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20 B20/39 备案号:31384-2011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 T 10162011 蕨麻品种观察记载标准 the standard of observating and recording on Juema variety 2011 - 08 - 23 发布 2011 - 09 - 01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 T 10162011 I 前 言 本标准的编写符合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 本标准由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标准由青海民族大学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
2、军乔、包锦渊、李宁、韦梅琴、沈宁东。 DB63/ T 10162011 1 蕨麻品种观察记载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蕨麻品种的生育期、形态特征、经济性状、品质性状、抗逆性、产量等的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从事蕨麻育种、区域试验、生产试 验和原(良)种生产时对品种的观察记载。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T 5009.4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T 50
3、09.5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GB/T 5009.8 食品中总糖的测定 GB/T 5009.9 食品中淀粉的测定 3 术语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基株 基株是指播种的蕨麻块根萌发所形成的植株。 3.2 间隔子 间隔子是指蕨麻匍匐茎上每相邻两分株间的距离,以厘米表示。 3.3 游击型 游记型是指由于蕨麻的间隔子较大,平均在7.5厘米以上,使蕨麻的整个植株开展度较大,这种植 株类型称为游击型。 3.4 密集型 DB63/ T 10162011 2 密集型是指由于蕨麻的间隔子较小,平均在5.0厘米以下,使蕨麻的整个植株开展度不大,这种植 株类型称为密集型。 3.5 分株 分株是指蕨麻匍匐茎节
4、部所形成的子株。 4 品种名称及来源 4.1 品种名称 原代号、曾用名、现定名、国外引种原名、译名。 4.2 种、变种 4.3 品种来源 5 记载项目和标准 5.1 生育期 5.1.1 播种期 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 5.1.2 出苗期 全田50%的幼苗出土日期(以月、日表示)。 5.1.3 匍匐期 全田75%的基株从其根系的顶端发出一级匍匐茎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5.1.4 开花期 全田75%的植株开花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5.1.5 块根膨大期 全田75%的植株花凋落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5.1.6 成熟期 全田90% 95%的植株茎叶枯黄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 5
5、.1.7 收获期 实际收获的日期(以月、日表示)。 5.2 生育期间天数及积温 播种期到出苗期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DB63/ T 10162011 3 出苗期到匍匐期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匍匐期到开花期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开花期到块根膨大期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块根膨大期到成熟期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5.3 全生育期 从播种至采收所需的天数(以天表示)。 5.4 熟性 蕨麻采收均在秋季或春季,不考虑熟性。 5.5 形态特征 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 20株观测记录,并计算平均值,以“平均数标准误”表示。 5.5.1 植株 5.5.1.1 植
