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63 T 1217-2013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pdf

    • 资源ID:1494931       资源大小:654.68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63 T 1217-2013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pdf

    1、ICS 63.150 50/59 备案号:38485-2013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 T 12172013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 2013 - 09 - 06 发布 2013 - 10 - 15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 T 12172013 I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申志新、王国杰、陈燕琴、简生龙。 DB63/ T 12172013 1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的术语和定

    2、义、目的与任务、监测范围、监测内容与方法、监 测时间与频次和监测报告编制。 本标准适用于涉水工程规划期、施工期和运行期各个阶段的水生生物监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C/T 9102.3 渔业生态环境监测规范 第3部分:淡水 SC/T 9402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SL 167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涉水工程 指防洪、排涝、调蓄、供水、灌溉、调水、排水、节水、凿井、水电、滩涂

    3、等开发及其配套、附属 各类工程的建造(新建、扩建、改建)和安装工程。 3.2 水生生物 指终身或生活史中某一个特定阶段(如卵或幼体等)生活于水中的所有生物,包括了众多复杂的生 态类群: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大型水生植物、鱼类、两栖类等。 3.3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的量。 3.4 鱼类生物学测定 指对鱼类特征、年龄、性别、食性、性腺发育期等性状的测定。 DB63/ T 12172013 2 3.5 产卵场 指凡适合于卵生鱼类产卵,在繁殖季节为繁殖群体提供生殖活动的水域。 3.6 索饵场 指鱼类集群索饵的水域。一般在河口

    4、河湾等有机质、营养盐类丰富、饵料生物量高的水域。 3.7 越冬场 指鱼类冬季集群栖息的水域。 3.8 鱼类生殖洄游路线 指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后,聚集成群,为繁育后代,在特定时期内,沿着一定路线,进行集群迁徙 的过程和路径。 3.9 水文情势 指水文要素在时空变化的态势和趋势。 4 监测目的与任务 采集、处理、分析涉水工程渔业生态环境要素的信息数据,掌握各要素在涉水工程规划期、施工期 和运行期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依法保护重点水生生物、补充和恢复天然水域鱼类资源以及为相关部 门开展涉水工程的水生生物补偿提供科学依据。 5 监测范围 涉水工程影响的上下游范围内的干流和支流。 6 调查与监测内容 调

    5、查工程概况、水体形态、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渔业发展现状等;对水质、浮游植物、浮游 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两栖类、鱼类及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生殖洄游 路线等进行监测。在确定鱼类监测名录和保护级别时,参照附录A进行确定。涉水工程规划期、施工期 和运行期各个阶段的调查和监测内容见附录B的表B.1。 7 监测时间与频次 DB63/ T 12172013 3 在涉水工程的规划期、施工期和运行期开展监测,在工程各个阶段的监测年度内,监测频次为每季 度1次。对产卵场的监测应放在鱼类的产卵季节,越冬场的监测应放在冬季,生殖洄游路线的监测应放 在鱼类产卵繁殖期。 8 调查与监测方法

    6、 8.1 水体形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水体形态、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内容和结果记录按照SL167执行。湖泊、江河水体形态和 自然环境调查结果按照附录B的表B.2、表 B.3进行记录。调查内容中各项资料和数据,可从工程管理单 位和当地水利、农业、林业、水产、气象、水文等部门取得,或进行独立观测等方式取得。 8.2 水质监测 水质采样、水样保存、分析方法和结果记录按SC/T 9102.3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GPS定位。 对采集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3 浮游生物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计数、生物量计算、试剂与主要

    7、器具、数据整理和结果记录按SC/T 9402执行。 每个监测断面(点)用GPS定位。对采集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 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4 浮游植物叶绿素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试剂与主要器具、数据整理和结果记录按照SL167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 GPS定位。对采集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5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试剂与主要器具、数据整理和结果记录按照SL167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 GPS定位。对采集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

    8、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6 底栖动物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称重、计数、工具与试剂、结果记录按SC/T 9102.3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 用GPS定位。对采集的样品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 表。 8.7 着生生物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计数、称重、器具与试剂按SL167执行。每个监测断面(点)用GPS定位。对采集 的水样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 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监测结果记录 按照SC/T 9402执行。 8.8 水生维管束植物监测 样品采集与处理、标本制作、称重、主要器具及结果记录按SL167执行

