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4403/T 47 2020 DB4403/T 47 2020 ICS 03.220 R 80 DB4403 深圳市 地方标准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指南 General Rules for Double Prevention Mechanism in Bus Operating Enterprises 2020-04-07 发布 2020-05-01 实施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403/T 47 2020 I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原则和要求 . 1 5 机构和职责 . 2 6 程序 . 2
2、 7 制度化管理 . 3 8 教育培训 . 4 9 风险 点 识别 . 5 10 危险源辨识 . 5 11 风险评价 . 6 12 风险分级管控 . 7 13 隐患排查治理 . 8 14 持续改进 . 9 15 体系融合 . 10 附录 A(资料性附录)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法( LEC) . 11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风险清单示例 . 14 参考文献 . 15 DB4403/T 47 2020 II 前 言 本 标准 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 标准 由 深圳市交通 运输 局 提出并 归口。 本 标准 起草单位: 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品牌建设促进中心、
3、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 本 标准 主要起草人: 高波、杨志花、李冠标、孙莹莹、焦志敏、贾艳丽、吕飞、周鹏 、杨寓涵 、 谭 韵、赵云龙、吴萍、王丽丽、颜方沁、李霄霞。 DB4403/T 47 2020 1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指南 1 范围 本 标准 规定了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立 的 原则和要求、机构和职责、程序、制度化管理、 教育培训、风险点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持续改进、体系融合 要素的核心要求。 本 标准 适用于深圳市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以及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的咨询、服务、评审、管理和规划等。 2 规
4、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 文件 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 。 凡是 未 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 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T 23694 风险管理 术语 GB/T 27921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 GB/T 28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 GB/T 33000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DB4403/T 5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
5、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DB4403/T 5 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原则和 要求 4.1 原则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开展双重预防机 制建设工作,应突出以公交车驾驶员、公交车、线路环境、公交 场站为重点的工作机制,保证全员参与,全面辨识危险源,客观分析、评价风险,采取一切合理可行措 施消除或控制风险,强化隐患排查、治理、验收闭环管理,防止生产安全事故,持续提升安全绩效。 4.2 要求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应满足 实现以下 要求 : 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 制定每一条公交线路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方案 ; DB4403/T 47 2020 2
6、 建立 覆盖场站、线路途经环境、作业活动等的 风险清单 ; 设置 较 大 以上 风险公告栏 ; 制作岗位风险告知卡 ; 绘制风险四色分 布图 ; 绘制作业风险比较图 ;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帐 ; 制定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方案 。 5 机构 和 职责 5.1 机构 5.1.1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明确牵头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工作机构,及 机构和相关成员 的 工作职 责。 5.1.2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可聘请专业技术机构或专家协助指导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5.1.3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的基层车队是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实施的主体。 5.2 职责 5.2.1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主要负责
7、人 全面负责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 , 应组织建立健全 相关制度 并履 行相应的 职责 和义务。 5.2.2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各级管理人员 应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相关要求,负责职责范围内的 双重预 防机制建设 和 运行 工作 。 5.2.3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的驾驶员等一线从业人员应参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工作。 6 程序 双重预防机制 建设 工作程序主要包括机构 和职责确定 , 教育培训 , 资料收集,风险点识别 ,危险源 辨识、 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措施制定,风险 管控 层级确定,风险 清单 编制, 风险 公告 , 风险 分级管控运行, 隐患排查治理, 双重预防机制运行, 持续改进
