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21 备案号:416742014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2572014 高梁 吉甜 5 号 2014 - 03 - 03 发布 2014 - 03 - 15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2572014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种子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春喜、冯海生、马玉清、杜岩功、白生贵、姚雪洪、郭万春、赵延贵、杨吉 祥、赵存英、彭中山、许乃军、李永仁、王淑军、洪海波。 本标准授权青海省种子
2、管理站负责解释。 DB63/T 12572014 1 高梁 吉甜 5 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粱吉甜5号的植物学性状、生物学特性及适宜种植地区,对经济性状、栽培技术要 点及生产能力作了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各级种子、农业科研、教学、生产、农技推广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检验、推 广、收购和销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 3 技术内容 3.1 品种来源 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从
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引进,原名吉甜5号,属 Sorghum bicolor L.Moench变种。2012年11月29日青海省第八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定名为吉甜 5号,审定编号为青审高粱2012001。 3.2 特征特性 3.2.1 植株性状 一年生草本。株高337.20厘米8.86厘米,具13. 50节0.71节。杆直立、实心、圆筒形,表面光 滑、无毛,拔节后节间表面覆盖白色蜡粉,下部节间蜡粉多。基部第一节间长2.20厘米1.27厘米,茎 粗1.68厘米0.31厘米;穗下节长41.00厘米7 .13厘米,茎粗0.90厘米1.31厘米。叶鞘光滑,有平 行细脉,有一脊。叶舌较短
4、小,长1.43厘米0.46厘米。叶片披针形、 互生,总叶片数16.03叶0.51 叶,收获时绿叶数12.40叶0.72叶;旗叶长30.17厘米 4.04厘米,宽4.77厘米0.76厘米。 3.2.2 穗部性状 圆锥花序,着生于穗柄顶部。穗长20.17厘米2 .08厘米,穗中间有明显的直立穗轴,穗轴具棱, 由9.00节1.83节组成, 每节轮有一级枝梗4.47个0.73个, 二级枝梗4.17个0.77个, 三级枝梗2.79 个0.54个;一级枝梗长6.52厘米1.98厘 米,二级枝梗长3.05厘米0.56厘米。中紧穗型。小穗成对 着生,小穗里有2朵小花,上部为可育花,下部为退化花。可育花由外稃和
5、内稃组成,膜质,外稃较大, 内稃小而薄,在内、外稃之间有3枚雄蕊和1枚雌蕊,子房上位卵圆形。退化花只有1个稃,为一个较宽、 膜质,有缘毛。 3.2.3 种子性状 DB63/T 12572014 2 颖果,卵圆形,褐色。 3.2.4 经济性状 穗粒重58.62克17.69克, 穗粒数3475.30粒1085.55粒, 千粒重17.24克0.27克, 经济系数0.25 0.02。 3.2.5 植株养分 青干草水分5.78%-8.57%,糖27.10%-31.84%,灰分6.67%-10.99%,粗蛋白6.87%-7.22%,粗 脂肪 1.01%-1.79%,粗纤维6.66%-10 .99%,无氮浸
6、出物66.04%-70. 03%,磷0.22%-0.24%,钙0. 11%-0.20%。 鲜草茎秆糖锤度15.93%0.92%。 3.2.6 籽粒品质 糖11.15%,粗蛋白9.03%,粗脂肪3.10%,粗纤维3. 14%,磷0.30%,钙451.65毫克/千克。 3.2.7 熟性及生育期 晚熟。播种至出苗9天1天,期间0的积温176 .00;出苗至分蘖30天1天,期间0的积 温430.00;出苗至拔节51天1天,期间0 的积温810.00;出苗至抽穗111天1天,期间0 的积温1945.00;出苗至开花119天1天,期间0的积温2259.00;开花至成熟40天1天,期间 0的积温856.00
