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5308 T 57—2020 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管护规范.pdf

    • 资源ID:1497806       资源大小:3.35M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5308 T 57—2020 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管护规范.pdf

    1、ICS 65.020.20 B 05 DB5308 普洱市 地 方 标 准 DB5308/T 57 2020 栽培型古茶树 及古茶园管护 规范 2020-01-10 发布 2020-02-10 实施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5308/T 57 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普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协作单位: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普洱茶研究院、镇沅迎春茶叶有限公司、镇沅 田坝乡老海塘茶叶专业合作社、普洱皇家贡技茶业有限公司、普洱茶协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陶仕科、罗亚昆、

    2、赵远艳、苏红飞、胡艳萍、罗朝光、王兴华、丁建平 、张 军、蒋勋、冯彦波、黎美龄、刘伦、张文杰、何云春、方开明、李兴昌。 DB5308/T 572020 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管护 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的环境要求、管护技术、茶园生态恢复、采摘与留养、病虫草 害防治、保护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普洱市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的管理和保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

    3、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19630 有机产品 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 NY 525 有机肥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栽培型古茶树 树龄达到一百年或一百年以上的栽培型茶树。 3.2 古茶园 以栽培型古茶树为主体的茶园。 3.3 管护 对古茶树及古茶园实施的田间管理和树体养护措施。 3.4 回缩剪 剪除树冠上多年生的徒长枝或过长的下垂状“藤条枝”,保留基部一段枝干的修剪方法。 3.5 桥接 DB5308/T 572020 用枝条或树干作为接穗,以搭桥方式连接伤口两端健壮部位的嫁接方法。 3.6 老

    4、枝封蜡 嫁接 用茶树 1 y 2 y生枝条 ,去除分 枝 、 叶 片 后剪成长 8 cm 12 cm的枝段做接穗 再用石蜡溶液 进行封 蜡处理 ,接穗与砧木接合后,用薄膜 封严接口 、 不封 扎接穗上半部分 (露芽) 的嫁接方法 。 3.7 土基 用质地较粘 重、纯净的底层土壤,混合少量的稻草或松叶,经过潮水、搅拌、踩踏等工序制成泥坯, 用模具拓制成中部稍凹陷的长方体形状,经过晒干处理形成的土坨。 3.8 马蹄茶 幼嫩芽叶连 接枝干的部位即鳞片着生的位置,掰撕下来时,横切面呈马蹄状,俗称“马蹄”, 带马 蹄的芽叶称为马蹄茶。 4 环境要求 4.1 土壤 土壤pH 值 4.5 6.5; 土层深厚

    5、 , 8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 150 mg/kg;土壤有效磷含量 20 mg/kg; 土壤速效钾含量1 50 mg/kg; 土壤有机质含量 20 g/kg;其它养分及矿物质含量应符合 GB 15618的 规定 。 4.2 水质 灌溉水质应符合 GB 5084的规定 ;输液水质应符合 GB 5749的规定。 4.3 覆荫树 配植于古茶树及古茶园四周、道路两旁、园地空隙处,树种宜选择乔木型树木。古茶树及古 茶园 覆 荫树的郁闭度以 0.3 0.4为宜 。 5 管护技术 5.1 耕作与除草 5.1.1 集中连片栽培型 古 茶园, 宜 全园浅耕或深耕;不便 耕作的 可 免耕 。耕作结合除草进行,

    6、每年 2 次 3次浅耕 除 草 , 1次 深耕 除 草 。 5.1.2 坡度 20 陡坡地 ,应 采用 “ 养草 +免耕 ”耕作 方式 。 坡度 20 缓坡地、 平地 或 台地 ,应 采用 “除草 +耕锄 +覆盖” 耕作方式。 5.1.3 每年 2月 4月 ,结合整碎土垡或覆盖, 浅耕 5 cm 8 cm; 5月 9月 ,夏季追肥前, 浅耕 除 草 1次 2次 ,浅 耕 8 cm 10 cm; 10月 12月 ,结合冬季施基肥,翻耕 20 cm 30 cm, 翻埋地表杂草, 土块晒垡 。 DB 5308/T 57 2020 3 5.2 施肥 5.2.1 基本要求 5.2.1.1 结合耕作进行

