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63 T 946-2010 牦牛皮蝇病防治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94578       资源大小:378.02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63 T 946-2010 牦牛皮蝇病防治技术规程.pdf

    1、ICS 65.020.30 B 41 备案号: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 T9462010 牦牛皮蝇病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prevention for yak Hypoderma disease 2010 - 12 - 31 发布 2011 - 02 - 30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 T9462010 I 前 言 本规程根据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规程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兽医所。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李伟、朵红、彭毛、沈秀英、李志宁、郭

    2、志宏、付永。 DB63/ T9462010 1 牦牛皮蝇病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牦牛皮蝇病的病原、诊断、临床症状、防治和控制的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牦牛皮蝇病的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 兽药管理条例 进口兽药质量标准 兽药质量标准(第一册) 兽药质量标准(第二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牦牛皮蝇病 指皮蝇属的成虫在牦牛体上产卵造成牦牛感染皮蝇

    3、幼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3.2 虫瘤 指皮蝇二、三期幼虫在牦牛背部、臀部和肩胛部皮下寄生,引起牦牛皮肤形成了瘤状隆起。 3.3 虻眼 指皮蝇二、三期皮蝇幼虫分泌的溶组织酶,溶透牛皮肤组织,形成穿孔,这种牛皮制革后,在革面 上呈现的孔眼。 3.4 虻斑 DB63/ T9462010 2 指皮蝇二、三期幼虫在牛的皮肤上造成穿孔,愈合后形成斑痕。这种斑痕在制革后可显出斑点。 3.5 基线调查 指防治前,对防治效果考核涉及的参数及指标进行基础情况调查。 3.6 感染率 指被检牦牛群中发现有虫瘤牛只占该群牛群总数的比例。 3.7 感染强度 指被检牦牛感染虫瘤数的总和除以被检感染牦牛总数,即平均每头牦牛

    4、感染虫瘤的数量。 4 诊断 4.1 病原 4.1.1 形态 4.1.1.1 中华皮蝇 (Hypo derma.Sinense) 成蝇:体长11-13 mm,体壁黑色,被有稠密而细长的绒毛,胸部背板上生有稀疏的淡褐色至褐色并 杂生有棕红色的毛,胸部侧面生有淡黄色毛,胸下是黑色或黑褐色毛,盾沟前后各有4条无毛光亮清晰 的黑色纵条。卵黄色,呈单侧羽状排列粘附于毛上,第一期幼虫寄生于瘤胃、食道、结肠、小肠、膈肌、 大网膜、直肠、胸壁、腹壁、心包、心肌等部位的浆膜下;二、三期幼虫寄生于脊椎两侧的背部皮下。 三期幼虫气门板稍有凹陷,气门孔周围有少量小的突棘,第10节腹面前后缘均有棘。 4.1.1.2 牛皮

    5、蝇(Hypod erma.bovis) 成蝇:体长14-16 mm,体壁几丁质呈黑色,被有较长而密的绒毛,胸部背面有4条不明显的无毛黑 线,胸部的基部与中段上分别由灰白色或淡黄色、黑色及橙黄色毛构成三条横纹,后端为橙黄色的长绒 毛。第一期幼虫寄生于腰骶部脊椎管膜外的脂肪组织;二、三期幼虫寄生于腰背部皮下。三期幼虫气门 板的形态呈漏斗状,气门板的表面有很多粗棘,第10节腹面前后缘无棘; 4.1.1.3 纹皮蝇 (Hypo derma.lineata) 成蝇:体长11-13 mm,体壁黑色,被有稠密而细长的绒毛,胸部背板上生有稀疏的淡褐色至褐色并 杂生有棕红色的毛,胸部侧面生有淡黄色毛,胸下是黑色

    6、或黑褐色毛,盾沟前后各有4条无毛光亮清晰 的黑色纵条。第一期幼虫寄生咽、食道,二、三期幼虫寄生背部皮下。三期幼虫气门板的形态为扁平, 气门板的表面无棘,第10节腹面后缘有棘前缘无棘。 4.1.2 生活史 中华皮蝇、牛皮蝇和纹皮蝇成蝇于每年6月9月间飞翔追逐牦牛产卵,经毛孔钻入皮肤在牦牛体内 移行,8月中旬在牦牛内脏上出现一期幼虫,10月中旬在牦牛内脏上出现一期幼虫高峰,一期幼虫广泛 DB63/ T9462010 3 寄生在牦牛内脏等部位,以后逐渐向背部皮下移行。 二、三期幼虫在背部皮下停留约2个半月,经皮肤 逸出落地变成蛹,羽化成蝇,整个发育周期为一年。 4.2 临床症状 中华皮蝇、牛皮蝇和纹

