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 T8742010 金针菇栽培技术规程 文稿版次选择 2010 - 05 - 04 发布 2010 - 05 - 15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 T8742010 I 前 言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淑敏、刘海林、陈海民。 本标准于2010年05月04日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实施。 DB63/ T8742010 1 金针菇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针菇生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生产设施、栽培技术及管理、采收技术和 病虫
2、害防治等。 本标准适用于设施金针菇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T 18407.1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NY 5099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3.1 金针菇 又名冬菇、构菌、毛柄金钱菌等,为口蘑科中一种可食用或药用的大型真菌。 3.2 菌丝体 是由许多菌丝交织形成的网状结合体。是金针菇的营养器官。
3、 3.3 实体 菌丝体生长成熟后扭结形成的菇体。是金针菇的生殖器官,也是人工栽培后可食用的产品。 3.3.1 原基 菌丝生理成熟后纽结形成的蕾状物,尚未分化的子实体原始阶段。 3.3.2 DB63/ T8742010 2 菌蕾 由原基分化成为有菌盖和菌柄的幼小子实体。 3.4 生物转化率 实际鲜菇收获量实际投料量(干重)100%。 3.5 菌种 由孢子或组织分离得到的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可用于繁殖后代及扩大培养的纯菌丝体及 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材料。可以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 3.5.1 母种 又称一级种,是由孢子或组织分离后获得的原始菌种。 3.5.2 原种 又称二级种。用母种扩大繁殖
4、成的固体或液体菌种。 3.5.3 栽培种 又称三级种,用原种扩大繁殖而成,供生产上栽培使用的菌种。 4 产量指标 每250栽培面积生产鲜金针菇2000kg以上。 5 菌种培养 5.1 母种培养 母种培养在恒温箱内进行。将母种试管整齐地排列在箱内,将温度设定在28,保持72h, 然后将温度调至 25,8d12d 左右,菌丝就长满试管,可以进行转管或繁殖原种。 5.2 原种、栽培种培养 原种、栽培种的培养在培菌室内进行。将原种瓶、栽培种袋整齐地排列在培菌室的架子上。室内温 度控制在2528之间,空气相对湿度70%,每日开启门 窗通风1h。经25d30d,菌丝长到瓶或袋底 时,即可用于生产栽培。 D
5、B63/ T8742010 3 6 生产场地要求 菇棚选择地势较高, 水源充足,水质清洁,远离村庄、禽畜棚、垃圾场、化工厂,交通方便的地块。 菇棚材料可选择土建或砖建。产地环境质量应符合GB/T18407。 1的规定。 7 设施及技术要求 7.1 标准菇房 标准菇房长20m25m,宽6m8m,高5 m6m,房内设两列6层床架,层距0.6 m0.7m,床宽1.6 m 1.8m,下层离地0.3m,上层距屋顶1m1.3m。两列床架间隔0.8 m1m,菌床上的侧护板高15m20cm。 菇房设门窗,可以通风换气。 7.2 普通菇房 菇房长8m12m,宽6m8m,高4.5 m6m。菇房内置4排5排多层床架
