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 05 DB1507 呼 伦 贝 尔 市 地 方 标 准 DB1507/T 39 2020 马铃薯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本增效生产技术 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ost-saving and efficiency-increasing production of potato drip irrigation witn water and fertilizer integration 2020-05-12发布 2020-08-12实施 呼伦贝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507/T 39 2020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
2、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呼伦贝尔市农牧 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呼伦贝尔市农业技术推 广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窦杰凤、王璐、张连云、 包立达、 任珂、 蒋万波 、李莉 、 常顺强 。 DB1507/T 39 2020 1 马铃薯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本增效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本增效技术 生产管理 的术语和定义、灌溉设备、轮作选地和 整地、种薯、播种、水肥管理、田间管理、收获。 本 标准 适用于 呼伦贝尔市 马铃薯滴灌水肥一体化节本增效 的 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
3、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4 农田 灌溉水质标准 GB 18133 马铃薯种薯 GB/T 50485-2009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DB15/T 679-2014 玉米中心支轴式喷灌水肥管理技术规程 DB15/T 684-2014 马铃薯膜下滴灌水肥管理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 50485-2009、 DB15/T 684-2014、 DB15/T 679-2014界定的 以及下列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为了便于使用, 以下 重复列出 了 GB/T 50485-2009、 DB15/T 684-20
4、14、 DB15/T 679-2014中的某些术语 和定义。 3.1 滴灌 drip irrigation 利用 滴头、滴灌管(带)等设备,以滴水或细小水流的方式,湿润植物根区附近部分土壤的灌水方 法 。 GB/T 50485-2009, 定义 2.1。 3.2 水肥一体化 fertigation 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技术。它借助压力管道系统,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兑成液体肥, 与灌溉水一起按比例定时、定量、均匀、准确直接输送到作物根系附近的土壤。 DB15/T 684-2014, 定义 3.2。 DB1507/T 39 2020 2 3.3 田间持水量 field capacity
5、农田 土壤 某一深度内保持吸湿水、膜状水和毛管悬着水 的最大含水量 。 DB15/T 679-2014, 定义 3.12。 3.4 追肥 top dressing 作物生长期间为满足作物中后期营养需要而施用的肥料。 DB15/T 679-2014, 定义 3.17。 4 灌溉设备 滴灌系统由首部、管道系统以及滴灌带组成。滴灌系统的设备规格和型号应根据生产实际进行选择。 4.1 首部 首部包括引水、过滤和施肥设备等,应根据水源供水能力和要灌溉的地块面积来确定首部大小和组 成。 4.2 管道系统 管道系统包括主管道和支管道,应根据水源供水能 力、灌溉面积确定主管道、支管道的材质和型号。 地面管道系
