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 CS 备案号: 15441-2004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 DB6 3 / 4 7 8 2 0 0 4 春小 麦 互麦 1 4 号 2 0 0 4 - 0 5 - 2 1 发布 2 0 0 4 - 0 6 - 0 1 实施 青 海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发布发布发布发布 DB63/ 4782004 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的附录 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青海省种子管理站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省种子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有来 李俊仁 于爱民 席 梅 林有英 DB63/ 4782004 1 春小麦
2、互麦 1 4 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春小麦互麦号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学形态特征及经济性状。对 其栽培技术 要 点、生产能力、适宜种植地区作了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春小麦互麦号品种, 可 作为青海省各级农业科研、 教学、 农 技推广、 生产单位 和 种子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繁殖、推广、检验、收购和销售的依据。 2 技术内容 2.1 品种来源 青海 省 互 助 县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中 心 于 1991年用 青 春 533为母 本 , 1990年的 杂 交 组 合 川 育 19643 AcradrasF1为父本, 复 合有 性杂 交 连续 选育 而 成, 1998年定型。 原 代号 98
3、 332,属普通 小 麦 Var: LustescensAI变种。 2004年 2 月 19日青海省第六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定名为 互麦 14号,品种合格证号为青种合字第 0172号。 2.2 特征特性 2.2.1 植株性状 幼苗直立,绿色,无茸毛。株高 119.10 5.03厘米,株型紧凑。叶相中间,叶绿色,叶耳淡紫色。 单株分蘖数 2.91 0.98个, 分 蘖成穗率 41.83, 植 株主茎穗下节长 47.59 4.54厘米, 茎 粗 0.36 0.05 厘米,第 一节间长 3.88 1.42厘 米 , 茎粗 0.34 0.06厘米,第 二节间长 9.46 2.46
4、厘 米 , 茎粗 0.42 0 .50 厘米。 2.2.2 穗部性状 穗长 9.38 0.71厘米,小穗数 20.32 1.30个,小穗密度指数 22.30,属中等,穗粒数 43.50 5.72 粒,穗长方形、顶芒,颖壳白色,无茸毛,护颖椭圆形,方肩,颖嘴鸟嘴形,颖脊明显到底。 2.2.3 种子性状 籽粒椭圆形、红色、饱满,腹沟浅而宽,冠毛多,半角质。 2.2.4 经济性状 千粒重 45.67 6.13克,经济系数 0.42,籽粒容重 774.80 24.60克升,粗蛋白质 12.63,湿面 筋 27.76,淀粉 68.29。 2.2.5 属性及生育期 春性中晚热品种,播种至出苗 24 2 天
5、;期间 0 积温 154.30 7.70 ,出苗至抽穗 68 3 天,期 间 0 积温 920.20 35.50 ,抽穗至成熟 53 3 天,期间 0 积温 809.60 37.00 ,生育期 121 6 天,期间 0 积温 1729.80 72.50 ,全生育期 145 8 天,期间 0 积温 1884.10 76.80 。 2.2.6 抗逆性 较抗倒伏,耐青干能力强,耐寒性、耐旱性中等,不易落粒,落黄好。 2.2.7 抗病虫害性 耐条锈。中抗叶锈、秆锈。较抗赤霉病、雪腐叶枯病。 2.3 栽培技术要点 2.3.1 前作 选择豆茬(豌豆、蚕豆)或油菜茬为宜。 2.3.2 备耕 DB63/ 47
6、82004 2 及早秋耕深翻,耕 深 20.00厘米以上,冬 灌或春灌。播 前施有机肥 45.000 60.000吨 公 顷 ( 3000.00 4000.00千 克 亩 ),基施 纯 氮 0.035 0.08吨 公 顷( 3.50 5.80千 克 亩 ),五氧 化 二 磷 0.069 0.087 吨公顷( 4.60 5.80千克亩)。 2.3.3 播种 播种期月中、下旬,尽可抢墒早播。播种量 0.225 0.263吨公顷( 15.00 17.50千 克 亩 ) , 保苗 337.50 412.50万株公顷 ( 22.50 27.50万 亩 ) , 总茎数 832.50 1002.00万株公顷
7、 ( 55.50 66.80万株亩),保穗 502.50 592.50万穗公顷( 33.50 39.50万穗亩)。 2.3.4 种植方式条播,行距 15.00 22.00厘米,播深 3 5 厘米。 2.3.5 田间管理 三叶期灌头水, 全 生育期灌水 次。 苗 期中耕除草 次, 抽 穗后除高草次。 根据病虫 害 发 生情况及时防治条锈病、麦茎蜂和蚜虫危害。 2.4 生产能力及适应地区 2.4.1 生产能力 在较低水肥条件下产量 6.000 6.750吨公顷 ( 400.00 450.00千克亩) 。 在 中等水肥条件下 产 量 6.750 7.500吨公顷( 450.00 500.00千克亩)
8、。 2.4.2 适应地区 适宜在我省湟水、黄河流域水地和柴达木盆地及东部农业区中、高位山旱地种植。 DB63/ 4782004 3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品种观察地点基本情况 A.1 地点 青海省互助县威远镇红崖村 A.2 时间 2001年 2002年 A.3 主要生态因素 海拔高度 2650.00米, 年 降水量 569.40毫米, 年 平均气温 5.00 , 无 霜期 115天, 日 均气温稳定通 过 0 初日 3 月 26日,终日 11月 6 日,初终间日数 224天,期间积温 2519.40 ;稳定通过 5 初日 4 月 15 日, 终日 10月 10日, 初终间日数 188天,
9、 期间积温 2309.40 。 土壤类型为暗栗钙土, 质地砂壤, 土壤 有 机质 2.03,全氮 0.07,全磷 0.12,全钾 3.10,碱解氮 41.00mg kg,速效磷 6.75mg kg,速效 钾 12.50mg kg,地力水平中等。属湟水流域灌区,有灌溉条件。 DB63/ 4782004 4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产能力情况 B.1 在较低肥力条件下的产量 产量 6.000 6.750吨公顷 ( 400.00 450.00千克亩) , 2001年在互助县威远镇红崖村种植 0.10 公顷( 1.50亩),平均产量 6.338吨公顷( 422.50千克亩) B.2 在中高肥力条件下的产量 产量 6.750 7.500吨公顷 ( 450.00 500.00千克亩) 。 2003年在互助县双树乡双树村示范种 植 1.05公顷 ( 15.80亩) , 平均产量 7.275吨公顷 ( 485.00千克亩) 。 2003年在互助县沙塘川乡上山 城 村种植 0.37公顷( 5.50亩),平均产量 6.870吨公顷( 458.00千克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