    7、,即夏季浅耕配施追肥,冬季深耕配施基肥。若增加追肥次数,宜在春茶末期 或夏茶末期施入。 5.2.1.2 追肥应使用符 合 null GB/T 9630null规定的茶园专用有机肥。用肥量为null 4500kg/hm2.次 6000kg/hm2. 次。 5.2.1.3 基肥宜使用自制的混合 有机肥, 其养分和重金属含量应符合 NY 525的规定 , 每次用肥量为 30000kg/hm2 60000kg/hm2, 制 作方法 参 见附录 A。 5.2.1.4 零星 古 茶树 , 追肥和基肥 均增加 1倍 2倍的用肥量 。 5.2.2 追肥 5.2.2.1 免耕 古 茶园,挖穴追肥。在树冠边缘 滴

    8、水位置 开 挖 2个 3个 穴,穴深 15 cm 20 cm,每穴 用肥 量为 1.0 kg 1.5 kg,施入后盖土复原。 5.2.2.2 耕 作 古 茶园,开沟追肥。在树冠边缘 滴水位置 开 挖 2条 3条 弧形沟,沟 长 50 cm 70 cm、 宽 20 cm 25 cm、深 15 cm 20 cm,每 沟 撒施追肥 1.0 kg 1.5 kg, 施 入 后盖土复原。 5.2.3 基肥 5.2.3.1 免耕 古 茶园,挖坑施基肥。在树冠边缘 滴水位置 开 挖 2个 3个 坑,坑 长 50 cm 60cm、宽 20 cm25 cm、深 25 cm 30 cm,每 坑 散 施 基 肥 10

    9、 kg 15 kg, 施入后盖土复原。前后两次 的施 肥位 置不 宜 重叠。 5.2.3.2 耕 作 古 茶园,翻耕施基肥。 在 深耕前把混合 有机肥 按 每 株 茶树 20 kg 40 kg的 用 量 , 均匀 地 撒施在茶园 地面 上 , 深耕时连同地表 杂草 、枯叶等合并 翻埋 入底 。 5.3 覆盖 5.3.1 免耕 古 茶园,将 修剪或采集的杂草 覆盖于施肥穴、沟、坑等裸露地面。 5.3.2 耕 作 古 茶园,冬 耕施肥结束后 , 用无籽杂草 、作物 秸秆 、 枯枝落叶 、锯末、种壳 等进行 地面覆 盖 , 厚度 10 cm 15 cm。 5.3.3 零星 古 茶树,覆 盖 树冠投影

    10、地面 。 5.4 灌溉 5.4.1 水源有保障的 古 茶园, 宜 修建滴灌设备,每株茶树在根系边缘安装 1个 2个 滴头 ,旱季或 视 土壤墒情进行滴灌 , 保持土壤 相对 湿度 应 70 %。 5.4.2 水源无保障的 古 茶园, 在雨水聚集地修建蓄水池或水窖,供茶园用水。 5.4.3 干旱发生较重 时 , 可 采 用移动式滴灌 、 袋装水埋土渗灌 、 树体输液等应急灌溉或补水措施 。具 体操作方法如下: a) 移动式滴灌 : 在 古 茶 园 上方安装可移动水塔或水缸盛水, 连接阀门 、 软管 、 滴头进行滴灌 , 每 株 布设 1个 2个 滴头 在树冠边缘 滴水 位置,滴速 50滴 /mi

    11、n 60滴 /min。 DB5308/T 572020 b) 袋装水埋土渗灌 :用较厚实的塑料袋装上清 水 10 kg 15 kg,扎紧袋口,在 树冠 边缘 滴水 位 置 挖土坑将水袋掩埋,袋口朝上、外露,底部开 出 0.5 mm 0.6 mm 、 2 个 3个 渗水小孔 进 行 渗灌 , 灌完续水 。 每株 布设 1袋 3袋。 c) 树体输液 : 在 古茶 树干上钻出向内倾斜 30、 4 mm 6 mm、 深度 3 cm 4 cm 的小孔 , 把输 液针头埋入小孔 , 封堵孔口 , 针头连接输液管和盛水装置 , 利用高位差的压力输水 , 每株布设 1套 2套。 5.5 修剪 5.5.1 古茶

    12、树 树冠常年 应 保持自然开心 或伞形状态 , 并 距离地面 1.5 m。 每年 12月 宜 进行 1次综合 性修剪 。 5.5.2 根据树冠状况采用 抹除剪 、疏剪、回缩 剪、疗 伤剪(锯)。 5.5.2.1 抹除剪:抹除或剪除根颈部及 1.5 m的主干部位生长的不定芽(枝); 5.5.2.2 疏剪:剪除树冠内部过密枝、细弱枝、重叠交叉枝等; 5.5.2.3 回缩剪:剪短树冠顶部多年生的徒长枝,回缩过长的“藤条枝”等; 5.5.2.4 疗伤剪(锯):剪除或锯掉病虫枝、受伤枝、枯枝、植物寄生枝等,保留健壮枝,剪(锯) 口与母枝干面平齐,大的锯口用塑料薄膜包扎或者封蜡。 5.5.3 修剪古 茶树