6、统布设要充分考虑地形、种植方向、农机作业等因素。 4.3 灌溉带 灌溉带选择滴头出水量 1.3 L/h 1.8 L/h,滴头距离以 30 cm为宜;土壤质地黏重的滴头间距和滴 水量略大,土壤质地较轻的滴头间距和滴水量略小。 5 轮作、选地和整地 5.1 轮作 实行 三 年以上轮作制。适合 与 禾本科、豆类作物轮作,不宜与茄科类作物或块根、块茎类作物轮作。 5.2 选地 选择地势平整或坡度较小 、 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质地为砂壤土的地块,且灌溉水源中含沙量少。 二 年以上未施用过对马铃薯有影响的除草剂。 5.3 整地 耕翻 深度 30 cm 40 cm, 精细耙耱整平待播。 6 种薯 DB150
7、7/T 39 2020 3 6.1 品种选择 选择 审定或者登记的马铃薯品种,应 符合 当地气候条件的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并满足不同种植目 的和用途的品 种 。 6.2 种薯选择 种薯 质量应 符合 GB 18133的规定 。 6.3 种薯处理 6.3.1 催芽 种薯 在播种前 15 d 20 d出库 , 堆放 场所 应 具备通风、散射光条件, 堆高 30 cm 50 cm,温度保持 在 8 18 ,每隔 3 d 5 d翻动一次,芽长 2 mm 4 mm即可切种。 6.3.2 切种 6.3.2.1 切种在播种前 2 d 3 d进行,要求每个切块保留 一至二个 芽眼,切面及个体大 小差异越小越
8、好。 6.3.2.2 切块平均重量保持 40 g 50 g,种块大小应 与播种机的播种杯大小相匹配。 6.3.2.3 每人准备 两 把切刀,置于 0.5 %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消毒 3 min 5 min, 交替使用 ,每隔 4 h更换 一次 消毒液 。 6.3.3 拌种 切好的薯块按每吨用 72 %农用硫酸链霉素 30 g与滑石粉 3 kg 5 kg混匀后均匀拌种,或用 2.5 %嘧 菌酯 50 ml兑水 2 L均匀喷雾拌种,阴干后装袋。 7 播种 7.1 播种时间 10 cm土层温度 稳定在 8 10 即可播种。 7.2 播种深度 开沟深度为 8 cm 10 cm,覆土厚度 10 cm 1
9、4 cm为宜。 7.3 播种密度 马铃薯的播种密度应根据品种、土壤水肥条件和生产目的而定。早熟品种宜密,中晚熟品种宜稀 。 种薯宜密 ,商品薯宜稀 。 采用机械播种, 大垄双行播种方式, 行距 90 cm,株距 15 cm。 保苗 4500 株 /667 m2 5000 株 /667 m2。 7.4 沟施药剂 播种时,每 667 m2用 40 ml 60 ml嘧菌酯兑水喷施播种沟。 每 667 m2用 5 %辛硫磷粉剂与原土以 1: 2 的比例掺匀 撒于播种沟内。 DB1507/T 39 2020 4 7.5 滴灌带铺设 滴灌带铺设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滴灌带铺设为每垄 一 带,铺设长度不超过
10、120 m; 随播种铺设,铺在垄顶正中, 也可随第一次中耕培土铺设 ; 每隔 2 m 3 m横向覆土压带, 连接滴灌带与支管,封堵滴灌带末端。 8 水肥管理 8.1 养分管理 8.1.1 制定施肥计划 8.1.1.1 根据马铃薯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含量情况,制定施肥计划,包括肥料种类的选择、用量及比 例分配。 8.1.1.2 基肥采用的肥料包括磷酸二铵、尿素、硫酸钾、复合肥等,追肥通常选择水溶性粉状复合肥 或液体肥料,每种肥料单独施用。 8.1.1.3 追肥时前一小时滴清水,中间将肥料水溶液施入,后 1 h 2 h再滴清水。 8.1.2 推荐施肥方案 8.1.2.1 以目标产量 3000 kg/
11、667 m2为例: 总 施肥量为 氮( N) 10.3 kg/667 m2, 磷( P2O5) 6.7 kg/667 m2, 钾( K2O) 11.4 kg/667 m2, N: P2O5: K20=1: 0.65: 1.11。 8.1.2.2 基肥 用 量为 氮( N) 4.5 kg/667 m2, 磷( P2O5) 3.6 kg/667 m2, 钾( K2O) 5.8 kg/667 m2。 8.1.2.3 腐熟有机肥做基肥,施用量为 1500 kg/667 m2 2000 kg/667 m2。 8.1.2.4 全生育期追肥五次,追肥用量为氮( N) 5.8 kg/667 m2,磷( P2O
