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91.040.30 CCS P33 DB2101/T 沈 阳 市 地 方 标 准 DB2101/T 0010 2019 沈阳市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 Green design standard for residential building of Shenyang 2019-02-18发 布 2019-03-18实施 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101/T 0010 2019 前 言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实现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大力发展绿色建 筑提供技术支撑,沈阳市城乡建设局组织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科研设计单位,经广泛 调查研究
2、,参考国内外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反复论证住宅建筑可适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并在多次征求意见的 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绿色建筑策划与绿色设计文件,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建 筑设计与室内环境,结构设计,给水排水设计,暖通空调设计,电气设计。 本标准由沈阳市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由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沈阳市和平南大街 84 号, 邮政编码: 110005)。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 编 单 位: 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3、参 编 单 位: 沈阳市绿色建筑协会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沈阳理工大学 主要起草人: 曹 辉 杨德福 王 红 王蕾蕾 王晓东 谢春清 王少营 冯国会 贾 洁 李少朋 宿专青 孙 强 孙胜进 郝建军 解维威 王朝帅 徐云飞 马黎明 郭晓朝 白亚娜 杨雨铮 张 寒 白文彬 周雨婷 薛 菲 主要审查人: 陈志新 任志生 张晓明 郭晓岩 金 鹏 刘子青 郑襄勤 姜 雷 张 岩 DB2101/T 0010 2019 目 次 1 总 则 . 1 2 术 语 . 2 3 基本规定 . 3 4 绿色建筑策划与绿色设计文件 . 4 4.1 一般规定 .
4、 4 4.2 策划内容 . 4 4.3 绿色设计文件 . 4 4.4 规划建筑专业 . 5 4.5 结构专业 . 5 4.6 给水排水专业 . 5 4.7 暖通空调专业 . 5 4.8 电气专业 . 6 5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 7 5.1 一般规定 . 7 5.2 场地要求与建筑布局 . 7 5.3 交通组织与公共设施 . 7 5.4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 8 5.5 场地绿化与景观设计 . 8 6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 . 10 6.1 一般规定 . 10 6.2 空间合理利用 . 10 6.3 日照、采光及自然通风 . 10 6.4 围护结构 . 10 6.5 室内声环境 . 11 6
5、.6 工业化标准设计和建筑材料 . 11 7 结构设计 . 12 7.1 一般规定 . 12 7.2 结构优化设计 . 12 7.3 结构材料选用 . 12 8 给水排水设计 . 14 8.1 一般规定 . 14 8.2 节水系统 . 14 8.3 设备与器具 . 14 8.4 非传统水利用 . 14 9 暖通空调设计 . 15 9.1 一般规定 . 15 9.2 暖通空调冷热源 . 15 9.3 供暖系统 . 15 9.4 通风空调系统 . 16 9.5 自动控制与检测 . 16 10 电气设计 . 17 10.1 一般规定 . 17 DB2101/T 0010 2019 10.2 供配电系
6、统 . 17 10.3 照明 . 17 10.4 电气设备 . 18 10.5 计量与智能化 . 18 本标准用词说明 . 19 条文说明 . 21 DB2101/T 0010 2019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 2 3 Basic Requirements . 3 4 Green Design Planning and Green Design Documents . 4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 4 4.2 Planning Contents . 4 4.3 Green Design Document
7、s . 4 4.4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 5 4.5 Structure . 5 4.6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 5 4.7 HVAC . 5 4.8 Electric . 6 5 Site Planning and Outdoor Environment . 7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 7 5.2 Site Requirements and Architectural Layout . 7 5.3 Traffic Organization and Public Facilities . 7 5.4
8、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 8 5.5 Site Greening and Landscape Design . 8 6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Indoor Environment . 10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0 6.2 Rational Space Utilization . 10 6.3 Sunshine Lighting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 10 6.4 Building Envelope . 10 6.5 Indo
9、or Acoustical Environment . 11 6.6 Industrial Standar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 11 7 Structure Design . 12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2 7.2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Design . 12 7.3 Structural Material Selection . 12 8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Design . 14 8.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4 8.2
10、 Water Saving System . 14 8.3Fittings and Products . 14 8.4Non-traditional Water Treatment and Utilization . 14 9 HVAC Design . 15 9.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5 9.2 HVAC Heat and Cold Source . 15 9.3 HVAC Water System . 15 DB2101/T 0010 2019 9.4 HVAC Air System . 16 9.5 Automatic Control and Detecti
11、on . 16 10 Electrical Design . 17 10.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7 10.2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 17 10.3 Illumination . 17 10.4 Electrical Equipments . 18 10.5 Meter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 . 18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 19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21 DB2101
12、/T 0010 2019 1 1 总 则 1.0.1为贯彻执 行 节约资 源和保 护环 境的国家技 术经济 政策, 推 进 沈阳市建筑行 业 的可持 续发 展, 规 范沈阳市 住宅建筑的 绿 色 设计 , 制定本 标 准 。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住宅建筑的绿色设计。 1.0.3 在满足安全和使用要求的基础上,绿色设计应统筹考虑住宅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 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遵循健康、简约、高效的设计理念,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1.0.4 住宅建筑的绿色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DB2101/T 001