    13、时, 应 同步 对 园地覆荫树 进 修枝 或 清理 ,控制 郁闭度在 0.3 0.4。 5.6 封园 5.6.1 修剪结束后 , 应 对 古 茶树和 园地 覆荫树喷施 1次 2次 0.5Be 1.0Be 的石硫合剂 (熬制 方法参见附录 B) , 或 喷施 4:8:1000的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 喷药 重点 为 叶背和树干 阴 蔽处 。 5.6.2 膏药病等树 皮病 害严重 古 茶园 , 应 对 古 茶树及 园地 覆荫树 的 主干 1.5 m 2.5 m进行刷白 ,刷白 之前清除树干上的粗皮、苔藓、地衣等。 刷白药液配方 可采用 :一是 硫磺粉 、 石灰粉 、 草木灰 、 清水 按 1:2:3

    14、:( 8 10) 的 比例混合后的 混合剂; 二是 使 用 1.5Be 2.0Be 的石硫合剂 。 5.7 培土 5.7.1 树根裸露的 古 茶树 , 用 同类型土壤培土 至 根 颈 部位 。 5.7.2 根系 严重 裸露或 位于地 埂边缘、 陡坡的古 茶树 , 应采 用石块、 土基 或 竹木等混合原土泥浆垒砌 成 挡土墙或篱笆 ,内 填 同 质土壤 , 使 土层厚度 80cm。 5.8 嫁接 5.8.1 应 提质改良的 古茶树 ,宜 在 树 干的 四 、五 级分枝上 进行老枝封蜡 嫁接 ,接上优质品种 。 5.8.2 主干皮层严重受损或仅部分皮层存活的古 茶树 , 可 采用桥接办 法 进行

    15、挽救 。 6 茶园生态 修复 6.1 植被恢复 古茶树及古茶园周边植被遭破坏的区域,应蓄养天然林,或营造水源林、防风林、经济林等,恢复 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 DB 5308/T 57 2020 5 6.2 园地清理 6.2.1 不定时清理对 古 茶树生长或茶叶品质有影响的 竹子、桉树 、核桃树、藤本植物等 。 6.2.2 移出间作过密的 幼年茶树,古 茶树空穴处可选 1株 2株进行留养 。 保持 古 茶树密度 900株 /hm2 1500株/ hm2为宜 。 6.2.3 及时清除枯死树木 、 宿根树桩和 倒伏 树木等, 减少白蚁等害虫 栖息场所 。 6.3 留养与 配 种 覆 荫树 6.3.

    16、1 应 在 古茶树及 古 茶园四周、道路两旁、园地空隙处留养或 配种乔木 型 覆 荫树。 提倡留养本 土 树 种 , 分布不 均匀的,再行 种 植 。 6.3.2 主要 根据乔木 类型 植物的 环境 适应性, 选择 经济 价值较高 、深根性 的 用材 树 、果树、花卉、药 材及野菜等 树种 作为 古茶园 覆荫树, 常用 树种如下 : a) 用材 树 : 滇青冈 、 白 木荷、侧柏、滇朴、香樟、沙松、清香木、 毛 叶 桂花 、海南黄花梨 等 ; b) 果树 : 酸枣、 板栗 、澳洲坚果 、芒果、 青 柚 、 桗栘 、 山楂 、山桃、梨 、 树菠萝 、三桠果 等 ; c) 花卉 : 樱桃、 大叶

    17、紫薇、缅桂 、四季桂、山扁豆、羊蹄甲、火炬树 、凤凰木、 箫豆、 木棉等; d) 药材及野菜 : 八角 、 沉香 、 桂皮 、厚朴、杜仲、银杏、灯台、香椿、刺苞 菜 、树头菜 等。 6.3.3 覆荫树可采 用“ 常绿树与落叶树搭配,高大树与中等树搭配, ( 4 5) 个树种均匀分散布置 ” 的种植模式 , 留养与 配 种 密度 标准 为 90株 /hm2 120 株 /hm2。 6.4 套种与 间作 6.4.1 零星 古茶树周围 不 宜 套 种 粮食 作物 ,套种有 其他经济作物 或林木的 , 其 投入品应符合 GB/T 19630.1 的 规定。 6.4.2 古茶园 空 隙 地 中间作绿肥或