    9、。每个监测断面(点)用GPS 定位。对采集的样品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水样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9 两栖类监测 DB63/ T 12172013 4 8.9.1 调查时间 调查季节应为出蛰后的1个月5个月内,调查时间为晚上(日落0.5小时至日落后4小时)。 8.9.2 调查方法 8.9.2.1 样线法 溪流型两栖动物调查宜使用样线法。 沿溪流随机布设样线,沿样线行进,仔细搜索样线两侧的两栖动物,发现动物时,记录动物名称、 数量、距离样线中线的垂直距离、地理位置、影像等信息,结果记录按照附录C的C.1执行。 同时记录样线调查的行进航迹。 仅对成体进行计数。 样

    10、线上行进的速度根据调查工具确定,步行宜为每小时1Km -2Km。不宜使用噪音较大交通工具进行 调查。 8.9.2.2 样方法 非溪流型两栖动物调查宜使用样方法。 在调查样区确定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在栖息地上随机布设8m8m样方。至少四人同时从样方四边向 样方中心行进,仔细搜索并记录发现的动物名称、数量、影像等,结果记录按照附录C的C.2执行。 仅对成体进行计数。 8.10 鱼类监测 8.10.1 资料收集和整理 收集监测水域及其相关水域(如河流的主要支流)鱼类资源、渔业生产、渔业发展等历史资料,并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8.10.2 样品采集、固定、保存和记录 样品的采集、固定和保存、器具及

    11、记录按SL167 执行。对采集的样品编号,贴上标签,按照附录D 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样品登记卡和采样记录表。 8.10.3 渔获物种类与区系组成 8.10.3.1 对渔获物中土著种类进行全部统计、测定及分析。对引进鱼类,每种鱼的数量一般不少于 20 尾。各种渔具的渔获物单独统计、测定及分析。 8.10.3.2 所有标本鉴定到种。分析监测水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组成特点和生态类型,分析结果按 照 SL167 进行记录。 8.10.4 鱼类外部形态和内部性状的测定 对每种鱼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应逐尾测定体长、全长,辨别性别, 求出各种性状的大小比例及变动范围。测

    12、定项目和结果记录按SL 167执行。 8.10.5 鱼类重量和数量组成 样品按种类计数和称重,计算每种鱼在渔获物中所占的百分比,计数、称重及计算, 结果按照SL 167 进行记录。 DB63/ T 12172013 5 8.10.6 年龄与生长测定 8.10.6.1 年龄材料的采集 采集鳞片、背鳍条、耳石、脊椎骨、鳃盖骨等年龄材料作为年龄鉴定材料。有鳞的鱼类一般以鳞片 为主,从背鳍下方、侧线上方的部位取得,其他年龄材料用以对照,无鳞或鳞片细小的鱼类,取鳍条、 鳃盖骨。高原土著裂腹鱼亚科鱼类在肛门左右两侧各取5枚10枚,条鳅亚科鱼类取鳃盖骨。再生鳞不 得用于鉴定鱼类年龄。取下的鳞片或其他用于年龄

    13、鉴定的材料置于小袋内,并在袋上记录被取鳞片或其 他材料鱼的体长、体重、性别、日期、地点等。 8.10.6.2 年龄与生长测定的分析 年龄材料的处理、年龄组的划分、年龄鉴定、年龄与生长的测定及结果记录按SL167执行。根据测 定结果求出每种鱼的年龄组成以及各龄鱼的体长和体重。 8.10.7 食性分析 大型鱼类取出肠管,两端扎紧,固定于8%的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小型新鲜标本整体直接固定在8% 的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对采集的样品编号,贴 上标签,按照附录D的表D.1、表D.2分别填写样品登记卡 和采样记录表。 8.10.8 性腺发育观察 用肉眼观察性腺大小、颜色、血管分布状况、卵细胞性状确定性腺发育期,

    14、并统计每种鱼性腺发育 组成;对性腺称重,测定成熟系数、相对怀卵量和绝对怀卵量。 8.11 鱼类产卵场的监测与确定 8.11.1 监测内容 8.11.1.1 产卵群体组成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产卵群体的体长、体重、年龄、性别组成、性腺发育期等。 8.11.1.2 环境因子 调查产卵场的地貌、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底质、水温、水质状况等。 8.11.1.3 生物因子 调查产卵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等饵料生物现状。 8.11.1.4 产卵习性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产卵的季节、行为及产卵所要求的外界条件等。 8.11.1.5 产卵场分布 调查主要珍