8、。双重预防机制 建设 工作程序 如 图 1 所示: DB4403/T 47 2020 3 图 1 双重预防机制 建设 工作程序 7 制度 化管理 7.1 规章制度 7.1.1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 风险分级管控 工作 的程序、 内容 和 方法 ,明 确风险点识别、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措施制定、风险管控层级确定、风险清单 编制、风险公告、运行考核的工作要求 。 7.1.2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应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程序 、内容和 方法,明 确 隐患 排查范围、排查内容、排查频次 、隐患 治理 、隐患治理 验收 、隐患台帐建立、隐
9、患信息通报的工 作 要求。 7.1.3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应 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纳入安全生产 责任制,明确 各级管理人员 和岗位人员 的 责任范围和责任内容 ,并定期对其履职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7.2 文档管理 7.2.1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应 建立 完整的双重预防机制文档记录,便于自身管理和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 DB4403/T 47 2020 4 理职责的部门调查取阅, 文档记录 包括但不限于 : 公交线路基础信息(车辆信息、驾驶员信息、线路走向、途经站台、途经路段、线路服务时间、 线路发车间隔等) ; 危险源 辨识 台帐; 风险 分析、 评价记录; 风险清单; 隐患排查治理台帐; 重大隐
10、患治理方案 ; 驾驶员、修理工等岗位风险告知卡; 较大以上风险公告栏; 风险四色分布图; 作业风险比较图 。 7.2.2 较大以上风险 的辨识、 分析、评价及实施管控的 记录应单独建档。 7.2.3 重大隐患的排查、报告、治理 、验收 记录应单独建档。 7.3 评估 和 修订 7.3.1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 至少每年 进行 一次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更新识别, 评估 本企业规章 制度和作业规程 的适宜性、有效性和 执行 情况 ,并 根据 风险 评估结果、风险 分级 管控情况、隐患排查治 理情况、事故 事件 情况及时修订 规章制度和 操作规程 。 7.3.2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宜每月进行一次公
11、交线路的风险评估,根据季节天气特点、道路环境变化、 配车、配员变化、服务时间、发车间隔、客流变化等因素,及时修订公交线路的风险分级管控方案。 8 教育培训 8.1 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 8.1.1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本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 应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知识与能力。 8.1.2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应定期对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使其具备正确履行岗位风险管控和隐 患排查治理职责的知识与能力。 8.1.3 法律法规要求考核其安全生产知识与能力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经考核合格后上岗。 8.2 从业人员 8.2.1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应通过专
12、题培训、 技能提升培训 等方式 开展 从业人员 安全 教育培训, 保证从 业人员 熟悉有关法规、标准和制度的要求,掌握本岗位危险源辨识、风险 分析、风险评价、风险 管控 、 隐患排查治理 、应急处置 的 知识和技能。 8.2.2 从事特种作业和特种设备作业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相 应的资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并定期接受复审。 8.2.3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 在新技术 、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投入生产使用前,对相关从业人员进 行 有针对性 教育培训 , 确保其具备相应的风险管控 、 隐患排查治理 及 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 能力 。 8.2.4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基层单位
13、在 修订公交线路风险分级管控方案后,应通过班前会、公告栏等方 式及时将修订内容向驾驶员进行告知培训,确保其知悉风险变化后的规范操作要求。 8.3 外 单位 人员 DB4403/T 47 2020 5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应对进入 本 企业 管辖区域 从事服务 作业、 检查、参观、学习 的 外 单位 人员进行 有 针对性的 风险宣贯,并保存记录。 培训和宣贯内容 主要包括 进入区域相关的 安全规定、作业安全要求 、 作业或活动可能接触到的风险、应急知识等。 9 风险点识别 9.1 风险点确定 9.1.1 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9.1.2 公共汽
14、车运营企业作业场所的风险点划分可按照办公场所、公寓、食堂、仓储区域、维修车间、 充电站等分区,其中: 场站办公楼、公寓、食堂、维修车间、喷漆车间、充电区、车辆停放区、原料堆场、仓库、废 弃物处理区、配电房、发电机房、充电站等宜划分独立风险点 ; 规模较大、工艺复杂的车间可按照所包含的作业区间、设备设施、装置等进行细 分 ; 作业活动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 电气焊作业、喷漆作业、打磨作业、起重作业、电工作业、高处作业等风险级别相对较高、可 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进行重点管控。 9.1.3 公交线路的风险点的划分宜按照途经的路口、斑马线、站台