    7、皮蝇成蝇在产卵季节,由于飞翔发出的声音,引起牦牛恐惧、喷鼻、狂奔, 易造成外伤或流产。中华皮蝇、牛皮蝇和纹皮蝇幼虫钻入皮肤在体内移行时,引起组织损伤,其分泌的 毒素造成机体贫血,患畜消瘦,肉品质和产奶量降低。皮蝇幼虫移行至牦牛背部皮下,引起皮肤痛痒, 牛只精神不安,引起结缔组织增生,导致炎症和水肿,形成瘤肿,皮肤出现穿孔,穿孔部位引起化脓、 坏死。背部皮下出现虫瘤后确诊。 5 防治要求 5.1 防治前了解防治地区牦牛的数量及其分布情况, 以及牦牛皮蝇病的发生概况和牦牛皮张受损情况, 用触诊检查待防治地区牦牛皮蝇幼虫感染情况。 5.2 群体防治时,对放牧牦牛全部进行防治,防治重点依次是当年犊牛,

    8、2 岁3 岁幼年牛,适龄母 牛、其它牛。休药期为 28 天,用药后 96 小时内的牛奶不能供人使用。雨天不能施药。 5.3 防治药物 符合国家药典规定的抗寄生虫透皮药物。 5.4 药物用量 按各种抗寄生虫透皮药物的推荐剂量使用。 6 最佳防治时间 最佳防治时间为每年10月10日20日。 7 防治方法 7.1 用药方法 7.1.1 用 20 ml 的无针头注射器,在牦牛背部两侧、臀部及肩胛部喷射施药。 7.1.2 群体防治 使用抗寄生虫透皮药物对该地区放牧牦牛群全部进行施药。 7.1.3 个体防治 使用抗寄生虫透皮药物对个体牦牛进行施药。 8 防治效果 8.1 防治后于翌年三月份和五月份触诊检查

    9、,考核防治效果。统计和比较防治前的基线调查和防治后 的结果。 DB63/ T9462010 4 8.2 在放牧区,至少设置三个抽样点。每个抽样点牛饲养量达 40,000 头以上的,按照 2 %的比例抽 查;饲养量在 5,00040,000 头,按照 5 %的比例抽查;饲养量在 5,000 头以下的,按照 10 %的比例 抽查。 8.3 调查时,按当年牦犊牛、23 岁幼年牦牛和其它牦牛各占三分之一比例抽样。检查虫瘤时,在牛 体分颈部、肩部、胸背部、腰部和荐部触诊和统计结果,计算感染率、感染强度及感染率下降的比例。 9 防治效益 连续防治三年后,统计牦牛皮张虻眼、虻斑数量情况调查,及虻眼、虻斑面积

    10、占牦牛皮张面积的比 例,并与防治前的基线调查进行比较,评估防治效益。 10 控制标准 牦牛皮蝇病经防治后,平均感染率控制在3 %以下,平均感染强度在每头牛一个虫瘤以下。 DB63/ T9462010 5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牦牛皮蝇感染调查表 地点: 日期: 年 月 日 调查人: 编号 畜主 年龄 性别 瘤疱数 寄生部位 投药情况 备注 DB63/ T9462010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牦牛皮蝇病防治药物 皮蝇病是许多国家危害严重的牛寄生虫病之一,也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北方和西南 地区广泛分布。青海约有411万头牦牛,牦牛皮蝇病感染率在46.67

    11、 %95.9 %,对牦牛饲养业和制革工 业以及牧民群众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经济损失。上世纪90年代左右,国内应用有机磷类药物进行防治, 收到了良好效果。但随着有机磷类药物的禁用,牦牛皮蝇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大幅度上升。一般的驱 虫药物对牦牛皮蝇病驱虫效果差,造成了药物浪费,环境和肉质的污染。目前国内应用的牦牛皮蝇病驱 虫药物主要有阿维菌素类药物(Avermectins ,AVMs)和菊酯类药物。 AVMs是一类具有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十六元大环内酯化合物,由链霉菌中灰色链霉菌 Streptomyces avermitilis发酵产生。其化学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杀虫活性强、杀虫谱广,对线

    12、虫和体外节肢类寄生虫都有较强的驱杀作用。阿维菌素为脂溶性药物,不论以何种途径给药,均能很好 地被吸收,且可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其制剂有片剂、水剂、透皮剂等剂型。 由于牦牛性情较野莽,加之青海省广大牧区缺少劳力,抓牦牛注射或灌服很难,影响防治密度和效 果。根据青藏高原牧区的实际状况、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牦牛皮蝇病的流行病学、病原种类、 生物特性、皮蝇的控制时间及投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我们用阿维菌素类透皮型抗寄生虫药物对牦牛皮 肤表面喷射的方法用药,解决了物防治过程中抓牦牛困难的问题,此方法省时省力、简便易行、保障人 畜安全、低残留及低成本防治牦牛皮蝇病。 应用阿维菌素类透皮药物,于每年10月10日20 日,用20 ml的无针头注射器,在牦牛背部两侧、 臀部及肩胛部喷射施药,防治效果显著。 _


    注意事项

    本文(DB63 T 946-2010 牦牛皮蝇病防治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confusegate18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