6、,床架长6m,床宽1.5 m 1.8m,菇房设门窗通风换气。 7.3 日光温室 分为砖体结构、 土夯墙体结构及浅山地区借助山体搭建的温室等三种。 砖体结构一般墙体为0.8 m 1.2m的双墙体,墙体中间为保温层,内填放炉渣、木屑或 泡沫板,土夯墙体为用模板框定1.2m1.5米 的框架,用地下潮湿土壤填充、夯实的墙体,两种结构温室的棚外径长根据地势在3570m之间,宽7m 8m,高2.5m3.5m,单头设门,上覆薄膜、遮阳网或麦草帘等。 7.4 塑料大棚 固定或可移动用钢架搭置的菇棚,棚长25m35m,宽10m13m,高2m2.5m,两头设门,上盖薄膜、 遮阳网,棚顶设计成拱型。 7.5 地下或
7、半地下菇棚 建造的地下或半地下菇棚,也可由防空洞,地下仓库改造而成。 8 培养料及菌袋制备 8.1 培养料 栽培金针菇的培养料配方常用的有: (1)棉子壳75、麸皮18、玉米粉5、石灰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糖1; (2)木屑36、棉子壳36、麸皮20、玉米粉5 、石灰2、糖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 0.05; 金针菇各种栽培配方的基质应新鲜、正宗,陈旧料最好翻晒,栽培基质的标准需符合NY5099无公害 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以上配 方的料水比为1:1.21:1.25,含水量为6570, 以手用力捏能渗出35滴水。酸碱度为77.5。 8.2 拌料 DB63/ T87
8、42010 4 将棉子壳1:1的水预湿,使棉子壳吸水充分,拌料用水以井水、自来水为宜,水质指标应符合国家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所有原料要拌和均匀。配料中的木屑、麸皮、玉米粉、石膏、石灰 等不溶性的原料预湿混合搅拌均匀,再将可溶性的原料:糖、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等溶于水中,然后将 水溶液分多次加入棉子壳、木屑等拌匀的原料中,搅拌均匀使含水量控制在6570之间。 8.3 装袋 菌袋规格为(17370.045)或(18370.045)的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料量折 合干料350g450g,装料高1115,装袋时地面要用编织袋或三合板垫好,以防划破菌袋。培养料 料面要压紧、压平,内部稍松,每袋
9、装入培养料重量相等。然后将上部塑料袋延料面折下倒贴在料袋外, 用橡皮圈捆绑。培养料应在6h内装完。 8.4 灭菌 在装袋后应立即进行灭菌,菌袋装锅时应根据灭菌锅的大小一层一层排放好,要求上下对齐,增加 锅内蒸汽的流通。常压灭菌:旺火催气(5h6h上100),文火保温,防止漏气,注意加水,上100 后保持12h以上,确保袋料熟透。降温至60左右,及时出灶并移进接种室。 8.5 接种 接种应在无菌室、无菌箱或接近无菌状态的房间中进行。菌种与培养料之比为1:50,接种量应掌 握在菌种盖满培养料表面,能使菌丝生长均匀,并能有效防止杂菌污染。 先把接种瓶竖放、 接种工具及消毒用品全部放入接种箱内后, 把
10、5g高锰酸钾放在接种箱内一器皿中, 然后倒入8ml甲醛,产生蒸气密闭熏蒸30min或气雾杀菌剂4克熏蒸3 0min,以23种药剂交替使用为宜; 接种人员进无菌室前,应先洗手换工作服、拖鞋、戴口罩、帽子,进入无菌室后用75酒精将双手 消毒,用已装好的3来苏或5的石炭酸的喷雾器进行喷雾,沉降粉尘,净化接种室;进入接种室内再 重擦一次。点燃酒精灯,将接种铲经酒精棉球表面消毒后,再在火焰上灼烧灭菌,待其冷却后使用; 接种时要先剔去菌种的表层及接种块, 将菌种挖碎, 解开袋料, 将黄豆粒大小菌种覆盖培养料表面, 扎好袋口。接种完毕后,将接好的袋料和无关物品全部清除出接种室或接种箱。 9 管理技术 9.1