15、、高架桥、临海临河临崖路段、普 通道路、快速道路、辅道等进行细分。风险点分类宜包括: 拉链式通行路口 ; 圆饼红灯右转路口 ; 事故黑点 ; 违章多发点 ; 人车混行或非机动车经常出没路段 ; 无交通信号灯路口 ; 大客流点 ; 场站进出口 。 9.1.4 运营车辆的风险点的划分宜按照驾驶室、乘坐区域、上下车区域、仪表盘、发动机舱、电池舱、 车载 安全 应急装置 等进行划分。 9.2 风险点排查 9.2.1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应按照风险点位划分原则,在管辖的生产活动区域、运营车辆和运行道路上 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排查,形成风险点统计表。 9.2.2 风险点统计表应包含区域位置、风险类型、可能
16、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基本信息。 9.2.3 风险点排查应按作业活动过程中涉及的场所、设施、装置、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法的结 合的 方式进行。 10 危险源辨识 10.1 辨识方法 10.1.1 对于作业活动,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进行辨识。 10.1.2 对于场所环境、设备设施和营运车辆的危险源辨识,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 SCL)进行辨识。 10.1.3 以上两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或联合运用,有能力的单位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不限于以上推荐的 DB4403/T 47 2020 6 方法。 10.2 辨识范围 10.2.1 危险源辨识应从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作业活动、物料材料、设
17、备设施、人员行为 和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辨识。 10.2.2 生 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应包括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事故及 潜在的危害因素和影响,以往活动遗留问题等。 10.2.3 危险源辨识应充分考虑“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以 及“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七种类型。 10.2.4 危险源辨识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项目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作业活动 ; 原辅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
18、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装置等;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 营运车辆的交通、客伤、消防、治安、防疫等。 10.3 辨识实施 10.3.1 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 识工作。 10.3.2 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 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应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 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 10.3.3 作业活动划分时应以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 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10.
19、3.4 作业活动的划分既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目的或性质上相对 独立。 10.3.5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 SCL)对通过工作危害分析法不能覆盖的环境场所、设备设施、人员管理、 物料材料等进行危险源辨识。 10.4 危害因素及事故分类 10.4.1 危害因素的分类可参考 GB/T 13861 的 相关要求,主要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 管 理因素四大类。 10.4.2 事故分类可参考 GB 6441 的相 关要求,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 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
20、11 风险评价 11.1 风险评价方法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应采用“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 LEC)”进行风险评价,通过事故发生的可能 DB4403/T 47 2020 7 性( L)、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 E)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 C)三者的乘积定性判 断风险危害程度( D),并将风险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个级别,其中重大风 险为企业的不可接受风险,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法( LEC)的步骤和内容见附录 A。 11.2 风险分级 11.2.1 应根据风险危险程度,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 个级别,分别用“红、橙、
21、黄、蓝”四种颜色表示风险等级, 企业 可 根据 自身 风险可接受程度 适度 调整 风险等级 。 11.2.2 重大风险, D 320, 指现场的作业条件或作业环境非常危险,现场的危险源多且难以控制,如 继续作业,极易引发 群死群伤事故,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1.2.3 较大风险, 160 D 320, 指现场的作业条件或作业环境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现场的危险源 较多且管控难度较大,如继续作业,极易引发一般生产安全事故,或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11.2.4 一般风险, 70 D 160, 指现场的风险基本可控,但依然存在着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诱因,如 继续施工,可能会引发人员伤亡事故,或造成一定的
