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20 B 16 备案号:41687-2014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2702014 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2014 - 03 - 03 发布 2014 - 03 - 15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2702014 I 前 言 本规范的编写符合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 本规范由青海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西宁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瑞、于春梅、钱晓澍、张京峰。 DB63/T 12702014 1 黄斑星天牛综合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黄斑星天牛( Anoploph
2、ora nobilis Ganglbauer)虫情监测、防控对策、防治技术措 施(检疫措施、营林措施、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和防治效果检查等综合防治技术。 本规范适用于对黄斑星天牛的监测和综合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8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国务院) 黄斑星天牛检疫技术操作办法(国家林业局)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黄斑星天牛 鞘翅目叶甲总科天牛科沟胫天
3、牛亚科星天牛属,主要危害多种杨、柳、榆科等树种。主要以幼虫蛀 食木质部,树木被害后生长不良,树势早衰,降低木材利用价值。 3.2 标准地 为准确调查黄斑星天牛发生情况和防治效果,人为判断选出期望代表预定林分总体的典型地块。 3.3 标准株 标准地内被选取用做系统调查的树木。 3.4 虫口密度 平均每株寄主树有天牛幼虫的数量。实际调查时可按天牛幼虫的新鲜排粪孔计算。 DB63/T 12702014 2 3.5 羽化孔 黄斑星天牛成虫羽化后由蛹室穿出树干的圆形的孔洞。 3.6 刻槽 黄斑星天牛雌成虫产卵时在树干上咬一长13mm15mm的 扁圆形的刻痕。 3.7 预防区 指未发生天牛的区域或以前有零
4、星发生但经治理目前没有发生的地区。 4 虫情监测调查 4.1 踏查 每年在春季越冬虫态开始活动时或秋季落叶后越冬前进行。主要沿铁路、公路、林网、村镇周围, 特别在车站等货物集散地、木材加工厂等周围,每50株树选1株样株的比例,进行调查。踏查时观察寄 主树种是否有成虫羽化孔、产卵刻槽、细木丝。记录表参见附录C。 4.2 标准地调查 4.2.1 标准地和标准株的设立 在已发生黄斑星天牛的区域,设立适当数量的固定地标准地或临时标准地。一般每13.33hm 2 片林或 33.33 hm 2 片林设一块标准地。每个标准地内的寄主树不少于200株。若固定标准地当年无虫,可在有虫 林分另设辅助性标准地进行观
5、察。每块标准地选取有代表性的标准株20株50株,做好标记,进行有虫 株率、危害程度调查,记录表参见附录D。标准株一般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Z ”字形法取样。标 准地调查时,对每一株标准株进行详查。 4.2.2 调查方法 分别在黄斑星天牛的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进行调查,确定不同虫态的出现时期。记录表参 见附录E。 a) 卵期调查:在产卵高峰期后,在标准株上一次性标记当年新刻槽数 100 个200 个。于标记 30 天后调查新刻槽卵孵化情况(刻槽上有粪屑排出视为卵已孵化)。 b) 幼虫期调查:3 月下旬,在标准株上一次性标记黄斑星天牛幼虫排粪孔 100 个。每 5 天7 天 一次调查每个