    15、稀、保护及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分布状况和规模等。 8.11.2 监测方法 8.11.2.1 采样 DB63/ T 12172013 6 8.11.2.1.1 产粘性卵鱼类产卵场的采样 在水库、湖泊和河流岸边有大型植物分布、具有植物碎屑、岩石底质的水域中采集鱼卵、并用鱼苗 网采集鱼苗,并将测定结果按照SL 167进行记录。 8.11.2.1.2 产沉性卵鱼类产卵场的采样 采取从产卵场捕捞产卵亲鱼、检查吞食鱼卵的某些鱼类的消化道或直接从产卵场采集鱼卵、鱼苗, 确定产沉性卵鱼类产卵场的分布状况及产卵规模。 8.11.2.2 鱼卵培养和鉴定 样品中的鱼卵立即捡出计数,在解剖镜下测量卵膜直径,观察鱼卵发育期

    16、,将鱼卵逐一培养直至能 鉴别种类为止。样品鉴定到种。鉴定时,可滴1滴2滴5%10%的尿烷将鱼苗麻醉。样品鉴定后立即用 7%甲醛溶液固定保存。粘性卵鱼卵培养时,带有产卵基质。 8.11.2.3 鱼苗鉴定和计数 将采集的鱼苗计数、培养并观察鱼苗的发育期,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到种。计数、鉴定和观察 结果按照SL 167进行记录。 8.11.3 产卵场确定方法 8.11.3.1 现场察看、走访沿河居民、渔业部门和主要捕捞人员,并结合沿河鱼类产卵的历史记录,了 解不同季节鱼类主要集中地和鱼类种群组成,结合鱼类生物学特性和水文特征,并通过有经验的捕捞人 员进行验证。 8.11.3.2 对渔获物统计、分析

    17、,获取有关鱼类繁殖群体,特别是处于性腺发育处于期的鱼类和鱼苗 出现的地点、时间;鱼类产卵季节,在一些可能成为鱼卵粘附基质的地方,寻找粘性卵,获取直接证据; 发现鱼类的卵苗,用鱼苗网捞取鱼苗(卵),进行培养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8.11.3.3 在一些产沉性卵鱼类的产卵场观察亲鱼活动情况,捕获产卵亲鱼获取成熟鱼卵及受精卵,并 观察卵窝、卵坑分布情况,获取天然水域中的受精卵或幼鱼等样本。 8.12 鱼类索饵场的监测与确定 8.12.1 监测内容 8.12.1.1 索饵群体组成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索饵群体的体长、体重、年龄和性别组成等。 8.12.1.2 索饵场环境因子 调查索饵场地貌、

    18、水位、流量、流速、底质、含沙量、水温及水质等环境因子现状。 8.12.1.3 索饵场生物因子 调查索饵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等饵料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8.12.2 索饵场确定方法 调查监测水域的水质、浮游生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底栖动物等,获得水质、饵料生物 现状;采集监测水域内鱼类,进行食性分析,综合分析后确定鱼类的索饵场。 DB63/ T 12172013 7 8.13 鱼类越冬场监测与确定 8.13.1 监测内容 8.13.1.1 越冬群体组成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越冬群体的体长、体重、年龄、性别组成、性腺发育期等。 8.13.1.2 越

    19、冬场环境因子 调查越冬场地貌、水位、流量、流速、底质、水温、含沙量、水质等环境因子现状。 8.13.1.3 越冬场生物因子 调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等饵料生物现状。 8.13.2 越冬场确定方法 调查监测水域的水质、浮游生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底栖动物,获得水质、饵料生物现 状;在水流较缓,水位较深、河岸洞穴、岩石缝隙的水域采集鱼类,调查鱼类的种类组成、资源量,鱼 类形态学测定和生物学测定。综合分析后确定鱼类的越冬场。 8.14 鱼类生殖洄游路线的监测与确定 8.14.1 监测内容 8.14.1.1 鱼类生殖洄游群体组成 调查主要珍稀、保护及经济鱼类生

