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99 P 86 备案号:56970-2017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6242017 天然林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the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of the benefits of natural forests 2017 - 12 - 18 发布 2018 - 3 - 1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6242017 I 目 次 前言 . .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监测与评估对象 . . 5 5 监测
2、. . 5 6 评估核心指标 . . 5 7 数据 . . 6 8 天然林效 益监测与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 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生态效益功能实物量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 9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生态效益功能价值量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 14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 19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天保工程区生态效益评估单位与数据汇总 . 20 DB63/T 1624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的规则编写。 本标准由青海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青海省天然林保
3、护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愿会、王荣女、党建喜、尚帅斌、田剑、胡小兵、秦冲、杨秀玲。 DB63/T 16242017 1 天然林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效益评估的数据来源、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评估分析方法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天然林效益评估工作,不涉及林木资源价值、林副产品和林地自身价值。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06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7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
4、能评估规范 LY/T 1756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 LY/T 1818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评价技术规程 LY/T 1952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吸滞 TSP TSP又称总悬浮颗粒物,粒径小于100 m。TSP的来源有人为源和自然源,人为源主要是燃煤、燃油、 工业生产过程等人为活动排放出来的;自然源主要有土壤、扬尘、沙尘经风力作用输送到空气中。 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大气中的TSP,阻滞尘埃,减轻空气污染。 3.2 吸滞 PM2.5 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吸收大气中的PM2.5,阻滞尘埃和吸收有害气体,减轻空气
5、污染。 3.3 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客观地从生态学精度的角度反映同一林分类型在同一区域的真实差异。 用现 有的野外实测值不能代表同一生态单元同一目标林分类型的结构或功能时, 需要用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 数将实测林分调整至目标林分的结构或功能。 DB63/T 16242017 2 3.4 贴现率 又称门槛比率,指用于把未来现金收益折合成评估基准日收益的比率。 4 监测与评估对象 监测对象为天然林分布的县(重点森工企业、经济林果生产、加工企业)、乡镇(林场)、行政村。 5 监测 5.1 监测形式 采取定点跟踪、定点监测、连续观测清查和不定期专题调查等形式。 5.2 定点跟踪、定
6、点监测 对工程进展、政策执行及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样本县(重点森工企业)、村(林场)二级的情况进行 定点跟踪监测,每年进行一次。 5.3 连续观测清查 对生态效益评价指标进行长期定位连续观测,一年一次或多次。 5.4 专题调查 主要针对各工程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展开专题调查,不定期进行。 6 评估核心指标 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三个类别,共计17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详见表1。 表1 青海省天然林效益检测与评估指标体系 类别 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涵养水源 调节水量、净化水质 保育土壤 固土、保肥 固碳释氧 固碳、释氧 积累营养物质 林木营养积累 净化大气环境 提