22、经济损失。 11.2.5 低风险, D 70, 指现场所存在的风险基本可控,可能会导致人员伤害,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 失。对于现场所存在的低风险,虽 不需要增加另外的控制措施,但需要在工作中逐步加以改进。 11.3 重大风险的确定 满足以下其中任意一项的,判定为重大风险: 发生过死亡、 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 10 人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重大风险的。 11.4 风险点级别的确定 11.4.1 按照风险点中各类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风险级别。 11.4.2
23、完成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应将风险分析和 评价的过程记录。 11.5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与实施 11.5.1 风险控制措施应从工程技术、管理制度、教育培训、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措施中进行选择。 11.5.2 风险控制措施的选择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性、合理性、经营运行情 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11.5.3 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通常考虑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 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 11.5.4 设备设施类危险源通常采用安全屏护、报警、联锁、限位、安全泄放 等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 制措施和检查、检测、维保
24、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11.5.5 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 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增 加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12 风险分级管控 12.1 风险分级管控要求 12.1.1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 DB4403/T 47 2020 8 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 12.1.2 分级:按照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四个级别进行分级管控,明确风险严重程 度,上 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 合并或提级
25、。 12.1.3 分层:按照企业管控、部门管控、基层单位(车队、车间、公寓、食堂、仓库等)管控、班组 管控四个层级对风险进行管控,明确管控责任人。 12.1.4 分专业: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专业进行风险管控,明确管控主体。 12.1.5 重大风险由企业级负责管控。 12.1.6 较大风险由部门级负责管控。 12.1.7 一般风险由基层单位负责管控。 12.1.8 低风险由基层班组和岗位人员负责 管控。 12.1.9 当该等级风险不属于对应管控层级职能范围时,应当提级直至企业管控层级。 12.2 风险清单 12.2.1 应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后,编制或更新本单位全部风险点和各
26、类风险信息,并汇总 至安全风险清单记录表,安全风险清单示例见 附录 B。 12.2.2 安全风险清单应明确风险描述、可能导致事故类型、风险等级、标示颜色、管控措施、管控层 级、责任部门、责任人等 。 12.2.3 公共汽车运营企业 应 每季度定期向相关监督管理部门报送较大及以上风险清单。风险清单更新 的,公交 企业 应自风险清单更 新之日起 3 日内及时报告相关监督管理部门。若 风险清单中 存在重大风险, 公交 企业 应每月至少向相关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一次风险管控情况,详细报告管控措施及效果。 12.3 风险公告 12.3.1 应在单位醒目位置或重点区域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按照 GB 2894
27、的要求 制作公告栏内容, 向 本单位成员及外来人员公告本单位的风险信息,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12.3.2 存在较大及以上安全风险的作业活动或岗位应设置岗位风险告知卡,按照 GB 2894 的要求 制作 告知卡 内容, 用于告知作业人员本岗位存在的安全风险。 12.3.3 告知卡内容应至少包括本区域或作业活动的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类别、事故后果、风 险级别、控制措施等。 12.3.4 应根据风险清单将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及工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应采取的防范措施通过 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术交底等方式告知各岗位人员及相关方,使其掌握规避风险的安全措施。 12.3.5 对台风暴雨等可能引
28、发事故的风险,应建立临时风险 的发布与 解除机制,及时通过网络信息平 台向本单位成员及相关人员公告风险信息,并强化监测和预警。 13 隐患 排查治理 13.1 隐患排查 13.1.1 企业是 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 应 按照有关规定 和制度 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发 现并消除隐患, 分析隐患产生的原因,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的缺陷或不足 。 13.1.2 企业应依据有关 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要求,制定 隐患排查治理标准或 安全检查表 ,并组 织开展相应的培训。 13.1.3 隐患排查范围应 涵盖所有与 生产经营相关的 区域、 场所、设备、人员活动 及 相关方 的 服务,企 业应将相