13、0 2019 2 2 术 语 2.0.1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 green desig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在住宅建筑设计中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在满足住宅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 周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2.0.2 被动措施 passive techniques 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优化规划和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 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供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自然采光、 自然通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
14、渗等措施。 2.0.3 主动措施 active techniques 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供暖、空调、机械通风、 人工照明等措施。 2.0.4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 incremental cost of green building 因实施绿色建筑理念和策略而产生的投资成本的增加值或减少值。 2.0.5 建筑全寿命周期 building life cycle 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 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 2.0.6 绿色能源 green energy
15、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和海洋能等。 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产生污染。广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在能源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选用对 生态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2.0.7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8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annual runoff volume capture ratio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 比
16、例。 DB2101/T 0010 2019 3 3 基本规定 3.0.1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沈阳市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 行,应符合本市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规定。 3.0.2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应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技术与经 济特性,合理进行场地设计和建筑设计,并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技术、设备和材料。 3.0.3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应进行绿色建筑专项策划,明确绿色建筑目标和技术策略。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文 件应包括绿色建筑策划,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编制绿色设计专篇,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 还应明确 对绿色建筑施
17、工和运营管理的主要技术要求。 3.0.4 绿色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 燃气、电气和智能化、室内设计、景观、经济等各专业应紧密配合。 DB2101/T 0010 2019 4 4 绿色建筑策划与绿色设计文件 4.1 一般规定 4.1.1 住宅建筑 设计应进行绿 色建筑策划,明确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建设目标及对应的技术策略、增量成 本与效益, 并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书 。 4.1.2 绿色建筑策划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模式。 4.2 策划内容 4.2.1 绿色建筑策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前期调研。 2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 3 绿色建筑能
18、源与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策略分析。 4 绿色技术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 4.2.2 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场地调研: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 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 2 市场调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 。 3 社会调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生活质量、区域水平与发展空间、公众意见与建议、当地绿色 建筑激励政策等。 4.2.3 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项目自身特点和需求分析。 2 达到现行的国家、辽宁省或沈阳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应等级或要求。 3 适宜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可实施
19、的技术路线及相应的指标要求。 4.2.4 绿色建筑能源与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策略分析宜符合下列要求: 1 优先采用被动设计策略。 2 选用适宜、集成技术。 3 选用高性能建筑产品和设备。 4 当实际条件 不符合绿色建筑目标时,可采取调整、平衡和补充设施。 4.2.5 绿色技术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技术可行性分析。 2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 3风险评估。 4.3 绿色设计文件 4.3.1 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文件应体现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阶段全过程中,并达到相应的深 度要求。 4.3.2 方案设计阶段应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专篇,其中包括项目的绿色建筑
20、目标、设计采用的绿色设计手段和 技术策略、投资估算等。 4.3.3 初步设计阶段应编制绿色设计专篇,应明确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和相应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分专业阐 述绿色建筑技术措施,材料选用和设备选型;宜明确所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 4.3.4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分专业编制绿色设计专篇,针对专项设计明确提出绿色建筑方面的要求,并对专项 设计提出控制、审核确认。绿色设计专篇主要内容应包括: 1 绿色建筑定位目标和相应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2 分专业阐述绿色建筑技术指标和技术措施。 3 选用材料的性能指标。 DB2101/T 0010 2019 5 4 设备选型的技术指标。 4.4 规划建筑专业
21、4.4.1 应对场地条件、区域资源等进行前期调研: 1 场地条件调研应包括:对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周边物理和生态环境、道路交通、人流、绿地构成 和市政基础设施等规划条件进行分析。 2 区域资源调研应包括:对场地可再生能源可利用情况及建筑自身节能需求进行分析,以确认符合区域 条件及建筑特点的能源利用节约方案。 4.4.2 建筑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远离污染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2 改善室外声、光、热、风环境质量的措施及指标。 3 场地交通组织与公共设施。 4 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 5 场地总平面的竖向设计,以及场地排水组织和渗水地面的规划。 6 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措施及指标。