6、标记的排粪孔是否有木屑或小细木丝排出(幼虫蛀入木质部)。 c) 蛹期调查:从 5 月下旬起,每 5 天7 天一次调查每个标准株上的大幼虫排粪孔,当不再往外 排出大木丝时视为化蛹。 d) 成虫期调查:在前述选取的 20 株标准株中,6 月下旬9 月下旬,每 5 天7 天一次调查每株 树上新羽化孔(成虫羽化)出现的时间、数量。 4.3 天牛发生(危害)程度划分标准 根据LY/T 1681,以幼虫为调查阶段,黄斑星天牛发生危害程度见下表。 DB63/T 12702014 3 表1 有虫株率 轻度 中度 重度 成灾 (%) 5-9 10-20 21-30 31 以上 5 防控对策 5.1 轻度发生区
7、该区域以拔点除源、治点保面为主。对较小范围的孤立发生的虫害木进行强度卫生伐、截伐(包括 打侧枝、平头)。辅以其他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5.2 中度及重度发生区 该区域全面施以药剂防治,同时辅以人工、物理等其他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5.3 成灾区 对虫口密度在15头以上/1米干(枝)的成过熟林的林木,以及重度危害的衰弱木、濒死木进行强度 卫生伐、截伐的基础上进行毛白杨伐根嫁接、营造混交林。同时,做好虫害木管理及除害处理。对中幼 龄林、景观林以药剂防治为主,同时辅以人工、物理等其他措施实施综合治理。 5.4 预防区 此类地区以虫情监测为主,做到及时发现虫情及时防治。 6 防治技术措施 6.1 检疫措施
8、 黄斑星天牛检疫范围包括来自发生区的寄主原木(含板材、方材)、苗木及带有活体的包装材料等。 检疫时发现的带虫苗木、带虫原木、方材及其它带虫物体时,应及时进行检疫除害处理,处理合格后凭 植物检疫证书调运。黄斑星天牛检疫操作办法按国家林业局黄斑星天牛检疫技术操作办法执行。 6.2 营林措施 主要为清理虫害木、毛白杨伐根嫁接及营造抗虫混交林。 6.3 物理措施 6.3.1 人工捕捉 在成虫羽化盛期(7月中旬8月下旬),组织人力震落成虫进行人工捕捉。 6.3.2 砸卵 8月9月,对准产卵刻槽部位,使用木槌或橡皮锤等锤击皮下天牛卵、初孵小幼虫。 6.4 药剂防治 6.4.1 打孔注药 4月7月向树体注入
9、具内吸性的药剂如20%吡虫 啉原液、40%久效磷原液或5倍液等,防治幼虫和成 虫。 DB63/T 12702014 4 6.4.2 药棉堵孔 4月7月,将蘸有50%杀螟硫磷乳油、2.5 %溴氰菊酯乳油等药剂的棉花 球塞入幼虫排粪孔以毒杀幼 虫。 6.4.3 药剂喷雾防治 在黄斑星天牛成虫羽化期(7月中下旬9月上旬)进行药剂常量喷雾防治,一般在成虫羽化前或初 期喷一次,30天至50天在喷一次。 6.5 生物防治 保护和招引啄木鸟。保护枯朽的树木、有鸟巢穴的立木,人工挂放鸟巢,增加啄木鸟的种群数量。 7 防治效果检查 7.1 检查内容 以被害株率、虫口密度、防治前后刻槽数量的降低情况表示防治效果。
10、 7.2 检查时间 药剂防治效果调查,幼虫在防治后2周3周进行,成虫在防治后30天50天进行。 7.3 检查方法 7.3.1 防前防后调查 在防治区选择有代表性林分设置标准地,按4.2设置标准地,标准地内随机选择20株50株作为标 准株并标记编号,对四旁绿化及防护林带每隔100株300 株选1株调查。用肉眼或望远镜观察是否有黄 斑星天牛产卵刻槽和幼虫排出的新鲜木丝。防治前和防治后分别统计标准地有虫株数和虫口密度(幼虫 新鲜排粪孔数量)、死亡率以及防治前后产卵刻槽数量。记录表参见附录I. 在未进行防治的发生区选择与防治区发生情况接近的林分设立对照区, 在对照区调查有虫株率和虫 口数量(幼虫新鲜排
11、粪孔数量)。 %100 Z M S . (1) 式中: S:虫口密度; M:调查有虫数; Z:调查总株数。 7.3.2 防治效果计算公式 %1001 M NM P . (2) 式中: P1: 防治死亡率; M: 防前幼虫数; N: 调查幼虫数。 DB63/T 12702014 5 %100 21 21 P PP P . (3) 式中: P:校正死亡率(防治效果); P1:防治死亡率; P2:对照死亡率。 %100 - A BA X . (4) 式中: X: 刻槽减退率; A: 防治前刻槽数; B: 防治后刻槽数。 DB63/T 12702014 6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黄斑星天牛识
