ancillary Data Mapping for the Quad Link 3 Gb/s Serial Interface) SMPTE ST 2081-1:2015 6Gb/s信号 /数据串行接口( 6 Gb/s signal/data serial interface) SMPTE ST 2082-1:2015 12Gb/s信号/ 数据串行接口(
10、12 Gb/s signal/data serial interface) 3 缩略语 GY/T 323 2019 2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C-3 环绕声数字音频编码( Audio Coding generation 3) ASI 异步串行接口( Asynchronous Serial Interface) CBR 固定码率( Constant Bitrate) CRC 循环冗余校验(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DVB 数字视频广播(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ETSI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 European Telecommunic
11、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 MPEG 运动图像专家组(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PAT 节目关联表( Program Association Table) PCR 节目时钟基准( Program Clock Reference) PMT 节目映射表( Program Map Table) PTS 呈现时间戳( Presentation Time Stamps) SDI 串行数字接口( Serial Digital Interface) SQD 方形分割( Square Division) TS 传送流( Transport Str
12、eam) UDP 用户数据报协议(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HDTV 超高清晰度电视( Ultra 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 2SI 2样本交错 ( 2 Sample Interleave) 3G-SDI 3Gb/s串行数字接口( 3 Gb/s Serial Digital Interface) 6G-SDI 6Gb/s串行数字接口( 6 Gb/s Serial Digital Interface) 12G-SDI 12Gb/s串行数字接口( 12 Gb/s Serial Digital Interface) 4 技术要求 4.1 传送流
13、标准符合性 4.1.1 总要求 传送流和传送流分组层的语法语义应符合 GB/T 17975.1 2010中 2.4.3的规定。 PAT的语法结构应符合 GB/T 17975.1 2010中 2.4.5.3的规定。 PMT的语法结构应符合 GB/T 17975.1 2010中 2.4.5.8的规定。 table_id的设定应符合 GB/T 17975.1 2010中 表 34的规定。 传送 流中如含有表 1中的流类型,则 PES中 stream_id赋值 应符合表 1相应 规定。 表 1 stream_id 赋值 序号 流 类型 stream_id 赋 值 1 GY/T 299.1 2016 视
14、频 ( AVS2 视频) 1110 xxxx 2 GB/T 17191.3 音频( MPEG-1 层 II 音频 ) 110 x xxxx 3 GB/T 33475.3 音频 1101 xxxx 4 GB/T 22726 音频 1011 1101 5 Dolby AC-3 音频 1011 1101 注: 符号 x表示 0或 1均被允许 且 可产生相同的流类型 。 流号码由 x的取值决定 。 4.1.2 传送流分组层中各字段的要求 GY/T 323 2019 3 传送流分组层中各字段的赋值应符合表2 的规定。 表 2 传送流分组层各字段的赋值 序号 字段名称 位数 值的分配 1 sync_byt
15、e 8 0 x47 2 transport_error_indicator 1 3 payload_unit_start_indicator 1 4 transport_priority 1 由用户定义 5 PID 13 符合 GB/T 17975.1 2010中表 6的规定 6 transport_scrambling_control 2 00 7 adaptation_field_control 2 符合 GB/T 17975.1 2010中表 8的规定 8 continuity_counter 4 4.1.3 PAT 中各字段的赋值 PAT中各字段的赋值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 3 PAT