    18、 豆科 作物的, 应施用与 古茶园 相同的投入品。 6.5 土壤改良 6.5.1 土壤表层冲刷严重 、 沙化程度高的 古 茶 园, 可 掺入粘性土和腐殖土 。 6.5.2 土壤肥力低 的 古 茶园, 应 采取 重施混合有机 肥、种植豆科绿肥、物料覆盖、养殖蚯蚓、加培腐 殖土等措施改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20 g/kg。 6.5.3 pH 值低于 4.5 的土壤 , 应用草木灰、熟石灰混合有机 肥 逐年 改良 ,亦可用白云石粉 300 kg/hm2 750 kg/hm2在耕作前撒施, 调节 pH 值 到 5.0 5.5为宜 。 6.6 排灌 系统 应修缮和健全 古茶园排灌沟渠,并 不定时挖沟清淤,

    19、保持沟沟相通。生活污水,不应入园。 6.7 道路系统 进出古茶园的主干道、支道、步道等应采用石块铺砌路面,或沙石铺路 , 做到道道相连。 7 采摘与留养 DB5308/T 572020 7.1 春茶留鱼叶采 , 夏茶留养不采 , 秋茶留真叶采 。 7.2 采摘时应按照鲜叶的分级要求进行,不采混级茶。鲜叶 分级指标 见表 1。 表 1 茶鲜叶分级指标 级别指标 特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正常芽叶比例 单芽 100 % 一芽一叶 100 % 一芽一叶 至 一芽二叶初展 95 % 一芽二叶 至 一芽三叶占 45 % 55 % 一芽三叶 至 一芽四叶占 30 % 单片对夹叶比例 无 叉口 芽 无单

    20、片 、 对夹叶 同等 嫩度 单片 、 对夹叶占 5% 同等嫩度单片 、 对 夹叶占 39% 49% 同等嫩度单片 、 对夹叶占 60% 梗长 10 mm 10 mm 10 mm 10 mm 15 mm 不合格叶 、 梗 无 无 无 6 % 10 % 7.3 应采用提手采茶法 , 不 应 捋采、掐采、揪采 ,不得 掰采马蹄茶 、 修摘老叶 片 。 7.4 芽叶达到 产品 定位需要的 标准 时,及时采摘,每轮芽叶宜 分 2次 3次采完 。 7.5 不宜采摘带雨水或露水的芽叶 。 7.6 高大古茶树 应 搭架或扶梯采茶 。 7.7 盛花期后 , 宜 及时 摘掉幼嫩果实。 7.8 盛装、 存放和运输茶

    21、鲜叶的器具 , 应 通 风透气 、 清洁卫生 。 8 病虫草害防治 8.1 不得施用人工合成 的 化学农药、 农药助剂 和生长调节剂。 8.2 古茶树多罹生有 膏药病 等,防治方法 见 5.6。 8.3 对于钻蛀性害虫 , 可 采用钢丝等 先 疏通虫道 ,再 注入石硫合剂原液 , 封堵蛀口 , 熏杀幼虫 。 8.4 春季末期和夏茶留养期 ,将正遭 受 病虫严重为害 的芽叶采尽 ,带 出园外销毁 。 8.5 于雨水集中期 , 人工抹 除 或刮除茶树枝干上的苔藓 、 地衣 、 粗皮等 。 8.6 以人工或机械方法 除去古茶园杂草,不得采 用 化学除草方法 。 8.7 古茶园可散养鸡 、鸭、 鹅 、

    22、 兔 、羊、黄牛、香猪、毛驴等 家禽 、 家畜 , 取食除草 。 8.8 其它病虫害的 防治方法 参 照 GB/T 19630执行。 DB 5308/T 57 2020 7 附 录 A (资料 性附录) 混合有机肥制作方法 A.1 主料 在畜禽圈舍 或 厕所的下方 , 修造一个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混凝土结构的积肥坑或发酵池 ,收集容纳 圈养畜禽 或人 产出的所有粪尿及 垫圈材料 ,作为混合有机 肥的主料。 A.2 辅料 A.2.1 选择当地容易采集或收集 到 的 ( 3 4) 种 含氮材料 作为混合 有机 肥的辅料 。常 用 的含氮材料有: 绿肥 、 嫩草 、 作物秸秆或残渣 、种皮、种壳、 动