12、别特征 黄斑星天牛( 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隶属鞘翅目、天牛科、沟胫天牛亚科。 A.1 成虫 体长l639毫米,体色漆黑有紫铜色光泽,雌虫较雄虫阔长。鞘翅面有微小而稀疏刻点,翅面布有 大小不一的黄色毛斑,毛斑的排列约可分为横向5排,常以2、3、4排的中斑(鞘翅中间的大斑)较明显而 稳定,其他斑则因个体的不同时隐时现,变异较大。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个较大的侧刺突。触角l2节, 雄虫常超过体46节雌虫超出23节,柄节端部关闭式,第三节最长,其余各节依次递减,足之跗节, 胫节(上段),腿节常被有蓝色细毛。 A.2 蛹 黄白色,近羽化时体色变深,长2840毫米,体
13、形以成虫,头部倾于前胸下。触角呈发条状,由两 侧卷曲于腹面。腹部可见第九节,以第七、八节最长。 A.3 幼虫 成熟时体长455O 毫米,l3节,前胸节宽大,背板较平,呈梯形,硬化部前缘有l对深色的波状纹, 第410节背面各有一长圆形的步泡突。 A.4 卵 乳白色,长卵形,约26 毫米。 DB63/T 12702014 7 A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黄斑星天牛发生特点 B.1 主要寄主及危害特点 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主要寄主植物有箭杆杨(Populus nigra var. thevestina)、 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欧美杨(Populu
14、s euramericane)、 青杨(Populus cathayana)、 大官杨(Populus dakuanensis)、合作杨(Populus xiaozhuanica cv. Opera)、河北杨 (Populus hopeiensis)、冬瓜杨(Populus purdomii) 、欧洲大叶杨 (Populus candicans)、北京杨 (Populus beijingensis)、 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 榆属(Ulmus)、 柳属(Salix)、复叶槭( Acer negund
15、o)、法国梧桐 (Platanus orientalis) 等树种的蛀干害虫 。以幼虫 蛀食韧皮部及形成层,后钻入木质部危害。蛀道初为横行,斜向上方,后钻成直立的 “L”形蛀道,互不 穿透,外排有木屑及虫粪。 B.2 生活史 黄斑星天牛在西宁市2年1代, 跨三个年度。 可以卵越冬和不同龄期的幼虫越冬。 以卵在皮下越冬的, 于次年4月上旬开始孵化,4月中旬孵化结束。以不同龄期幼虫在木质部内越冬的,大龄幼虫5月中旬老 熟, 5月下旬化蛹。老熟幼虫用木丝堵塞坑道末端作为蛹室。蛹室四周用细木丝围成,内壁光滑,长椭 圆形,大多直立;蛹在蛹室内头部向上,面朝树皮外方。成虫最早于6月底开始羽化,7月中旬至8
16、月中 旬为羽化出孔盛期,直到10月中旬仍见成虫产卵。雌虫寿命约32天,雄虫约24天,性比11。成虫交尾 多在晴天,产卵前期约10天,产卵前雌虫在树干 上扁圆形刻槽、长1315mm,卵产于刻槽上方610mm 处,每槽1粒,每雌虫产卵870粒,平均45.6粒。8月上、中旬产的卵,在完成胚胎发育后不孵化而越 冬,8月底至9月份以后产的卵则不发育,而是以卵越冬,次年3、4月间才陆续孵化。卵期、幼虫期、蛹 期的长短和温度有关。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6,有效积温为 321.3/日(日平均温度在13.4)。 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8.241.04,有效积温为113.220.3/日。 B.3 发生规律及习性 初
17、孵小幼虫在树皮下取食产卵孔周围韧皮内层及形成层,2龄后向深处钻进,在木质部上形成椭圆 形、斜上行再直立向上的虫道,多在10.0018.00活动频繁,将木屑和粪便推出蛀道,并取食蛀孔周围 的韧皮层。老熟幼虫在虫道末端用木丝建筑长椭圆形、直立或倾斜的蛹室化蛹。成虫羽化出孔后取食树 叶及嫩枝皮或木质部表层补充营养,晚上静息。10点、18点时为活动高峰,气温1628时利于其活动。 成虫飞翔力不强,一次最多飞40m,最远迁移约1190m。可多次交尾,晴 天9.0018.00时交尾较多。该 虫特别嗜好黑杨派(加杨、箭杆杨、欧杨)、青杨派及其衍生系树种,对白杨派(毛白杨、新疆杨)较 少危害。径级越大的受害越
