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I CS 备案号: 15430-2004 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 DB6 3 / 4 6 7 2 0 0 4 豌豆 青豌 1 号 2 0 0 4 - 0 5 - 2 1 发布 2 0 0 4 - 0 6 - 0 1 实施 青 海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 DB63/ 4672004 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 是资料性附录、附录 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青海省种子管理站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青海省种子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冬梅 王志伟 赵洪礼 王志远 DB63/ 4672004 1 豌豆 青豌 1 号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2、豌豆青豌号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学特征, 对 其经济性状、 栽 培技术要点、 生 产 能力、适宜种植地区作了说明。本标准适用于豌豆青豌号品种。可作为青海省各级农业科研、教学、 农技推广、生产单位和种子部门对该品种的鉴别、繁殖、检验、推广、收购和销售的依据。 2 技术内容 2.1 品种来源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于 1995年对新西兰进口商品豆采用系统选育方法育成。属 Sativum亚种。 2004年 2 月 19日青海省第六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 现 定名青豌 1 号 (草 原 21号 ) , 品种合格证号为青种合字第 0176号。 2.2 特征特性 品种观察地点基本情况见
3、附录。 2.2.1 植株性状 幼苗直立,绿色、矮茎、淡绿。主茎粗 0.65 0.05厘米,株高 69.00 5.00厘米,主茎节数 17.00 1.00节, 节间长度 5.40 1.10厘米, 茎上覆盖蜡被, 有效分枝 2.50 0.45个, 羽状复叶, 绿色, 顶 端 有卷须, 复 叶由 3.00 3.50对小叶组成, 小 叶锯齿, 长 椭圆形, 长 5.90 1.10厘 米 , 宽 3.50 0.60厘 米 。 2.2.2 花荚性状 总状花序, 花 柄上着生多为两朵花, 花柄长 4.50 1.00厘米, 第 一花位于 7.50 1.00节, 高 10.50 2.00厘米。 花白色,旗瓣、
4、龙骨瓣、 翼瓣均为白色。 去壳荚,刀形, 青荚绿色, 成熟荚黄色, 长 7.30 0.30厘米,宽 1.50 0.30毫米,荚内籽粒自由式排列,田间不裂荚。 2.2.3 籽粒性状 干籽粒绿色,不正圆形,粒径 8.50 0.50毫米,种脐淡绿色,种皮不破裂。 2.2.4 经济性状 单株粒数 230.00 5.00粒,单荚粒数 7.00 0.40粒,干籽粒千粒重 320.50 10.50克,单株粒重 19.20 4.00克。淀粉 47.63,粗蛋白质 24.28;可溶性糖含量 6.41。 2.2.5 属性及生育期 该品种属春性, 播 种至出苗 15 20天, 期 间 积温 110.30 147.1
5、0 ; 出 苗至开花 45 4 5 天 ,期 间 5 积温 393.30 502.20 ;开花 至 成 熟 50 60天 ,期 间 5 积温 980.30 1100.50 ; 生 育期 95 110天, 期 间 5 积温 1334.00 1560.20 ; 全 生育期 110天 130天, 期 间 0 积 温 1529.75 1765.10 。 2.2.6 抗逆性 抗倒伏较强,耐旱性中等。 2.2.7 抗病虫性 田间调查,根腐病发病较轻。 2.3 栽培要点 2.3.1 前作 选择中等或中上等肥力地为宜。 2.3.2 备耕 DB63/ 4672004 2 及早秋耕深翻,耕深 20.00厘米,冬灌
6、或春灌。播前施有机肥 22.500 45.000吨公顷( 1500.00 3000.00千 克 亩 ) , 纯氮 0.045 0.060吨 公 顷 ( 3.00 4.00千 克 亩 ) ,五氧 化 二 磷 0.0150 0.225 吨公顷( 10.00 15.00千克亩)。 2.3.3 播种 三月中旬至四月上旬播种,播种深度 5.00 6.00厘米,播种量 0.225 0.263吨公顷( 15.00 17.50千克亩),保苗 37.50 45.00万株公顷( 2.500 3.000万株亩)。 2.3.4 种植方式 行距为 20.00 25.00厘米,株距 2.00 4.00厘米,条播。 2.3
7、.5 田间管理 豌豆生长期结合除草松土 2 3 次,在始花期、结荚期浇水 1 2 次。在生长前期幼苗受潜叶蝇危 害时用药剂喷洒 1 2 次,结荚期注意用药物防治虫害。 2.4 生产能力及适应地区 2.4.1 生产能力 中等水肥条件下, 产 量 4.050 5.620吨公顷 ( 270.00 375.00千克亩) ;在 高位山旱地区种 植 , 产量 3.000吨公顷( 200.00千克亩)。 2.4.2 适应地区 适宜我省东部农业区有灌溉条件的中、低位浅山平旱地种植。 DB63/ 4672004 3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品种观察地点基本情况 A.1 地点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作物所试验地 A
8、.2 时间 2002年 A.3 主要生态因素 海拔 2309.00,年降水量 343.00毫米,年平均气温 4.70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 0 的初日为 3 月 26 日, 终日为 10月 28日, 期间积温 2724.7 ; 稳定通过 5 的初日为 4 月 15日, 终日为 10月 10日, 期间积 温 2485.90 ;无霜期为 124天。土壤类型栗钙土,土种为白黄土,质地粉沙壤。土壤有机 质 1.900,全 氮 0.112,全磷 0.270,全钾 2.550,碱解氮 93.00mg kg,速效磷 47.00mg kg,速效钾 150.00mg kg,肥力水平中等,地区类型属湟水流域灌区,
9、有灌溉条件。 DB63/ 4672004 4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产能力情况 B.1 一般水肥条件 该品种一般产量 4.050 5.625吨公顷 ( 270.00 375.00千克亩) 。 2001年在青海省农林科学 院 作物所试验地种植 0.030公顷( 2 亩),平均产量 5.622吨公顷( 375.00千克亩); 2003年在湟中甘 河滩种植 0.015公顷( 1 亩),产量 4.055吨公顷( 270.5千克亩)。 B.2 高位山旱地生产情况 该品种在高位山旱地种植,产量为 3.000吨公顷( 200.00千克亩)。 2003年湟源县大华乡新胜 村种植 0.07公顷( 10亩),产量为 3.159吨公顷( 210.60千克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