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 CS 备案号: 19520-2006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 DB6 3 / 5 7 5 2 0 0 6 青海 中华羊 茅 2 0 0 6 - 0 9 - 0 7 发布 2 0 0 6 - 1 0 - 0 1 实施 青 海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发布发布发布发布 DB63/ 5752006 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A是资料性附录,附录 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草原总站、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树栋、孙明德、徐有学、辛有俊、拉 旦 DB63/ 5752006 1 青海中华羊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青
2、海中华羊茅的生物学特性、 植 物学特征以及生产性能、 栽 培技术要点、 种 子繁育 技 术要点和适宜种植地区。 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各级草业科研、 教 学、技 术推广、 生 产单位和种子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 繁 育 、 检验、推广、收购和销售。 2 技术内容 2.1 品种来源 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青海省草原总站等单位,自 1973年 开始进行野生种采集、 栽培驯化、选择培育工作,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 上述单位与中国农业大学、 中 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等单位合作, 在 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开 展了系统的选育驯化和扩繁推广工作, 经 3 0 余年栽培驯化选育而
3、成。在 2003年 12 月 7 日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品种审定 会 议上审定通过,登记 为野生栽 培品种 ,定名为 青海中华 羊茅( F e s t uca Sinensi s Ke ng c v 。 Qi nghai) , 品种登记号: 261。 2.2 特征特性 2.2.1 植物学特征 青海中华羊茅为多年生禾本科植物, 须 根系发达, 多 集中于 1518 厘米土层中; 茎 直立或基部稍 倾 斜,具 4 节; 节 紧缩无毛呈紫色, 第二节茎粗 2 0.5厘米; 叶 线形,长 11 5 厘米,宽 1. 8 0.9毫 米 , 叶片直立,具光泽,干时卷折,无毛或被微毛;叶舌
4、膜质或草质,具细小微毛,圆锥 花序开展, 长 15 3 厘米,小穗含 3.5 0.5个小花, 成熟时淡绿或略带褐色;颖先端渐尖,外稃长圆状披针形,顶生 短芒;颖果成熟时紫褐色,千粒重 0.7 0.1克 。 2.2.2 生物学特性 该品种适应性强, 在海拔 2300米 4300米地区生长良好, 同时也能在低海拔地区栽培。 耐 寒, 耐 盐 碱,在 - 38 时仍能安全越冬;根系发达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在 pH值 8. 18. 8 的 范 围内生长良好。 2.3 经济性状 2.3.1 叶片生长及大小 青海中华羊茅全生育期可长出 7 1 个叶片, 茎 生叶 4. 5 0.5片, 基
5、 生叶 2.5 0.5片, 叶 片生长 速 度快,平均每 5 天长一片叶,叶片的长度为 11. 3 1.8厘米,宽度在 0.55 0.15厘米。 2.3.2 分蘖 青海中华羊茅分蘖能力强, 在 稀植条件下, 一 株青海中华羊茅一年中可以形成分蘖 17 7 个, 最 高 可达 123个以上,在一般栽培条件下,单株分蘖在 30 个左右。 2.3.3 生长发育 青海中华羊茅在青海省无灌溉的条件下, 播 种当年一般进入孕穗期, 个别进入抽穗期, 第二年以 后 于 8 月中、下旬种子成熟,全生育期 112天 122天。 2.3.4 株高 株高 80 10 厘米 2.3.5 籽草比 DB63/ 57520