7、供负离子、吸收污染物、降低噪音、滞尘、吸滞TSP、吸滞PM2.5 森林防护 防风固沙 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保育 生态效益 森林游憩 森林游憩 DB63/T 16242017 3 表 1 青海省天然林效益检测与评估指标体系 (续) 类别 评价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人口与收入 工程区贫困人口比重、以经济林果与管护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人口比重 生活保障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生活能源 以薪柴为主要生活能源的人口比重 社会效益 社会稳定 森林案件数量变动率、林业工程满意率 对县域经济 林业增加值贡献率 对林业产业 经济林果产值变动率、林业第二产业产值变动率、森林旅游业产值变动率 对林业企业 负债总额
8、变动率、负债豁免累计比重、资产利润率 对职工 林业职工平均工资变动率 经济效益 对农村 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动率、林业收入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比重 7 数据 7.1 数据来源 评估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 a) 森林资源调查、国家生态监测站点、2013-2016年青海省天然林资源、公益林资源监测数据等 引用数据; b) 生态效益连续监测清查、社会经济定点跟踪检测等连续调查数据; c) 工程实施期间针对发现问题进行的专项调查数据。 7.2 引用数据 样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林业统计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国家生态监测站点数据(包括水 文、水土流失等)、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等。 7.3 调查数据 7.3.1
9、数据获取 本标准调查数据将按照本标准制定的基础数据监测调查表进行实地调查获取。 7.3.2 县级调查表 县级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森林资源与林业产业发展状况等,反映天然林 资源对县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 7.3.3 林业企业调查表 林业企业调查表主要包括企业经营区范围内森林资源及社会经济的基本状况、投资、收入、利润、 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及企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等。 DB63/T 16242017 4 7.3.4 村级调查表 村级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行政村自然状况(土地、人口、劳动力与就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农林牧业生产以及林业工程可能的影响,反映农村土地资源、
10、森林资源的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 状况等。 7.3.5 监测点调查表 监测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记录野外生态观测点监测数据,观测指标主要包括径流量、侵蚀模数、林 分蒸散量、土壤及植被固碳量、土壤理化性质、净化空气监测因子、干沉降中元素沉降通量等。 8 天然林效益监测与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8.1 生态效益功能评价 生态效益评估分四级测算单位进行,各级测算单位详见附录D,各级测算单元数据累计结果为天保 工程区生态效益评估结果;其中生态效益功能实物量评价指标计算方法见附录A,价值量评价指标计算 方法见附录B。 8.2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计算方法以及权重见附录C。 8
11、.3 各功能效益评价打分 8.3.1 生态效益综合评价 生态效益综合评价选用单位面积年价值量指标。 单位面积生态功能价值量计算见公式: n i A U V 1 i (1) 式中: V单位面积生态功能价值量,单位:元每公顷每年; Ui森林生态提供的各项生态功能价值量,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 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森林游憩的年价值量,单位:元每年; A林分面积。单位: hm 2 。 8.3.2 社会经济效益 8.3.2.1 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利用各指标权重计算求得,具体如下:将各指标得分按照评价指标表中赋予 的具体权重,利用加权算
12、术平均法进行逐层加权求和平均,得到综合得分。各指标按下面公式进 行计算。 DB63/T 16242017 5 8.3.2.2 评价小类 B j 评价小类 B j计算,见公式(2) i n i ij fCB 1 (2) 式中: Bj第j项评价小类评价得分; Ci第i项指标功效系数得分; fi第i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i评价指标的顺序序号,i=1,2,3,n; j评价小类的顺序标号; n评价指标的数量。 8.3.2.3 评价大类 A k 评价大类 A k计算,见公式(3): j m j jK fBA 1 (3) 式中: Ak第k项评价大类得分; Bj第j项评价小类评价得分; fj第j项评价小类的权重
13、; j评价小类的顺序标号(j=1,2,m); m评价小类的数量。 8.3.2.4 评价点综合得分 D 按公式进行计算 评价点综合得分D计算,见公式: K z k k fAD 1 (4) 式中: D评价点综合得分; Ak第k项评价大类得分; fk第j项评价大类的权重; k评价大类的数量,k=1,2,3,z 8.3.2.5 确定评价等级 根据综合得分,将评价点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社会经济效益分为三级,即优秀、良好与一般。具体 分级标准为:得分在90分以上为优秀(含90分),80分-90分良好(含80分),80分以下为一般。 DB63/T 16242017 6 天然林效益监测与评估规范主要从生态效益、
