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 T11702012 老芒麦 青牧一号 2012 - 12 - 04 发布 2013 - 01 - 01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 T11702012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一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同德牧场农牧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华坤、汪新川、赵新全、魁武、李健辉、高长江、刘振平、张海梅、张生莲、 李以康、姚步青、温军、董全民、徐世晓、赵亮、陈哲、吴国
2、林、白玉善。 DB63/ T11702012 1 老芒麦 青牧一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老芒麦青牧一号的植物学性状、生物学特性及适宜种植地区,对经济性状、栽培技术 要点及生产能力作了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海拔2200 米4200 米种植时使用,可作为各级种子和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农技 推广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繁殖、推广、检验、收购和销售时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469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品种来源 1971年
3、由 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专业人员在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种植的 老芒麦种群中发现了优良变异植株,经系统选育,于2004年由全国牧草审定委员会审定登记(品种登记 号:279)。 4 特征特性 4.1 观察地点 观察地点情况见附录A。 4.2 植株性状 多年生草本,须根系,根长20.32 厘米4.10 厘米左右; 株型直立,株高132.56 厘米8.22 厘 米,茎具4节6节,下部节稍有膝曲;叶鞘无毛,常短于节间;叶舌长1.00 毫米0.22 毫米,顶端平 截;叶片扁平,长25.36 厘米4.50 厘米,宽 8.55 毫米2.42 毫米,无毛或上面有时疏生柔毛。 4.3 穗部性状
4、 穗状花序疏松下垂,长22.55 厘米3.21 厘米;具34穗轴2穗轴,细弱,常弯曲,棱边具小纤毛, 节间长8.20 毫米4.10 毫米;穗轴各节常着生2枚3枚小穗;小穗长12.56 毫米4.22 毫米(芒除 外),几无柄,含4小花6小花;颖狭披针形,具1脉3脉,背部粗糙或具短刺毛,长5.00 毫米1.00 毫米,顶端尖或具长达5 毫米的短芒;外稃披针形,背部粗 糙或被短毛,具5脉,第一外稃长10.50 毫 米1.50 毫米,顶端延伸一反曲芒,芒长18.20 毫米4.00 毫米;内稃 顶端钝尖,具2脊,脊上被纤 毛;花药长1.52 毫米0.30 毫米。 DB63/ T11702012 2 4.
5、4 种子性状 种子为长椭圆形, 褐色,长6 毫米1.00 毫米,中宽1.34 毫米0.14 毫米,颖果长10.5 毫米 2.10 毫米,中宽1.64 毫米0.2 4 毫米,千粒重3.20 克0.30 克。 4.5 生育期及积温 播种至出苗22天3天,期间0 积温134.31 4.22 ;出苗至抽穗62天3天,期间0积 温518.32 6.21 天;抽穗至成熟期为64天3 天,期间0 积温825.00 6.32 天;生育期 126天3天,全生育期148天3天,期间0 积温1343.32 19.41 。 4.6 经济性状 每穗粒数68.90 粒8.94 粒, 穗粒重0.28 克0.09 克, 单株
6、粒重0.89 克0.11 克。 千粒重3.60 克0.21 克。青干草水分含量 7.69 %,粗蛋白质 13.75 %,粗脂肪 0.86 %,粗纤维 32.54 %,无氮浸出物 41.08 %,粗灰分 4.08 %。 5 栽培技术要点 5.1 选地 土层厚度 30 厘米以上,土质疏松、排水良好,坡度 25 度。 5.2 整地 整地以秋翻春耙为主。在前茬收获后及时秋翻,耕深17.5 厘米2.5 厘米,新开垦地耕深20.0 厘 米5.0 厘米。春季解冻时进行春耕, 耕深12 厘米,耕后及时耙耱,清除残茬。 5.3 播种 五月到六月中旬播种。 采用条播, 播深3.0 厘米1.0 厘米, 行距30 厘
7、米, 条播0.023 吨/公顷 (1.53 千克/亩),撒播0.030 吨/公顷(2.00 千克 /亩)。保苗27.50 万株/ 公顷2.50 万株/ 公顷(1.83 万株/亩0.17 万株/亩)。 5.4 施肥 结合秋翻或春耕施农家肥1.500 吨/公顷1.875 吨/公顷(10 0.00 千克/亩125.00 千克/亩)。 按照NY/T469的要求,播前施纯氮0.070 吨 /公顷0.076 吨/公顷(4.6 7 千克/亩5.07 千克/亩), 五氧化二磷0.052 吨/公顷0.069 吨/公顷(3.47 千克/亩4.60 千克/亩)。 5.5 采收及利用 当种籽60 %70 %成熟时,即
8、进行收割。可单播或混播,收获后可制成青干草,也可青贮。 6 生产能力及适宜种植地区 6.1 生产能力 6.1.1 种子产量 DB63/ T11702012 3 在海拔2700 米3300 米范围的大田试验, 产籽量为806.30 千克/公顷36.08 千克/公顷(53.75 千克/亩 2.40 千克/亩)。 6.1.2 饲草产量 在海拔2700 米 3300 米范围的大田试验,风干的产草量为 8015.2 千克/公顷220.13 千克/公 顷(534.35 千克/亩14.68 千克/亩)。 6.2 适宜种植地区 在高寒地区海拔2200 米4200 米的地区均能进行旱作生产,并能安全越冬。可在pH值89的土壤 上种植。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