18、重,喜好危害直径616cm的干、枝。危害部位随树龄增长而逐年上升;在 同一树上直径12cm以上的干、枝常先受害,大树多中部受害,小树多基部受害。 DB63/ 12702014 1 表B.1 黄斑星天牛生活史(西宁地区) 年 度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3 月 上 旬 中 旬 下 旬 上 旬 中 旬 下 旬 上 旬 中 旬 下 旬 上 旬 中 旬 下 旬 上 旬 中 旬 下 旬 上 旬 中 旬 下 旬 上 旬 中 旬 下 旬 上 旬 中 旬 下 旬 第 1 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 第 2 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3 年 (-) (-) (-) (-) (-) 0 0 0 0 + 0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0 + . + . + . + . . . . . 注1: 卵 注2: - 小幼虫 注3: (-)越冬大幼虫 注4: O 蛹 注5: + 成虫 C DB63/ 12702014 1 B D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表 C.1 黄斑星天牛踏查记录表 编号: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乡 村(林班) 小班号(小地名) 调
20、查单位或调查人: 坐标点: 海拔: 树种: 平均树高: 林龄: 地形地势: 植被和覆盖度: 是否有天牛危害: 是否新扩散区: 被害植物: 危害部位: 其它说明: DB63/ 12702014 2 C E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黄斑星天牛标准地记录表 表 D.1 黄斑星天牛标准地记录表 乡镇名称 乡镇代码 村名称 村代码 标准地编号 地点描述 林班面积(亩) 坡向(阴、阳)及坡度 植被类型 林木组成 主要寄主树种的年龄 胸径(厘米) 树高(米) 发生类型(安全、偶发、常发) 调查株数 代表面积(亩) 有虫株数 有虫株率(%) 总虫数(头) 虫口密度(头/株) 危害程度(轻、中、重) 其它病
21、虫发生情况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DB63/ 12702014 3 D F 附 录 E (资料性附录) 黄斑星天牛系统观测记录表 表 E.1 黄斑星天牛标准株虫情调查记录表 标准地号: 标准株树种: 危害程度: 乡镇名称: 乡镇代码: 村名称: 村代码: 株号 刻槽数 (个) 有卵刻槽数 (个) 总卵数 (粒) 总幼虫数 (条) 蛀入木质部 幼虫数(条) 有卵刻槽率 (%) 卵孵化率 (%) 小幼虫蛀入 木质部率 (%) 1 20 平均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表 E.2 斑星天牛化蛹记录表 标准地号: 标准株树种: 危害程度: 乡镇名称: 乡镇代码: 村名: 村代码:
22、标准株号 调查时间 化蛹数量(头) 调查人: DB63/ 12702014 4 表 E.3 黄斑星天牛成虫出现记录表 标准地号: 标准株树种: 危害程度: 乡镇名称: 乡镇代码: 村名: 村代码: 标准株号 调查时间 新成虫数量(头) 调查人: DB63/ 12702014 5 E G 附 录 F (资料性附录) 黄斑星天牛虫害木处理程序 F.1 虫害木清理 由技术人员对需要砍伐的虫害木进行标定,按程序办理伐移木手续后组织专业队伍砍伐虫害木。 砍伐虫害木应避开黄斑星天牛成虫羽化期(7-9月)。 F.2 虫害木除害处理 要求进行灭虫处理的虫害木,一定要在成虫羽化前进行。灭虫处理后的虫害木经检查死
23、亡率达 100%,发放除害处理合格证,有合格证才可以办理调运手续。 F.2.1 加工除害处理 将虫害木送到指定木材加工厂,加工成2cm左右的木板、将虫害木粉碎或切成薄片制成胶合板、纸 浆等。也可将加工器械运到林地,当场处理,减少虫害木运输引起传播的可能性。 F.2.2 焚烧处理 无利用价值的虫害木(包括枝桠)或无以上处理条件的集中烧毁。 F.2.3 药物熏蒸处理 F.2.3.1 熏蒸药剂 熏蒸药剂主要为磷化铝片剂(AIP),质量符合GB5452,有效含量不低于56%。 F.2.3.2 熏蒸帐幕 主要有:聚乙烯薄膜,厚度0.15mm以上;聚氯乙烯薄膜,厚度0.19mm以上。 F.2.3.3 熏蒸
