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13.310 A91 GA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公 共 安 全 行 业 标准 GA/T XXXX20XX 乘用车辆 X 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技术 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assenger car X-ray inspection system (报批稿) 20XX-XX-XX 发布 20XX-XX-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发布 GA/T XXXX20XX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分类及标识 . 3 5 技术要求 . 4 6 试验方法 . 13 7 检验规
2、则 . 22 8 标志和随机文件 . 22 附录 A(规范性附录)透射性能指标测试卡 . 24 附录 B(规范性附录)背散性能指标测试卡 . 33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管制刀具、枪支 智能识别试验方法 . 41 GA/T XXXX20XX I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 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100)提出并归口 。 本标准起草单位: 国家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同 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广核贝
3、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瑞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天和时代电 子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华力兴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公司第十二研究所、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陶磊、胡煜、鄢亚平、陈力、安晈月、王满仓、张海平、李剑波、董鹏飞、张 文弘、芦朋、杨笑月、王然、路德、何竞择、王刚、曲鲁杰、马嫒、王伟珍、刘必成、于昊、侯利娜、 刘磊。 本 标准为首次发布。 GA/T XXXX20XX 1 乘用车辆 X 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技术 要 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的分类及标识 、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标志
4、和随机文件 。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 X射线成像技术的 乘用车辆 安全 检查系统 的设计、 制造和检验 。 本 标准 不适用于采用 计算机断层 成像 ( CT)技术和 X射线 发生装置 能量 高于 1MeV的 乘用车辆 X射线安 全检查系统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 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标准。 GB/T 2423.1 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A:低温 GB/T 2423.2 2008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部分:试验方
5、法 试验 B:高温 GB/T 2423.3 2016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 第 2部分:试验方法 试验 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 3730.1 2001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 GB/T 4208 2017 外壳防护等级( IP代码) GB 15208.5 2018 微剂量 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 第 5部分:背散射物品安全检 查设备 GB/T 17799.1 2017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 GB/T 17799.2 2003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工业环境中的 抗扰度试验 GB 17799.3 2012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发
6、射 标准 GB 17799.4 2012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工业环境中的发射标准 GB/T 19211 2015 辐射型货物和(或)车辆检查系统 GA/T 833 2016 机动车 号牌 图像 自动识别技术规范 GA/T 1336 2016 车底成像安全检查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GB/T 19211 2015、 GB 15208.5 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乘用车辆 X 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passenger car X-ray inspection system 基于 X射线辐射 探测 技术 , 对乘用车辆进行透射成
