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 / 地震台站综合防雷 发布实施 中国地震局发布 / 目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基本要求 直击雷的防护 配电系统的防护 信号线路的防护 屏蔽措施和布线的防护 接地与等电位连接 雷电预警 防雷装置的维护与管理 附录 (规范性附录) 地震台站配电 附录 (规范性附录) 防雷装置布设示意图 附录 (规范性附录) 检查测试记录表 附录 (资料性附录) 接地电阻测量 参考文献 / 前言 本标准按照/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安
2、徽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河北省地震 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刚、黄锡定、吴荣辉、赵建和、何案华、贾鸿飞、邓卫平、肖武军、胡斌、 李江、陈敏、王建国、谭俊义、石岩、李少睿、赵京轶 / 引言 地震台站是开展地震观测和地震科学研究的专业场所我国大多数地震台站地处野外普遍存在 雷电灾害的风险地震观测系统屡屡因雷击损坏而中断观测严重影响数字化台站的正常运行和资料 数据的连续产出现有国家标准不能满足地震台站的实际需求中国地震局于年组织有关专家制 定了地震台站观测系统布线及防雷技术要求 (以下简称技术要求 )并于年开始试行 六年来依据技术要求在全国部分省(区、市)地震台站开展
3、综合防雷的试点、示范、推广 改造取得了明显的防雷害效果为规范地震台站综合防雷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在总结台站综合防雷 改造的实践基础上广泛征求台站一线监测人员和地震系统内外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研究制定本 标准 本标准与技术要求的区别在于重新梳理了地震台站综合防雷的关键环节修订了配电系统 的防护、信号线路的防护、屏蔽措施和布线的防护、接地与等电位连接在试行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增 加了雷电预警、防雷装置的维护管理以及相应的图表同时将台站综合防雷关键环节所需要的知识和 操作步骤归纳到附录中便于直接查用 / 地震台站综合防雷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震台站综合防雷中的直击雷防护、配电系统的防护、信号线路的防护、屏蔽措
4、施 和布线的防护、接地与等电位连接、雷电预警以及防雷装置的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地震台站综合防雷设计与维护管理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低压电涌保护器() 第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 和试验方法 低压电涌保护器第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术
5、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地震观测系统 对与地震活动有关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壳形变等相关现象的观察与测量使用的软硬件集合 综合防雷 各种外部和内部防雷措施、方法、装置应用的总合 防雷装置 用于直击雷防护和防止雷电流产生的电磁效应的装置 / 雷暴日 一天中可听到一次以上雷声的日子称为一个雷暴日 注:改写 定义 多雷区 一年平均雷暴日在天天以内的地区 注:改写 定义 强雷区 一年平均雷暴日超过天的地区 注:改写 定义 接闪器 接收直接雷击放电的金属物体 引下线 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 定义 接地体 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 定义 接地线 仪器设备的接
6、地端子与接地体或中性线连接用的在正常情况下不载流的导体 接地装置 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的接地体和接地线总合 注:改写 定义 接地 仪器设备的接地端子与接地体或中性线连接 / 共用接地系统 将防雷系统的接地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等电位连接端子板或连接带、 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功能性接地等连接在一起构成共用的接地系统 定义 地网 埋在地中的互相连接的裸导体构成的一组接地体 接地排 在观测房内承接各类接地线的矩形或条形铜排 / 冲击电流 / 视在波前时间为 、半峰值时间为 的冲击电流 定义 电涌保护器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 注:电涌保护器至