14、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总结。生 态效益以实物量与价值量方式体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优良等级方式体现。 DB63/T 16242017 7 A A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生态效益功能实物量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A.1 调节水量计算方法 调节水量计算,见公式(A.1): FCEPAG T )(10 A.1 式中: GT林分调节水量功能,单位:m 3 /a; P降水量,单位:mm/a; E林分蒸散量,单位:mm/a; C地表径流量,单位:mm/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A.2 固土指标计算方法 固土指标计算,见公式(A.2): FXXAG G
15、 )( 12 A.2 式中: GG林分年固土量,单位:t/a; X1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单位:t/(hm 2 a); X2无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单位:t/(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A.3 保肥指标计算方法 保肥指标计算,见公式(A.3)(A.6): FXXANG N )( 12 A.3 FXXAPG P )( 12 A.4 FXXAKG K )( 12 A.5 FXXAMG Y )( 12 A.6 式中: GN减少的氮流失量:t/a; GP减少的磷流失量:t/a; GK减少的钾流失量:t/a; GY减少的有机质流失量:t/a; DB63/T 16
16、242017 8 N土壤含氮量,单位:%; P土壤含磷量,单位:%; K土壤含钾量,单位:%;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A.4 植被固碳计算方法 植被固碳计算,见公式(A.7): FABRG PC 年碳 63.1 A.7 式中: GPC植被年固碳量,单位:t/a; RCCO 2中碳的含量(27.27%); BA林分净生产力,单位:t/(hm 2 a);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5 土壤固碳计算方法 土壤固碳计算,见公式(A.8): FAFG SSC A.8 式中: GSC土壤年固碳量,单位:t/a; FS单位面积林分土壤年
17、固碳量,单位:t/(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A.6 释氧计算方法 释氧计算,见公式(A.9): FABG A 19.1 2 0 A.9 式中: GO2林分年释氧量,单位:t/a; BA林分净生产力,单位:t/(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A.7 积累营养物质计算方法 积累营养物质计算,见公式(A.10)(A.12): FBANG ANUN A.10 FBAPG ANUP A.11 FBAKG ANUK A.12 式中: GN林分固氮量,单位:t/a; DB63/T 16242017 9 GP林分
18、固磷量,单位:t/a; GK林分固钾量,单位:t/a; NNU林木氮元素含量,单位:%; PNU林木磷元素含量,单位:%; KNU林木钾元素含量,单位:%; BA林分净生产力,单位:t/(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A.8 生产负离子量计算方法 生产负离子量计算,见公式(A.13): LAHFQG ANAN 15 10256.5 A.13 式中: GAN林分年提供负离子个数,单位:个每年; QAN林分负离子浓度,单位:个每立方厘米; H林分高度,单位:m; L负离子寿命,单位:分钟;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A.
19、9 吸收二氧化硫量计算方法 吸收二氧化硫量计算,见公式(A.14): 1000 22 AFQG SOSO A.14 式中: GSO2林分年吸收二氧化硫量,单位:t/a;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QSO2单位面积林分吸收二氧化硫量,单位:kg/(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10 吸收氟化物量计算方法 吸收氟化物计算,见公式(A.15): 1000AFQG FF A.15 式中: GF林分年吸收氟化物量,单位:t/a; QF单位面积林分吸收氟化物量,单位:kg/(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A.11 吸收氮氧化物量计算方法
20、 吸收氮氧化物量计算,见公式(A.16): 1000AFQG NOXNOX A.16 式中: GNOX林分年吸收氮氧化物量,单位:t/a; DB63/T 16242017 10 QNOX单位面积林分年吸收氮氧化物量,单位:kg/(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A.12 吸收重金属量计算方法 吸收重金属量计算,见公式(A.17): 1000AFQG HMHM A.17 式中: GHM林分年吸收重金属量,单位:t/a; QHM单位面积林分年吸收重金属量,单位:kg/(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A.13
21、降低噪音计算方法 林分降低噪音量由森林生态站直接测定,单位:分贝。 A.14 滞尘计算方法 滞尘计算,见公式(A.18): 1000AFQG DDDD A.18 式中: GDD林分年滞尘量,单位:t/a; QDD单位面积林分年滞尘量,单位:kg/(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A.15 吸滞TSP计算方法 吸滞TSP计算,见公式(A.19): AFQPG DDTPSTSP A.19 式中: GTSP林分年吸滞TSP的量,单位:kg/(hm 2 a); PTSP单位面积林分年滞尘量中TSP所占比例。单位:%; QDD单位面积林分年滞尘量,单位:kg/