7、像、背散射 成像 的 检查系统。 注: 乘用车辆是指 GB/T 3730.1 2001 中 规定的乘用车 及商用车辆 , 其中 商用 车辆只 包括 GB/T 3730.1 中 2.1.2.1.1 规定的车型。 3.1.2 被检车辆单次检查 剂量 dose per inspection to the car being inspected 被检车辆接受一次 检查 所 吸收的 周围剂量当量 。 GA/T XXXX20XX 2 3.1.3 丝分辨力 wire display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分辨 单根 实 芯铜线 的能力。一般用线的标称直径( mm) 表示 。 3.1.4 穿透 分辨力
8、useful penetration resolution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分辨规定厚度合金钢阶梯下单根实芯铜线的能力,一般用线的标称直 径( mm)表示。 3.1.5 空间 分辨力 spatial resolution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 检查系统 分辨钢线对的能力,一般用线对的单根线宽( mm)表示。 3.1.6 穿透力 simple penetration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穿透被检对象的能力,一般用钢板的厚度( mm)表示。 3.1.7 反差灵敏度 contrast sensitivity 将厚度为 0.5mm 的薄钢片置于不同厚度的钢板后, 乘用车辆 X
9、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能分辨的该薄钢 片的厚度与最厚钢板的厚度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3.1.8 基本 物质 识别 basic material discrimination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分辨有机物、混合物、无机物和重 金属的能力。 3.1.9 内容物质识别 operational material discrimination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分辨一定厚度钢板后有机物品的能力,用钢板的厚度( mm)表示。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分辨一定厚度有机玻璃板后无机物品的能力,用有机玻璃板的厚度 ( mm)表示。 3.1.10 背散隔离穿透力 backscatter
10、 isolation penetration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分辨一定厚度钢板后有机物品的能力,用钢板的厚度( mm)表示。 3.1.11 背散分层穿透力 backscatter layer penetration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分辨一定厚度有机物板后有机物品的能力,用有机物板的厚度( mm) 表示。 3.1.12 背散空间分辨力 backscatter spatial resolution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分辨空气背景下聚乙烯线对的能力,用线对的单根线宽( mm)表示。 3.1.13 背散线分辨力 backscatter wire display
11、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在空气背景下分辨单根铜棒的能力,用铜棒的直径( mm)表示。 3.1.14 GA/T XXXX20XX 3 分层对比度 layer contrast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 查系统 在厚有机吸收物散射背景下,分辨同等材料薄有机物的能力。 3.1.15 隔离对比度 isolation contrast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在接近无散射背景下,分辨薄有机物的能力。 3.1.16 扫描速度 scanning speed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与被检 车辆 的相对运动速度 。 3.1.17 识别准确率 accuracy rate 具有自动识别功能的 乘用车
12、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正确识别出管制刀具、枪支且未将 其他物品识别 成 管制刀具、枪支的比率。 3.1.18 误识率 false recognition rate 具有自动识别功能的 乘用车 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将其他物品识别成 管制刀具、枪支 的 比率 。 3.1.19 漏识率 missing recognition rate 具有自动识别功能的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未能识别管制刀具、枪支的比率。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DPI:被检车辆单次检查剂量( Dose Per inspection to the object being Inspected) WD
