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 CS 备案号: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 DB6 3 / T 4 7 7 - 2 0 0 4 冬小 麦 烟辐 1 8 8 品种 2 0 0 4 - 0 5 - 2 1 发布 2 0 0 4 - 0 6 - 0 1 实施 青 海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发布发布发布发布 DB63/T 477-2004 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是资料性附录、附录 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青海省种子管理站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是贵德县种子站、青海省种子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生录 陈 英 李俊仁 杨晓花 DB63/T 477-2004 1 冬小麦 烟辐 1 8 8 品种 1 范围
2、本标准规定了冬小麦烟辐 188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学形态特征及经济性状。对 其栽培技术要点 、 生产能力、适宜种植地区作了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冬小麦烟辐 188品种,可作为青海省各级农业科研、教学、农技推广、生产单位和种 子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繁殖、推广、检验、收购和销售的依据。 2 技术内容 2.1 品种来源 青海省贵德县种子站 2000年从济南市种子公司引进试种而成。 2004年 2 月 19日青海省第六届农作物 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现定名烟辐 188,品种合格证号青种合字第 0174号。 2.2 特征特性 2.2.1 植株性状 芽鞘绿色, 幼 苗半匍匐,绿 色, 无 茸毛
3、。叶 耳白色, 株 型紧凑。叶 相属中间型, 叶 色深绿, 株 高 8 0.20 5.30厘米。 单 株分蘖数 3.00 1.00个, 分 蘖成穗率 76.30, 越 冬返青率 73.95。 植 株主茎穗下节 长 25.40 5.00厘米,主 茎基部第一节间长 7.50 2.00厘 米 ,茎粗 0.46 0.15厘 米 ,第二 节 间 长 11.50 4 .00 厘米,茎粗 0.45 0.10厘米。植株生长整齐一致。 2.2.2 穗部性状 穗长 9.50 1.50厘米, 每 穗小穗数 18.00 3.00个, 每 穗粒数 42.00 5.00粒, 小 穗密度中等; 穗 长 方形、顶芒、芒白色,
4、颖壳白色,无茸毛,护颖长方形,颖嘴鸟嘴形,颖肩斜肩,颖脊明显到底。 2.2.3 种子性状 籽粒卵形、白色、饱满,腹沟浅而宽,有冠毛。 2.2.4 经济性状 千粒重 50.00 2.00克,容重 786.57 6.46克升,经济系数 0.40,籽粒硬质,粗蛋白质含量 14.18%, 湿面筋质 35.01%,淀粉 65.59%。 2.2.5 属性及生育期 冬性, 播 种至出苗 15 1 天, 期 间 0 积温 138.92 24.96 , 出 苗至抽穗 225 10天, 期 间 积温 955.22 60.81 ,抽穗至成熟 54 5 天,期间 0 积温 851.57 18.14 ,生育期 279
5、15天,期 间 0 积温 1793.90 102.45 ,全生育期 294 16天,期间 积温 1906.90 94.59 ;期间越冬 至返青 105 115天。 2.2.6 抗逆性 抗倒伏性强,耐青干能力强,耐寒性、耐旱性中等,落粒性中等,落黄好。 2.2.7 抗病虫害性 中抗条锈,高抗叶锈、杆锈。田间未发现其它病虫害。 2.3 栽培技术要点 该品种适宜在中等以上肥力及热量条件较 好的水浇地种植。 深翻灭茬,精细 整地,播前施有机肥 45.000 52.500吨 公 顷 ( 300.00 350.00千 克 亩 ) , 底肥施磷酸二铵 0.300 0.330吨 公 顷 ( 20.00 22.
6、00千克亩),追施尿素 0.150 0.225吨公顷( 10.00 15.00千克亩)。 9 月 中 、 下 旬 播 种 , 播前拌种,播种后及时浇水,保证正常出苗。 11月上旬浇越冬水,冬至时镇压保墒, 3 月上旬返青时结 DB63/T 477-2004 2 合追施尿 素浇 返青 水, 地表 黄干 时 防止 蚜虫 和黄 矮病 的发 生。 播种 量 控制 在 0.300 0.375吨公顷 ( 20.00 25.00千 克 亩 ),基 本 苗 300.00 367.50万 株 公 顷( 20.00 24.50万 株 亩 ), 总茎数 900.00 1125.00万株公顷( 60.00 75.00
7、万株亩),保穗数 525.00 600.00万穗公顷( 35.00 40.00 万穗亩);麦黄时田间去杂保纯,脱粒过程中防止机械混杂。 2.4 生产能力及适应地区 2.4.1 生产能力 该品种在中等水肥条件下的产量 7.263 7.650吨公顷 ( 481.20 510.00千克亩) ; 高 水肥条 件 下的产量 8.288 9.080吨公顷( 552.05 605.30千克亩)。 2.4.2 适应地区 该品种适宜在我省热量条件好的黄河、湟水流域水浇地种植。 DB63/T 477-2004 3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品种观察地点基本情况 A.1 地点 青海省贵德县尼那良种繁育点 A.2
8、时间 2000年 2003年 A.3 主要生态因素 海拔高度 2175.00米, 年 降水量 216.50 291.50毫米, 年 平均气温 7.20 , 无 霜期 125天, 日 平均 气 温稳定通过 0 初日 3 月 9 日, 终 日 11月 6 日, 初 终间日数 241天, 期 间积温 3016.00 ; 日 平均气温稳 定 通过 5 初日 4 月 8 日,终日 10月 19日,初终间日数 194天,期间积温 2836.00 ;无霜期 226 240天 。 土壤质地为厚黄灌淤土, PH 值 6.90。土壤有机质 1.58,全氮 0.08,全磷 0.15,碱解氮 90.00mg kg,速
9、效磷 19.00mg kg,速效钾 393.00 s kg,黄河水提灌,灌溉条件方便。 DB63/T 477-2004 4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产能力情况 B.1 在较低肥力条件下的产量 7.263 7.650吨公顷 ( 484.20 510.00千克亩) , 2003年在青海省贵德县尼那冬小麦繁殖点 未 施有机肥试验种植 1.00亩,平均产量 5.987吨公顷( 398.50千克亩)。 B.2 在中、高肥力条件下的产量 8.288 9.080吨公顷 ( 552.50 605.30千克亩) , 2003年在青海省贵德县尼那冬小麦繁殖点 试 验种植 1.005亩,平均产量 7.730吨公顷( 515.30千克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