6、株类型 分密集型、游击型。 5.5.1.2 开展度 在匍匐期末,测量茎叶横展四周最宽处的宽度(厘米)。 5.5.2 幼苗 5.5.2.1 幼苗颜色 100出苗后观察,呈灰绿、绿、深绿等。 5.5.2.2 生长习性 直立:75%复叶直立向上生长。 匍匐:75%复叶匍匐于地面。 半直立:直立向上生长的复叶和匍匐于地面生长的复叶各占50%。 5.5.3 叶 5.5.3.1 复叶数 随机取10株基株,测量复叶的数量,取平均值,分少、中、多三级: 少:复叶数6 片; 中:6 片复叶数8 片; 多:复叶数8.0 片。 5.5.3.2 复叶长 随机取10片发育成熟的复叶,测量从叶基部到叶尖的长度,取平均值,
7、用厘米表示。分短、中、长 三级: 短:复叶长7.0 厘米; DB63/ T 10162011 4 中:7.0 厘米复叶长10.0 厘米; 长:复叶长10.0 厘米。 5.5.3.3 小叶数 随机取10片发育成熟的复叶,测量每复叶的小叶数,取平均值,分少、中、多三级: 少:小叶数15 片; 中:15 片小叶数19片; 多:小叶数19 片。 5.5.3.4 小叶叶形 分近圆形、长圆形、卵形、倒卵形等。 5.5.3.5 小叶叶缘 分锯齿、重锯齿、羽状浅裂、羽状中裂等。 5.5.3.6 小叶面积 锯齿 重锯齿 羽状浅裂 羽状深裂 DB63/ T 10162011 5 随机取10片发育成熟的复叶,测量复
8、叶中部最大小叶的最大长度和最大宽度的乘积,取平均值,用 平方厘米表示。分小、中、大三级: 小:小叶面积1.2 平方厘米; 中:1.2 平方厘米小叶面积2.4 平方厘米; 大:小叶面积2.4 平方厘米。 5.5.3.7 小叶绒毛 用放大镜观测,分密集、中、少、无四级。 5.5.3.8 叶色 分浅绿、绿、灰绿等。 5.5.4 匍匐茎 5.5.4.1 数量 匍匐期后期,随机取10株,测量每株一级匍匐茎的数量,取平均值,分少、中、多三级: 少:匍匐茎数量4 条; 中:4 条匍匐茎数量8条; 多:匍匐茎数量8 条。 5.5.4.2 总长度 随机取10株,测量所有一级匍匐茎的总长度,取平均值,用厘米表示。
9、分短、中、长三级: 短:匍匐茎总长度100厘米; 中:100 厘米匍匐茎总长度150 厘米; 长:匍匐茎总长度150厘米。 5.5.4.3 总分株数 随机取10株,测量每株植物所有一级匍匐茎上分株的总和。取平均值,分少、中、多三级: 少:总分株数40 株; 中:40 株总分株数70 株; 多:总分株数70 株; 5.5.4.4 间隔子 随机取10株,测量每株植物2条一级匍匐茎分株间的距离,取平均值,以厘米表示。分短、中、长 三级: 短:间隔子4.5 厘米; 中:4.5 厘米间隔子10.0 厘米; 长:间隔子10 厘米。 5.5.4.5 色泽 分绿、紫红、褐色等。 5.5.4.6 茎粗 DB63
10、/ T 10162011 6 随机取10株,测量一级匍匐茎基部的直径,取平均值,以厘米表示。分细、中、粗三级: 细:匍匐茎粗0.1 厘米; 中:0.1 厘米匍匐茎粗0.2 厘米; 粗:匍匐茎粗0.2 厘米。 5.5.5 花 5.5.5.1 花柄长度 随机取10朵花,测量花柄长度,取平均值,以厘米表示。分短、中、长三级: 短:花柄长度3.0 厘米; 中:3.0 厘米花柄长度5.0 厘米; 长:花柄长度5.0 厘米。 5.5.5.2 花冠大小 随机取10朵花,测量花冠的直径,取平均值,以cm表示。分小、中、大三级: 小:花冠大小1.5 厘米; 中:1.5 厘米花冠大小3.0 厘米; 大:花冠大小3
11、.0 厘米。 5.5.6 块根 5.5.6.1 块根形状 分球状、葫芦状、线结状、棒状等。 5.5.6.2 块根色泽 分浅褐色、褐色、深褐色等。 5.5.6.3 块根整齐度 随机取成熟块根1kg,统计同形状块根的重量所占的百分比,分不整齐、较整齐、整齐三级: 不整齐:同形状块根重量的百分比35%; 较整齐:35%同形状块根重量百分比75%; 整齐:同形状块根的重量75%。 5.6 品质性状 5.6.1 单株结块根数 在成熟期随机调查10株,测量单株结块根的个数,计算块根直径超过3毫米的数量,计平均值。 5.6.2 单株产量 在成熟期随机调查10株,挖块根称重,计平均值(克/株)。 5.6.3
12、百粒重 随机取100粒块根,称重,重复3次,3次测量数据的偏差大于10克时,则重新测量。 5.6.4 水分含量 DB63/ T 10162011 7 收获后7天内测定,以百分率表示。水分的测定,按GB/T 5009.3规定执行。 5.6.5 灰分含量 收获后7天内测定,以百分率表示。灰分的测定,按GB/T 5009.4规定执行。 5.6.6 淀粉含量 收获后7天内测定,以百分率表示。淀粉的测定,按GB/T 5009.9规定执行。 5.6.7 蛋白质含量 收获后7天内测定,以百分率表示。蛋白质的测定,按GB/T 5009.5的规定执行。 5.6.8 总糖含量 收获后7天内测定,以百分率表示。总糖
