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99 B61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 T10472011 红花岩黄芪播种育苗及栽植技术规程 2011 - 12 - 19 发布 2012 - 02 - 01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 T10472011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采种基地营建 . . 1 5 播种育苗 . . 3 6 炼苗与出圃 . . 7 7 栽植与管护 . . 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法 . 10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杀虫灭菌剂及种子消毒的方
2、法 . 10 DB63/ T10472011 II 前 言 本规程符合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业所提出。 本规程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归口管理。 本规程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林业所。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刘小利、顾文毅、魏海斌、尹卫。 DB63/ T10472011 1 红花岩黄芪播种育苗及栽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红花岩黄芪( Hedysarum multijugum Maxim.)采种基地营建、播种育苗、炼苗与出 圃及栽植管护过程的技术规范。 本规程仅适用于红花岩黄芪的种子、种苗生产和栽植管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
3、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B63/T 237-1995 主要树种造林技术规程 DB63/T 2991998 育苗技术 3 术语和定义 3.1 红花岩黄芪 红花岩黄芪(豆科岩黄芪属) Hedysarum multijugum Maxim.半灌木,高0.3 1 m。根木质。茎被 白色柔毛,有纵沟。托叶膜质,卵状披针形,下部联生,先端分离,背面有柔毛;叶轴有沟槽,密被白 色柔毛,小叶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先端钝或微凹,基部近圆形,腹面无毛,背面密被贴伏短柔毛; 小叶柄极短被柔毛。总状花序
4、生于叶上部叶腋,苞片早落;花梗被柔毛;花萼斜钟状,外面被贴伏短柔 毛,萼齿短;花冠紫红色,有黄色斑点。荚果扁平,两侧有网纹和小刺。花期68月,果期79月。生 于阳坡,沟谷,河滩,堤岸等地,海拔18003800 m。分布于本省各州县。根可入药。 3.2 幼苗移植 容器苗育苗的方法之一,即先在苗床上培育播种苗,然后将播种苗移植于容器中。用于移植的播种 苗的苗龄,因树种和环境条件而异。红花岩黄芪幼苗移植时间为苗床苗达4叶期时进行。 4 采种基地营建 4.1 选址 选择地势平缓,坡度25 ,交通便利,具有良好的灌溉和排水条件 ;地下水位150.0 cm;土 层厚度50.0 cm,土壤PH值为6.57.
5、5的壤土或沙壤土。 4.2 整地 4.2.1 整地时间 当年春季或上年秋季进行整地。 DB63/ T10472011 2 4.2.2 整地方法 坡度15 时采用全面整地方法,深翻30.0 cm,耙平,除去碎石杂草。 坡度15 25 采用局部整地方法,参照DB6 3/T 237-1995 执行 。 4.3 采种树定植 4.3.1 采种树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1年生容器苗作为采种树。 4.3.2 定植时间 容器苗整个生长季均可进行定植。 4.3.3 起苗 带容器起苗运输,定植时再去除。 4.3.4 定植 采用穴状栽植,要求根系舒展,填土踏实。坡度15 时株行距为0.8 m0.8 m。坡度1
6、5 25 时株距0.8 m,行距参照本规程4.2.2整地方法为准。 4.4 田间管理 4.4.1 水分管理 定植后及时灌透水1次2次,以后视土壤墒情进行灌溉,并保证春、冬两次灌水。 4.4.2 追肥 4.4.2.1 基肥 采用穴施的方法在栽植穴底部拌施复合化肥125.0 克/穴、腐熟有机肥250.0 克/穴(见附录A)。 4.4.2.2 追肥 采种树定植当年即进行追肥。树体萌动1月后到种子成熟前每月采用环状施肥的方式在土层15.0 cm 下追施复合化肥一次,每次15.0 克/穴(见附录A)。追肥结合灌水进行。 4.4.2.3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当苗高达到20.0 cm时,每月定期叶面喷施生长调
