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I CS 备案号: 19791-2007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 DB6 3 / T 6 0 9 2 0 0 7 高寒 人工草 地牦牛 放牧 利用 技术规 程 2 0 0 6 - 1 0 - 1 0 发布 2 0 0 6 - 1 1 - 2 1 实施 青 海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发布发布发布发布 DB63/T 6092007 I 前 言 近年来,国家和青海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 在高寒草甸退化草地上共建植人工草地约 16 万公顷, 缓 解了建植区天然草地压力及草畜矛盾问题, 也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局部生态环境进一步恶 化 的趋势。但是高寒人工草地放牧利用的
2、研究较少 , 技术储备不足,没有统一、规范化的放牧利用技术标 准。因此,依据 GB/T1.1 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在参阅有关资料和根据三年的人工草地牦 牛放牧试验结果, 特制定本 规程 。 本 规程 由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提出。 本 规程 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和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 本 规程 主要起草人: 赵新全 ,董全民,王启基, 马玉寿 , 王柳英 DB63/T 6092007 1 高寒人工草地牦 牛放牧 利用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 规程 规定了 高寒人工草地牦牛放牧利用时间、 放 牧利用率、 最 优放牧强度、 植 被不退化最大放 牧 强度 等技术内容。 本
3、规程适用于 高寒草甸人工草地的牦牛放牧利用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 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 随后所有 的 修改单 (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 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 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JB/T 71371993 镀锌网围栏基本参数 JB/T7138.17138.31993 编结网围栏技术条件 DB63/T209 1994 青海省草地资源调查规程 DB 63/T391 2002 人工 草地 建设 技术规范 DB63/T373 20
4、01 牛皮蝇蛆病防治技术规范 DB63/T462 2004 牦牛寄生虫病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人工草地 高寒人工草地,是在 “ 黑土滩 ” 退化草地上采用人工措施,恢复重建的多年生人工植被群落。 3.2 牧草利用率 以放牧为牧草利用形式,在一定时间内,放牧牦牛在单位面积上的采食量占牧草产量的比例。 3.3 最佳放牧强度 最佳放牧强度, 又 称最大生产力放牧强度, 是 指既不造成草地退化, 又 可获得单位草地面积最大 家 畜生产力的放牧强度。 4 放牧管理 4.1 围栏 围栏按 JB/T 71371993和 J B/T7138.17138.3 1993执行。 4.2 放牧季节 暖
5、季草场放牧时间应为牧草生长季( 6 月 9 月),冷季草场应在 10月第二年 5 月放牧。 4.3 放牧牦牛 放牧牦牛为 2 岁生长牦牛, 平 均体重为 100Kg-110Kg/头, 折 合 2.0个羊单位, 而 一头成年育成牛相 当 于 5 个羊单位。 4.4 牦牛疫病防治 常见疾病防治按 DB63/T373 2001和 DB63/T462 2004执行。 5 放牧利用技术 DB63/T 6092007 2 5.1 畜群和草场资源的调查 畜群数量、结构,草场资源调查,按 DB63/T209 1994执行。 5.2 牦牛采食量的确定 依据放牧家畜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生产状况的营养需求,按照以下公
6、式计算放牧畜群的采食量: 成年牦牛的干物质采食量( Kg)牦牛活重 (Kg) 2.4; (1) 生长牦牛的干物质采食量( Kg)牦牛活重( Kg) 2.5; (2) 怀孕母牦牛的干物质采食量( Kg)牦牛活重( Kg) 2.6; (3) 5.3 牧草产量的测定 牧草产草量于每年生物量高峰期 8 月中下旬测定,测产取样按 DB63/T390 2002执行。 5.4 人工草地最佳放牧强度 高寒草甸人工草地的最佳放牧强度为:暖 季草场为 2.89头 / hm2 ( 14.45羊单位 /hm2 ),冷季草场 按牧草营养减损和放牧时间折算为 1.07头 / hm2 ( 5.35羊单位 /hm2 ) ,
7、年最佳放牧强度为 4.19羊单位 /hm2 。 5.5 放牧利用率 放牧利用率(放牧家畜头数 采食量) / (草地面积 牧草产量) ( 4 ) 根据放牧强度与牧草利用率的对应关系, 暖 季草场放牧利用率约为 60, 冷 季草场放牧利用率约 为 70。 DB63/T 6092007 3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人工草地放牧强度与三个放牧季牦牛个体增重之间的关系见表 1 ,这 表明牦牛的个体增重 Y 与放牧 强 度 X (头 / 公顷)之间存在一种线性关系: Y=a-bX( b0) ( 1 ) 表 牦牛个体增重随放牧强度的变化 尽管对极轻和极重放牧强度下直线或曲线的形状存在一些争议,但 对其间
8、很大范围内存在着线性 关 系,则是人们普遍接受的。 回归方程中的 Y 轴截距 ( a ) 和 斜率 (b)均不相同, 一 般认为 a 分别表示草场的营养水平。 a 值越大 表 示草场营养水平越高,低放牧强度下家畜个体增重越大;而斜率 (b)则表示草场关于放牧强度的空间稳 定性 ( 家畜在不同强度的啃食下, 草场维持潜在生产力和植被组成不变的能力) 及 恢复能力 (植被组 成 改变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 b 值越小个体增重减少越慢, 直 线 Y 就趋向水平, 草 场的空间稳定性 越 好,恢复能力越强。 回归直线 Y 与 X 轴的交点 ( X=a/b) 表 示家畜个体增重为 0 的放牧强度。
9、 即 在该放牧强度之下, 草场 只 能支撑家畜的维持代谢。 若高于该强度, 家畜体重则呈负增长。 称其为草场的最大负载能力 Xc , 这也 是 草场理论上容纳家畜数量的能力。 当放牧强度为 X ,也 即每公颂人工草地有 X 头 牦 牛 时 ,由 方 程( 1 ),每公 颂 人 工 草 地 的 牦 牛 总 增 重 YT ( / hm2 ) 为: YT =aX-bX2 (2) 对于每公颂人工草地,若以牦牛的活重来度量其牦牛生产力,则方程( 2 )表示每公颂草地牦牛生 产力与放牧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因为 b0,YT达到最大值的放牧强度为: X* =a/2b ( 3 ) X* 恰好是草场最大负载能力
10、XC 的一半。相应的 YT最大值为 YT m a x =a2 /4b=(a/b) a/4=XC a/4 ( 4 ) 表明每公颂草地的最大牦牛生产力仅由草场的最大负载能力和营养水平决定。可 见营养水平和最 大 负载能力是评价草场的重要指标。 利用( 3 )和( 4 )式,由表 1 所列各回归方程容易得到人工草地单位面积牦牛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 的关系。通过计算得到:牧草生长季放牧 的最优放牧强度为 2.89头 / hm2 ( 14.45羊单位 /hm2 ),枯草季 放牧( 10月第二年 5 月)按牧草营养减损和放牧时间折算为 1.07头 / hm2 ( 5.35羊单位 /hm2 ) 。 时间 回归方程 R 值 显著水平 第一年 Y=51.4910-1.2822X -0.9853 P0.01 第二年 Y=74.2380-3.1618X -0.9224 P0.01 第三年 Y=76.2270-4.7019X -0.9184 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