16、 中各字段的赋值 序号 字段名称 位数 值的分配 1 table_id 8 0 x00 2 section_syntax_indicator 1 1 3 0 1 0 4 Reserved 2 5 section_length 12 前两个比特设置 00,赋值范围为 9 1021 6 transport_stream_id 16 由用户定义 7 Reserved 2 8 version_number 5 9 current_next_indicator 1 10 section_number 8 11 last_section_number 8 12 program_number 16 由用户定
17、义 13 Network 13 仅与值为 0 x0000的 program_number一起使用,值的分配应符合 GB/T 17975.1 2010中表 6的规定 14 Reserved 3 15 program_map_PID 13 符合 GB/T 17975.1 2010中表 6的规定 4.1.4 PMT 中各字段的赋值 PMT中各字段的赋值应符合表 4的规定。其中, 视频流和音频流的 stream_type字段 及 描述符应 按照 表 5的 流类型进行 相应 赋值 。 GY/T 323 2019 4 表 4 PMT 中各字段的赋值 序号 字段名称 位数 值的分配 1 table_id 8
18、 0 x02 2 section_syntax_indicator 1 1 3 0 1 0 4 Reserved 2 5 section_length 12 前两个比特设置 00,赋值范围为 9 1021 6 program_number 16 由用户定义 7 reserved 2 8 version_number 5 9 current_next_indicator 1 10 section_number 8 11 last_section_number 8 12 reserved 3 13 PCR_PID 13 值为 0 x0020 0 x1FFE,或 0 x1FFF 14 reserve
19、d 4 15 program_info_length 12 前两个比特设置 00 16 stream_type 8 赋值应符合表 5 规定 17 reserved 3 18 elementary_PID 13 值由用户定义,但赋值不应包含 0 x00000 x001F、 0 x1FFF 19 reserved 4 20 ES_info_length 12 前两个比特设置 00 表 5 流类型赋值 序号 流类型 stream_type赋值 描述符 1 GY/T 299.1 2016 视频( AVS2 视频 ) 0 xD2 应配有 descriptor_tag 为 0 x40 的AVS2_vide
20、o_descriptora 2 GB/T 17191.3 音频( MPEG-1 音频 ) 0 x03 3 GB/T 33475.3 音频 0 xD3 4 GB/T 22726 音频 0 x06 应配有 descriptor_tag 为 0 xA0 的 DRA 音频标准描述符 5 Dolby AC-3 音频 0 x06 应配有 descriptor_tag 为 0 x6A 的 AC-3_descriptor(DVB) a 该 描述符中 profile_id 字段应为 0 x22。 4.2 传送流 性能要求 4.2.1 PCR、表重复间隔、 PTS 间隔技术要求 PCR、表重复间隔、 PTS间隔技
21、术 要求 见表 6。 GY/T 323 2019 5 表 6 PCR、表重复间隔、 PTS 间隔技术 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1 PCR抖动 -500ns 500ns 2 PAT重复间隔 500ms 3 PMT重复间隔 500ms 4 PTS重复间隔 700ms 5 PCR重复间隔 40ms 4.2.2 传送 流的连续和周期监测的技术要求 对ETSI TR 101 290 中定义 的与编码器有关 的 指示进行监测,具体技术要求见表 7。 表 7 传送 流的连续和周期监测的技术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次 一级 1 TS同步丢失( TS_sync_loss) 0 2 同步字节错误( Syn
22、c_byte_error) 0 3 PAT错误( PAT_error) 0 4 连续计数错误( Continuity_count_error) 0 5 PMT错误( PMT_error) 0 6 PMT错误 2( PMT_error_2) 0 7 PID错误( PID_error) 0 二级 1 CRC误码( CRC_error) 0 2 PCR错误( PCR_error) 0 3 PCR重复错误( PCR_repetition_error) 0 4 PCR非连续指示错误( PCR_discontinuity_indicator_error) 0 5 PCR精度错误( PCR_accuracy
