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 T8862010 胡麻品种观察记载规范 nvestigation and records of flax cultivar 文稿版次选择 2010 - 06 - 17 发布 2010 - 07 - 17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 T8862010 I 前 言 本规范依据GB/T1.1-2009编写。 本规范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由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本规范起草单位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种子管理站、西宁市种子管理站。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毅、王莉、王慧、贺庆安、王志远、胡延萍
2、、杨建、赵利、任刚。 DB63/ T8862010 1 胡麻品种观察记载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胡麻品种观察记载规范的术语和定义、品种名称及来源、记载项目和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从事胡麻育种、品种比较试验、 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原(良)种生产时对品种的观察记载。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543.4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 发芽试验 GB/T 9822 粮油检验 谷物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测定
3、 GB/T 14488.1 植物油料 含量测定 GB/T 14489.2 粮油检验 植物油料粗蛋白质的测定 GB/T 17376 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脂制备 GB/T 17377 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脂的气相色谱分析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播种期 seeding date 实际播种日期。 3.2 出苗期 emergence date 50%幼苗出土,第一片真叶完全展开的日期。 3.3 枞形期 fir-needle date 50%植株高 5 厘米,上部叶片聚生呈枞树状的日期。 3.4 现蕾期 budding date 50%植株顶端出现花蕾的日期。 DB63/
4、T8862010 2 3.5 始花期 first flowering date 10%植株主茎顶端第一朵花开放的日期。 3.6 盛花期 full flowering date 50%植株主茎顶端第一朵花开放的日期。 3.7 成熟期 mature date 75%植株上硕果开始变色,叶片凋萎、种子呈固有色泽并与硕果隔膜分离,摇动植株沙沙作响时的 日期。 3.8 收获期 harvest date 实际收获的日期。 3.9 生育期 growth period 出苗期至成熟期的总日数。 3.10 全生育期 whole growth period 播种期至成熟期的总日数。 4 品种名称及来源 4.1 品
5、种名称 原代号、曾用名、现定名、国外引种原名、译名。 4.2 种、变种名 4.3 品种来源 5 记载项目和标准 5.1 生育期 记录播种期、出苗期、枞形期、现蕾期、始花期、盛花期、成熟期、收获期的时间,以月 日表示;记载生育期和全生育期的天数(天)。 5.2 生育天数及积温 5.2.1 播种期至出苗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DB63/ T8862010 3 5.2.2 出苗期至现蕾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5.2.3 现蕾期至始花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5.2.4 始花期至盛花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5
6、.2.5 盛花期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5.2.6 出苗期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5.2.7 播种期至成熟期的天数及期间的日平均气温0、5、10的积温。 5.3 熟性 5.3.1 早熟:生育期90 天。 5.3.2 中熟:90生育期105 天。 5.3.3 晚熟:生育期105 天。 5.4 形态特征 5.4.1 幼苗 5.4.1.1 生长习性:分为直立(大部分幼苗植株直立)、匍匐(大部分幼苗植株匍匐地面)、半匍匐 (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5.4.1.2 苗色:幼苗颜色分浅绿、绿、深绿等。 5.4.1.3 幼茎色:出苗 10 天,植株茎