7、;全生育期159天1天,期间0的积温3115.00。 3.2.8 抗逆性 抗倒伏,抗旱,耐瘠薄。 3.3 栽培技术要点 播前施有机肥30.000吨/公顷-45.000吨/公顷(2000. 00千克/亩-3000.00千克/亩),纯氮0.140吨/ 公顷-0.190吨/公顷(9.33千克/亩-12.67千克/亩),五氧化二磷0.105吨/公顷-0.140吨/公顷(7.00 千克/亩-9.33千克/亩)氮磷比1:075。 4月下旬-5月上旬铺地膜播种,行距40厘米,株距20.00厘米-30.00厘米,播种量7.50千克/公顷 -10.00千克/公顷(0.50千克/亩-0.67千克/ 亩);播种深度
8、3.00厘米-4.00厘米,每穴下种3粒-6粒。出 苗5天-7天查看苗情,间苗、补种,每穴保留1个-2个苗。分蘖期进行第1次除草、灌水,拔节期进行第2 次除草、灌水,并追施纯氮0.105吨/公顷-0.140吨/公顷( 7.00千克/亩-9.33千克/亩)。 3.4 生产能力及适应地区 3.4.1 生产能力 9月底收获,一般肥力条件下,在海拔1850米(民和)地区鲜草产量121.98吨/公顷-134.76吨/公顷 (8086.52千克/亩-8983.71千克/亩),海拔2100 米-2300米地区,鲜草产量72. 02吨/公顷-89.18吨/ 公 顷(4801.6千克/亩-5945.4千克/亩)
9、。 高肥力条件下,在海拔1850米(民和)地区鲜草产量147.26吨/ 公顷-155.24吨/公顷(9817.16千克/ 亩-10349.40千克/亩),海拔2100米-2300米地区,鲜草产量92. 75 吨/公顷-102.69吨/公顷(6183.11千克/亩-6846.04千克/亩)。 3.4.2 适宜地区 适宜在海拔2300米以下地区水地铺膜做牧草种植。 DB63/T 12572014 3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品种观察地点基本情况 A.1 地点 民和县马场垣乡马聚垣村 A.2 时间 2011年 A.3 主要生态因素 海拔1850米,年温度7.90,降水量360. 70毫米
1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初日为3月1日,终 日为10月20日,期间积温3432.40;稳定通过10的初日为3月26日,终日为9月25日,期间积温 2752.70; 无霜期为204天。 土壤类型栗钙土, 土壤有机质2.500%, 全氮0.170%, 全磷0.250%, 全钾1.650%, 速效氮146.80毫克/千克,速效磷762.90毫克/千克,速效钾 461.60毫克/千克,pH值8.53。前茬玉米。 灌溉良好。 DB63/T 12572014 4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产能力情况 B.1 一般肥力条件鲜草产量 9月底收获,海拔1850米(民和)地区鲜草产量120.000吨
11、/公顷-126.000吨/公顷(8000.00千克/ 亩-8400.00千克/亩)。2012年在民和县马场垣乡团结村种植0.033公顷(0.50亩),产量124.710吨/ 公顷(8313.9千克/亩), 海拔2100米-2300米地区,鲜草产量60.000 吨/公顷-84.000吨/公顷(4000.00千克/亩-5600.00千克 /亩),2012年湟中县田家寨镇李家台村种植0.033公顷(0 .50亩),产量82.91吨/公顷(5527.2千克/ 亩)。 B.2 高肥力条件下鲜草产量 9月底收获,海拔1850米(民和)地区鲜草产量126.000吨/公顷-129.000吨/公顷(8400.00千克/ 亩-8600.00千克/亩),2011年在民和县马场垣乡马聚垣村种植0 .033公顷(0.50亩),产量128.920吨/ 公顷(8594.90千克/亩)。 海拔2100米-2300米地区,鲜草产量84.000吨/公顷-109. 500吨/公顷(5600.00千克/亩-7300.00千 克/亩) 。 2011年在平安县中科院下红庄试验站种植0.033公顷 (0.50亩) , 产量108.310吨/公顷 (7220.70 千克/亩),2012年在平安县小峡镇三十里铺村种植0.033公顷(0.5 0亩),产量109.380吨/公顷(7291.7 千克/亩)。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