    20、殖洄游群体的种类、体长、体重、年龄和性别组成。 8.14.1.2 鱼类洄游路线环境因子 调查鱼类生殖洄游路线的水深、流量、流速、底质、水温、水质及河床形态等环境因子现状。 8.14.1.3 鱼类生殖洄游路线生物因子 调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着生生物、水生维管束植物等饵料生物现状。 8.14.2 鱼类生殖洄游游路线确定方法 在鱼类繁殖期,现场跟踪观察或采取标记方法跟踪观察,确定鱼类生殖洄游路线。 9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报告的编制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报告的编制应根据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的监测内容、监测范围和方法等,以现 场监测数据、资料为基础进行编制,包括:工程概况、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

    21、况、监测范围、监测时间 与频次、监测内容与方法、监测结果与分析、附图、附件等。重点分析涉水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行期水文 情势、工程阻隔等因素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尤其是对监测河段鱼类和渔业资源的影响,并提出减少和避 免不利影响的措施与对策。 DB63/ T 12172013 8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鱼类监测名录依据 A.1 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中的物种。 A.2 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中的物种。 A.3 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中的物种。 A.4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的物种。 A.5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中的鱼类。 A.6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22、中的鱼类。 DB63/ T 12172013 9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B.1 涉水工程各个阶段调查和监测内容 表B.1 涉水工程各个阶段调查和监测内容 调查和监测内容 规划期 施工期 运行期 工程概况 工程规模、性质、实施时段、调度运行 计划等 重点调查围堰截 流、河床开挖,挖 沙取石、爆破等造 成的噪声、泥沙等 对水体环境和水 生生物的影响 重点调查工程运行 方式、冲沙时间与 频次等对水生生物 及其环境的影响 水体形态、自然环 境和社会经济状况 1.自然环境包括:水系、地形、地质、 气象、水文等。 2.社会经济状况包括:工程区社会、经 济发展现状,渔业发展现状,包括渔业 行政

    23、管理机构设置,渔业从业人员、技 术队伍、基础设施、渔需供应等,渔业 产量、产值、效益,渔业利用方式,养 殖和捕捞的主要品种等。 重点调查因施工 造成的各类污染 源对水体环境和 水生生物的影响 以及围堰截流对 水体造成下游减 水和脱水影响 重点调查工程影响 区上游、下游河段 流速、流量(下游 生态基流)、泥沙、 冰情等水文情势的 变化 水质 水温、pH 值、透明度、氨氮、总氮、 总磷、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溶解氧、 铜、锌、铅、镉、石油类、氮气等。 重点对工程区下游 下泄水温、氮气、 溶解氧等进行监测 浮游生物 种类组成及分布、数量、生物量、优势 种、季节变化状况等。 重点监测种类组 成、数量、

    24、生物量 及优势种的季节和 年际变化 浮游植物叶绿素 叶绿素 a 数量 重点监测叶绿素的 季节和年际变化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 力 初级生产力生产量 重点监测初级生产 力的季节和年际变 化 着生生物 种类组成及分布、数量、生物量、优势 种、季节变化状况等。 重点监测种类组 成、数量、生物量 及优势种的季节和 年际变化 DB63/ T 12172013 10 表 B.1 涉水工程各个阶段调查和监测内容 (续) 调查和监测内容 规划期 施工期 运行期 底栖动物 种类组成及分布、数量、生物量、优势 种、季节变化状况等。 重点监测种类组 成、数量、生物 量及优势种的季 节和年际变化 水生维管束植物 种类组成

    25、及分布、生长状态等。 重点监测种类组 成、数量、生物 量及优势种的年 际变化 两栖类 种类、数量及分布 重点监测种类组 成、数量的年际 变化 鱼类 种类、区系组成、分布、外部形态和内 部形状以及生物学指标(年龄与生长、 食性、性腺发育期等)测定、生态习性、 繁殖习性、保护级别、濒危程度等 重点监测种类、 区系组成、鱼类 资源量、种群年 龄与生长、保护 种类、工程阻隔 等在工程运行后 的变化 产卵场 1.现场察看、走访、查阅资料。 2.产卵群体组成、环境因子、生物因子、 产卵习性、产卵场的分布及规模等 重点监测洄游性 鱼类产卵场的分 布、规模大小在 工程运行后的变 化 索饵场 索饵群体组成、环境

