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22 备案号:41672-2014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2552014 玉米 金穗 3 号 2014 - 03 - 03 发布 2014 - 03 - 15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255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民和县种子管理站、青海省种子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三才、安红嵘、马有录、杨吉祥、秦海庭、金岳鹏、候建荣、张福成、孙得 禄、马希文、辛进先、张晓东、张有育、马雪杰、马占青。 本标准授权青海省种子管理
2、站负责解释。 DB63/T 12552014 1 玉米 金穗 3 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品种金穗3号的品种来源、生产能力及适宜种植地区、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 经济性状、抗逆性及抗病性、栽培技术要点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种子和各级农业科研、教学、农技推广部门该品种进行鉴别、繁殖、推广、检验、收 购和销售时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63/T 187 青海省玉米品种观察记载规范 3 技术内容 3.1 品种来源 民和县种
3、子管理站2009年从甘肃省白银金穗种业有限公司引进。以EK12-49 为母本, M017-48父本。 (EK12-49来源于K12早熟变异株连续自交选择,MO17-48来源于MO17系变异株系选)。2012年11月9日青 海省第八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定名为金穗3号,品种合格证号为青审玉 2012001。 3.2 特征特性 3.2.1 观察记载 记载按DB63/T 187执行。 3.2.2 植株性状 叶鞘黄绿色。株高250.00厘米4.30厘米。单株15 片叶。株型紧凑。节间数14.25节0.50节,茎 粗3.03厘米0.21厘米。 3.2.3 穗部性状 雄穗分枝12个-1
4、4个,花药浅黄色,花粉量大;雌穗花丝粉红色。穗位 高107.00厘米6.40厘米; 穗呈长锥形,穗长20.50厘米1.40厘米,穗粗5.50厘米 0.20厘米;穗行数14行-16行,行粒数38.60 粒2.20粒,无秃顶;穗轴红色,果皮为绿色,双穗率20%。 3.2.4 种子性状 籽粒硬粒型、桔红色。 DB63/T 12552014 2 3.2.5 经济性状 百粒重46.00克0.12克,容重712.00克/升5 .60克/升;单株籽粒产量247.00克,出籽率81.00%; 干籽粒蛋白质8.24,淀粉56.04,脂肪3.34。 鲜生物产量87.000吨/公顷(5800.00千克/亩),干 生
5、物产量33.075吨/公顷(2 205.00千克/亩)。 3.2.6 属性及生育期 中早熟; 播种至出苗期10天, 期间10积温149.60; 出苗至抽雄期69天, 期间10积温1266.30 ;抽雄至成熟76天,期间10积温1410.10;出苗至 成熟145天,期间10积温2676.40;全 生育期155天,期间10积温2826.00。 3.2.7 抗逆性及抗病性 抗倒伏、抗旱、耐贫瘠。感玉米小斑病和锈病。 3.3 栽培技术要点 覆膜种植, 出苗后40天内不灌水。 有条件情况下灌水3次-4次。 播前施农家肥45.000吨/公顷-60.000 吨/公顷 (3000.00千克/亩-4000.00
6、千克/亩) , 化肥使用五氧化二磷0.207吨/公顷-0.276吨/公顷 (13.80 千克/亩-18.40千克/亩),全部用做底肥;纯氮0.357吨/公顷- 0.453吨/公顷(23.80千克/亩-30.20千 克/亩),其中15%做底肥,35%随头水追施,50%在大喇叭口期至开花期追施。旱作地区当玉米进入大喇 叭口期用3分之一的尿素追施增穗肥,其余的肥料全部用作基肥。 播种期4月中旬至下旬, 土壤表层5.00厘米-10.00厘米、 温度在10-12时抢墒播种, 播种深度4.00 厘米-6.00厘米。 播种量0.038吨/公顷 (2.50千克/亩) , 保苗6.000万株/公顷-6.750万
7、株/公顷 (4000.00 株/亩-4500.00株/亩)。苗期中耕除草1次-2次,抽穗后拔高草1次。籽粒乳线消失即可收获。 3.4 生产能力及适宜地区 3.4.1 生产能力 水地覆膜条件下产量11.250吨/公顷-13.500吨/公顷( 740.00千克/亩-1100.00千克/亩)。旱地覆 膜条件下产量9.750吨/公顷-11.2 50吨/公顷(650.00千克/亩-750.00千克/亩)。 3.4.2 适应地区 东部农业区海拔2200米以下的温暖地区种植。 DB63/T 12552014 3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品种观察地点基本情况 A.1 地点 青海省民和县川口镇农业示
8、范园区 A.2 时间 2012年 A.3 主要生态因素 海拔1800.00米,年降水量454.10 毫米,年平均气温9.0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初日为2 月21日,终日为11月21日,期间积温3598.80;稳定通过5的初日为3月13日,终日为11月1日,期 间积温3551.80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4月1日,终日为10月20日,期间积温3149.80 ;无霜期为187天。土壤属灌淤型栗钙土,灌淤层厚度一般50.00厘米-60.00厘米,田间耕层有机质含 量1.25%,pH值为8.1。全氮0.12%,全磷0.21%,全钾2.52%。碱解氮75.00毫克/千克,速效磷12.30毫
9、克 /千克,速效钾219.00毫克/千克。地区类型属湟水谷地灌区,有灌溉条件。 DB63/T 12552014 4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产能力情况 B.1 一般肥力条件下 旱地覆膜条件下产量9.750吨/公顷-11.250吨/公顷(650 .00千克/亩-750.00千克/亩)。2011年在 民和县李二堡镇范家村中位山旱地种植0.067公顷(1.00亩),产量9.780吨/公顷(652.00千克/亩), 2010年在青海省民和县巴州镇祁家垣中位山旱地示范种植33.333公顷(500.00亩),平均产量11.250 吨/公顷(750.00千克/亩)。 水地覆膜条件下产量11.250吨/公顷-12.500吨/公顷(740.0 0千克/亩-860.00千克/亩)。2011年在 民和县总堡乡三垣村水地铺膜条件下种植 0.067公顷(1.00亩),产量 12.840吨/公顷(856.00千克/ 亩)。 B.2 高水肥条件下 水地覆膜条件下产量12.150吨/公顷-13.800吨/公顷(810.0 0千克/亩-920.00千克/亩)。2011年在 民和县总堡乡三垣村种植0.067公顷(1.00亩),产量13. 800吨/公顷(920.00千克/亩)。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