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ICS备案 号: 11967-2002青 海 省 地 方 标 准 DB63 DB63/81201春小麦 民和 65品种 201-2-6发布 202-03-1实施青 海 省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发 布 DB63/3812001 I 前 言本标 准的 附录 是资 料性 附录 、附 录 是资 料性 附录 。本标 准由 青海 省种 子管 理站 提出 并归 口。 本标 准起 草单 位是 青海 省民 和县 东垣 原种 场、 民和 县种 子经 营管 理站 和青 海省 种子 管理 站。 本标 准主 要起 草人 :孔 爱群 、 李俊 仁。 DB63/3812001 1 春小麦 民和 65品种1范围
2、本标 准规 定了 春小 麦民 和 665品种 的生 物学 特性 和植 物学 形态 特征 及经 济性 状。 对其 栽培 技术 要 点、 生产 能力 、适 宜种 植地 区作 了说 明。 本标 准适 用于 民和 665品种 ,本 标准 可作 为我 省各 级农 业科 研、 教学 、农 技推 广、 生产 单位 和种 子部门 对该 品种 的鉴 别、 繁育 、推 广、 检验 、收 购与 销售 的依 据。 2技术 内容2.1品种 来源 青海 省民 和县 原种 场 1977年用 AlondraS-76作母 本, Opal/orofen的 ,经 r射线 照射 后选 育的 稳定品系 作父 本, 通 过有 性杂 交,
3、 于 1985获杂 交后 代 78( 313) 56 1 1( F7); 1980年用 71B715 Sar-icF 70的杂 交后 代中 选出 的顶 芒类 型稳 定品 系作 母本 , TB902作父 本, 通过 有性 杂交 后, 于 1985年获 杂交后代 81( 61) 15 2( F4)。 1985年用 78( 313) 56 1 1( F7) 作母 本, 81( 61) 15 2( F4) 作 父 本 ,再进 行有 性杂 交, 1994年获 稳定 品系 86( 2 3) 6 6 5 4 2 1, 1995年缩 简为 代号 665,并 进行 繁殖和 品比 ,属 普 通小 麦 Lutesc
4、enAL变 种 。 2001年 12月 14日青 海省 六届 农作 物品 种审 定委 员会 第二 次会 议 审定 通过 ,现 定名 民和 665,品 种合 格证 号为 青种 合字 第 0155号。2.2特征 特性2.2.1植株 性状芽鞘 绿色 , 幼 苗 半匍 匐; 苗 色深 绿, 幼 苗无 茸毛 。 叶 色 深绿 , 叶 相 挺直 , 旗 叶长 21.96 2.33厘米 、宽 2.00 0.16厘 米 , 叶 耳 紫 色 。 株 型 紧 凑 , 株 高 116.38 2.80厘米 ,基 部 第 节间 长 3.12 0.84厘 米 ,粗 0.37 0.04厘米 ,基 部第 2节间 长 8.78
5、 1.37厘米 ,粗 0.47 0.01厘米 ,穗 下节 长 49.23 2.33厘 米 、 粗 0.38 0.02厘米 。 单 株 有效 分蘖 数 0.14个 0.16个, 分 蘖 成穗 率 13.20 16.00。 灌 浆 期全 株表 面有少 量蜡 粉, 成熟 时落 黄好 ,全 田株 高整 齐。 2.2.2穗部 性状穗长 10.48 0.54厘米 , 小 穗 数 22.29 1.37个, 其 中 不孕 小穗 数 0.40 0.50个, 穗 密 度指 数 22.20,属中 等。 穗长 方形 ,顶 芒白 色, 颖壳 白色 无茸 毛。 护颖 长圆 形, 颖嘴 钝形 ,颖 肩斜 肩, 颖脊 明显
6、到底 。 2.2.3种子 性状 籽粒 卵圆 形、 红色 、饱 满、 腹沟 浅而 窄, 冠毛 多。 种子 休眠 期 25天。2.2.4经济 性状在每 公顷 450万苗 ( 30万苗 亩 ) 情况 下, 平均 每穗 粒数 45.50 3.30粒, 千粒 重 44.50 1.30克 ,容量 773.50克 升。 平 均每 穗粒 重 2.02克, 单 株重 2.32克, 经 济系 数 0.40。 籽 粒 半角 质, 粗 蛋白 质 13.97, 粗淀 粉 68.38, 湿面 筋质 31.29。2.2.5属性 及生 育期 弱冬性。播种至出苗平均 20天,期间 0 积温 100.10 ;出苗到抽穗平均 67
7、天,期间 0 积温868.10 ; 抽 穗 至成 熟平 均 46天, 期 间 0 积温 867.90 , 生 育 期平 均 113天, 期 间 0 积温 1736.00 ,全 生育 期平 均 133天, 期间 0 积温 1836.10 。2.2.6抗逆 性抗青 干; 抗倒 伏、 抗旱 性中 等; 耐寒 性、 耐盐 碱性 、落 粒性 中等 。2.2.7抗病 虫性 DB63/3812001 2 抗三 锈, 在锈 病流 行年 份, 田间 表现 :对 条锈 0 1;对 叶锈 和秆 锈都 是 0 0; 对 雪 腐 叶 枯 、 根 腐 、白粉 、赤 霉、 白杆 等病 害, 都有 一定 的抗 性或 耐性 。
8、麦 茎蜂 防治 1次 2次, 被害 率 1 2。2.3栽培 技术 要点水浇 地: 农家 有机 肥 45.000吨 公顷 60.000吨 公顷 ( 3.00方 亩 4.00方 亩) 作底 肥, 全生育期施纯 N0.086吨公顷 0.131吨公顷( 5.73千克亩 8.73千克亩), P 2 50.059吨公顷 0.087吨 公顷 ( 3.93千克 亩 5.80千克 亩 ) , K2O0.020吨 公顷 0.038吨 公顷 ( 1.33千克 亩 2.53千克 亩 ) 。 基 本苗 375.00万 公顷 525.00万 公顷 ( 25.00万 亩 35.00万 亩) , 最 高总茎 数 825.00