7、节剂(见附录B)至种子采收前止,喷后10小时内 如下雨,则重喷。 4.4.3 除草松土 每年除草3次5次,做到除早、除小、除了。松土深度5.0 cm10.0 cm。 4.4.4 病虫害防治 植株生长期间,易遭受蚜虫和红蜘蛛为害,可喷相应杀虫剂进行防治(见附录B),要求药物将全 株喷湿。 DB63/ T10472011 3 4.5 种子的采收与调制 4.5.1 种子采收 4.5.1.1 采收时间 每年7月8月采收。 4.5.1.2 采收方式 人工采摘。 4.5.2 种子调制 4.5.2.1 晾晒去杂 种子自然晾晒干透后,将杂质去除。 4.5.2.2 种子储藏 种子装入种子袋中,放入室内干燥处储藏
8、。 5 播种育苗 5.1 苗床育苗 5.1.1 育苗地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具备良好的灌溉和排水条件。 5.1.2 土壤 土层厚度50.0 cm,地下水位100.0 cm,土质 疏松、肥沃且病虫害少,土壤PH值6.57.5的壤 土或沙壤土。 5.1.3 整地 全面深翻30.0 cm,平整,除去碎石杂草。 5.1.4 作床 作高床,参照DB63T 2991998执行。床做好后,需进一步镇压,要求土粒细碎、表面平整。 5.1.5 床面消毒 用灭菌剂喷洒床面,用量4.5 g/m 2 (见附录B)。 5.1.6 播种 5.1.6.1 播种时间 温棚育苗1年可育2茬。要求当年出圃的种苗,3月6月
9、播种;要求翌年出圃的种苗,8月9月播种。 大田育苗1年1茬。当年出圃的种苗,4月5月播种。 5.1.6.2 播种方式 DB63/ T10472011 4 采用条播方式。 5.1.6.3 播种量 苗床育苗的出苗量为200 万株公顷。生产中可根据种子的发芽率、净度和千粒重的实际情况并根 据(公式一)计算实际播种量。 2 1000 GP WA CX . (1) 式中: X单位面积实际所需的播种量,单位为千克(kg); A产苗数(单位面积或长度); W千粒重,单位为克(g); P种子的净度(小数); G发芽势(小数,以为发芽势接近场圃发芽率,而且测定需时较短); C损耗系数(红花岩黄芪损耗系数为4.5
10、); 1000 2 常数。 5.1.6.4 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0.8 cm1.0 cm。 5.1.6.5 播前处理 包括种子消毒(见附录B)和种子精选。 5.1.6.6 播种 在床面上开宽2.0 cm3.0 cm,深0.8 cm1.0 cm的槽,将种子均匀撒入槽内,覆土轻压,行距10.0 cm。 5.1.7 苗期管理 5.1.7.1 水分管理 播种后,必须保证每天多次少量洒水,出苗期保持床面潮湿但不积水。幼苗基本出齐后,每天洒水 1次2次,当苗高达10.0 cm时,可视土壤墒情进行沟灌。 5.1.7.2 温度控制 温棚内温度控制在25 30 ,超过时需打开通风口进行通风降温,以减少水分蒸发。
11、5.1.7.3 杂草防除 大田育苗20天人工除草一次,温棚育苗10天人工除草一次,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5.1.7.4 病虫害防治 苗期每10天喷洒灭菌剂1次以防猝倒病发生(见附录B),苗木生长中后期每15天喷洒杀虫剂一次防 止红蜘蛛和蚜虫危害(见附录B)。 5.1.8 越冬期管理 DB63/ T10472011 5 大田育苗和温棚育苗上冻前需灌足冬水。 温棚育苗需在8月底9月初逐步揭棚。 5.2 容器育苗 5.2.1 育苗地选择 参照本规程5.1.1。 5.2.2 土壤 参照本规程5.1.2。 5.2.3 整地 参照本规程5.1.3。 5.2.4 容器填装 5.2.4.1 基质配方 将地表
12、15.0 cm内的土壤用孔径8.0 mm的筛网进行细致过筛,剔除杂质作为育苗基质。 5.2.4.2 基质处理 过筛的基质中加入复合肥0.5 kgm 3 (见附录A),土壤杀菌剂0.2 kgm 3 (见附录B),混合均匀 后备用。 5.2.4.3 容器选择 育苗容器规格为6.5 cm12.0 cm。 5.2.4.4 容器填装 5.2.4.4.1 低床处理 将温室低床平整、夯实后,铺放容器。 5.2.4.4.2 容器填装 将本规程5.2.4.2中备好的基质装入容器中,逐杯轻压、捣实,装满杯,灌水后,杯边高出基质0.5 cm。 5.2.4.4.3 填装时间 播种前完成基质填装。 5.2.5 床面消毒
13、 参照本规程5.1.5执行(见附录B)。 5.2.6 播种 5.2.6.1 播种时间 参照本规程5.1.6.1执行。 DB63/ T10472011 6 5.2.6.2 播种方式 采用点播的方式。 5.2.6.3 播种宽度 将种子点播于容器中央。 5.2.6.4 播种量 每穴4粒5粒种子。 5.2.6.5 播种深度 参照本规程5.1.6.4执行。 5.2.6.6 播前处理 参照本规程5.1.6.5执行。 5.2.6.7 播种 挖取容器杯中间基质,将种子集中放入后覆土、轻压。 5.2.7 苗期管理 5.2.7.1 水分管理 参照本规程5.1.7.1执行。 5.2.7.2 温度控制 参照本规程5.