13、:丝分辨力( Wire Display) UPR:穿透 分辨力 ( Useful Penetration Resolution) SR:空间 分辨力 ( Spatial Resolution) SP:穿透力( Simple Penetration) CS:反差灵敏度( Contrast Sensitivity) OII: 无机物 后的有机物 识别( Organic material behind Inorganic material Identification) IOI: 有机物后 的无机物 识别( Inorganic material behind Organic material Ide
14、ntification) BIP:背散隔离穿透力 (Backscatter Isolation Penetration) BLP:背散分层穿透力( Backscatter Layer Penetration) BSR:背散空间分辨力( Backscatter Spatial Resolution) BWD:背散线分辨力 (Backscatter Wire Display) LC:分层对比度( Layer Contrast) IC:隔离对比度 (Isolation Contrast) 4 分类及标识 4.1 分类 4.1.1 按技术 特点 分为以下类型: a) 透射式 ; b) 背散 式; c)
15、 透射、 背散组合式 。 GA/T XXXX20XX 4 4.1.2 按车辆输送方式分为以下类型: a) 非驾驶型:检查时车内无人; b) 驾驶型:检查时由驾驶人员自行驶过检查通道; c) 混合型:既可作为非驾驶型又可作为驾驶型系统使用。 4.1.3 按系统安装方式分为以下类型: a) 固定型; b)移动型。 4.2 标识 乘用车辆 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以下简称 系统)本体加贴的产品标识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 a) 产品名称、型号:由制造商自行规定; b) 产品分类:用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一位数字 1:透射式、 2: 背散 式、 3:透射、 背散组合 式 ,第二位数字 1:非驾驶型、 2:驾
16、驶型、 3:混合型,第三位数字 1:固定型、 2:移动型 ; c) 射线源参数:需注明射线源能量,单位 keV; d) 制造商名称。 5 技术要求 5.1 外观与结构 5.1.1 系统外观应完好,表面无明显机械损伤;所有控制面板和显示面板上的标志 和字符 应清晰可辨。 5.1.2 系统框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在正常搬运中不应产生变形和 损坏 。 5.1.3 系统室外部分 的外壳 防护等级应符合 GB/T 4208-2017 中 IPX5 的要求,并应在制造商提交的技 术文件中注明室外部分及室内部分分别包含的组件。 5.1.4 系统高压设备附近醒目处应设置“高压危险”的警示标志。 5.1.5
17、 检查通道的车辆有效通行宽度应不小于 2.5m,有效通行高度应不 小于 2.5m。 5.2 扫描 速度 正常工作状态下,系统的最低扫描速度应 满足 表 1的 要求。 表 1 扫描 速度 单位为米每秒 类型 最低扫描速度 非驾驶型 0.2 驾驶型 1.5 5.3 透射性能指标 5.3.1 丝分辨力 按 5.2规定 的 扫描 速度,系统的 丝分辨力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2),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要 求 。 GA/T XXXX20XX 5 表 2 丝分辨力 单位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水平(车辆行进方向)丝 分辨力 0.643 WD 2.91 0.404 WD 0.643 WD 0.404
18、垂直(垂直车辆行进方 向)丝分辨力 0.643 WD 2.91 0.404 WD 0.643 WD 0.404 45丝分辨力 0.643 WD 2.91 0.404 WD 0.643 WD 0.404 注: 丝分辨力线径与 AWG 数之间的关系参见附录 A 的表 A.1。 5.3.2 穿透分辨力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的穿透 分辨力 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3),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 要求 。 表 3 穿透 分辨力 单位为毫米 级 别 I级 II级 III级 穿透分辨力 10mm钢 阶梯 1.150 UPR 2.050 0.912 UPR 1.150 UPR 0.912 20mm钢
19、阶梯 1.630 UPR 2.590 1.450 UPR 1.630 UPR 1.450 30mm钢 阶梯 2.910 UPR 4.110 1.820 UPR 2.910 UPR 1.820 注: 穿透分辨力线径与 AWG数之间的关系参见附录 A的表 A.1。 5.3.3 空间 分辨力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的空间 分辨力 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4),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 要求 。 表 4 透射空间 分辨力 单位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水平(车辆行进方向)空 间分辨 力 3 SR 5 2 SR 3 SR 2 垂直(垂直车辆行进方 向) 空间 分辨力 2.5 SR 4.5 1.6