11、 发菌管理 培养室环境要求干燥、黑暗、易通风。使用前用食用菌杀虫剂、杀菌剂进行杀虫、消毒。接好种的 菌袋单层平放或3层叠放,接种面向上,发菌室的温度控制在2023,25以上最好单层平放,袋 与袋之间还要保持距离,适时敞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培养30d40d左右即可开袋出菇。发菌期间防治 病虫害12次,并控制鼠害。 9.2 出菇管理 9.2.1 开袋 金针菇袋料发菌培养约30d左右,菌丝长到培养料2/3以上即可开袋。开袋前用杀虫剂、杀菌剂进行 环境杀虫、杀菌。隔离污染菌袋,以免交叉感 染。开袋要拉直塑料袋,在料面上方1/2处向下翻折,要 求袋口平,袋直立。 9.2.2 搔菌 DB63/ T8742
12、010 5 用匙形工具轻轻刮去菌袋表面气生菌丝和老菌块, 要求料面都刮到、 刮平, 然后倒掉刮掉的老菌块。 9.2.3 排行覆膜 可根据栽培设施的地势进行排列,一般每行排12袋15袋,用薄膜进行覆盖保湿,做到边开袋,边 搔菌、边盖膜,覆膜后以保湿为主。 9.2.4 催蕾 通过2d3d的盖膜养菌,即可进入催蕾阶段。将温棚内相对湿度提高到8590,温度控制在12 15,5d后菌袋吐黄水,7d15d菇蕾即可大 量发生。早晚各揭膜通风15min30min,揭膜的同时 抖去盖膜上的水珠,以防水滴流入菌袋引起烂蕾。 9.2.5 锻炼壮苗 从幼菇长到3时,进行通风练菇,每天早晚掀膜通风练菇各1h2h,温度8
13、12为宜,湿度控 制在8085,停止撒水并保持2d4d。 9.2.6 驯化优质苗 适量喷水,保持弱光,拉直袋口,覆膜,增加袋内二氧化碳浓度,抑制菇盖生长,刺激菇柄伸长, 使菇体整齐均匀。每天掀膜2次3次,高温时增加次数,10d左右即可采收。 10 采收 当菇柄长到1216,菇盖直径0.81.2、内卷未开伞时就要及时采收,整丛拔起。 11 采后管理 第一茬菇采收结束后,对菌丝仍然洁白的菌袋,剔除菇根、杂屑后不需再搔菌;对袋面部分转褐色、 有松动和菇根腐烂的菌袋,耙去表面菌料,需进行搔菌处理。二潮菇采收后要对菌袋全面搔菌。 12 补液 每潮菇采收后,每袋补30ml50ml营养液;菇在2高以上时,可
14、喷洒5ml10ml营养液。 13 病虫害种类与防治 金针菇生产中主要有杂菌病害、细菌病害及虫害等。防治方法可采用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药剂种 类及防治技术应严格按照国家GB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禁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科学用药,交替 使用。施药与采菇安全间隔期应在7d10d以上。 13.1 杂菌病害 金针菇生产中杂菌污染主要有青霉、木霉、细菌等。 13.1.1 防治方法 DB63/ T8742010 6 应使用新鲜无霉变的培养料,拌料前经烈日曝晒;选用生活力强,没有杂菌污染的良种;菌种袋用 5%的石灰水浸泡,防止微孔和破损污染等方法。已经受到杂菌污染的菌种袋可埋土出菇。菌袋搔菌后出 现青霉
15、菌,可用一块与菌落大小相似的滤纸片,浸入10%水杨酸钠酒精溶液,覆盖于霉菌菌落上。 细菌性病害防治可用100ml200ml/kg 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等)溶液,或0.3%的漂白粉溶液 等对菌床和子实体进行喷洒。 13.2 病害防治 13.2.1 病害种类 金针菇生产中病害主要有褐斑病、根腐病、棉腐病等。 13.2.2 防治方法 采取控制棚温、湿度,保持棚内空气新鲜等方法进行控制。如果轻度发生,将感染病害的培养料及 子实体上有病害部分清除,重者深埋或烧毁,同时在菇棚内墙壁、地面喷洒2%石灰水、来苏水或5%石炭 酸溶液。 13.3 虫害种类及防治 13.3.1 虫害种类 金针菇虫害种类主要有菇蝇、菇蛆、螨类等。 13.3.2 防治方法 主要以综合防治为主,如旧棚改造熏蒸,既可防病又可治虫。出菇期间可用黑光灯或糖醋液消杀成 虫;如虫害特别严重,可清理菌袋,摘去所有菇体后,20%氯氰菌酯3000倍液等低毒、低残留药剂对菌 袋进行喷雾防治。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