7、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 电源防雷器 防止雷电和其他过电压侵入电源系统的电涌保护器 信号防雷器 防止雷电和其他过电压侵入地震观测系统信号设备的专用电涌保护器 残压 当放电电流流过电涌保护器时在其端子间的电压峰值 定义 电磁屏蔽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措施 定义 / 等电位连接 直接用连接导体或通过电涌保护器将分离的金属部件、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他 电缆连接起来以减少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电位差的措施 定义 布线 仪器设备相连的各种线缆、跳线、接插软线和连接器件组成的系统 线耳 连接导线端部的接线端子 接地电阻 接地体与具有零电位的远方大地之间的电阻 注:通过接地体流入
8、地中电流求得的电阻数值上等于接地体相对远方大地的电压与接地体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 雷电预警 实时检测地震台站附近不同距离空中电场强度发出雷电防御报警信号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数字数据传输网( )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 :保护导体( ) :三型聚丙烯( ) :聚氯乙烯( ) :公用电话交换网( ) : 系统( ) : 系统( ) :不间断电源( ) 基本要求 地震台站在进行建设设计时应认真调查当地的地质、地理、气候、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 并结合台站布局针对区域防雷、电源进线防雷、通信传输线防雷、传感器引线防雷等方面进行综 合规划 地震观测系统防雷应采用接闪、分流、屏蔽、隔离、
9、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电压限制和共用接 地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护 / 地震台站观测房防雷设计应符合 中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 处于多雷区、强雷区以及金属矿床区、湖沼低洼区、高耸突出山脊等特殊地理位置的地震台站 应提升防范雷害能力 对于磁性测量仪器观测房防雷装置和其他金属用材应使用铜材制作 直击雷的防护 处于直击雷多发的多雷区、强雷区或有直击雷害记录的地震台站直击雷的防护可参照 采用独立接闪杆作为接闪器其直击雷防护设计示意图见图防护装置选取应符合下列要求: )独立接闪杆的支柱距离被保护建筑物 以上 )独立接闪杆地网与地震观测系统地网之间距离不小于 采用钢筋混凝土建筑的观测房其直击雷防护设计示意图见图
10、防护装置选取应符合下列要求: )利用建筑物的屋面、柱、基础的钢筋作为引下线其数量不少于两条且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大 于 )地震观测系统地网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装置 图独立接闪杆直击雷防护设计示意图 图钢筋混凝土建筑直击雷防护设计示意图 / 配电系统的防护 配电系统要求 地震台站配电系统应遵循附录的规定 低压交流配电用铠装电缆埋地铺设后引入地震台站其中铠装电缆的选取应符合下列 要求: )铠装电缆芯线的截面面积不小于 )铠装电缆埋于地中的最短长度大于 地震台站配电系统应在总配电处、分配电处、稳压电源或不间断电源()前端、地震观测 仪器前端分级进行防雷设计其设计示意图见附录 多级防护设计 有人值守的
11、地震台站应按照下列要求进行设计: )总配电处设计第一级交流电源防雷安装放电电流不小于 (/ )的电源防雷器 )分配电处设计第二级交流电源防雷安装放电电流不小于 (/ )的电源防雷器 )稳压电源或配电输入处设计第三级交流电源防雷安装放电电流不小于 (/ ) 的电源防雷插座 )地震观测仪器电源输入处设计第四级交流电源防雷安装放电电流不小于 (/ ) 的电源防雷插座 )第一、二级电源防雷器安装位置相距不少于 无人值守的地震台站按照不少于三级防雷要求进行设计: )观测房配电处设计第一级交流电源防雷安装放电电流不小于 (/ )的电源防 雷器 )稳压电源或配电输入处设计第二级交流电源防雷安装放电电流不小于