22、7 保证室内环境质量的措施及指标。 8 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措施。 9 绿色建材的利用。 10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4.5 结构专业 4.5.1 应对项目所在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前期调研,并针对上部建筑对地基的适应程度和所产 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4.5.2 结构设计方案应根据建筑结构特点进行对比与分析,选择结构安全、对环境影响小、资源消耗低、材 料利用率高、耐久性能好的结构体系,充分考虑节 省材料、施工便捷、环境保护等措施。 4.5.3 当具备经济、技术条件时,宜全部或部分采用可工业化建造的建筑结构体系。 4.5.4 结构专业策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设计使用年限。 2 地基基础设计
23、方案。 3 结构选型及相适应的材料。 4 高强度结构材料应用的可行性。 5 高耐久性结构材料应用的可行性。 4.6 给水排水专业 4.6.1 应对区域水资源状况进行前期调研,遵循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用水原则,对区域用水水量和水质进 行估算与评价,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应采用合理的水处理技术与设施,提高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4.6.2 给排水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配合规划、建筑、景观专业合理规划场地雨水径流,通过雨水入渗和调蓄措施,减少开发后场地雨水 的外排量。 2 制定非传统水综合利用方案。 3 当生活热水供应采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及余热、废热时,应与建筑、暖通等相关专业配
24、合制 定综合利用方案。 4.6.3 景观用水水 源不应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水。 4.7 暖通空调专业 4.7.1 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 DB2101/T 0010 2019 6 1 项目所在地适用的常规能源条件及可供项目利用的余热 (或废热 )等能源资源条件。 2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资源条件,包括项目基地与周边的可利用地下水资源、地埋管场地资源和其他可利 用资源。 3 项目所在地能源政策。 4.7.2 暖通空调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供热、空调冷热源形式。 2 输配系统方式。 3 末端系统形式及区域划分。 4 计量与控制要求。 5 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指标。 6 采用能量回收系统的技
25、术合理性分析。 7 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做可行性研究以及技术与经济分析。 8 适宜采用的其他各项节能技术措施。 4.8 电气专业 4.8.1 前期调研应对项目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分析。 4.8.2 电气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确定合理的供配电系统并合理选择配变电所的设置位置及数量,优先选择符合功能要求的高效节能电 气设备。 2 合理应用电气节能技术。 3 合理选择节能光源、灯具和照明控制方式,满足功能需求和照明技术指标。 4 对场地内的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进行评估,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宜将太阳能发电、 风力发电、冷热电联供等作为补充电力
26、能源,并宜采用并网型发电系统。 5 根据建筑功能、归属和运营等情况,对动力设备、照明与插座、空调、特殊用电等系统的用电能耗进 行合理的分项、分区、分户计量;评估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DB2101/T 0010 2019 7 5 场地规划与室外环境 5.1 一般规定 5.1.1 总体规划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建筑间距、建筑物退让、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建筑基地 的绿地和停 车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沈阳市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规定、项目所在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 详规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的要求。 5.1.2 场地规划应对场地内外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资源、建筑遗存、市政基础
27、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施进行调查与评估,以确定场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 5.1.3 场地规划应考虑室外环境的质量,应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出的结论与建议,通过优化场地规 划与设计进行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并采取措施确保场地安全。 5.1.4 涉及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的居住区规划建设项目,必须遵守国家与地 方有关规划保护与建设控制规定。 5.1.5 既有居住区对生活环境进行的改造与更新,应包括无障碍设施建设、绿色节能改造、配套设施完善、 市政管网更新、机动车停车优化、居住环境品质提升等。 5.2 场地要求与建筑布局 5.2.1 居住区应选择在安全、适宜居住的地段进行建设,
28、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得在有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进行建设。 2 与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品等危险源的距离,必须满足有关安全 规定。 3 存在噪声污染、光污染的地段,应采取相应的降低噪声和光污染的防护措施。 4 土壤存在污染的地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应达到住宅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 5.2.2 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居民的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应急防灾的安 全管控要求。 5.2.3 居住区应根据其分级控制规模,对应规划建设配套设施和公共绿地。各级生活圈居住区与居住街坊的 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各级公共绿地控制指标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
29、计标准 GB 50180的规定。 5.2.4 居住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适度,应合理控制用地的不透水面积并留足雨水自然渗透、净化所需的 土壤生态空间。 5.2.5 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当地规划审批要求及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5.3 交通组织与公共设施 5.3.1 总平面规划应结合所在地区的公共交通布局,基地人行出入口应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布置,并宜在基地 出入口和公交站点之间设置便捷的人行通道。 5.3.2 基地内人行通道应采用无障碍设计,并应与基地外人行通道无障碍设施连通。 5.3.3 停车场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设置应符合国家、辽宁省和沈阳市的相关规定
30、。 2 停车库(场)布置应考虑无障碍停车位,无障碍停车位数量应符合国家、辽宁省和沈阳市的相关规定。 3 应以地下停车库为主,地面停车位不应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4 非机动车库 (场 )设置位置应合理,室外非机动车停车场应有遮阳、防雨雪和安全防盗设施。 5.3.4 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遵循配套建设、方便使用、统筹开放、兼顾发展的原则进行配置,其布局 应遵循集中和分散兼顾、独立和混合使用并重的原则,并宜与周边地区实现资源共享。 5.3.5 应合理布局餐饮店、生活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等容易产生异味的设施,避免气味油烟等对居民产生 影响。 5.3.6 建筑及场地应配备环卫设施,其规模和设置地点应满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清运的要求,方便投放和收 集,不应影响道路交通、消防通道和盲道的通行,不应影响市容市貌。 DB2101/T 0010 2019 8 5.4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