20、 SR 2.5 SR 1.6 5.3.4 穿透力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的穿透力分为 、 、 、 IV级四级 (见表 5),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 要求。 表 5 穿透 力 单位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IV 级 穿透力 30 SP 60 60 SP 120 120 SP 150 SP150 5.3.5 反差灵敏度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的反差灵敏度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6),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 要求 。 GA/T XXXX20XX 6 表 6 反差 灵敏度 单位为百分数 级 别 级 级 级 反差 灵敏度 2.5 CS 5 2 CS 2.5 CS 2 5.3.6 基本 物质
21、识别 5.3.6.1 有机物 分辨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应能分辨不同厚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有机玻璃),并赋予不同饱 和度的橙色。系统有机物 分辨 能力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7),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要求 。 表 7 有机物 分辨 单位 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有机物分辨 42 83 17 166 17 250 5.3.6.2 无机物 分辨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应能分辨不同厚度的钢,并赋予不同饱和度的蓝色。系统无机物 分辨 能力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8),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要求 。 表 8 无机物 分辨 单位 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无机物分辨 7 13
22、3 25 3 38 5.3.6.3 混合物 分辨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应能分辨不同厚度的铝,并赋予不同饱和度的绿色。系统混合物 分辨 能力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9),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要求 。 表 9 混合物 分辨 单位 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混合物分辨 19 37 8 74 8 111 5.3.6.4 重金属分辨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宜能分辨不同厚度的重金属,并赋予不同饱和度的紫色。若具有本功 能,系统重金属分辨能力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10),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要求 。 表 10 重金属 分辨 单位 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重金属分辨 5 9 2
23、17 2 26 5.3.7 透射内容物质识别 5.3.7.1 无机物 后的有机物 识别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应能 分辨 不同厚度 钢板 后的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有机玻璃)。系统无 机物 后的有机物 识别能力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11),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要求 。 表 11 无机物 后的有机物识别 单位 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无机物 后的有机物 7 OII 19 19 OII 31 OII 31 5.3.7.2 有机物后 的无机物 识别 GA/T XXXX20XX 7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应 能分辨 不同厚度 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有机玻璃) 后的 钢块。系统有 机物后