12、 (/ ) 的电源防雷插座 )地震观测仪器设备的电源输入处设计第三级交流电源防雷安装放电电流不小于 (/ )的电源防雷插座 配电其他要求 地震台站多栋楼房的分配电处宜增设第一级交流电源防雷安装放电电流不小于 (/ ) 的电源防雷器该电源防雷器宜选用开关型或开关、限压混合型防雷器 单独使用直流电源应视其工作电压要求安装适配的直流电源防雷器 电源防雷器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 的规定 电源防雷器应有明确的状态指示其残压应满足下述要求: )第一级的残压不高于 )第二级的残压不高于 )第三级、第四级的残压不高于设备额定工作电压的 倍 倍 电源防雷器连接导线应短直其长度不超过 截面面积不小于 宜采取减少寄生
13、参数的安装工艺地线应就近接到接地排 山洞口的电源防雷器就近接地山洞内各室的电源防雷插座不必单独引地线直接插到就近 的交流电源插座上利用交流电源线的保护线作地线 雷雨前地震台站宜人工或自动关闭仪器设备的交流电源 / 信号线路的防护 信号线路防护要求 信号线路的防护针对与有外部电气连接的地震观测仪器:测震设备、形变设备、电磁设备、 流体设备等在这些设备的信号线路上增设信号防雷器地震台站信号线路防护设计示意图见图 图地震台站信号线路防护设计示意图 处于多雷区、强雷区以及金属矿床区、湖沼低洼区、高耸突出山脊等特殊地理位置的地震台 站应在信号线路两侧都安装信号防雷器 / 地震观测仪器主机与传感器分别在不
14、同的建筑物内时地震观测仪器主机信号输入端应安装 信号防雷器 地震观测仪器主机在建筑物内而传感器在建筑物外时: )室外传感器进入观测房内与地震观测仪器主机的连接线应在地震观测仪器主机输入端安装信 号防雷器 )传感器内有单独的信号放大器应在该信号放大器信号输入端安装信号防雷器 地震观测仪器与数据采集器或数据采集器与通信设备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时地震观测仪器 到数据采集器的信号线、数据采集器到通信设备的信号线两侧都应安装信号防雷器 地震观测仪器主机与传感器、地震观测仪器与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与通信设备在同一座 建筑物内时信号防雷器对不同建筑物结构和信号线长度的应用条件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信号防雷器在不
15、同建筑物结构和信号线长度的应用条件 建筑物结构信号线长度 信号防雷器 信号线两侧安装信号线一侧安装不安装 钢筋混凝土结构 非钢筋混凝土结构 注: 为选项 为不选项 下列情况应安装信号防雷器: )地震观测仪器架空的连接线两端 ) 连接线在仪器的输入端 ) 或连接线 )无线通信的天线在室外其馈线侧 )距离山洞口不大于 的地震观测仪器连接线 )距离山洞口大于 的地震观测仪器其具有信号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 )井下地震观测仪器的室外连接线长度大于 连接线两侧 )不具备 (/ )以上过电流能力的传感器信号放大器的模拟量输入端 下列情况不必安装信号防雷器: )无线通信的天线在室内 )距离山洞口大于 的地震观测
16、仪器的连接线 信号防雷器要求 防雷性能应符合/ 的规定 技术指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串联直流电阻小于 )放电电流不小于 (/ ) )总谐波失真度小于 )输出最大误差小于 / )零输入时输出噪声(电压或电流下同)不高于地震观测仪器背景噪声 )信道间干扰不高于地震观测仪器背景噪声 )残压低于地震观测仪器信号输入输出端口或通信端口的耐过电压能力: )地震观测仪器端口有明确的耐压指标时其残压低于耐压指标的 )地震观测仪器端口无明确的耐压指标时其残压低于最大量程或最大输出电压的 倍 防护能力应具备下列要求: )线对线之间的横向保护 )线对地之间的纵向保护 )信号防雷器接口与地震观测仪器接口之间无缝连接
17、)地震观测仪器主机到其传感器之间连接线的保护 其他要求 信号防雷器的地线应就近接到接地排地线截面面积应不小于 并且应使用线耳连接 信号防雷器安装不应剪断地震观测仪器原连接线 井下地震观测仪器的室外部分其连接线应套入镀锌钢管后埋地 地震观测仪器测量间隔比较长且连接线在室外架空的雷雨前宜断开外接线路 屏蔽措施和布线的防护 屏蔽措施 地震台站采用建筑物屏蔽、观测房屏蔽、设备屏蔽、线缆屏蔽等措施参照 观测房仪器设备的金属外壳应与室内接地排可靠连接其连接线截面面积不小于 并应 使用线耳连接 仪器设备的测量线、传输线宜采用屏蔽电缆 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两端应接地当有要求单端接地时宜采用两层屏蔽或穿钢管敷设外层