    23、物下脚料 、 泥炭肥 、 草煤土 、塘泥 、 腐殖质 、菌包等 。 A.2.2 较长或较大的植物性辅料应当切细或粉碎,湿性泥炭类辅料应当晒干、粉碎处理。 A.3 配料 采购或制备适量的生物菌种、石灰、草木灰、磷矿粉或钙镁磷、油枯等作为 混合有机肥的 配料。 A.4 制作方法 A.4.1 配方 及比例: 质量比例为 生物菌种:石灰:磷矿粉:油枯:主料:辅料 =2: 30: 100: 300: 10 00: 2000;上述物料 发酵完成后另外加入 的 草木灰 比例 为 10:3。 A.4.2 方法: 将 所用材料投入到积肥坑 或发酵池中,翻拌混合均匀,做成堆,盖上塑料薄膜让其进行 渥堆发酵,每隔

    24、30 d 40 d翻拌一次 ,经过120 d 150 d后,于晴天起堆,薄摊 10 cm20 cm于晒场, 经风干日晒至六成干(含水率 40%)时 ,解块、粉碎并 混入 30%的 草木灰即可 。 A.5 成品 A.5.1 产品 宜 定额包装 为 25 kg/袋 40 kg/袋 。 A.5.2 每个配方制作出的混合农家肥,都需 进行抽样检测,其养分和重金属含量应符合 NY 525的规定。 DB5308/T 572020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石硫合剂熬制及浓度换算方法 B.1 石硫合剂 B.1.1 石硫合剂 是用石灰、硫磺和水熬制而成的一种具有强烈臭鸡蛋味的褐色或琥珀色液体,有效成 分是多

    25、硫化钙( CaSx)。 B.1.2 配制比例 : 生石灰 、 硫磺粉、清水 的比例为 1:2:10。 B.2 熬制方法 B.2.1 先将生石灰放 在反应锅中用少量水调成糊状,慢慢地加入硫磺粉,充分混匀,最后加足水量 ; 用搅拌棒插入反应锅中, 标记水面高度,加热熬煮,边煮边搅拌,并随时用开水补足蒸发的 水量; 加热、 搅拌、加开水 直到反应结束 。 B.2.2 反应过程 应保持药液沸腾,熬煮 60 min 90 min,当药液呈 现 深红棕色 时 停止加热,待冷却后 用湿纱布滤去残渣,所得滤液即为石硫合剂原液,或称母液。 B.3 浓度表示 石硫合剂的 质量指标是多硫化钙的含量,原液比重与多硫化

    26、钙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石硫合剂 的质量通常以波美比重度 (Be )简称波美度表示 。 自制的一般可达 20Be 30Be, 商品石硫合剂 在 32Be以上 。 B.4 浓度换 算 先 计算 出 原液波美度 后 , 即可 计算 出 兑 水重量和 兑水 容积 。 原液波美度的计 算公式 见式 B.1: GBe 145145o . (B.1) 式中: Be 原液波美度; 145 单位换算产生的系数; G 原液重量,单位为 千克 每升( kg/L) 。 兑水重量的 计算公式见式 B.2: 1 YBX eog . (B.2) 式中: Xg 兑水重量 , 单位为千克( kg) ; DB 5308/T

    27、57 2020 9 Be 原液波美度; Y 喷药浓度 ; 1 单位换算产生的系数; 兑水 容积 的计算公式见式 B.3: GXX g 1 . (B.3) 式中: X1 兑 水容积 ,单位为升( L) ; Xg 兑 水重量 ,单位为千克( kg); G 原液重量,单位为 千克每升( kg/L) 。 示例:某茶场第 N 锅制得 石硫 合剂 1.0L 原液重 量为 1.160 kg,计划 喷药浓度是 0.8Be,则 兑水 重量和 兑水 容积 各 是多少? 20160.1 145145145145 GB eo )(2418.0201 kgYBX eog )(84.27160.1241 LGxx g 故 1 kg原液兑水 24 kg或 1 L原液兑水27.84 L所得药剂浓度均是 0.8Be 。 B.5 注意事项 B.5.1 硫磺粉细度与原液质量关系密切,越细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细度 要求 60目以下。 B.5.2 石硫合剂对茶叶品质影响较大,采茶期间不能施用,只能在停采期施用 。 B.5.3 石硫合剂对金属器具有较强的 腐蚀性,使用过的器具应及 时清洗干净。 _


    注意事项

    本文(DB5308 T 57—2020 栽培型古茶树及古茶园管护规范.pdf)为本站会员(livefirmly31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