7、杆表面颜色(浅绿、黄绿、绿、深绿、淡红、褐、紫)。 5.4.1.4 幼苗分茎习性:分为分茎强(大部分幼苗植株在子叶痕处有分茎)、分茎弱(大部分幼苗植 株在子叶痕处不分茎)。 5.4.2 叶片 5.4.2.1 叶长:主茎第一分枝下 10.0 厘米内的叶片平均长度(厘米)。 5.4.2.2 叶宽:主茎第一分枝下 10.0 厘米内的叶片平均宽度(厘米)。 5.4.2.3 密度:主茎第一分枝下 10.0 厘米内着生叶片数(片)。 5.4.2.4 腊质:叶片上腊质少或无。 5.4.3 花 5.4.3.1 花色:花瓣颜色(白、粉、红、黄、浅蓝、深蓝、紫)。 5.4.3.2 形状:花冠形状(圆锥形、漏斗形、
8、五角星形、碟形、轮形)。 5.4.3.3 大小:开花期花冠直径(厘米)。 5.4.4 植株 5.4.4.1 株型:花序侧面的形状,以花序分枝习性为准,分为紧凑、松散、中间三种类型。 5.4.4.2 株高:自子叶痕至植株顶部的长度(厘米)。矮:株高40.0 厘米;中:40.0 厘米株高 8.00 厘米;高:株高不少于 80.0 厘米。 5.4.4.3 工艺长度:自子叶痕至第一分枝点的长度(厘米)。长:工艺长度25.0 厘米;中:25.0 厘米工艺长度45.0 厘米;长:工艺长度不小于 45.0 厘米。 5.4.4.4 茎粗:主茎第一分枝下 10.0 厘米处的直径(厘米)。 5.4.4.5 分茎数
9、:植株从子叶痕生长出来的分枝数(个/株)。 5.4.4.6 分枝数:主茎上部分枝数(个/株)。 5.4.5 硕果 DB63/ T8862010 4 5.4.5.1 单株硕果数:成熟期 20 株胡麻植株的平均有效硕果数(个/株)。 5.4.5.2 果实封闭性:成熟期观测试验小区全部植株,以完全成熟硕果心皮间开裂程度(参照图 1) 确定果实封闭性(不开裂、稍开裂、开裂)。 图1 胡麻完全成熟硕果心皮间开裂程度模式图 不开裂 稍开裂 开裂 5.4.5.3 硕果着粒数:取植株上中部的蒴果20 个,数其总粒数求其平均数(粒/果)。 5.4.5.4 硕果直径:成熟期20 株胡麻植株的平均有效硕果数(个/株
10、)。 5.4.6 种子 5.4.6.1 种皮色:成熟种子的种皮颜色(乳白、浅黄、浅褐、褐、黑褐) 5.4.6.2 千粒重:随机选取脱粒干燥后的成熟完整种子 1000 粒,称重。取 3 次重复的平均值,精确到 0.1 克。 5.4.6.3 大小:小粒:千粒重5.0克;中粒:5.0 克千粒重8.0 克;大粒:千粒重不少于8.0克。 5.4.6.4 发芽率:按GB/T3543.4 执行,精确到0.1%。 5.5 产量 5.5.1 单株粒重:成熟期,单株胡麻所有成熟、饱满种子的重量(克)。测定 20 株取平均值。 5.5.2 产量:单位面积上收获的饱满、清洁种子的重量(千克/公顷) 5.6 品质特性
11、5.6.1 种子含油率:种子中油分重量占种子重量的百分数,按 GB/T14488.1 测定,精确到 0.1%。 5.6.2 -亚麻酸含量:胡麻油中 -亚麻酸重量占胡麻油重量的百分数,按 GB/T 17377 测定,精确到 0.01%。 5.6.3 -亚麻酸含量:胡麻油中 -亚麻酸重量占胡麻油重量的百分数,按 GB/T 17377 测定,精确到 0.01%。 5.6.4 亚油酸含量:胡麻油中亚油酸重量占胡麻油重量的百分数,按GB/T 17376 或GB/T 17377 测定, 精确到0.01%。 5.6.5 亚麻酸含量:胡麻油中亚麻酸重量占胡麻油重量的百分数,按GB/T 17376 或GB/T
12、17377 测定, 精确到0.01%。 5.6.6 油酸含量:胡麻油中油酸重量占胡麻油重量的百分数,按 GB/T 17376 或GB/T 17377 测定,精 确到0.01%。 5.6.7 硬脂酸含量:胡麻油中硬脂酸重量占胡麻油重量的百分数,按GB/T 17376 或GB/T 17377 测定, 精确到0.01%。 5.6.8 木酚素含量:胡麻种子中木酚素含量,精确到 0.01mg/g。 DB63/ T8862010 5 5.6.9 蛋白质含量:胡麻种子中蛋白质重量占胡麻种子重量的百分数,按 GB/T 14489.2 测定,精确到 0.01%。 5.6.10 膳食纤维含量:胡麻种子中膳食纤维重
13、量占胡麻种子重量的百分数,按 GB/T 9822测定,精确 到0.01%。 5.7 抗逆性 5.7.1 耐盐碱性 5.7.1.1 盐碱溶液配制:1.5%复合盐溶液,其中NaCl80%、MgSO 410%、K 2SO410%,用10mol/L 的NaOH 调解pH9.5。 5.7.1.2 发芽试验:以盐碱溶液为处理、蒸馏水为对照,按 GB/T3543.4 分别测定发芽率。 5.7.1.3 耐盐碱指数 耐盐碱指数(%)=(对照发芽率-处 理发芽率)/对照发芽率100 .(1) 5.7.1.4 耐盐碱等级: 强 (耐盐碱指数30%) 、 中 (30%耐盐碱指数70%) 、 弱 (耐盐碱指数70%)
14、。 5.7.2 耐旱性:胡麻植株忍耐或抵抗干旱能力,苗高10 厘米-15 厘米时测定,分为强、中、弱。 5.7.3 耐涝性:胡麻植株忍耐或抵抗多湿水涝能力,苗高 10 厘米-15 厘米时测定, 分为强、中、弱。 5.7.4 抗倒性:开花后期或硕果形成初期植株抵抗倒伏能力,在雨后或大风后调查试验小区全部植株 的倒伏程度和发生的普遍性,抗倒等级分为 0 级、一级、二级和三级(见表 1)。 表1 胡麻抗倒性分级表 抗倒等级 胡麻植株倒伏程度 倒伏发生的普遍性 0级 植株直立 全部植株不倾斜 一级 植株略有倾斜,倾斜角度在15以下 1/3以下植株倾斜 二级 植株明显倾斜,倾斜角度在15-45之间 1/