9、万 公顷 1050.00万 公顷 ( 55.00万 亩 70.00万 亩) 。有 效穗 450.00万 公顷 600.00万 公顷 ( 30.00万 亩 40.00万 亩) 。生 育期 间浇 水 4次 6次。中位 山旱 地: 农家 有机 肥 30.000吨 公顷 40.000吨 公顷 ( 2.00千克 亩 3.00千克 亩 ) 作 底肥,全生育期施纯 N0.047吨公顷 0.084吨公顷( 3.13千克亩 5.60千克亩), P2 50.045吨公 顷 0.062吨 公顷 ( 3.00千克 亩 4.13千克 亩 )。 基本 苗 450.00万 公顷 495.00万 公顷( 30.00万 亩 3
10、3.00万 亩) , 最 高 总茎 数 750.00万 公顷 825.00万 公顷 ( 50.00万 亩 55.00万 亩, 有效 穗 510.00万 公顷 540.00万 公顷 ( 34.00万 亩 36.00万 亩) 。2.4生产 能力 及适 应地 区2.4.1生产 能力 在水浇 地大 面积 种植 ,中 等水 肥条 件下 每公 顷产 量 6.300吨 7.200吨( 420.00千克 亩 480.00千克 亩 ), 在较 高水 肥条 件下 每公 顷产 量 7.500吨 9.000吨( 500.00千克 亩 600.00千 克 亩 ) 。在中 位山 旱地 大面 积种 植, 中等 肥力 条件
11、下每 公顷 产量 3.750吨 4.650吨( 250.00千克 亩 10.00千克 亩) ,在 较高 肥力 条件 下每 公顷 产量 4.800吨 6.000吨( 320.00千克 亩 400.00千克 亩 )。2.4.2适应 地区该品 种适 于我 省湟 水、 黄河 灌区 低位 、高 位水 地及 东部 农业 区中 位山 旱地 种植 。 DB63/3812001 3 附 录 A(资 料性 附录 )品种 观察 地点 基本 情况A.1地点 民和 县原 种场 水浇 地A.2时间1998 2000年A.3主要 生态 因素 海拔 1813.90米。 年平 均气 温 7.80 ,日 平均 气温 稳定 通过
12、0 初日 3月 12日, 终日 11月 12日, 期间积 温 3230.7 。 无 霜 期 182天。 年 平 均降 水量 360.70毫米 。 年 平 均日 照时 数 2609.20小时 , 年 平 均总 辐射量 140.10千卡 厘 米 2。土 壤类 型为 川水 灌淤 型灰 钙土 ,土 种为 灰黄 土, 质地 中壤 , PH值 8.50。属 湟水谷 地温 暖较 高辐 射低 位水 浇地 生态 类型 区, 灌 溉 便利 。 耕 层 含有 机质 0.80 1.00, 全 氮 0.07 0.08 ,全 磷 0.14 0.16 ,全 钾 1.90 2.20 ,碱 解 氮 45.00mg Kg 65.
13、00mg kg,速 效 磷 6.00mg Kg 10.00mg Kg,速 效钾 90.00mg Kg 100.00mg Kg。 DB63/3812001 4 附 录 B(资 料性 附录 ) 生产 能力 情况B.1在中 等水 肥条 件下 的产 量: 6.300吨 公顷 7.200吨 公顷 ( 420.00千克 亩 480.00千克 亩) 。 1998年民 和县 原种 场 ( 低 位水 地) 试种 0.133公顷 ( 2.00亩) , 平 均 产量 7.23吨 公顷 ( 482. 00千克亩): 1999年湟源县大华乡(高位水地) 试种 0.233公顷( 3.50亩),平均产量 6.375吨公 顷
14、( 425.00千克 亩 )。B.2在较 高水 肥条 件下 的产 量: 7.500吨 公顷 9.000吨 公顷 ( 500.00千克 公 顷 600.00千克亩 ) 。 1998年民 和县 苗圃 ( 低 位水 地) 试种 0.267公顷 ( 4.00亩) , 平 均 产量 9.030吨 公顷 ( 602.00千克 亩 ) ; 2000年湟 中县 多巴 镇 ( 高 位水 地) 试种 0333公顷 ( 5.00亩) , 平 均 产量 7.560吨 公 顷( 504.00千克 亩 )。B.3在中 位山 旱地 中等 肥力 条件 下的 产量 3.750吨 公顷 4.650吨 公 顷( 250.00千克
15、亩 310.00千克 亩 ) 。 1998年民 和县 马营 镇 ( 中 位山 旱地 ) 试种 0.133公顷 ( 2.00亩) , 平 均 产量 4.725吨公顷( 315.00千克亩); 1999年民和县甘沟乡(中位山旱地) 试种 0.233公顷( 3.50亩)平均产量 3.825吨 公顷 ( 25.00千克 亩 )。 B.4在中 位山 旱地 较高 肥力 条件 下的 产量 : 4.800吨 公顷 6.000吨 公 顷( 320.00千克 亩 400.00千克 亩 ) 。 1998年民 和县 满坪 乡 ( 中 位山 旱地 ) 试种 0.133公顷 ( 2.00亩) , 平 均 产量 6.013吨公 顷 ( 401.00千克 亩 ) : 1999年民 和县 塘尔 垣乡 ( 中 位山 旱地 ) 试种 0.200公顷 ( 3.00亩) , 平均产量 4.890吨 公顷 ( 326.00千克 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