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 CS 备案号: 19527-2006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 3 / T 5 8 2 2 0 0 6 春小 麦源卓 3 号 2 0 0 6 - 0 9 - 0 7 发布 2 0 0 6 - 1 0 - 0 1 实施 青 海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发布发布发布发布 DB63 DB63/T 5822006 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A 是资料性附录,附录 B 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湟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青海省种子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林 瑛、 李 秀、 俞向荣、伊国清、 颜生寿、 唐启珍、 陈永顺、李生楷、
2、 宋 文 彪、罗铭莲、谢启兴、李忠林、毛小锋 DB63/T 5822006 1 春小麦源卓 3 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源卓 3 号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植 物学形态特性、 经 济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 生 产能力 、 适应种植地区。 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各级农业科研、 教 学、农 技推广、 生 产单位和种子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 繁 殖 、 检验、推广、收购及销售。 2 技术内容 2.1 品种来源 湟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湟源县种子管 理站于 1994年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育成的 633品系为父本,湟 源县大华镇自选品系选 135为 母 本 ,有性 杂 交 选 育 而 成 。属普 通 小
3、 麦 var: leucospermum K rn变种。 2005年 12月 9 日青海省第七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 定 名源卓 3 号, 品 种合格证号青种合字第 0202号。 2.2 特征特性 2.2.1 植株性状 芽鞘白色, 幼 苗直立, 叶 绿色, 叶 相中间。 株 型紧凑, 株 高 95.35厘米 5.50厘米, 单 株分蘖数 1.80 个 0.56个,分蘖成穗率 32.50%-36.82%。主茎基部第一节长度 4.90厘米 0.44厘米,茎粗 0.43厘米 0.09厘米,第二节长度 7.34厘米 0.71厘米,茎粗 0.53厘米 0.18厘米,穗下节长度 42.
4、00厘米 3.13 厘米,植株生长整齐。 2.2.2 穗部性状 穗长方形, 顶芒, 颖壳白色,颖壳茸毛少, 护颖椭圆形, 颖肩斜肩, 颖嘴锐形, 颖脊明显到底。 穗 长 6.93厘米 0.43厘米, 每 穗小穗数 21.80个 1.15个, 不 孕小穗数 2.15个 0.16个, 穗 粒数 41.15粒 2.18粒,穗密度中,穗密度指数 28.20 0.27。 2.2.3 种子性状 籽粒卵形、白色、饱满,腹沟浅。 2.2.4 经济性状 千粒重 48.00克 1.80 克,容重 760.10克 / 升 2.51 克 / 升,经济系数 0.41。籽粒半角质,粗蛋白质 含量 13.60%,面筋质 3
5、1.50%,淀粉 65.10%。 2.2.5 属性及生育期 春性,中熟。播种至出苗 26天 1 天,期间 0 积温 167.10 6.43 ,出苗至抽穗 57天 4 天 , 期间 0 积温 698.60 49.02 , 抽 穗至成穗 74天 3 天, 期 间 0 积温 1034.00 41.92 ,生 育 期 132天 3 天,期间 0 积温 1732.00 39.68 ,全生育期 157天 3 天,期间 0 积温 1899.70 36.30 。 2.2.6 抗逆性 耐旱、耐寒能力中等,抗倒伏,口紧不易落粒。 2.2.7 抗病虫性 中抗条锈病,麦茎蜂、吸浆虫危害较轻。 2.3 栽培技术要点 选
6、择中等以上肥力, 前 作收获后秋耕深翻, 施 有机肥 45.000吨 / 公顷 -60.000吨 / 公顷 ( 3000.00千 克 / 亩 -4000.00千克 / 亩) 。 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播种, 播 前施纯氮 0.078吨 / 公顷 -0.086吨 / 公顷 ( 5.20千克 / 亩 -5.70千克 / 亩) , 五 氧化二磷 0.083吨 / 公顷 -0.087吨 / 公顷 ( 5.50千克 / 亩 -5.80千克 / 亩) 。 播 种量 高 DB63/T 5822006 2 位水地 0.185吨 / 公顷 -0.210吨 / 公顷 ( 12.50千克 / 亩 -14.00千克
7、 / 亩) , 中 位山旱地 0.225吨 / 公顷 -0.240 吨 / 公顷 ( 15.00千克 / 亩 -16.00千克 / 亩) 。 高 位水地保苗 375.000万株 / 公顷 -420.000万株 / 公顷 ( 25.00 万株 / 亩 -28.00万株 / 亩),中位山旱地 420.000万株 / 公顷 -450.000万株 / 公顷( 28.00万株 / 亩 -30.00万 株 / 亩) 。 生 育期间浇水 3 次 4 次, 中后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1 次 -2次。 麦茎蜂危害较重年份, 在 羽 化 出土期防治 2 次 -3次。 2.4 生产能力及适应地区 2.4.1 生产能
8、力 在一般水肥条件下, 产 量为 6.000吨 / 公顷 -6.750吨 / 公顷 ( 400.00千克 / 亩 -450.00千克 / 亩 ),在 高 水肥条件下,产量为 6.900吨 / 公顷 -8.250吨 / 公顷( 460.00千克 / 亩 -550.00千克 / 亩)。 2.4.2 适应地区 适宜于我省海拔 2500米 2850米、年均温 3 以上的高位水地及中位山旱地种植。 DB63/T 5822006 3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品种观察地点基本情况 A.1 地点 青海省湟源县大华镇拉卓奈村 A.2 时间 2004年 A.3 主要生态因素 主要生态因素: 海拔 2740米,
9、 无霜期 69天, 年降水量 447毫米, 年平均气温 3 , 日平均气温稳定 通 过 0 的初日为 4 月 4 日, 终 日为 10月 21日, 期 间积温 2057.90 , 稳 定 5 的初日为 4 月 30日, 终 日 为 10月 3 日,期间积温 1850.20 ,无霜期为 105天。土壤类型栗钙土、种为黑黄土,质地为中壤、土壤有 机质 1.84%, 全氮 0.122%, 全磷 0.286%, 全钾 1.033%, 碱解氮 98.00毫克 / 千克, 速 效磷 49.00毫克 / 千克 , 速效钾 131.00毫克 / 千克,肥力水平中等,地区类型湟水流域灌溉梯田。有灌溉条件。 DB
10、63/T 5822006 4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生产能力情况 B.1 一般水肥条件 6.000吨 / 公顷 -6.750吨 / 公顷 ( 400.00千克 / 亩 -450.00千克 / 亩 )。 2003年在湟源县大华镇拉卓奈 村 梯田种植 48公顷,平均产量 7.128吨 / 公顷( 475.20千克 / 亩); 2004年在湟源县申中乡韭菜沟村水地种 植 60公顷,平均产量 7.057吨 / 公顷( 470.50千克 / 亩)。 B.2 高水肥条件 6.900吨 / 公顷 -8.250吨 / 公顷 ( 460.00千克 / 亩 -550.00千克 / 亩 )。 2004年在湟源县大华镇池汉 村 水地种植 39 公顷,平均产 量 8.250吨 / 公顷( 550.00千克 / 亩 ) ; 2005年在申中乡星泉村水 地种 植 35 公顷,平均产量 7.890吨 / 公顷( 526.00千克 / 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