24、 的无机物 识别能力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12),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要求 。 表 12 有机物 后 的 无机物 识别 单位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有机物 后的无机物 42 IOI 125 125 IOI 208 IOI 208 5.4 背散性能 指标 5.4.1 背散隔离穿透力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的背散隔离穿 透力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13),系统应至少满 足 级要求 。 表 13 背散 隔离 穿透力 单位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背散隔离穿透力 3 BIP 6 6 BIP 8 BIP 8 5.4.2 背散分层穿透力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的背散分层穿透力
25、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14),系统应至少满 足 级要求 。 表 14 背散分层穿透力 单位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背散分层穿透力 70 BLP 100 100 BLP 125 BLP 125 5.4.3 背散空间 分辨力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的背散空间 分辨力 分为 、 、 级三 级(见表 15),系统应至少满 足 级要求 。 表 15 背散空间 分辨力 单位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水平(车辆行进方向)空 间分辨 力 12 BSR 15 9 BSR 12 BSR 9 垂直(垂直车辆行进方 向)空间 分辨力 12 BSR 15 9 BSR 12 BSR 9 5.4.4 背
26、散线 分辨力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的背散 线分辨力 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16),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要求 。 GA/T XXXX20XX 8 表 16 背散 线分辨力 单位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水平(车辆行进方向)背 散 线分辨力 3.67 BWD 5.19 3.26 BWD 3.67 BWD 3.26 垂直(垂直车辆行进方 向)背散 线分辨力 3.26 BWD 5.19 2.91 BWD 3.26 BWD 2.91 45背散 线分辨力 3.26 BWD 5.19 2.91 BWD 3.26 BWD 2.91 注: 背散线分辨力线径与 AWG 数之间的关系参见附录 A 的
27、表 A.1。 5.4.5 分层 对比度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的分层 对比度 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17),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要求 。 表 17 分层对比度 单位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分层 对比度 8 LC 12 6 LC8 LC6 5.4.6 隔离 对比度 按 5.2规定的扫描速度,系统的隔离 对比度 分为 、 、 级三级(见表 18),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要求 。 表 18 隔离对比度 单位为毫米 级 别 级 级 级 隔离 对比度 1.0 IC 1.5 0.6 IC1.0 IC 0.6 5.5 基本功能 5.5.1 图像处理功能 系统 应具备 扫描 图像的 彩色 /黑白
28、显示、图像反色、图像 放大 /缩小、 超级增强 (增强显示图像局部 细节)、去除有机物、去除无机物、图像线条锐化功能 。 5.5.2 图像存储功能 系统 的 扫描图像应能存储为 BMP、 JPG或 PNG格式,宜能存储为 tiff格式,应能至少存储 10万幅原始 扫描图像。 5.5.3 网络通讯功能 系统 应可通过 TCP/IP方式与其他系统进行通讯。 5.5.4 远程阅 图 及处理功能 系统应支持远程查看扫描图像,并应能对查看的扫描图像进行处理, 处理功能应满足 5.5.1的要求。 5.5.5 计时与计数功能 系统 应具有工作计时、射线发射计时、车辆计数和计数复位功能,时间应精确到秒级。 5
29、.5.6 车牌 自动识别功能 系统 应能自动识别 出被检车辆的车牌号码,系统操作人员应可对识别结果进行更改,应符合 GA/T 833 2016中 4.2.2的 要求 ,并应 能和 车辆扫描图像进行绑定。 GA/T XXXX20XX 9 5.5.7 车辆子品牌、车型 自动识 别功能 驾驶型系统或混合型系统作为驾驶型系统使用时,系统应 能自动识别 出 被检 车辆 的车辆 子 品牌 及 车 型 ,系统操作人员应可对识别结果进行确认及更改, 应 符合 GA/T 833 2016中 4.2.3的 要求 。 注: 非驾驶型系统若具有本功能,则应符合本条要求。 5.5.8 历史 图像对比功能 系统应能 通过
30、 车牌号 索引,将当前被 检查 车辆与历史图像库中图像进行比对 。 5.5.9 监视及回放功能 系统应能对检查通道 、 辐射工作场所、人员 操作区域 进行监控并录像,并 能 按时间、区域进行录像 回放。录像文件应至少存储 90天。 5.5.10 语音广播 功能 在系统 人员 操作区域 应设置语音广 播设备,可向车辆检查场所进行广播。 5.5.11 乘员舱避让 功能 (适用于驾驶型 /混合型系统) 驾驶型系统或混合型系统作为驾驶型系统使用时,系统进行车辆扫描应能自动避让被检查车辆乘员 舱,确保不对乘员舱进行扫描,并应在说明书中明示可检查的车辆子品牌及检查位置。 5.5.12 单个车辆辐照剂量统计