23、_error) 0 6 PTS错误( PTS_error) 0 4.3 TS over IP 流 封装要求 通过以太网接口传输的 TS over IP流 应 直接 将 TS包封装 为 UDP包,每个 UDP包应封装 1个 7个 TS包(每 个 TS包的包长为 188字节)。为提高传输效率,每个 UDP包宜封装 7个 TS包 。 4.4 IP 输出 性能要求 IP输出 性能技术 要求 见表 8。 GY/T 323 2019 6 表 8 IP 输出 性能技术 要求 序号 参数 参数值 1 延迟因子 5ms 2 丢包率 0 4.5 基本流标准符合性 4.5.1 视频编码要求 视频编码的语法语义符合
24、GY/T 299.1 2016的要 求。 4.5.2 AVS2 编码方式类和级的要求 AVS2编码方式类和级的要求见表 9。 表 9 AVS2 编码方式类和级的要求 类 级 最大比特率 Mbps 必备 /可选 基准 10位类 ( profile_id 的值为 0 x22) 8.0.60 40 必备 8.2.60 160 可选 8.0.120 60 可选 8.2.120 240 可选 4.5.3 编码后的码流视频格式要求 编码后的码流视频格式要求见表 10。 表 10 编码后的码流视频格式要求 序号 参数 参数值 必备 /可选 1 水平尺寸 3840 像素 必备 2 垂直尺寸 2160 像素 必
25、备 3 宽高比 16:9 必备 4 帧率 50Hz(逐行) 必备 5 色度格式 4:2:0 必备 6 采样精度 10bit 必备 7 色域 支持 GY/T 315 2018 和 GY/T 307 2017 规定的色域, 可手动设置 输出码流 中的 色域标识 ,并 符合 T/AVS 106 2018 中 表 43 的 规定 必备 8 动态范围 支持 GY/T 315 2018 和 GY/T 307 2017 规定的非线性转换函数, 可 手动设置 输出码流的非线性转换函数标识 ,并 符合 T/AVS 106 2018 表 44 的规定 必备 9 GOP 长度 支持 24 帧, 8 帧 96 帧 可
26、调 (步长为 8 帧) 必备 10 CBR 编码 支持 CBR 码率模式 必备 4.5.4 音频编码要求 GY/T 323 2019 7 音频编码要求见表 11。 表 11 音频编码要求 编码方式 标准符合 声道支持 比特率支持 kbps 输入采样频率 kHz 输出采样频率 kHz 采样精度 bit 必备 /可选 MPEG-1层 II GB/T 17191.3 双声道和立体声 256 48 48 16 必备 AVS2音频 GB/T 33475.3 双声道和立体声 典型码率应 支持 96 48 48 16 可选 5.1 典型码率应 支持 256 7.1 典型码率应 支持 384 AC-3 ETS
27、I TS 102 366 v1.4.1 a 5.1 384、 448 48 48 16 可选 DRA GB/T 22726 5.1 384、 448 48 48 16 可选 a AC-3 的 STB 音频缓冲区大小由 ETSI TS 101 154 v1.9.1 中 4.1.8.20 定义。 4.6 视音频码率波动 在CBR编码输出的 传送 流中, 设定 有效视 音 频目标码率后, 有效视音频 码率最大值 应不大于设定 目 标 值 的 101%,有效视音频码率最小值应 不小于设定 目标值的 97%。 4.7 功能和物理接口要求 功能和物理接口要求见表 12。 表 12 功能和物理接口要求 序号
28、 项目 技术要求 必备 /可选 1 传 送 流包长 传 送 流的输出格式 应 支持 188字节包长 必备 2 4 3G-SDI输入接口 4链路数字视频 3G-SDI( GB/T 32631/SMPTE ST 425-5:2015)输入接 口,接口类型为 BNC,75,同时支持 2SI和 SQD两种映射方式 ; 支持 GB/T 32631定义的 模式 A和 模式 B; 支持 至少 6声道 嵌入音频 必备 3 ASI输出接口 传送流 ASI输出接口,至少 2个 序号 3和 序号 4至 少具备其 中一种 4 IP输出接口 至少 2个,支持 RJ45,支持 TS over IP,支持单播和组播 5 H
29、DR和色域标识的提取及传输 编码器 支持 对 4 3G-SDI输入信号中 符合 SMPTE ST 425-1:2017的 HDR 和色域标识 进行提取 ,并 按照 T/AVS 106 2018表 43和表 44的规定嵌 入到编码输出码流中 必备 GY/T 323 2019 8 表 12(续) 序号 项目 技术要求 必备 /可选 6 编码参数配置导入导出 编码器 支持将 主要编码参数,如:输入视频格式、视频编码方式、视 频编码速率、音频编码方式、音频编码速率、 GOP长度、 GOP结构等 保 存 为 “ 编码器参数配置文件 ”;“ 编码器参数配置文件 ” 可通过 编码 器 指定接口导入和导出 ;
