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13.060.30 B 50 DB3202 无锡市 地 方 标 准 DB 3202/T 1009 2020 淡水池塘原位修复集成技术规范 文稿版次选择 2020 - 07 - 03发布 2020 - 07 - 07实施 无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 3202/T 1009 2020 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 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 的 结构和编写 给出的规则起 草 。 本标准由 无锡市农业农村局 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无锡市农业农村局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邴旭文,陈家长,孟顺龙,郑尧,范立民,宋超,胡庚东
2、,陈曦,刘颖 。 DB 3202/T 1009 2020 1 淡水池塘原位修复集成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 标准 规定了淡水池塘原位修复集成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技术原理、技术要求、原位修复技术、原 位修复集成技术、饲养管理 、 病害防治及 原位修复效果 等。 本 标准 适用于淡水池塘养殖水体的原位修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3、 507l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 5073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 SC/T 1016.1 中国池塘养鱼技术规范 SC/T 9101 2007 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原位修复 in-situ bioremediation 在污染的原地点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生物修复 。 3.2 生物浮床 biological floating bed 又称 人工浮床 、 人工浮岛 或称 生态浮床 ( 生态浮岛 ),是以 高分子材料 等为 载体和基质 , 运用无土 栽培技术原理
4、进行植物的水上栽培, 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 并 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 则, 用于 削减水体中 营养物 负荷 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 。 3.3 固定化微生物 技术 immobilized microorganisms method 一种将特选的微生物固定在选证的载体上,使其高度密集并保持生物活性, 在适宜条件下能够快速、 大量增殖的生物技术 。 DB 3202/T 1009 2020 2 3.4 生态基 eco-substrates 一种 经过处理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的 生物膜载体 或 填料 ,可 分为无机类生态基 和 有机类生态基。 3.5 水质 修复集成技术 integrated
5、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综合集结多 种水质修复 方法以 达到对水体 产生高效协同 修复的技术。 4 技术原理 在生物浮床 上栽种植物,在 框架上悬挂填料 , 并 将浮床 置于池塘 水面上 ,并定期 在浮床周边 泼洒藻 类, 浮床中 投放河蚌 或 河蚬等净水物种,底部配备微孔增氧系统, 必要时 集成体两 侧 配备 叶轮式 增氧机, 实现池塘垂直 方向上的 水质调控,达到定向培育养殖池塘藻相、调节水质、减少鱼类 和虾 /蟹类 病害发 生率、提高养殖成活率及养殖产量的目的。 5 技术要求 5.1 环境条件 5.1.1 养殖池塘 3 km范围内无大型厂矿和工农业污染源,生态
6、环境良好。池塘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 电力设施配套齐全。 5.1.2 养殖池塘周边水源充足,水质应符合 GB 11607的规定。 5.2 池塘条件 5.2.1 长方形,东西走向,长宽比以 5:3为宜,面积为 2 200亩,水深 1.0 m 2.0 m。 5.2.2 池塘底部平坦,无渗漏,保水性好,淤泥厚度 小于 20 cm。 5.2.3 池塘有独立的进、排水设施。 5.2.4 池塘进水口应设置网目为 60 80目过滤网。 6 原位修复技术 6.1 人工浮床 选用 PVC管材料 (=50 mm)制作浮床,规格为 长 ( 2 m 4 m) 宽 2 m。浮床两面分别用网孔 径 30 mm (便于 水
7、蕹菜等植物 扦插)的网片包裹。 5月, 将预先培育好的 水蕹菜等植物 苗(株高 20 cm),按株行 距 20 cm30 cm进行扦插 , 在池塘中将浮床集中固定并排列整齐, 排列可根据池塘大小,将适宜数量的 浮床用纲绳连接成组 。 6.2 固定化微生物 载体准备过程 采用尼龙绳悬挂 1 m长的组合填料( 材质为 聚丙烯),下配重物(不锈钢螺母)。悬 挂方法为同一 根尼龙绳上两根组合填料之间的距离为 1 m,尼龙绳之间的距离是 2 m。每亩池塘悬挂组合 填料 135根。悬挂时间为投放鱼苗后 1个月。 在提供载体同时按厂家常规使用浓度泼洒 EM菌,每月泼洒 1 2次。 DB 3202/T 100
8、9 2020 3 6.3 藻类定向培育 培育小球藻 (浓度达 700万个 /mL 1000万个 /mL), 每 7d泼洒一次 ( 10 mL/m3),添加定向培养营 养盐和藻种。 6.4 池塘底质改良 投放经漂白粉 20 mg/L 浸洗 2 min 5 min的河蚌 或河蚬 400 g/m3。 6.5 机械增氧 在集成体两 侧 配置 叶轮式 增氧系统 或配备 底 层 增氧设施,定期开关。 7 原位修复集成技 术 7.1 集成模式 选择 “浮床植物 +弹性填料 +藻类 ” 生态调控技术集成模式。 7.2 集成技术 7.2.1 在 2 m2 m的生物浮床框架三面悬挂 8根左右填料( 示意图 见附录
9、 A) 。 7.2.2 在复合生物浮床上种植水雍菜 等植物 (间距 20 cm30 cm,条件适合地区可选择水八仙 )后置 于养殖池塘中央,覆盖面积为 10%。 7.2.3 定期泼洒培养好的藻类,每 7d泼洒一次( 10 mL/m3) 。 7.2.4 投放 经 漂白粉 20 mg/L浸洗 2 min 5 min的河蚬等 贝类( 400 g/m3)。 7.2.5 在 池塘(必要时靠浮床) 两 侧 配备 叶轮式 增氧机,底部配备微孔增氧系统 。 7.2.6 必要 时 可 配备水质 在线监测系统。 8 饲养管理 8.1 水位 放养鱼种时水深保持在 1.2 m 1.5 m,以后随鱼的生长和气温升高逐步
10、加深池水 。 8.2 巡查 在养殖过程中,做好养殖的水质管理和投饵管理,平时加强巡查,经常检查和观察养殖鱼类 和虾 / 蟹类 的长势。 8.3 记录 认真做好种养殖生产日志的记录,做好种养殖过程信息的储备。 9 病害防治 9.1 调控水质 坚持 每 月检测一次水质。根据检测结果及时 调整各技术配比 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DB 3202/T 1009 2020 4 9.2 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用 3% 4%的食盐水溶液浸洗鱼种 15 min消毒,也可用 10 mg/kg的漂白粉溶液进行 底质改 良 。 9.3 食场消毒 6 9月,每 15d对食场进行 1次消毒,方法是在鱼吃食后,用 500 g漂白粉溶水后泼洒在食场周围, 也可采用挂袋或挂篓的方法消毒。 9.4 注意药物的残留 全程不使用任何抗生素等违禁药物。 10 原位修复效果 10.1 水产品质量 收获的水产品,应符合 NY 5073标准,以及与该养殖品种相对应的无公害食品安全标准。 10.2 水体环境 原位修复后,水体环境应满足 NY 5051和 SC/T 9101 2007标准。 DB 3202/T 1009 2020 5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生物浮床框架 生物浮床框架 见图 A.1。 图 A.1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