24、器材 主要有:氯化氢气体浓度检测管,100ppm-200ppm;温度计,0-100 0 C;防毒面具,橡皮手套。 F.2.3.4 熏蒸场地 选择远离居民区和水源,地势较平坦,通风良好的场地。 F.2.3.5 熏蒸步骤 a) 堆垛:将砍伐下来的虫害木集中整齐堆放,一般以长方体为宜,计算堆垛体积。在堆垛四周 开深、宽各 20cm 的沟槽,埋压熏蒸帐幕边沿。堆垛周围,必须设立警示标牌,并有专人值守, 以防止人畜中毒等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b) 投药量:磷化铝片剂,以每立方米投放 1215g 计算投药量。 c) 投药:带好防毒面具、橡胶手套等,将磷化铝片剂均匀放置于堆垛的上、中、下 3 个部位。 DB6
25、3/ 12702014 6 d) 熏蒸时间:当日平均气温 200C 以上,一般熏蒸 7 天,气温较低时应当适当增加药量、延长熏 蒸时间。 e) 效果检查:熏蒸处理致天牛死亡率应达 100%。如经检查,未达到要求,则再次投药熏蒸,直 至合格为止。 DB63/ 12702014 7 F H 附 录 G (资料性附录) 黄斑星天牛无公害化学防治措施 G.1 打孔注药 G.1.1 防治时间 每年4月至6月下旬(成虫羽化前)均可进行,防治皮下小幼虫和成虫。 G.1.2 药剂 20吡虫啉原液或5倍液; 树虫一针净; 40%久效磷原液或5倍液等。 G.1.3 器械 背负式打孔注药机或手摇钻、电钻(钻头610
26、毫米)及注射器。 G.1.4 用药量 树干胸径每1cm注药0.30.5ml,每孔注药5ml 左右。如胸径10cm的被害青杨,应注药3ml5ml。 G.1.5 打孔位置 首先在离地面10cm的树干基部打一个孔,然后呈螺旋形上升错位打孔,或按2层3层排列,每层 间隔40cm。打孔的多少由树干直径和用药量决定。 G.1.6 钻孔操作方法 钻孔向下与树干呈45度角,孔径lcm。防治小幼虫时,打孔深度为3cm5cm;防治成虫时打孔深度 为5cm8cm。 G.1.7 注药 用注射器吸取配置好的药液,缓慢将药液推入孔洞内,注满为止,注意不要使药液流入洞外。药 液注射完后用泥将孔堵好。 G.2 药棉堵孔 G.
27、2.1 防治时间 一般在4月7月幼虫发生期进行。 G.2.2 药剂 50%杀螟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 G.2.3 方法 DB63/ 12702014 8 先将棉花球浸入50%杀螟硫磷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原液, 再将排有新鲜木屑的虫孔中的木屑、 木丝掏干净后,将浸过药剂的棉花塞入树干虫孔内,然后用泥封住虫孔。七天后检查效果,以虫孔处 不排出木屑为有效。 G.3 喷药防治 G.3.1 防治对象 黄斑星天牛成虫。 G.3.2 防治时间 7月上中旬、8月中下旬各喷一次,共喷2次。 G.3.3 防治器械 a) 绿化专用喷药车。 b) 担架式高压喷雾机。 c) 背负式机动喷雾机、喷粉机。 G.
28、3.4 药剂 天轰(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触破(3%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 油。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 G.3.5 操作方法 a) 喷药时选晴朗、无风天气,如喷药后 6 小时内遭雨冲刷,须重新进行喷药。 b) 喷雾:绿化喷药车、担架式喷雾机、背负式机动喷雾机按天轰(2%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1: 1000 倍液,或触破(3%高效氯氰菊酯微胶囊悬浮剂)1:400-600 倍液,或 4.5%高效氯氰菊 酯乳油 1:1500-1800 倍液进行配药。要求先加药后加水。 c) 喷粉:1%噻虫啉微胶囊粉剂用量为 3kg/hm2,与 3kg-4kg 轻钙粉拌匀后喷粉。 d)
29、喷药时要求细致、周到,达到“枝枝有药”,即地面以上主干、大枝应布满药液并以树皮湿 润为宜。 DB63/ 12702014 9 G I 附 录 H (资料性附录) 营林措施防治黄斑星天牛 H.1 营造抗天牛危害混交林技术 H.1.1 树种选择 选择抗虫树种的原则是“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以乔木为主体,形成乔、灌、草相结合 的多层结构。 免疫树种(非寄主树种):国槐、云杉、圆柏、油松、山杏、海棠、梨、桃、花椒、杜梨、 山楂、沙棘、丁香等树种; 目标树种(抗性树种):乡土适生,生长较快 ,生态防护效益较好的树种,有河北杨、毛白 杨、新疆杨等; 诱饵树种:配置青杨、白榆、旱柳等天牛嗜食树种。 H