12、5) 3.1 kg/667 m2,钾( K2O) 5.6 kg/667 m2。各生育 时期追肥养分管理 见表 1。 8.1.2.5 马铃薯 初花期 叶面喷施 0.3 % 0.5 %的氯化钙溶液,每 3 d 4 d喷一次,连喷二次。 8.1.2.6 中 微量元素 镁肥、 锌肥、硼肥 结合马铃薯生长发育状况,适时进行微肥叶面喷施。 表 1 养分管理 生育时期 氮 ( N) 施用量 kg/667 m2 磷( P2O5) 施用量 kg/667 m2 钾( K2O) 施用量 kg/667 m2 苗期 1.5 0.5 0.5 现蕾期 0.5 1.5 0.5 初花期 1.0 0 0 盛花期 1.0 0.5
13、1.0 终 花期 1.8 0.6 3.6 注: 施肥量为追肥用量。 8.2 水分管理 8.2.1 确定灌溉次数 8.2.1.1 依据气候条件和土壤墒情 确 定灌溉次数,采取少量多次的水肥一体化方式灌溉施肥。 DB1507/T 39 2020 5 8.2.1.2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应符合 GB 5084第 3章 的规定。 8.2.2 推荐灌水用量 全生育期 土壤水分 下限分别控制在 田间持水量的 比例为 :苗期 50 % 60 %, 现蕾期至初花期( 块 茎 形成期) 70 % 80 %, 初花期至盛花期( 块茎 膨大期) 75 % 85 %, 盛花期至终花期( 淀粉 积累期) 60 % 70 %
14、, 成熟期 50 % 60 %。 各生育期水分管理见表 2。 表 2 水分管理 生育期 灌水时间 最大灌水量 m3 苗期 6月 15日至 7月 3日 30 现蕾期 7月 4日至 7月 14日 50 初花期 7月 15日至 7月 31日 20 盛花期 8月 1日至 8月 24日 30 终花期 8月 25日至 9月 1日 30 注: 实际灌水量 =需水量 -该次灌水到上次灌水期间降雨量。 9 田间管理 9.1 除草 9.1.1 苗前封闭 种薯芽距地表 6 cm时, 用 96 %精异丙甲草胺乳油 80 ml/667 m2加 80 %丙炔噁草酮 12 g/667 m2喷施土 土表面,喷施前确保土壤水分
15、为田间持水量的 60 %左右, 土层湿润深度控制在 4 cm 6 cm。 9.1.2 苗后除草 田间禾本科杂草 较多时用 10.8 %高效 氟吡甲禾灵 50 ml/667 m2喷施 。 阔叶杂草较多时用 25 %砜嘧磺 隆 干悬浮剂 4 g/667 m2喷施。 9.2 中耕 9.2.1 第一次中耕 当马铃薯出苗率 达到 30 %时开始第 一 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 3 cm 5 cm,将出来的幼苗及杂草全 部覆盖 。 9.2.2 第二次中耕 当马铃薯株高达到 15 cm 20 cm时,进行第 二 次中耕培土,培土厚度 5 cm 8 cm,漏培的地方要 进行人工培土。 中耕后结合灌溉将滴灌带提到垄
16、顶,避免中耕时滴灌带打折、堵塞,以便于收获前回收。 9.3 病虫害防控 DB1507/T 39 2020 6 9.3.1 晚疫病 用 68.75 %霜霉威 悬浮剂 600倍液,或 25 %嘧菌酯悬浮剂 1500倍液 ,或 72 %霜脲 锰锌可湿性粉 剂 800倍液喷雾预防,每 7 d 10 d喷一次, 交替施药,连喷 四 次。 9.3.2 早疫病、炭疽病 用 肟菌 戊唑醇 75 %水分散粒剂 15 g/667 m2加水稀释 ,或 70 %丙森锌可湿性粉剂 150 g/667 m2加 水稀释 喷雾 预防 ,每 7 d喷一次, 交替施药,连喷三次。 9.3.3 二十八星瓢虫、芫菁 发现虫情, 用
17、2.55 %氯氰菊酯乳油 2500倍液,或 2 %阿维菌素可湿性粉剂 20 g/667 m2 30 g/667 m2加水稀释喷雾 。 9.4 去杂去劣 在现蕾 期和开花期分两次拔除病株和疑似植株,并将拔除的植株集中销毁 或深埋。 10 收获 10.1 土壤水分 收获前对土壤水分情况进行评估,应将土壤水分逐步降至田间持水量的 50 % 60 %。 砂性土收获前 一 周 停止灌水 ,较为黏重的土壤收获前 10 d 15 d停水。 停止灌溉后,要及时拆除田间滴灌带、滴灌支 管。 10.2 杀秧 成熟后尽快杀秧。应选用 杀秧机进行杀秧,也可选用药剂进行杀秧。 10.3 收获时间 马铃薯块茎表皮形成较厚的木栓层,即可 收获。 10.4 收获方法 采用机械收获方式,在收获过程中避免块茎受冻、暴晒、雨淋和机械损伤。收获后及时销售或贮藏。 A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