6、06 2 籽草比为 1:51:10。 2.3.6 营养成分及适口性 青海中华羊茅叶量丰富,产量高;开花期粗蛋白 11.13%,粗脂肪 2.36%,粗纤维 30.23%,无氮浸 出物 49.86%,粗灰分 6.42%,茎叶柔软,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各类家畜均喜食。 2.3.7 抗逆性 耐寒,耐盐碱,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 2.4 栽培技术要点 2.4.1 播种 细整土地, 精 耕细作, 播 前耙耱土地, 灭 除杂草。 在 春墒不好又无灌溉条件的地区, 播 前进行镇 压 。 在高寒牧区 57 月初均可播种,收草生产时,播量 9 千克 / 公顷 15 千克 / 公顷;种子生产播量
7、7. 5 千克 / 公顷 12 千克 / 公顷;行距 30 厘米,播深 1. 5 0. 5 厘米。 2.4.2 田间管理 播种当年幼苗细弱, 生长缓慢, 根系扎入土壤较浅, 要及时中耕除草, 禁止牲畜践踏和采食,大 面 积人工草地和种子田可用 2. 4 D 丁酯乳油灭除杂草。 2.4.3 收获与利用 根据粗蛋白质含量和产草量的高低, 进 行及时收割。 收获青干草, 青 贮或制作颗粒饲料, 宜在开 花 盛期收获。收种子时,有 75%种子成熟时立即收种,收割后的再生草可供放牧。 2.5 种子繁育技术要点 2.5.1 播前准备 2.5.1.1 施底肥 耕翻前撒施磷酸二氨 75千克 / 公顷 100千
8、克 / 公顷,或 22500千克 / 公顷 30000千克 / 公顷农家肥作基 肥。 2.5.1.2 地面处理 深耕土地, 耕地深度 25厘米 30厘米。 播种前, 进行耙耱平整, 使 地表平坦, 土粒细碎, 方便播种 。 2.5.1.3 灌溉 灌溉量 900立方米 / 公顷 1200立方米 / 公顷。 2.5.1.4 清除杂草 利用广谱性除草剂清除杂草, 喷 洒药剂 20天后才可播种; 或 结合土地耕翻耙耱等整地作业, 除 去 杂 草。 2.5.2 播种 青海中华羊茅适宜在 56 月中旬播种,采用条播方法,行距为 30厘米,播种深度 1.5 0.5厘米 ,播 种量 8 千克 / 公顷 - 1
9、2千克 / 公顷。 2.5.3 田间管理 播种后进行围栏保护。 牧草出苗后, 要 及时清除杂草, 采用中耕锄草或喷洒除草剂等方法除草。 拔 节至孕穗期, 灌 溉水一次, 灌溉量 900立方米 / 公顷 1200立方米 / 公顷, 并 追施尿素 90公斤 / 公顷 150公 斤 / 公顷。 2.5.4 种子与清选 2.5.4.1 收获 当 75%种子成熟时立即收种,收获方法采用牧草种子收获机械收获。 2.5.4.2 清选 利用种子清选加工机械, 将收获的种子清选加工, 通 过进行风筛粗选、 去芒、 精选等工序, 将杂 质 分离,加工出不同等级的种子,过秤称量,装入具有一定规格的包装袋中。 2.6
10、 生产性能及适应地区 2.6.1 生产性能 DB63/ 5752006 3 大面积种植,在正常水肥条件下第二至第五年平均产青干草 5174千克 / 公顷,产籽 620千克 / 公顷, 2.6.2 适应地区 青海中华羊茅适宜在海拔 2300米 4300米地区种植,适应于建植人工草地、改良天然退化草地及生 态环境治理。 DB63/ 5752006 1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品种观察地点基本情况 A.1 地点: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草原试验站 巴滩 试验地。 A.2 时间: 2002年 2005年 A.3 主要生态因素: 海拔高度 3270米,年均降水量 429.8毫米 ,年平均气温 0.2 ,
11、 0 的活动积 温 1503.0 ,牧草生长季内活动积 温 1309.0 ,无绝对无霜期,冬春干旱 ,多风而寒 冷,夏季凉 爽, 雨热同季,有利于牧草生长,境内地势平坦,土层厚 度 70 厘米 150厘米 ,土质为暗栗钙土, 土壤有 机质含量丰富。 DB63/ 5752006 2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产能力情况 表 中华羊茅历年产量表 生长年限 种植地点 产量(千克 / 公顷) 备注鲜草 青干草 籽实 2003 同德县巴滩 14769 4923 709.5 青干草为 风干样重2004 同德县巴滩 15627 5209 502.5 2005 同德县巴滩 16176 5392 6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