18、 屏蔽或钢管两端均应接地 进出观测房的各种线缆宜套入金属管埋地铺设 观测房内的强电线(电源线等)应与弱电线(信号线与通信线等)分开铺设宜分别嵌入金 属线槽金属线槽应接地 仪器设备应集中放置在标准金属机柜内机柜要摆放在室内中央位置距外墙及建筑物立柱 不应小于 仪器设备多且集中的观测房宜设防静电地板 仪器设备观测房在多层的高楼内仪器设备观测房宜设在高楼的低楼层 布线防护 布线设计应遵循安全、可靠、适用和经济等原则并便于安装、操作、维护 线缆铺设时应避免机械、振动、化学、地下电流、水锈蚀、热影响、蜂蚁、鼠害等损伤 室外铺设的观测房之间的通信线路应采用光缆或光隔 观测房内长度超过 的通信线路宜采用光缆
19、或光隔 下列情况应套入金属管或聚氯乙烯管()或三型聚丙烯管()埋地(墙)或嵌入相 应的线槽铺设: )从配电箱到各插座的配电线 / )除有特殊要求的仪器连接线要架空布设外其余仪器在室外的连接线 )室外铺设的光缆 )山洞内的连接线 沿楼房外墙铺设长度超过 的连接线应做防强风、防腐蚀等保护措施 地震观测系统的信号线路铺设宜短直、整齐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埋地铺设的线缆埋地深度不小于 )在高寒地区线缆埋设于冻土层以下 )信号线与配电线分开铺设在室外平行距离不小于 在室内平行距离不小于 )室内的通信线路距离外墙不小于 )室内无屏蔽的强电线路和弱电线路距离主地线平行距离不小于 )线缆转弯铺设时弯角大于弯曲
20、半径大于线缆直径的倍 )观测房内的通信线路嵌入金属线槽铺设金属线槽接地 )观测房内通信线缆按照仪器设备分别分组绑扎固定绑扎间距均匀合理绑扎的线扣整齐、松 紧适宜绑扎线头隐藏不外露 )观测房内所有通信线缆在仪器设备信号输入端做好标记标识用软质不干胶标签标注 用油性笔书写 山洞内的连接线直接沿山洞内铺设应做防潮、防鼠害等保护措施 山洞内的信号线应与配电线分开铺设两者平行距离不小于 安装信号防雷器时其输入端线与输出端线不应环绕或交叉铺设 接地与等电位连接 接地 地震台站应根据所在地的土壤电阻率以及所选取的接地体类型和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进行 统一接地设计和实施 无人值守的地震台站接地宜采用法拉第笼结构
21、见附录 地震台站应以建筑物基础地为主采用共用接地方式即建筑物基础地、仪器设备地、电源 地(变压器地)等共用一个地网其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 不同建筑物之间的地网距离在 以内的应相互连接距离在 (含)以上的不必相互 连接信号线等线路的屏蔽层两端应与各自所在建筑物的地网连接 当地网接地电阻值未达到要求时采取外延增加接地网尺寸、将接地体深埋于低电阻率的土 壤中、使用降阻剂和接地模块、换土等方法使其达到要求 外延增加接地网尺寸应满足下列要求: )采用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或其他形式的接地体 )垂直接地体采用角钢、钢管或圆钢 )水平接地体采用扁钢或圆钢 )圆钢直径不小于 )扁钢或角钢的截面面积不小于 其厚度
22、不小于 )钢管的壁厚不小于 )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 )垂直接地体间距离及水平接地体间距离为 当受土壤结构与位置限制时可适当减小 )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采取热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面积 )新增接地体至少有两处与原地网连接 / 接地体之间连接应采用搭焊接方式其搭接长度对扁钢为其宽边的两倍对圆钢为其直径 的倍焊接面不应少于三个棱边所有焊接点均应进行防锈处理 不应使用工业盐作为降阻材料可用长效降阻剂 地网接地电阻值应是连续无降雨雪天后的工频测量值 等电位连接 地震台站的线缆屏蔽层和仪器设备应等电位连接参照 接地线应以最短距离与共用接地系统进行连接 观测房内应采用扁铜或镀锌扁钢铺设接地排 观测房内所有
23、仪器设备的金属外壳、正常不带电的大型金属件、机柜、机架、金属管、槽、 屏蔽线金属外层、电子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功能性接地、信号防雷器接地端等接地处 应就近使用截面面积不小于 的多股铜导线接到接地排并且应使用线耳连接 等电位的连接带应焊接牢固表面应无毛刺、明显伤痕、残余焊渣 山洞内的仪器设备可直接用其交流电源线的线接地外壳不必单独接地 山洞内的地震观测仪器其信号放大器信号输入端安装的信号防雷器可以不接地 钻孔金属套管的接地处理按仪器设备的规定如无规定可通过测量线的屏蔽层与地网连接 光缆连接的所有金属接头、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芯等应在入室处直接接地 雷电预警 拥有多种地震观测手段、年平均