14、1.7.2执行。 5.2.7.3 杂草防除 参照本规程5.1.7.3执行。 5.2.7.4 病虫害防治 参照本规程5.1.7.4执行(见附录B)。 5.2.7.5 幼苗移植 5.2.7.5.1 幼苗移植的前提 当容器苗出杯率95 %时开展。 5.2.7.5.2 幼苗培育 参照本规程5.1苗床育苗执行。 5.2.7.5.3 移植时间 用于移植的苗床苗达4叶期时进行。 5.2.7.5.4 遮阳 DB63/ T10472011 7 在移植的苗床上搭设75%遮阳网。 5.2.7.5.5 移植 小心挖取苗床上的幼苗,逐个放入移栽盘中,然后用木筷在未出苗的空杯容器中间打一个与根系长 度大致相同的孔,随后将
15、挖出的幼苗根系舒展、轻放入孔中(1孔3株并栽),并使根尖接触到孔底,用 木筷轻捣孔周边的土,使土完全掩埋根部后,压实。操作过程要求保持根系完整,随栽随取,以防苗木 根系风干。 5.2.7.5.6 移植后管理 移植后及时洒透水,晴天每天补充洒水1次2次,缓苗期后(5天7天)可停止洒水,撤除遮阳网, 并于其他容器苗同时管理。 6 炼苗与出圃 6.1 炼苗 6.1.1 揭棚 温棚育苗出圃前20天逐步将棚膜揭开,使苗木适应外部生长环境。 6.1.2 断根 容器苗出圃前必须断根。断根前进行漫灌、遮阳、断根,待苗木表现正常逢阴天或傍晚后撤除遮阳 网,再在露天环境中适应5天7天即可出圃。 6.2 出圃 6.
16、2.1 出圃时间 苗床苗出圃时间为春季树体尚未萌动前或秋季落叶后出圃;容器苗生长季均可出圃。 6.2.2 检疫 出圃前对种苗进行病虫害检疫。 6.2.3 苗木出圃标准 裸根苗要求种苗根系良好,地径为0.2 cm0.3 cm。 容器苗要求每杯保证有1株苗高15.0 cm,根径0.2 cm的合格苗即可出圃。 6.2.4 出圃运输 苗床苗如短途运输,则最好随挖随栽;远途运输,需根部蘸浆包扎。 容器苗出圃时带容器一起装箱,依次平放,首尾相压,紧密排列。箱与箱之间要紧密排列,相互叠 压,以防运输过程中造成散箱,散苗。装箱后的容器苗要在2天内种植完毕,否则将出现“捂苗”现象。 7 栽植与管护 7.1 栽植
17、前的准备 DB63/ T10472011 8 7.1.1 栽植地选择 红花岩黄芪属阳性树种,栽植地应选择全阳面。 7.1.2 整地 7.1.2.1 整地时间 参照本规程4.2.1执行。 7.1.2.2 整地方法 参照本规程4.2.2执行。 7.2 栽植 7.2.1 栽植方式 采用穴状栽植,要求根系舒展,填土踏实。 穴状栽植,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要大于容器,并保证根系舒展。栽植时将容器剥除,将带土团苗直 接栽植于穴内,覆土踩实。 7.2.2 栽植密度 坡度15 的栽植密度为11.1 万株/公顷;坡度15 25 的栽植密度为16.1 万株/ 公顷;坡 度更大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密种植。 7.3 栽
18、植后的管理 7.3.1 水份管理 有条件的种植后及时浇透水1次2次;无灌溉条件的,尽量在雨季种植。苗木成活后,正常年份降 雨量即可满足生长需要。 7.3.2 除草 红花岩黄芪未覆盖地面前,应适时除草。待植株完全覆盖地面后,可除大草或不除草。 7.3.3 修剪 花后进行修剪有利于次年萌发更多枝条和绿化平面的整齐度。 7.3.4 病虫害防治 红花岩黄芪易发生蚜虫和红蜘蛛危害,在危害初期,喷洒杀虫剂(见附录B),7天喷一次,连喷3 次。 DB63/ T10472011 9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法 肥料及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法见表A.1。 表A.1 肥料及生长调节
19、剂的使用方法 名称 用途 方法 用量 NPK 复合化肥 土壤施肥 土壤追肥 基质处理 定植时在栽植穴底部采用穴施的方法施入 在根周边土层 15 cm 下应用环状施肥的方式进行追肥 将复合化肥与过筛基质充分混合 125 克/穴 15 克/穴 0.5 kg/ 3 m 腐熟农家肥 土壤施肥 定植时在栽植穴底部采用穴施的方法施入 250 克/穴 PBO 生长调节剂 与水(比例为 1:200)混合倒入喷雾器中叶面喷施 4.5 kg/ hm 2 DB63/ T10472011 10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杀虫灭菌剂及种子消毒的方法 杀虫灭菌剂及种子消毒的方法见表B.1。 表B.1 杀虫灭菌剂及种子消毒的方法 名称 用途 方法 用量 杀螨灵 蚜特杀 乐斯本 杀红蜘蛛 杀蚜虫 杀蚜虫、红蜘蛛 将杀虫剂与水(比例为 1:8001:1000)混合倒入喷 雾器中喷施 1.13 kg/hm 2 0.9 kg/hm 2 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 代森锰锌 防病 将灭菌剂与过筛基质充分混合 将杀虫剂与水(比例为 1:8001:1000)混合倒入喷 雾器中喷施 0.2 kg/m 3 1.13 kg/hm 2 0.9 kg/hm 2 高锰酸钾 种子消毒 将种子泡于高锰酸钾配制的溶液中 10 分钟后捞出用 流动清水冲洗干净 0.3 %0.5 % C D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