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I CS 备案号: 15443-2004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 DB6 3 / 4 8 0 2 0 0 4 春小 麦 甘春 2 0 号 2 0 0 4 - 0 5 - 2 1 发布 2 0 0 4 - 0 6 - 0 1 实施 青 海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 DB63/ 4802004 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是资料性附录、附录 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青海省种子管理站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是青海省种子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志远 毛小锋 李俊仁 文绍金 乔井泉 李建林 马玉清 DB63/ 4802004 1 春小麦 甘春 2 0 号 1 范围
2、 本标准规定了春小麦甘春 20号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学形态特征及 经济性状。对其栽 培技术要 点、生产能力、适宜种植地区作了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春小麦甘春 20号品种, 可 作为青海省各级农业科研、 教学、 农 技推广、 生产单位和 种 子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繁殖、推广、检验、收购和销售的依据。 2 技术内容 2.1 品种来源 春小麦甘春号是甘肃农业大学以高蛋白突变体 88 862为母本, 630为父本杂交, 并 结合辐射 诱 变技术选育而成 。 1997年甘肃省农作物 品种审 定委员 会审定 通过, 定名甘 春 20号,属普通小麦 Var: AlbidumAl变种。 2000年青海省种子管
3、理站引进试种而成。 2004年 2 月 19日青海省第六届农作物品种审 定 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现定名甘春 20号,品种合格证号为青种合字第 0170号 。 2.2 特征特性 2.2.1 植株性状 芽鞘白色,幼苗半匍匐,苗绿色,无茸毛,叶耳白色。株高 91.50 6.63厘米,株型紧凑。叶相下 披,叶色绿,旗叶叶面光滑无毛,长 32.10 2.08厘米,宽 1.80 0.20厘米。穗下节长 41.70 3.83厘 米,基 部第一节间长度 4.99 0.96厘 米 ,粗 0.36 0.02厘米;基 部第二节间长 10.14 2.08厘 米 ,茎粗 0.43 0.05厘米,植株整齐一致单株分
4、蘖 2.35 0.88个,单株有效分蘖数 0.42 0.29个,分蘖成穗率 24.12 5.72,全株有少量蜡质,成熟落黄好 . 2.2.2 穗部性状 穗长方形、 短芒、 白色, 小穗密度中等, 穗长 10.40 1.05厘米, 小穗数 14.85 1.39个, 不孕小 穗 数 1.80 0.83个,穗粒数 47.40 2.70粒,颖壳白色,无茸毛,护颖长园形,颖 嘴鸟嘴形,颖肩斜 肩, 颖脊明显到底。 2.2.3 种子性状 籽粒卵形、红色、饱满,腹沟深窄有冠毛。 2.2.4 经济性状 每穗粒数 47.40 2.70粒,千粒重 53.01 0.82克,籽粒容重 794.00 3.60克升,经济
5、系数 0.43 0.02,籽粒角质,粗蛋白质 13.74,粗淀粉 68.73,湿面筋 30.60。 2.2.5 属性及生育期 春性早熟品种。播种至出苗 292天,期间 0 积温 103.20 4.10 ,出苗至抽穗 603天,期间 0 积温 676.10 34.64 , 抽 穗至成熟 613天, 期 间 0 积温 977.70 47.45 , 生 育期 1215天, 期 间 0 积温 1653.80 82.39 ,全生育期 1365天,期间 0 积温 1757.00 86.49 。 2.2.6 抗逆性 耐寒性、耐旱性、落粒性中等,中抗倒伏,耐青干能力强,落黄好。 2.2.7 抗病虫害性 中抗叶
6、锈、条锈和杆锈。 2.3 栽培技术要点 DB63/ 4802004 2 该品种喜肥水, 适 宜在土壤有机质大于 1.00以上, 能 够保证灌溉 3 4 水的川水地区种植。 播 种 前 施农家肥 45.00 60.000吨公顷 ( 3000.00 4000.00千 克 亩 ) , 纯氮 0.0750 0.1125吨公顷 ( 5.00 7.50千克亩) , 五氧化二磷 0.0600 0.0750吨公顷 ( 4.00 5.00千克亩) , 有机肥、 无机肥 一 次施用, 有机肥结合深翻进行, 无 机肥施作种肥。 月中旬至月上旬, 日平均温度 , 土壤 解 冻厘米时抢墒播种。 条 播, 播种深度厘米。
7、 播 种量 0.270 0.300吨 公顷 ( 18.00 20.00 千克亩) , 保苗 510.00 555.00万公顷 ( 34.00 37.00万亩) 。 全生育期浇水次, 麦苗 二 三叶期浇头水, 分蘖期浇二水, 抽穗、灌浆、 麦黄时浇三、 四、 五水。 苗期中耕次,抽穗后 拔 高次。在抽穗前和抽穗后用药剂防治麦茎蜂。避免重茬。该品种早熟,及时收获,打碾。 2.4 生产能力及适应地区 2.4.1 生产能力 该品种大面积种植,在中等水肥条件下产量 6.000 6.750吨公顷( 400.00 450.00千 克 亩 ) ; 在高水肥条件下产量 6.970 7.650吨公顷( 460.0
8、0 510.00千克亩)。 2.4.2 适应地区 该品种适宜我省柴达木盆地和东部农业区黄河、湟水流域温暖灌区种植。 DB63/ 4802004 3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品种观察地点基本情况 A.1 地点 青海省小寨良种繁殖场(西宁市北郊) A.2 时间 2001 2003年 A.3 主要生态因素 海拔高度 2309.00米, 年 降水量 352.40毫米, 年 平均气温 5.10 , 无 霜期 129天, 日 均气温稳定通 过 0 初日 3 月 26日, 终日 10月 17日, 初终间日数 205天, 期间积温 2722.90 ; 初日月日, 终 日月日, 初 终间日数 167天, 期
9、 间积温 2375.80 。 土 壤质地为淡栗钙土,土 壤有机质 1.20 1.70,全氮 0.10 0.12,全磷 0.15 0.20,碱解氮 69.00mg kg 71.00mg kg,速效磷 35.00mg kg 65.00mg kg。属湟水流域灌区,灌溉条件方便。 DB63/ 4802004 4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产能力情况 B.1 2002年湟中县多吧镇 (水浇地) 试种 0.067公顷 ( 0.50亩) , 平均产量 6.600吨公顷 ( 440.0 0 千克亩)。 B.2 2002年乐都县良种场 (水浇地) 试种 0.067公顷 ( 0.50亩) , 平均产量 6.390吨公顷 (每亩 4 26.00千克亩) 。 B.3 2002年香日德农场(高位水地)试种 0.067公顷( 0.5亩),平均产量 9.650吨公顷( 648.00 千克亩)。 B.4 2003 年青海省小寨良种场 (水浇地) 试种 0.067公顷 ( 0.5亩) , 平均产量 7.600吨公顷 ( 5 0 6.69千克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