24、雷暴日大于天且雷害事件多发的地震台站宜安装雷电预警 设备 雷电预警设备应安装在台站交流配电输入端控制地震观测仪器交流供电的连接方式见 图雷电预警设备连接示意图 雷电预警设备的传感器固定安装在观测房顶最高处可视张角应大于可视半径范围应大 于 雷电预警的灵敏度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通过运行试验调整确定并对试验及运行日志做好 存档 图雷电预警设备连接示意图 / 防雷装置的维护与管理 地震台站防雷装置的设计、安装、调试、检测报告等资料文件应及时存档、妥善保管其记录 格式见附录 防雷装置应确定专人负责管理、维护其他人员应了解防雷装置安装的位置、性能状况 每年雷雨季节前应全面检查电源防雷器、信号防雷器等防雷装
25、置运行情况检查发现问题的应 限期整改复查验收合格后资料归档并上报主管部门备案 接地装置应进行定期维护接地电阻每年应至少测量一次(雷雨季节前)并做好记录存档 接地电阻测量方法见附录 当发生雷击灾害造成损失时应及时检查处理并上报至上级主管部门备案材料归档 新增或更换防雷装置时应按防护目标依据本标准进行设计、实施和检测 / 附录 (规范性附录) 地震台站配电 配电系统 地震台站使用交流、工频 以下的低压配电系统 配电制式 地震台站低压配电系统和电气设备的接地组合选取应遵循 和 的规定所选制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 配电制式是三相五线制零线与线分开见图 ) 配电制式中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用单独的接地极接地
26、与电源在接地上无电气联系见 图 地震台站自设变压器宜采用制式低压直接配电宜采用制式 图 配电制式 图 配电制式 / 铠装电缆的埋设要求 交流电用铠装电缆埋地铺设后引入地震台站总配电室其铠装电缆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铠装电缆埋地深度大于 在农田里埋地深度大于 在高寒地区埋设于冻土层以下 )铠装电缆上下均匀铺设细砂层其厚度为 在细砂层上覆盖混凝土保护板等保护层 保护层宽度超出电缆两侧各 )铠装电缆穿过易受机械损伤(如重型车碾压)的地段套上管壁厚 以上的镀锌钢管 )铠装电缆金属层两端均应接地 配电处的设置要求 配电处的位置宜靠近用电负荷中心设置在灰尘少、腐蚀性介质少、干燥和震动轻微的地方 配电处
27、应设配电箱安装在房内距地面高 左右的墙上从外部引来的相线、零线与地线均 应先进入配电箱配电箱内设接零排与接地排位于山洞内的配电箱应安装在山洞入口处 配电箱内设总开关(空气开关)下设照明、动力、稳压电源、 输出、备用等多路开关 并做好标记各开关配电应符合下列要求: )开关的容量与规格视负载确定 )使用三相电的台站根据用电量做好三相平衡 )从稳压电源配电开关引出两个(一主一备) 电流的电源插座配接电源防雷插座后供给 交流稳压电源使用 )交流稳压电源输出给配电 输出为地震观测仪器设备供电 的输出端设置电源 防雷插座若干(数量视室内地震观测仪器多少而定)插座电流宜选用 以上 )地震观测仪器采用交流、直
28、流自动切换配电 各独立建筑物内的观测房应分别从地震台站总配电处铺设独立配电电缆并设独立的配电箱 具体要求如下: )观测房在同一座建筑物内但分多个房间时可只设一个配电箱 )山洞内(含观测房在山洞口)只设一个配电箱和一条配电电缆(如山洞深度超过 则铠 装电缆配电线应适当增加截面面积) )观测房内照明电路应单独设置由独立的开关控制山洞内房间各设一个照明开关所有照明 电路均从配电箱的照明开关处铺设配电线到各控制开关供照明使用 )观测房设空调电源插座插座电流 以上直接从配电箱的动力开关配电 )观测房内设两个备用的电源插座插座电流 从配电箱的备用开关配电电源插座安装 在距地面高 左右处 )观测房内不应混用
29、配电开关、配电线路、配电插座多余线路应拆除 电源插座使用“二三插座”配电线路应分三色具体选取及接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空调及动力配电线用截面面积 的铜导线 )仪器设备配电线用截面面积 的铜导线 )照明配电线用截面面积 的铜导线 )插座接线按照“左零右火”的原则 )火线配红色零线配黑色地线配交替的绿、黄色 观测房内的电源插座宜套上绝缘的保护插头 选用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应采取防止与正常电源并列运行的措施 / 附录 (规范性附录) 防雷装置布设示意图 地震台站低压配电布线防雷设计 地震台站供电以交流供电为主直流供电为辅有人值守台站低压配电布线防雷设计示意图 见图 无人值守台站低压配电布线防雷设计示意