30、 编码器对导入的适用于 本设备的 “ 编码器参 数配置文件 ” ,应能读取, 并 对 本设备的 相关编码参数进行相应配置 必备 7 声道配置顺序 不改变输入信号的声道配置顺序 必备 8 SAO设置功能 支持将 Y分量、 Cb分量和 Cr分量的 sao_enable_flag设置为彼此一致 ,即 全开或全关 可选 9 6G-SDI输入接口 1路 6G-SDI( SMPTE ST 2081-1:2015)输入接口,接口类型为 BNC,75 可选 10 12G-SDI输入接口 1路 12G-SDI( SMPTE ST 2082-1:2015)输 入接口,接口类型为 BNC,75 可选 11 数字音频
31、输入接口 数字音频输入接口,接口类型为 BNC, 75或 XLR, 110 可选 12 视音频编码 参数设置 可对视频的编码速率、 GOP长度、 GOP结构等编码参数和音频的编码速率等编码参数进行有效的设置 必备 13 音频转码 支持杜比 E音频 到其他传输编码格式的转码 可选 14 低延时工作模式 支持 低延时的工作模式 ,编解码总延时不超 100ms 可选 15 输出禁止功能 4 3G-SDI中任何一路 无输入信号时,编码器 应 无输出 可选 16 长时间运行 支持 7 24h运行,运行期间,输出码流应连续无中断、无表 7规定的 一级和二级错误,视音频码率波动应符合 4.6的规定 ,编 解
32、码图像应 连续无中断,不能引入静帧、黑场、卡 顿、花屏等异常 ,音频应无中 断、静音或 声音 异常,音频指标应符合 4.13的规定 必备 4.8 ASI 输出接口技术要求 编码器 ASI输出接口技术 要求 见表 13。 表 13 编码器 ASI 输出接口技术 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1 输出幅度 800mV80mV 2 上升时间 (20% 80%) 1200ps 3 下降时间 (80% 20%) 1200ps 4 确定性抖动 a 10% a确定性抖动 的定义见 GY/T 170 2001 的 A.3.3.1。 4.9 编解码总延时 编解码总延时应不超过 3s。 4.10 加电启动延时 从设
33、备加电启动到输出正常图像的时间,应不超过 3min。 4.11 音视频相对延时 GY/T 323 2019 9 由编解码器引入的音视频相对定时误差应在 2ms以内; 以视频为基准,音频超前为正,音频滞后为负。 4.12 视频技术要求 视频技术 要求见表 14。 表 14 视频技术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Y C B CR 1 介入 增益 0.03dB 0.03dB 0.03dB 2 幅频特性 频率范围 0MHz 240MHz 0MHz 120MHz 0MHz 120MHz 幅度允差 0.2dB 0.2dB 0.2dB 3 非线性失真 2% 2% 2% 4 彩条信号 矢量相位差 5 4.13
34、音频技术要求 对于双声道和 2.0立体声编码, 音频技术指标 要求 见表 15。 对于 5.1环绕声编码,音频技术指标 要求 见表 15表 18( 解码 测试 时不启用 音频响度控制元数据 ) 。 表 15 左右声道音频技术 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1 音频 介入增益 0.5dB 2 音频总谐波失真 0.5% 3 音频幅频响应( 20Hz 20kHz) 0.5dB 4 音频信噪比 (不加权 ) 70dB 5 音频声道电平差 0.5dB 6 音频声道相位差 3 表 16 左右环绕声道音频技术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1 音频 介入增益 0.5dB 2 音频总谐波失真 0.5% 3 音频幅频
35、响应( 20Hz 20kHz) 0.5dB 4 音频信噪比 (不加权 ) 70dB 5 音频声道电平差 0.5dB 6 音频声道相位差 3 GY/T 323 2019 10 表 17 中央 声道音频技术 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1 音频 介入增益 0.5dB 2 音频总谐波失真 0.5% 3 音频幅频响应( 20Hz 20kHz) 0.5dB 4 音频信噪比 (不加权 ) 70dB 表 18 低频效果声道音频技术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1 音频 介入增益 0.5dB 2 音频总谐波失真 0.5% 3 音频幅频响应( 20Hz 120Hz) 0.5dB 4 音频信噪比 (不加权 ) 70