29、关方排查出的隐患统一纳入本企业隐患管理。 DB4403/T 47 2020 9 13.1.4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结合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采用综合检查、专 项 检查、季节性检查、 节 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不同方式进行隐患排查。 13.2 隐患治理 13.2.1 企业应根据隐患排查的结果,制定并实施严格的隐患治理方案,对隐患进行及时治理。 13.2.2 对于一般隐患,企业应按照责任分工立即或限期组织整改。 13.2.3 对于重大隐患,应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制定并实施重大隐患治理方案,重大隐患治理方案包 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应急预案。 13.2.4 企业
30、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监控防范措施 。 隐患 治理 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从 危险区域内撤 出作业人员,疏散可能危及的人员,设置警戒 标识 ,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相关设备设 施。 13.3 验收与评估 隐患治理完成后,企业应对 隐患 治理情况进行验收。重大隐患治理完成后,企业应组织本 企业 安全 管理人员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验收或委托 专业技术 机构进行评估 。 13.4 隐患台帐建立 企业应如实记录隐患排査、治理 、 验收 和评估 情況,形成隐患管理台帐,实现隐患排查、登记、治 理、验收 和 评估的闭环管理。 13.5 隐患信息通报 13.5.1 企业应至少每月对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
31、行一次统计分析,形成书面统计分析记录,并及 时将分 析结果向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通报。 13.5.2 企业 应 通过信息系统对隐患排査、报告、治理、 消帐 等过程进行 信息 化管理和统计分析, 每季 度 定期或实时 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报送隐患 管理 情况。 13.5.3 企业应鼓励和 发动 员 工发现 和排除事故 隐患 ,并 及时向员工反馈 隐患排查及治理情况。 14 持续改进 14.1 评审 14.1.1 企业 应 至少每年对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 评审 ,验证 工作机制 的可行性、适宜 性、完善性和有效性,检查 工作 目标完成情况。 14.1.2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
32、组织开 展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 评审 工作,形成 评审 报告,并将 评审 结果 向 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通报。 14.1.3 企业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应通过 评审 全面查找双重预防机制 建设、运行 中存在的缺陷 或 不 足。 14.1.4 企业应根据双重预防机制 评审 结果所反映的 问题 ,客观 评估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的运行 质量 ,及 时修正发现的问题和偏差,持续改进 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水平 ,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安全绩效。 14.2 沟通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内外沟通机制,及时传递风险和隐患信息,提高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 与效率。 DB4403/T 47 2020 10 14.3
33、变更管 理 企业应根据以下变化情况主动开展风险 评估 和隐患排查: 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作业条件、生产工艺流程或关键设备设施发生变更;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 本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相关行业领域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极端天气、重大节假日等 ; 停工复工、试生产(运行)、重要设备检维修等非正常工况; 行业管理部门有专项工作部署。 15 体系融合 15.1 企业应将双重预防机制 建设 和安全生产标准化 体系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有机结合,在安 全 生产标准化体系 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的 建设 、运行过程中 重点 开展 风险 分级管控和隐患排
34、查治理 工作。 15.2 已经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 体系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的企业应根 据 GB/T 33000 和本 指南 的要求,补充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内容;未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 体系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的企业, 应按照本 指南 要求全面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DB4403/T 47 2020 11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法( LEC) 作业条件风险程度评价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风险点辨识确定的危害及影响程度与危害及影响事件发 生的可能性乘积确定风险的大小。 定性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如下方法: D L*E*C。式中, D 风险值; L 发生事故的
35、可能性大小; E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 发 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当用概率来表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L)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故概率为 0;而必然发生的 事故概率为 1。从系统安全角度考虑,绝对不发生事故是不可能的,所以人为地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 的分数定为 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分数定为 10,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的情况指定为若干中间值。 事故 发生可能性 与 分值 对应 关系 见 表 A.1。 表 A.1 事故发生可能性 分值对应 表 分值 事故、事件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 6 相当可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