15、3-1/2植株明显倾斜 三级 植株严重倾斜,倾斜角度大于45 1/2以上植株严重倾斜 5.8 抗病性:抗病性鉴定采用田间自然发病或人工接种鉴定。自然发病鉴定注明病害发生的时间、面 积和生育期。 5.8.1 立枯病抗性:植株高度5 厘米-10 厘米时,田间调查发病率(精确到0.1%)。 发病率(%)=发病植株数/调查总株数 100 . (2) 5.8.2 炭疽病抗性:植株高度5 厘米-10 厘米时,田间调查发病率(公式2)。 5.8.3 枯萎病抗性:苗期拔除枯死苗,开花期后田间调查发病率(公式 2)。 5.8.4 锈病抗性:开花期人工喷雾接种鉴定,接种 15 天,调查病情指数。 5.8.4.1
16、锈病病级:见表2。 表2 胡麻锈病分级表 病级 锈病发生程度 0 无病症 1 植株上部叶片上有少量零星病斑 2 植株上部叶片上有较多病斑 3 植株全部叶片上有较多病斑,叶片开始变黄、坏死 DB63/ T8862010 6 5.8.4.2 病情指数:锈病病情指数按公式3 计算,精确到0.1。 病情指数=( s i n i )/3N100. (3) 式中: si病级 ni应病级的植株数 N调查总植株数 5.8.5 白粉病抗性:开花期人工喷雾接种鉴定,调查病情指数。 5.8.5.1 白粉病病级:见表3。 表3 胡麻白粉病分级表 病级 白粉病发生程度 0 无病症 1 植株有1/3以下的叶片发病,白粉模
17、糊不清 2 植株有1/3-2/3的叶片发病,白粉较为明显 3 植株有2/3以上的叶片发病,白粉层较厚、连片 4 白粉层浓厚,叶片开始变黄、坏死 5 植株2/3以上的叶片变黄、坏死 5.8.5.2 病情指数:白粉病病情指数按公式4 计算,精确到0.1。 病情指数=( s i n i )/5N100 .(4) 式中: si病级 ni相应病级的植株数 N调查总植株数 5.8.6 抗病等级:依据发病率或病情指数,按照附录 A 确定相应各病的抗病性等级。 5.9 其他特性 5.9.1 温反应特性:胡麻植株在生长期间对温度反应敏感程度,分为春性、半冬性、冬性三种。 5.9.2 光反应特性:胡麻植株在生长期
18、间对日照长度反应敏感程度,分为钝感、中等、敏感三种。 5.9.3 核型:采用细胞遗传学方法对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结构进行鉴定,以核型公式表示。 5.9.4 指纹图谱与分子标记:对进行过指纹图谱分析或重要性状分子标记的胡麻品种,记录指纹图谱 或分子标记的方法,并注明所用引物、特征带的分子大小或序列以及所标记的性状和连锁距离。 5.9.5 用途:油用或油纤兼用。油用:工艺长度40厘米;油纤兼用:40 厘米工艺长度55 厘米。 DB63/ T8862010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胡麻抗病性分级表 项目 抗病等级 分级指标 一、立枯病抗性 高抗(HR) 抗病(R) 中抗(MR) 感病
19、(S) 高感(HS) 发病率5% 5%发病率10% 10%发病率20% 20%发病率50% 发病率50% 二、炭疽病抗性 高抗(HR) 抗病(R) 中抗(MR) 感病(S) 高感(HS) 发病率5% 5%发病率10% 10%发病率20% 20%发病率50% 发病率50% 三、枯萎病抗性 高抗(HR) 抗病(R) 中抗(MR) 感病(S) 高感(HS) 发病率5% 5%发病率20% 20%发病率50% 50%发病率80% 发病率80% 四、锈病抗性 高抗(HR) 抗病(R) 中抗(MR) 感病(S) 高感(HS) 病情指数20 20病情指数40 40病情指数60 60病情指数80 病情指数80
20、五、白粉病抗性 高抗(HR) 抗病(R) 中抗(MR) 感病(S) 高感(HS) 病情指数20 20病情指数40 40病情指数60 60病情指数80 病情指数80 DB63/ T8862010 8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观察地点及服务规范 B.1 地点 市、县、场(队) 、乡(镇) 、村。 B.2 时间 起止年、月、日。 B.3 主要生态因素 海拔高度(米) 。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0的初终期及积温, 5的初终期及 积温, 10的初终期及积温。年降雨量(毫米) 。无霜期(天) 。土壤类型和质地。地区类型(分湟水 流域、黄河流域、柴达木盆地灌区、大通河流域及青南地区) 。 B.4 主要栽培措施 B.4.1 施肥水平:单位面积施有机肥及化肥、微量元素的品种和有效成分。 B.4.2 土壤肥力指标:用全氮(N%) 、全磷(P%) 、全钾(K%) 、有机质(%) ,碱解氮(N,mg/kg) 、速 效磷(P 2O5,mg/kg) 、速效钾(K 2O,mg/kg)表示。 B.4.3 灌溉情况:生育期内灌溉时间、次数。 B.4.4 耕作、播种和田间管理主要措施。 B.4.5 病、虫、草害防治情况:指明农药名称。防治对象。使用浓度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