30、.1.2 配置模式 目标树种免疫树种诱饵树的比例为3038%6052%10%。 H.1.3 整地 分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两种。平坦地区及城郊,以梯田的修筑方式进行全面整地。山地陡坡及山 体破碎地区,可进行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可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两种方法。带状整地根据立地条 件的不同,可采用水平阶、反坡梯田整地。块状整地有穴状、块状、鱼鳞坑。 H.1.4 整地时间 春季造林时,整地时间要在头年雨季前进行;秋季造林时,整地提早到雨季前。 H.1.5 混交方法 a) 株间混交:在行内以一定比例隔株混交饵树,饵树数量占总混交树种的 10%左右。 b) 行间混交:饵树以隔行混交的方式配置,该方法有利于对
31、饵树的管理,但诱集效果次于株间 混交。 c) 带状混交:各树种在 2 行以上为一带的混交,中间混交饵树,利于饵树管理,诱集效果次于 株间、行间混交。 d) 块状混交:在不同的地块安排不同的树种及饵树,但饵树诱集效果较差。 H.1.6 诱饵树的管理 选择并合理配置诱饵树种,以最适的比例配置诱饵树。饵树的规格为胸径大于3cm以上,生长速度 与目标树种基本一致。对诱集到饵树上的天牛要及时采取有力的防治措施,如喷药、砸卵、药棉堵孔 等杀虫手段,控制和降低虫源,保证诱集到的天牛不会从诱饵树向目标树种上转移。诱饵树树势严重 衰弱的,要及时对饵树进行清理,清理后及时补植新的饵树。 DB63/ 1270201
32、4 10 H.2 毛白杨伐根嫁接技术规程 H.2.1 砧木的选择 选用春、秋季虫害木砍伐的伐桩,要求伐桩高度520厘米。如果是用秋季砍伐的虫害木伐桩嫁接 时,需再截一次,高度不超过5厘米;春季砍伐的伐桩,可随伐随接。 H.2.2 接穗的选择 每年3至4月份,采集1年生直径0.61厘米,长度1520厘米健壮、无病虫害、粗细均匀、芽子饱 满的毛白杨种条作接穗,每50根一捆进行窖藏。 H.2.3 嫁接时间 4月10日一5月15日。 H.2.4 嫁接方法 a) 劈接:将砧木在离地面 510 厘米处锯断、削平,在其平面的中心或 13 处用嫁接刀垂直劈 一裂口,深度约 23 厘米;将接穗下端削成两面一致的
33、楔形,其削面长度比砧木裂口深度约 长 l 厘米,插入砧木劈口内,使两者的形成层紧密结合,(若钻木较粗,可在两侧插入两根接 穗)缚扎 (若砧木粗,夹的紧,也可不缚扎) 后,涂以接蜡或覆以泥土。 b) 插皮接:将接穗上端保留 12 个饱满芽,下端削成单面陡楔形,保留木质部厚度 23 毫米, 长度 35 厘米,以插入砧木不撑破树皮为宜,楔背面用刀刮掉表皮露出形成层;将砧木的韧 皮部和木质部用修枝剪或嫁接刀向上斜削一刀,用刀尖轻轻撬开皮层,将接穗面向着木质部 方向插入皮层之间,插入深度以接穗削面上端露出砧木断面 0.5 厘米左右为宜,每个伐桩接 23 个接穗。接完后用糊状泥浆涂于接口处及接穗顶部。 H
34、.2.5 嫁接后的管理 用湿润疏松的土壤将接口埋严、覆土厚度4厘米左右,轻轻压实后用塑料薄膜或旧报纸包严埋实, 出苗后,立即将覆膜划破用于通风。嫁接苗出苗后应及时抹芽,每个接穗保留1个新梢,并且抹去砧木 上的萌芽。 DB63/ 12702014 11 H J 附 录 I (资料性附录) 防治效果检查 表 I.1 黄斑星天牛大幼虫防治效果调查表 药剂种类 施药方法 调查株数 重复数 防治前 排粪孔数 20 天后 排粪孔数 死亡率(%) 校正死亡率 对照 表 I.2 防治前后产卵刻槽数比较 药剂种类及施药方法 防治前刻槽数(个/株) 防治后刻槽数(个/株) 增加到刻槽数(个/株) 对照 表 I.3 不同树种混交防治黄斑星天牛效果调查表 幼虫虫口密度(头/株) I II III IV V VI 地点 树种 组成 混交 比例 饵树 比例 调查 树种 平均 胸径 有虫 株率 0 1-5 6-10 11-15 16-20 21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