31、功能(适用于驾驶型 /混合型系统) 驾驶型系统或混合型系统作为驾驶型系统使用时,系统应能按时间段统计每辆车累计通过次数、被 照射总时长, 时间应精确到秒级。 5.6 附加功能 5.6.1 违禁品图像注入( TIP)功能 系统 宜具备在扫描图像中注入违禁品图像的功能,本功能可以设 置为远程手动注入或按事先设定的 规则自动注入。 5.6.2 远程 诊断功能 系统宜具备 远程诊断功能 ,并可 提供故障 排除 解决方案。 5.6.3 驾驶人员 拍照功能 系统宜能自动 抓 拍被检车辆 的 驾驶人员 人像信息 ,并 能和 车辆扫描图像进行绑定。 若具有本功能, 抓 拍的被检车辆 的 驾驶人员面部图片像素数
32、应不小于 50 50。 5.6.4 车 身颜色 自动识别功能 系统宜 能自动识别 出 被检 车辆 的车身颜色 , 若具有本功能,则应 符合 GA/T 833 2016中 4.2.3的 要 求。 5.6.5 历史 图像对比 差异 信息 提示 功能 系统在进行历史 图像对比 功能时,宜 能 自动 给出图像差异提示 。 5.6.6 底盘 拍照功能 系统 宜可对车辆底盘进行拍照,如具有本功能,则该系统功能组件应符合 GA/T 1336 2016中 A级的 要求 。 5.6.7 交通流控制 功能 系统宜能引导 人 员及被检查 车辆 按规定方式通行。 5.6.8 智能 照明功能 GA/T XXXX20XX
33、 10 系统宜能自动根据 环境 亮 度 控制检查 通道 内的 照明。 5.6.9 非 车 辆自带物品自动识别功能 系统宜能自动识别非 车辆自带 的物品(例如车内携带物品、挂件、摆件等),并在扫描图像中标出。 若具有本功能,应在制造商提交技术文件中注明可识别物品种类、大小及适用车辆子品牌。 5.6.10 管制刀具、枪支智能 识别 5.6.10.1 管制刀具、枪支识别功能 系统宜能自动识别被检 车辆夹藏的 管制刀具 、枪支。若具有本功能, 系统应在图像上使用明显的标 识框将该物品标明,且能够自动标明物品种类 ,应在制造商技术文件中标明系统可识别的管制刀具、枪 支种类。可识别的管制刀具、枪支应至少各
34、支持 5种,并应有方法进行扩充。应可将识别结果及扫描图 像上传。 5.6.10.2 识别 准确率 、误识率 若具有本功能,系统在漏识率不大于 5%的条件下 ,识别 准确率 及误识率分为 、 、 级三级(见 表 19),系统应至少满足 级要求 。 表 19 识别 准确率 级 别 级 级 级 识别准确 率 80% 85% 90% 误识率 15% 10% 5% 5.7 输送 装 置要求 具有输送装置的系统, 输送装置 的负载 能力 应不小 于 3t。 5.8 辐射安全要求 5.8.1 边界周围剂量当量率 制造商应在技术文件中明确标明辐射工作场所边界曲线、 辐射工作场所分区布置图 ,系统辐射工作 场所
35、边界、检查通道入口应有明显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辐射工作场所边界处的周 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 于 2.5 Sv/h 。 5.8.2 控制室及等候区周围剂量当量率 系统 控制室内 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 2.5 Sv/h,人员等候区 域 内、被检车辆等候区 域 内的周 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 2.5 Sv/h,操作人员操作位置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不大于 1.0 Sv/h。 并宜以 醒目的方式在控制室内实时显示 控制室内 、人员 等候区 域 内、被检车辆 等候区 域 内的周围剂量当量率, 应以醒目的方式在控制室内实时显示操作人员操作位置的周围剂量当量率。 5.8.3 被检车辆单次检查剂量 按 5.2中规
36、定的扫描速度, 被检车辆单次检查剂量 分为 a、 b、 c级三级(见表 20),系统应至少满足 a级要求 。 表 20 被检车辆单次检查剂量 单位为 微 戈瑞 级别 a 级 b 级 c 级 被检车辆单次检查剂量 20 DPI 30 10 DPI 20 DPI 10 5.8.4 车内人员单 次 通过周围剂量当量(适用于驾驶型 /混合型系统) 驾驶型系统或混合型系统 作为驾驶型系统使用时,按 5.2 中规定的扫描速度,车内所有乘员位置最 大单 次 通过周围剂量当量应不大于 0.1 Sv。 5.8.5 辐射安全装置 5.8.5.1 出束控制开关 GA/T XXXX20XX 11 系统操作台上应装有出
37、束控制开关。只有当出束控制开关处于工作位置时,射线才能产生或出束。 5.8.5.2 门联锁 系统辐射源舱门、进入辐射工作场所的门、辐射源上可拆卸的防护盖板等应设置联锁装置,上述任 一门或盖板打开时,射线应不能产生或出束。 5.8.5.3 紧急停束装置 在系统操作人员操作位置、 辐射源舱 内外、检查通道出入口、检查通道墙内等处应设置 紧急停止开 关,一旦触发紧急停止开关,应能立即切断 系统 X射线 产生装置和输送装置的供电电源。紧急停止开关 应使用黄底红色开关 。 5.8.5.4 声光报警安全装置 系统辐射工作场所、 控制室内 应设有声光报警安全装置,系统出束前到检查结束后的间隔内,声光 报警安
38、全装置应发出红色警示光及报警声音。 5.8.5.5 出束剂量率过大安全联锁 系统出束剂量率超过制造商规定阈值时, 射线应不能产生或出束,此阈值应能设置。 5.8.5.6 出束时间过长安全联锁 系统出束时间超过制造商规定阈值时, 射线应不能产生或出束,此阈值应能设置。 5.8.5.7 驾驶型 /混合型系统辐射安全联锁 驾驶型系统或混合型系统作为驾驶型系统使用时,在系统操作人员对车辆子品牌及车 辆类型识别结 果进行手动确认后,系统才能对车辆进行扫描。当出现下述情况时, 射线应不能产生或出束 : a)当被检车辆在检查通道内倒车、停车或车速低于 5.2规定的最低扫描速度时; b)当检查通道内进入非乘用