13、的测定,按GB/T 5009.8的规定执行。 5.6.9 口感 将块根煮(蒸)熟后品味,分3级: 好:具有蕨麻固有的气味,味甜,无异味。 中:具有蕨麻固有的气味,味微甜,微涩。 差:具有蕨麻固有的气味,不甜,涩,有异味。 5.7 抗逆性 5.7.1 耐旱性 干旱条件下,晴天中午观察,分三级: 耐旱:植株生长正常。 中等:植株顶部或中部叶片有萎蔫症状。 不耐旱:全株叶片有萎蔫症状。 5.7.2 耐寒性 在气温0以下时,观察植株症状,分三级: 耐寒:植株生长正常。 中等:植株部分叶片发黄。 不耐寒:全株有冻害症状。 5.7.3 耐贮性 在4贮藏条件下,于贮藏期结束后,进行调查,分三级: 耐贮:块根
14、腐烂率5%。 较耐贮:5%块根腐烂率在10%。 不耐贮:块根腐烂率10%。 5.7.4 抗病性 在病害发生时,如实记载病害种类,调查严重度、病情指数和损失率(%)。 5.7.4.1 严重度 DB63/ T 10162011 8 记载苗期、田间生长期、收获期以及贮藏期发生的病害种类及严重程度,分六级: 0 级:免疫,无任何病害症状; 1 级:高抗,植株上仅有个别病斑; 2 级:抗病,植株 30%叶片上有病斑; 3 级:中感,植株 50%叶片上有病斑; 4 级:感病,植株 60%叶片上有病斑; 5 级:高感,植株 75%叶片上有病斑,或植株枯死。 5.7.4.2 病情指数 病害发生的普遍程度和严重
15、度的综合指标,见公式1。 病情指数(%)= (病情级别代表值/该级样本数)/(调查总样本数/最高级代表值) 100% (1) 5.7.4.3 损失率 指产量或经济效益的减少百分率,见公式2。 损失率(%)=(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 100% (2) 5.7.5 抗虫性 在虫害发生时,如实记载虫害种类、调查虫口密度、被害率、被害指数和产量损失率(%)。 5.7.5.1 虫口密度 表示在1个单位内的虫口数量,见公式3。 虫口密度=调查总虫数/调查总单位数. . .(3) 5.7.5.2 被害率 在虫害发生期调查,见公式4。 被害率(%)=(有虫单位数
16、 / 调查单位总数)100.(4) 5.7.5.3 被害指数 虫害发生的普遍程度和被害率的综合指标,见公式5。 被害指数(%)= (虫害级别代表值/该级样本数)/(调查总样本数/最高级代表值) 100% (5) 5.7.5.4 损失率 指产量或经济效益的减少百分率,见公式6。 损失率(%)=(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未受害田平均产量或产值) 100% (6) 5.8 产量 5.8.1 理论产量 根据测产数据(注明方法)按下式计算,见公式7。 理论产量(吨/公顷)=亩基株数每基株膨大的块根数百粒重(克)/10015/ 1000000(7) 5.8.2 测产 DB63/ T
17、10162011 9 采挖五块面积0.25平方米、深度30厘米 50厘米的样点,进行称重测产,以千克表示,取平均值, 折算成公顷产量。 5.8.3 实际产量 采挖测产样点,经人工清理干净后的实际产量,以千克表示,取平均值,折算成公顷产量。 5.8.4 块根质量检验 在田间和室内检验品种纯度、块根整齐度和病虫害等。 5.8.5 块根等级 特等:果形为球形,表面浅褐色、无光泽,断面呈乳白色,具有蕨麻固有的气味,味微甜,无 异味,百粒重50 克。 一等:果形为多样,表面浅褐色、无光泽,断面呈乳白色,具有蕨麻固有的气味,味微甜,无 异味,35 克百粒重50 克。 二等:果形为多样,表面棕褐色、无光泽,
18、断面呈乳白色至淡黄色,具有蕨麻固有的气味,味 微甜,无异味,25 克百粒重35克。 三等:果形为多样,表面棕褐色、无光泽,断面呈淡黄色,具有蕨麻固有的气味,味微甜,无 异味, 15 克百粒重25 克。 DB63/ T 10162011 10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观察地点及基本情况 A.1 地点 市、县、场(队)、乡、镇、村 A.2 时间 年 月 日 A.3 主要生态因素 海拔高度 米。年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终期及积温,5初终期及积温, 10初终期及积温。年降水量 毫米。无霜期 天。土壤类型 。土种及质地。地区类型(湟水流域、 黄河流域、柴达木盆地、大通河流域、青南地区)。栽培方式(分露地、保护地,并指明保护地的类型、 规格)。 A.4 主要栽培措施 A.4.1 施肥水平:单位面积内施用农家肥料、化肥、微量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有效含量。 A.4.2 土壤肥力指标:用有机质 %、全氮(N%) ,全磷(P 2O5%) ,全钾(K 2O%) ,碱解氮 毫克/千克, 速效磷 毫克/千克,速效钾 毫克/千克。 A.4.3 灌溉情况:指明旱作、冬灌、春灌及生育期内灌溉次数和生育时期、时间。 A.4.4 耕作播种和田间主要管理措施。 A.4.5 防止病虫草害技术要点,指明时间。生育时期及其效果。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