30、图见图 外部交流电或地震台站总配电处到观测房的配电箱用五芯(三相五线: 、 、 三相零 线 线)或三芯(单相三线:火线零线 线)、截面面积 的铠装电缆埋地铺设 设置的配电箱与电源防雷器的配接见图 、图 的输出线可返回总配电箱接于输出专用开关后供电 重要地震观测仪器宜用直流电瓶供电用两组电瓶并配自动切换电源控制器 图 、图 中“重要地震观测仪器”脱离交流供电用电瓶供电则将“电源控制器” 的电源输入插头接到稳压电源输出端上将“电源控制器”的输出直流 电源接到“重要地震观 测仪器”接法见图 、图 中的“”处 图 中“重要地震观测仪器”脱离交流供电不用电瓶供电则将“重要地震观测仪器” 电源输入插头接到
31、“第四级电源防雷”的插座上接法见图 中的“”处 图 中“重要地震观测仪器”脱离交流供电不用电瓶供电则将“重要地震观测仪器” 电源输入插头接到“第三级交流电源防雷”的插座上接法见图 中的“”处 / 图 有人值守台站低压配电布线防雷设计示意图 / 图 无人值守台站低压配电布线防雷设计示意图 法拉第笼结构设计 法拉第笼结构设计示意图见图 观测房顶用直径不小于 的镀锌圆钢围成网格见图 中“房顶”所示的防护装置 观测房顶外圈四周间隔 垂直方向焊接出高 的一段圆钢 外圈的四个角用扁铜或镀锌扁钢将“房顶”所示的防护装置与地网相连接 在距离观测房外墙 以外的位置挖沟用 角钢做垂直接地体其长度 为 、间隔 埋入
32、地下接地体的上端距地面不小于 用扁铜或镀锌扁钢将垂直接地体连接成环形接地装置见图 中“地网”所示 焊接方法应采用搭焊接方式其搭接长度对扁钢为其宽边的两倍对圆钢为其直径的 倍焊接面不应少于三个棱边所有焊接点均应进行防锈处理 地网接地电阻大于 时采取外延增加接地网尺寸、将接地体深埋于低电阻率的土壤中、 使用降阻剂和接地模块、换土等方法使其达到要求 应在观测房内设接地排接地排与地网连接 / 图 法拉第笼结构设计示意图 / 附录 (规范性附录) 检查测试记录表 检查测试记录表在地震台站防雷设计实施竣工测试验收、年度巡检以及发生雷击事件时填写 并及时上报存档 检查测试记录表见表 表 检查测试记录表填表要
33、求 表 表 供记录地震台站防雷装置运行测试的结果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台站信息:台站名称、台站代码、联系电话、台站地址 )检测时间、温度、湿度:检测时间填写年、月、日温度、湿度填写检测当天实际温度、 湿度 )检测内容:按各个检测项目的主要工序及其要求填写 )检测意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和检测数据如防雷器材规格、连接方法、焊接质量、接地电 阻、防腐措施、标志、工艺等进行评价 )整改意见:对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及时通知台站整改 )隐蔽工程应有体现施工全过程的照片 / 表 地震台站防雷系统检查测试情况总表 台站名称 台站代码 联系电话 台站地址 序号检查测试内容检查测试结果检测人员 直击雷防
34、护 配电系统防护 信号线路防护 屏蔽措施和布线防护 接地与等电位连接 其他 检测结论: 检测人: (签字) 检测单位: (盖章) 年 月 日 / 表 地震台站直击雷防护检查测试记录表 台站名称 台站代码 联系电话 台站地址 检测时间: 年 月 日 温度: 湿度: 序号检测内容检测结果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质量情况 合格不合格 整改意见 接闪杆 材料规格 直径() 针长() 针数 接闪杆高() 引下线 敷设方式 材料规格 引下线数量 引下线长度() 引下线之间距离() 测试点标志 接地装置 装置形式(垂直、水平) 敷设方式 材料规格 接地电阻值() 其他 保护范围(用滚球法确定) 防腐措施 总体工艺
35、水平 备注: 检测员: (签字) 年 月 日 / 表 地震台站配电线路防护检查测试记录表 台站名称 台站代码 联系电话 台站地址 检测时间: 年 月 日 温度: 湿度: 序号检测内容 检测数据 第一级防雷器第二级防雷器第三级防雷器第四级防雷器 电源线缆敷设方式(埋地、架空) 电源防雷器型号 电源防雷器数量 安装位置 标称放电电流() 相线连接线长度()、截面() 线连接线长度()、截面() 防雷器地线长度()、截面() 总体工艺水平 质量情况 合格 不合格 整改意见 备注: 检测员: (签字) 年 月 日 / 表 地震台站信号线路防护检查测试记录表 台站名称 台站代码 联系电话 台站地址 检测
