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60.20 S222.4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 T9832011 旋耕施肥播种机 作业质量 2011 - 03 - 21 发布 2011 - 05 - 01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 T9832011 I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青海省农牧机械推广站、互助县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学林、魏学庆、田文庆、杨庆明、祁顺、窦全兴、周忠禄、汪生华、赵志新、 张禄蓉。 DB63/ T9832011 1 旋耕施肥播种机 作业质量 1 范围 本
2、标准规定了旋耕施肥播种机质量要求及检测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小麦、油菜旋耕施肥播种机的作业质量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478 谷物条播机 试验方法(ISO 72562:1984,MOD) NY/T 499 旋耕机 作业质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旋耕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 combined ma chine for rotary tillage fertilizing and see
3、ding 可一次完成旋耕、施肥、条播作业的机具。 3.2 旋耕层深度 depth of rota ry tillage layer 作业后土壤耕作层上表面到耕作层底部的垂直距离。 3.3 旋耕层深度合格率 eligibility rate for depth of rotary tillage layer 旋耕层深度的测量合格点总测量点数的百分比。 3.4 播种均匀性 uniformity of sowing 播下的种子在播行内分布的均匀程度。 3.5 播种深度 depth of sowing 播种后种子上部覆盖土层的厚度。 DB63/ T9832011 2 3.6 播种深度合格率 eligi
4、bility rate for depth of sowing 播种深度合格点数占总测量点数的百分比。 3.7 种肥间距 distance b etween seed and fertilizer 播种后种子与化肥之间的最小距离。 3.8 碎土率 cracked clod rate 在规定的单位耕层内,长边小于4 cm的土块质量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4 作业质量要求 4.1 作业条件 旋耕施肥播种联合作业机在当地适播的农艺要求下,旋耕层内土壤含水率(壤土、黏土、沙土)为 15 %25 %,残茬高度小于 25 cm。 4.2 在 4.1 规定的作业条件下,作业质量应符合表 1 规定。 表1 作业质
5、量要求 序号 项目 质量指标 检测方法对应 的条款号 1 旋耕层深度合格率/% 85 5.4 壤土 60 黏土 55 2 破土率/% 沙土 80 5.4 小麦 45 3 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 /% 油菜 50 5.5 4 种肥间距合格率/% 85 5.6 5 播种深度合格率/% 75 5.7 6 播种量/(kg/hm) f10% 5.8 7 漏播种 不能有明显的漏播种 现象 5.9 8 邻接行距合格率/% 85 5.10 9 作业后地表、地头状况 播种后应镇压,地表 应平整、无明显漏种、 漏肥现象,地头应无 堆种、堆肥现象 5.11 DB63/ T9832011 3 表1( 续) 注 1:旋耕层
6、深度:( a2)cm 为合格,a 是根据种植作物和农艺要求,作业前商定的耕深。 注 2:播种深度:当 h3 cm 时,深度(h1.0)cm 为合格;当 h3 cm 时,深度(h0.5)cm 为合格,h 为当地农艺 要求播深。 注 3:种肥间距:施肥量小于等于 180 kg/hm,种肥间距(52) cm 为合格;施肥量大于 180 kg/hm,种肥间距(6 2)cm 为合格。 注4:f为当地农艺要求播量。 5 检测方法 5.1 检测用仪器设备 检测用仪器仪表及计量器具应在检定有效期内,使用前应进行校正。 5.2 测区和测点的确定 采用五点法测定,从试验地4个地角沿对角线,在1/41/8对角线长度
7、范围内随机确定出4个检测点 位置,再加上该对角线的中点。 5.3 土壤含水率测定 按本标准第5.2条规定,在作业当日的测区内采取土样。取样深度:旋 耕层深度小于15 cm 时取一 层,取样深度为0 cm 至耕深;旋耕层深度大于或等于15cm时取二层,取样深度分别为0 cm10 cm,10 cm 至耕深。求出五点各层的含水率,并计算出全耕层的平均含水率,土壤含水率按式(1)计算: 100 RT b T % (1) 式中: b土壤含水率; R湿土质量,单位为克(g); T干土质量,单位为克(g)。 5.4 旋耕层深度合格率、破土率测定 按NY/T 499中第5.3条的规定测定。 5.5 播种均匀性
8、测定 播种均匀性测定按标准值第5.2条规定选取测定点,每个测定点测定行数不得少于二行,每行小麦 随机取1.0 m 长,油菜0.5 m长。播后扒开土层测定,应尽量避免种子移 动,也可在出苗后进行测定。 测定时每行取五段,每段小麦为20 cm,油菜为10 cm,测定各段内种子粒(株)数,按式(2)、(3)、 (4)计算平均粒(株)数 X 、标准差S、变异系数V。 i X X n (2) DB63/ T9832011 4 2 () i X X S n (3) S V X 100% (4) 式中: X 平均粒(株),单位为粒(株); Xi第i段内种子粒(株)数,单位为粒(株); n测定次数; S标准差
9、,单位为厘米(cm) V变异系数。 5.6 种肥间距合格率测定 按本标准第5.2条规定选取测定点,每个点测定行数不得少 于二行。每行随机选取三点,切开播行 土层断面,测出播行中离肥料最近的种子边缘至肥料边缘的最小距离,播后应及时测定。种肥间距合格 率按式(5)计算。 W A E 100% (5) 式中: A种肥间距合格率; W种肥间距合格点数,单位为个; E测定总点数,单位为个。 5.7 播种深度合格率测定 按本标准第5.2条规定选取测定点,每个测定行数不得少于二行,每行随机取五点,切开播行土层, 测定种子上部覆盖土层的厚度。按式(6)计算各小区的播种深度合格率,并求出平均值。 M H N 1
10、00% (6) 式中: H播种深度合格率; M播种深度合格点数,单位为个; N测定总点数,单位为个。 5.8 播种量测定 按GB/T 9478中第4.2.1条的规定测定。 5.9 漏播种测定 作业后用目测法观察,不能有明显的漏播种现象,也可在出苗后进行观察。 5.10 邻接行距合格率测定 DB63/ T9832011 5 在作业地块内,随机选取5个邻接行,长度为30m (不足30m按实际长度),在每个邻接行内均布10 个测点,按(7)式计算小区邻接行距合格率。 1 1 100 L H L % (7) 式中: H1邻接行距合格率; L1邻接行距合格点数,单位为个; L邻接行距测定总点数,单位为个
11、。 5.11 地表、地头状况测定 作业用目测法观察,播后应镇压,地表应平整、无明显的漏种、漏肥现象,地头应无堆种、堆肥现 象。 6 检验规则 6.1 不合格分类 检测结果不符合相应指标规定称为不合格。根据对作业质量的影响程度,将不合格分为A、B两类。 对作业质量有重大影响的为A类不合格,其余为B类为不合格。不合格项目分类见表2。 表2 不合格项目分类 不合格分类 类 项 项目名称 1 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 2 种肥间距合格率 A 3 旋耕层深度合格率 1 漏播种 2 碎土率 3 播种深度合格率 4 播种量 5 邻接行距合格率 B 6 作业后地表、地头状况 6.2 评定规定 A类全部合格,B类不多于2项不合格,则评定旋耕施肥播种机作业质量为合格。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