36、dB 4.14 编码器图像质量要求 编码器视频压缩码率设置为 36Mbps时, 采用 5.13规定的方法, 对于超高清测试图像序列库 中 8个不 同特性的测试序列 ( 其中 4个测试序列应为 高活动性 的序列 ), 至少应有 6个序列的主观评价图像质量下 降百分比(相对于源序列)不大于 12%,其余序列主观评价图像质量下降百分比(相对于源序列)不大 于 20%。 5 测量方法 5.1 测量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 15 35; 相对湿度: 20 80; 大气压力: 86kPa106kPa ; 电压幅度: 220V 22V AC; 电压频 率: 50Hz 2Hz。 5.2 编码器码率测量 设置 除特
37、殊规定的专用编码器外,在测量过程中,输出TS 流总 码率(188字节包长)设置为 38Mbps;视 频码率设置为 36Mbps; 双声道和 2.0立体声音频码率设置为 256kbps、 5.1环绕声音频码率设置为 448kbps, 取样频率 48kHz。 测量码率时,采用统计TS 包 数量 ( 188字节包长) 的 测量 方式,时间窗口为 20ms,窗口 滑 动 步长为 20ms。 5.3 测量用参考解码器 参考解码器是指测量被测编码器时所用的配套解码器,其关键指标要求如下: ASI输入接口可支持的最大有效码率:150Mbps ; 视频介入增益: 0.01dB( Y、 CB、 CR); GY/
38、T 323 2019 11 视频幅频特性: 0.1dB( Y分量 : 0MHz240MHz ; CB和 CR分量:0 MHz 120MHz); 视频非线性失真: 1%( Y、 CB、 CR); 彩条信号矢量相位差:5; 音频 介入增益:0.1dB ; 音频总谐波失真: 0.05; 音 频幅频 响应 : 0.1dB( 20Hz 20kHz) ; 音频信噪比: 80dB。 5.4 传送流标准符合性和性能的测量 5.4.1 测量框图 测量框图 见图 1。 视音频信号源 被测编码器 码流分析仪 SDI ASI 或IP 图 1 传送流 标准符合性和性能测量框图 5.4.2 测量步骤 测量步骤如下: a)
39、 将 被测 编码器 ASI 输出接口(或 IP 接口)连接到码流分析仪,观察 6h,检查 被测 编码器 输出 码流 是否符合 4.1 的规定; b) 将 被测 编码器 ASI 输出接口(或 IP 接口)连接到码流分析仪,观察 6h,检查 被测 编码器 输出 码流 是否符合 4.2 的规定。 5.5 TS over IP 流 封装和 输出 性能的测量 5.5.1 测量框图 测量框图 见图 2。 视音频信号源 被测编码器 码流分析仪 SDI IP 图 2 TS over IP 流 封装 和 输出 性能测量框图 5.5.2 测量步骤 测量步骤如下: a) 将 被测 编码器 IP 输出接口连接到码流分
40、析仪,观察 15min,检查被测 编码器 输出码流 是否符 合 4.3 的规定; b) 将 被测 编码器 IP 输出接口连接到码流分析仪,观察 15min,检查被测 编码器 输出码流 是否符 合 4.4 的规定。 5.6 基本流标准符合性和 视音频码率波动 测量 5.6.1 测量框图 GY/T 323 2019 12 测量框图 见图 3。 视音频信号源 被测编码器 码流分析仪 基本流分析仪 SDI ASI 或IP TS 文件 图 3 基本流标准符合性和视音频码率波动 测量框图 5.6.2 测量步骤 测量步骤如下: a) 视音频信号源输出测试图像序列 , 用码流分析仪对被测编码器输出 码流 进行
41、录制,并用基本流 分析仪检查所录码流 是否符合 4.5的规定; b) 视音频信号源输出测试图像序列( 测试 序列中应包含有 相同 色域 和 非线性 曲线 的图像复杂度 由 低到高 突变 和由高到低突变的场景 ), 用 码流分析仪 测量 视音频码率, 持续 5min,检查 被测 编 码器输出的码 率 是否符合 4.6的规定。 5.7 ASI 输出接口技术指标的测量 5.7.1 测量框图 测量框图 见图 4。 视频信号源 被测编码器 示波器 SDI ASI 图 4 ASI 输出接口测量框图 5.7.2 测量步骤 测量步骤如下: a) 按图4 连接测量仪器和被测编码器, 从示波器上读取眼图幅度的峰峰值,即为输出幅度; b) 从示波器上读取眼图开始上升 (下降 )点到结束上升 (下降 )点的 20%( 80%) 80%( 20%)所经历 的时间,即为上升(下降)时间; c) 用示波器测量确定性抖动。 5.8 编解码总延时的测量 5.8.1 测量框图 测量框图 见图 5。 视频信 号源 被测编 码器 参考解 码器 显示 设备 SDI ASI 或 IP SDI 图 5 编解码总延时测量框图 5.8.2 测量步骤 GY/T 323 2019 13 测量步骤如下: a) 按 图 5 连接测量仪器和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