36、保护、控制措施;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事件或偏差。 3 可能,但不经常;或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或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 有个人防护用品等),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 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1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 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事件或偏差;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过类似事故、事件或偏差。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能定期进行监测。 0.2 极不可能;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
37、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0.1 实际不可能。 当确定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E)时,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越多,则危险性越大, 规定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的情况定为 10,而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 0.5,介于两者之间的各 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 暴露于危险 环境的频繁程度与 分值对应关系见表 A.2。 表 A.2 频繁 程度分值对应表 分数值 频繁程度 分数值 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1 每年几次暴露 DB4403/T 47 2020 12 表 A.2 频繁 程度分值对应表 (续) 分数值 频繁程度 分数值 频繁程度 3 每周
38、一次,或偶然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关于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C),由于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变化范围很大,规定其分数 值为 1-100,把需要救护的轻微损伤或较小财产损失的分数规定为 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财产 损失 的可能性分数规定为 100,其他情况的数值均为 1 与 100 之间。 发生 事故 可能 造成的后果 与 分值对应关 系见表 A.3。 表 A.3 可能 造成的 后果 分值 对应表 分数值 可能造成的后果 法律法规制度 人员伤亡、中毒 经济损失总额 停运 企业 声誉 100 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3 人以上;重伤 10 人以上 500 万元以上 企业 停
39、产 国际、国内影响 40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1 人以上 3 人以下;重伤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 100 万元以上 500万元以下 多 条 线 路 停运 行业内、省内影响 15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死亡 1 人;重伤 2 人以上 3人以下 10 万元以上 100 万元以下 1 条 线路停运 地区影响 7 不符合上级或行业 的安全方针、制度、 规定等 1 人重伤、丧失劳动力、截 肢、骨折、失聪、毁容、慢 性病 5 万元以上 10 万元 以下 多辆 公 交 车 停运 企业 及周边 范围 3 不符合企业管理制度、作业规程 轻伤、间歇不舒服 2 万元以上 5 万元以下 1 辆 公交车停运 企
40、业 内部 1 完全符合 引人关注,不利于基本的安全要求 1 万元以上 2 万元以下 无停运停工 无形象损失 注 1:本表所称“以上”包含“本数”,“以下”不包含“本数”。 注 2: 同 时符合两款及以上判定标准时从重不从轻。 风险值( D)求出之后,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风险级别的界限值,以符合持续改进的思想, 风 险级别界限值的 确定 可 参考 表 A.4。 表 A.4 风险 级别 界限值 D 值 风险级别 风险等级 D 320 重大风险 级 /红 160 D 320 较大风险 级 /橙 DB4403/T 47 2020 13 表 A.4 风险级别 界限值 (续) D 值 风险级别 风险等级
41、 70 D 160 一般风险 级 /黄 D 70 低风险 级 /蓝 DB4403/T 47-2020 14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风险清单示例 表 B.1 风险清单示例 序号 场所 /设 备 /活动 风险描述 可能导致事故类型 风险等级 标示颜色 管控措施 管控主体 管控层级 责任部门 责任人 1 充电桩 充电桩壳体或线路漏电 触电、物 的因素 低风险 蓝色 a) 定期检查漏电保护和接地保护装置 。 b) 充电作业时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 。 车队级 车队 XXX 2 停车区 停放车辆的车载电池自然导致火灾事故。 火灾 低风险 蓝色 a) 车辆进入场站停车后确保电源关闭。 b)停放车辆与站内
42、易燃物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c)加强防火巡查,发现火情立即组织扑救并报警。 d)车辆停放区配备灭火器器材。 车队级 车队 XXX 3 公交车辆驾 驶作业 驾驶员疲劳驾驶 或 驾车 过程与他人闲谈、拨打手 机、发短信、吸烟、饮食 等不安全行为导致交通 事故 车辆伤 害、人的 因素 一般风险 黄色 a) 严格执行岗位作业规程。 b) 定期开展教育培训。 c) 定期或不定期监管抽查。 车队级 车队 XXX DB4403/T 47 2020 15 参 考 文 献 1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办法(试行) (粤应急 规 2019 1 号) 2 广东省安全生产领域风险点危险源排查管控工作指南 (粤 安办 2016 126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