36、时间: 年 月 日 温度: 湿度: 序号检测内容 检测数据(按不同地震观测仪器列出) ( ) ( ) ( ) ( )天、馈线通信线 线缆敷设(埋地、架空) 信号防雷器型号 信号防雷器数量 接口形式 安装位置 标称放电电流() 接地线长度() 接地线截面() 总体工艺水平 质量情况 合格 不合格 整改意见 备注: 检测员: (签字) 年 月 日 / 表 地震台站屏蔽措施与布线防护检查测试记录表 台站名称 台站代码 联系电话 台站地址 检测时间: 年 月 日 温度: 湿度: 序号检测内容屏蔽方式材料及尺寸是否合格整改意见 机房、摆房、井房、磁房、山洞观测室 交直流供电系统 信号数据传输系统 天馈接
37、收系统 通信系统 序号检测内容(电力电缆) 电力电缆 电力电缆 利用建筑物自身屏蔽 外加屏蔽网格 利用建筑物自身屏蔽 外加屏蔽网格 壳体屏蔽 利用建筑物自身屏蔽 外加屏蔽网格 壳体屏蔽 利用建筑物自身屏蔽 外加屏蔽网格 壳体屏蔽 利用建筑物自身屏蔽 外加屏蔽网格 壳体屏蔽 与信号线缆接近状况间距是否合格 与信号线缆平行敷设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与信号线缆平行敷设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双方都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 备注: 检测员: (签字) 年 月 日 / 表 地震台站接地与等电位连接检查测试记录表 台站名称 台站代码 联系电话 台站地址
38、 检测时间: 年 月 日 温度: 湿度: 序号检测内容检测结果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质量情况 合格不合格 整改意见 垂直接地体 材料 数量 规格 长度() 间距() 水平接地体 材料 规格 总长度() 埋设深度() 连接方式 防腐措施 测试点标志 接地电阻值() 接地排材料、截面、敷设和连接方法 线与接地排连接方法、防腐措施 接地线与金属管道等接地体连接方法、防腐 措施 仪器设备接地线的材料、截面、连接方法 总体工艺水平 备注: 检测员: (签字) 年 月 日 / 附录 (资料性附录) 接地电阻测量 接地电阻测量宜采用智能数字式接地电阻测试仪 智能数字式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接地电阻示意图如图 所示测
39、量步骤如下: )将接地钉和打入地下与待测接地端成一行直线 和按接地电阻测试仪规定 )将接地钉的连接导线一端接好其另一端与接地电阻测试仪的端连接 )将接地钉的连接导线一端接好其另一端与接地电阻测试仪的端连接 )将待测接地端的连接导线一端接好其另一端与接地电阻测试仪的端连接 )依据接地电阻测试仪说明书进行接地电阻测量 )每次接地电阻测量时应采取三次读数取平均值 图 智能数字式接地电阻测试仪测量接地电阻示意图 接地电阻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与供电网有导电性连通的接地装置测量前与配电网断开 )测量的连接线避免与邻近的架空供电线平行 )测量电极避免靠近地下金属管道 )对于单一垂直接地体或占地面积较小的
40、地网 接地钉与待测接地端之间距离取为 接地钉与待测接地端之间的距离取为 )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地网 接地钉与待测接地端之间的距离取为接地网对角线的倍 倍 接地钉与待测接地端之间的距离取为接地钉与被测接地体之间距离的左右 / 参考文献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一部分:常规 测量 / 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术语 / 地震台站代码 /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地震台站综合防雷: / /中国地震局著. 北京:地震出版社 地 中 地震台防雷技术规范 中国版本图书馆数据核字()第号 地震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 地震台站综合防雷(/ ) 中国地震局 责任编辑:王伟 责任校对:凌樱 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号 邮编: 发行部: 传真: 门市部: 传真: 总编室: 传真: 专业图书事业部: : / / : 经销:全国各地新华书店 印刷:北京地大彩印有限公司 版(印)次: 年月第一版 年月第一次印刷 开本: / 字数: 千字 印张: 印数: 书号: / () 定价: 元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图书出现印装问题本社负责调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