39、车辆时; c)当检查通道内进入说明书声明的车辆子品牌以外的车辆时。 5.9 电源 适应性 要求 电源电压在标称电压的 85% 110%范围内时,系统应能正常工作。 5.10 电气安全要求 5.10.1 设备 保护 接地 系统 应设有保护接地,设备金属表面与接地端子间的电阻应不大 于 0.1。 5.10.2 绝缘电阻 系统的电源插头或电源引入端与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的绝缘电 阻,在 正常环境条件下 及室外部分 淋雨试验后应不小于 100M。 经相对湿度为 91% 95%、温度为 40、 48h 的受潮预处理后,加强绝缘的系统不小于 5M,基本 绝缘的系统不小于 2M。 工作电压超过 500V 的
40、设备 ,上述绝缘电阻的阻值数应乘以一个系数,该系数等于工作电压除以 500V。 注: 系统为大型机电产品,不具备对整机进行绝缘电阻试验的条件时,允许对具有独立功能的电气部件进行试验。 5.10.3 抗电强度 系统的电源插头或电源引入端与外壳裸露金属部件之间应能承受表 21规定的 45Hz 65Hz交流电压 的抗电强度试验,历时 1min应无击穿和飞弧现象。 GA/T XXXX20XX 12 表 21 抗电强度 额定电压 Ui V 试 验 电 压 kV 直流或正弦有效值 交流峰值或合成电压 126 250 177 354 1.5 251 500 355 707 2 501 708 2Ui +整千
41、伏数 注: 系统为大型机电产品,不具备对整机进行抗电强度试验的条件时,允许对具有独立功能的电气部件进行试验。 5.11 电磁兼容要求 5.11.1 发射 要求 工业环境中工作的 系统 的辐射和传导发射值应符合 GB 17799.4 2012中表 1所规定限值的要求,居 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工 作的 系统 的辐射和传导发射值应符合 GB 17799.3 2012中表 1所规定限值的 要求。 5.11.2 抗扰度 要求 对 系统 进行静电放电、射频电磁场辐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浪涌(冲击)、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 扰以及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共 6项抗扰度试验,工业环境中工作的 系统 的抗扰度
42、性能应符合 GB/T 17799.2 2003中表 1、表 2和表 4中规定限值的要求。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工作的 系统 的抗 扰度性能应符合 GB/T 17799.12017中表 1、表 2和表 4中规定限值的要求。对于与辐射安全装置有关的 设备及部件,在试验期 间和试验后,性能应正常;其他设备及部件允许功能或性能暂时丧失或降低,但 在骚扰停止后能自行恢复,不需要操作者的干预。 5.12 气候环境适应性要求 5.12.1 概述 系统气候环境适应性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系统可分室内部分与室外部分,分别进行试验,选择不同的环境试验严酷 等级 ; b) 系统为大型机电产品,不具备对整机进行环
43、境试验的条件时,允许对具有独立功能的电气部件 进行环境适应性试验; c) 具有独立功能的电气部件,经过环境适应性试验后,其性能指标应符合该电气部件的制造商提 交技术文件规定; d) 经过气候环境试验后,系统不应出现锈蚀; e) 恒定湿热环境试验及 室外部分淋雨试验完成后,应立即进行绝缘电阻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 5.10.2的要求。 5.12.2 要求 气候环境适应性要求见表 22,严酷等级应在制造商提交的技术文件中规定。 GA/T XXXX20XX 13 表 22 气候 环境适应性 要求 试验 项目 严酷 等级 整机 具有 独立功能的电气 部件 持续 时间 /h 检查 项目 持续 时间 /h
44、检查 项目 低温 -40 3 8 试验开始前进行初始检 测和每项试验结束前进 行检测 4 试验开始前的初始检 测和每项试验结束前 的检查项目及方法按 制造商提交的技术文 件规定 -25 3 -5 3 高温 +70 2 8 4 +55 2 +40 2 恒定 湿热 +40 2 相对湿度:( 93 3) % (不结露) 48 48 低温 贮存 -40 3 16 试验结束后至少恢复 4h后检测 16 试验结束后至少恢复 4h后检测,检测项目和 方法按制造商提交的 技术文件规定 6 试验方法 6.1 试验条件 标准试验条件见表 23。 表 23 试验条件 环境条件 标准试验条件 环境温度 15 35 相
45、对湿度 15% 75% 大气压强 70kPa 106.6kPa 供电 电压 (交流 ) ( 22022 ) V/( 38038 ) V 供电频率 (交流 ) ( 501 ) Hz 天然本底 周围剂量当量率 小于 0.25 Sv/h 6.2 概述 将被测样品按制造商说明书及技术文件要求调试完成。 对于 多视角 系统,性能指标每个视角分别测量。 对于组合式系统,按技术特点分别测量透射式、背散式指标。 对于混合型系统,功能及性能指标按驾驶型、非驾驶型分别测试。 判定系统级别时,以最差指标级别为准。 除特殊要求外,测试体均不放入测试车辆内进行试验。 注: 当穿透力指标满足标准 IV级要求,其余指标满足标准 III级要求时,可判定受试样品符合 IV级要求。 6.3 外观与结构检查 6.3.1 外观 与结构检查 目测检查外观及结构,判定结果是否符合 5.1.1、 5.1.2、 5.1.4的要求。 使用米尺测量检查通道的宽、高,记录结果,判定结果是否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