    26、因子、生物因子、 分布及规模等 重点监测索饵场 在工程运行后的 变化 越冬场 1.现场查看,走访。 2.越冬群体组成、环境因子、生物因子、 分布及规模等 重点监测鱼类越 冬场的分布、规 模等在工程后的 变化 洄游路线 洄游群体种类、环境因子、生物因子、 路线 重点监测洄游性 鱼类洄游路线在 工程后的变化 注:表示必做项目 DB63/ T 12172013 11 B.2 湖泊形态与自然环境调查表 表B.2 湖泊形态与自然环境调查表 湖泊名称 行政区划 主管单位 地理位置 高程,m 水体形状 长度,km 最大宽度,km 平均宽度,km 正常水位,m 最高水位,m 最低水位,m 最大深度,m 平均深

    27、度,m 湖岸线长度,m 面积,hm 2 最大面积,hm 2 最小面积,hm 2 容积,m 3 含盐量,% 湖底倾斜度 底质类型 土壤类型 土壤特性 年入水量,m 3 /a 年出水量,m 3 /a 年交换量,m 3 集雨区面积,hm 2 植被类型 覆盖率,% 备注 记录日期: 记录人: DB63/ T 12172013 12 B.3 江河形态与自然环境调查表 表B.3 江河形态与自然环境调查表 江河名称 最大高程,m 最小高程,m 长度,km 起点 终点 最大宽度,km 最小宽度,km 平均宽度,km 最大深度,m 平均深度,m 地理位置 水体 形态 特征 流经地区 正常水位,m 最大水深,m

    28、年均水深,m 枯水期,d 丰水期,d 冰冻期,d 水文条件 流速,m/s 流量,m 3 /s 泥沙含量 kg/m 3 数目 名称 长度,km 最大宽度,km 最小宽度,km 平均宽度,km 最大深度,m 平均深度,m 正常水位,m 支流 最大水深,m 年均水深,m 泥沙含量 kg/m 3 面积,hm 2 地理位置 流域总人口 土壤类型 土壤特性 底质类型 植被类型 覆盖率,% 水土流失 排污口类型、数量 矿产资源的种类、分布、储量和开采情况 交通、旅游情况 工农业结构 集 雨 区 概 况 水利工程开发情况 备注 记录日期: 记录人: DB63/ T 12172013 13 C C 附 录 C

    29、(规范性附录) C.1 样线法调查记录表 表C.1 样线法调查记录表 调查单元: 调查样区: 样线号: 样线长: 米 起点:位置: 省 县 乡(镇、林场) 村村民小组, 小地名 大班号小班号 坐标: 东经 北纬 海拔米, 坡度:坡位 : 坡向:栖息地类型: 终点:位置:省 县 乡(镇、林场) 村村民小组, 小地名 大班号小班号 坐标: 东经 北纬 海拔米,坡度:坡位 : 坡向:栖息地类型: 调查人: 调查日期: 天气状况 : 出发时间: 时分 回返时间: 时 分 回到驻地时间: 时分 共页 第页 痕迹种类及数量 栖息地 干扰 动 物 名 称 实 体 数 量 粪 便 足 迹 链 巢 穴 其 它

    30、离样线 中线垂 直距离 (米) 经度 (度、 分、秒) 纬度 (度、 分、 秒) 海拔 (米) 发现时 间(时、 分) 栖 息 地 类 型 坡 度 坡 位 坡 向 类 型 强 度 备 注 DB63/ T 12172013 14 C.2 样方法调查记录表 表C.2 样方法调查记录表 调查单元: 调查样区: 样方编号: 样方 大小:米米 样方位置:省 县(保护区) 乡(镇、林场) 村 村民小组,小地名 大班号小班号 样方西北角坐标:东经 北纬 海拔:米 样方坡度:坡位:坡向: 栖息地类型:栖息地干扰类型及强度: 调查人: 调查日期: 开始调查时间:时 分 结束调查时间时 分 天气状况: 动物名称 数量 动物名称 数量 DB63/ T 12172013 15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D.1 样品登记卡 表D.1 样品登记卡 采样时间 采样地点 样品编号 采集人 D.2 采样记录表 表D.2 采样记录表 采样 编号 地点 名称 断面 名称 采样 时间 年月 日时 采样 点位 置 天气 状况 气温 () 水温 () 溶解氧 (mg/L) 大气 压 底质 样品 数量 备注 采样方法: 采样单位: 采样人签名: 年 月 日


    注意事项

    本文(DB63 T 1217-2013 涉水工程水生生物监测技术通则.pdf)为本站会员(figureissue18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