22、(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A.16 吸滞PM 2.5计算方法 吸滞PM 2.5计算,见公式(A.20): AFQPG DDPMPM 5.25.2 A.20 式中: GPM2.5林分年吸滞PM 2.5的量,单位:kg/(hm 2 a); PPM2.5单位面积林分年滞尘量中PM 2.5所占比例。单位:%; QDD单位面积林分年滞尘量,单位:kg/(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DB63/T 16242017 11 A.17 防风固沙计算方法 防风固沙计算,见公式(A.21): FYYAG SWSW 1
23、2 A.21 式中: GSW防风固沙物质量,单位:t/a; ASW防风固沙林面积,单位:hm 2 ; Y2基期林地输沙量,单位:t/(hm 2 a); Y1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DB63/T 16242017 12 B B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生态效益功能价值量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B.1 调节水量计算方法 调节水量计算,见公式(B.1): FdCEPACU RT 10 B.1 式中: UT林分年调节水量价值,单位:元每年; P降水量,单位:mm/a; E林分蒸散量,单位:mm/a; C地表径流量,单位:mm/a; CR水库建设单位库容投资(占地拆迁补偿、工程造价、维护费用等等),元每立
24、方米;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d贴现率。 B.2 净化水质计算方法 净化水质计算,见公式(B.2): FdCEPAKU WWQ 10 B.2 式中: UWQ林分年净化水质价值,单位:元每年; P降水量,单位:mm/a; E林分蒸散量,单位:mm/a; C地表径流量,单位:mm/a; KW水的净化费用,单位:元每吨;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d贴现率。 B.3 固土计算方法 固土计算,见公式(B.3): FdXXACU SG 12 B.3 式中: UG林分年固土价值,单位:元每年; CS挖取和运输单位体积土方所需费用,元每立方
25、米; X1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单位:t/(hm 2 a); X2无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单位:t/(hm 2 a); 林地土壤容重,单位:t/m 3 ;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DB63/T 16242017 13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d贴现率。 B.4 保肥计算方法 保肥计算,见公式(B.3): FdMCRKCRPCRNCXXAU FM 332211112 B.4 式中: UFM林分年保肥价值,单位:元每年; X1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单位:t/(hm 2 a); X2无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单位:t/(hm 2 a);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N林分土壤平均含氮量,单位:%; P林
26、分土壤平均含磷量,单位:%; K林分土壤含钾量,单位:%; M为林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单位:%; R1磷酸二铵化肥含氮量,单位:%; R2磷酸二铵化肥含磷量,单位:%; R3氯化钾化肥含钾量,单位:%; C1磷酸二铵化肥价格,单位:元每吨; C2氯化钾化肥价格,单位:元每吨; C3有机质价格,单位:元每吨;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d为贴现率。 B.5 固碳计算方法 固碳计算,见公式(B.5): FdFBRACU SCACCC 63.1 B.5 式中: UC林分年固碳价值,单位:元每年; BA林分净生产力,单位:t/(hm 2 a); CC固碳价格,单位:元每吨; RCCO2 中碳的含量,为
27、27.27%; FSC单位面积林分土壤年固碳量,单位:t/(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d贴现率;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B.6 释氧计算方法 释氧计算,见公式(B.6): FdABCU AOO 22 19.1 B.6 式中: UO2林分年释氧价值,单位:元每年; BA林分净生产力,单位:t/(hm 2 a); DB63/T 16242017 14 CO2氧气价格,单位:元每吨;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d贴现率;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B.7 林木营养积累计算方法 林木营养积累计算,见公式(B.7): FdRCKRCPRCNABU NUNUNUANU 3
28、22111 B.7 式中: UNU林分年营养物质积累价值,单位:元每年; NNU林木含氮量,单位:%; PNU林木含磷量,单位:%; KNU林木含钾量,单位:%; R1磷酸二铵化肥含氮量,单位:%; R2磷酸二铵化肥含磷量,单位:%; R3氯化钾化肥含钾量,单位:%; C1磷酸二铵化肥价格,单位:元每吨; C2氯化钾化肥价格,单位:元每吨; BA林分净生产力,单位:t/(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d贴现率;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B.8 提供负离子计算方法 提供负离子计算,见公式(B.8): LdFQAHKU ANANAN 60010256.5 15 B.8 式中:
29、 UAN林分年提供负离子价值,单位:元每年; KAN负离子生产费用,单位:元每个; QAN林分负离子浓度,单位:个每立方厘米; L负离子寿命,单位:分钟; H林分高度,单位:m;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d贴现率; B.9 吸收污染物计算方法 吸收污染物计算,见公式(B.9)(B.12): AFdQKU SOSOSO 222 B.9 AFdQKU FFF B.10 AFdQKU NOXNOXNOX B.11 DB63/T 16242017 15 AFdQKU HMHMHM B.12 式中: USO2林分年吸收二氧化硫价值,单位:元每年; UF林分年吸收氟化物价值,单位:元每年; UNOX年吸
30、收氮氧化物总价值,单位:元每年; UHM林分年吸收重金属价值,单位:元每年; KSO2二氧化硫治理费用,单位:元每公斤; QSO2单位面积林分年吸收二氧化硫量,单位:kg/(hm 2 a); KF氟化物治理费用,单位:元每公斤; QF单位面积林分年吸收氟化物量,单位:kg/(hm 2 a); KNOX氮氧化物治理费用,单位:元每公斤; QNOX单位面积林分年吸收氮氧化物量,单位:kg/(hm 2 a); KHM重金属污染治理费用,单位:元每公斤; QHM单位面积林分年吸收重金属量,单位:kg/(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d贴现率;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B.10 降
31、低噪音计算方法 降低噪音计算,见公式(B.13): AFdAKU ZZZ B.13 式中: UZ林分年降低噪音价值,单位:元每年; KZ降低噪音费用,单位:元每公里; AZ森林面积折合为隔音墙的公里数,单位:km;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d贴现率;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B.11滞尘计算方法 滞尘计算,见公式(B.14)(B.16): dFAQPKQPCU DDPMDDDDPMPMDD 5.25.25.2 1 B.14 AFdQPKU DDTSPDDTSP B.15 FdAQPCU DDPMPMPM 5.25.25.2 B.16 式中: UDD林分年滞尘价值,单位:元每年; UT
32、SP林分年吸滞 TSP 价值,单位:元每年; UPM2.5林分年吸滞 PM2.5价值,单位:元每年; KDD降尘清理费用,单位:元每公斤; QDD单位面积林分年滞尘量,单位:kg/(hm 2 a); DB63/T 16242017 16 PPM2.5单位面积林分年滞尘量中 PM2.5 所占比例,单位:%; PTSP单位面积林分年滞尘量中 TSP所占比例,单位:%; CPM2.5由 PM2.5 所造成的健康危害经济损失,单位:元每公斤;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d贴现率;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B.12 防风固沙计算方法 防风固沙计算,见公式(B.17): FdYYAKU SWSWS
33、W 12 B.17 式中: USW森林防风固沙价值量,单位:元; KSW工业粉尘排污收费,单位:元每吨; ASW防风固沙林面积,单位:hm 2 ; Y2基期林地输沙量,单位:t/(hm 2 a); Y1监测期末林地输沙量,单位:t/(hm 2 a); F森林生态功能修正系数; d贴现率。 B.13 物种保育计算方法 物种保育计算,见公式(B.18): AdSOBEU x m y n z r rnmM 1 111 1.01.01.01 B.18 式中: UM林分年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单位:元每年; Em林分或区域内物种 m的濒危分值; Bn林分或区域内物种 n的特有种; Or林分或区域内物种 r
34、的古树年龄指数; x濒危指数物种数量; y特有种指数物种数量; z古树年龄指数物种数量; SI单位面积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量,单位:元每公顷每年; d贴现率; A林分面积,单位:hm 2 。 B.14 森林游憩计算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而产生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DB63/T 16242017 17 C C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表C.1 给出了社会经济效益评级指标及其的计算方法。 表C.1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计算公式 监测指标 C1.工程区贫困人口比重 (40%) 贫困人口数/行政区域
35、总人口数 100% 总人口数、贫困人口数 B1.人口与收入 (30%) C2.以经济林果、管护收 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人 口比重(60%) 以经济林果、管护收入为主要经济 来源的人口数/总人口数 100% 以经济林果、 森林管护收入 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人数 B2.生活保障 (20%) C3.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100%) 纳入社会保险补助人数/总人口数 100% 纳入社会保险的人数、 符合 社会保险的人数 B3.生活能源 (20%) C4.以薪柴为主要生活能 源的人口比重(100%) 以薪柴为主要生活能源的人口数/ 总人口数 100% 以薪柴为主要生活能源的 人口数 C5.森林案件数量变动率 (
36、60%) (监测期森林案件数量/基期森林 案件数量-1) 100% 森林案件数量 A1. 社会 效益 (50%) B4.社会稳定 (30%) C6.林业工程满意率 (40%) 村表问卷 C7.林业增加值贡献率 (50%) 林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 100% 林业增加值、 地区生产总值 B5.对县域经济 (30%) C8.中央转移支付增长率 (50%) (报告期中央对地方财政减少的转 移支付/基期中央对地方财政减少 的转移支付-1) 100% 中央对地方财政减收的转 移支付 C9.经济林果产值变动率 (40%) 监测期经济林果产值/基期经济林 果产值 100% 经济林果产值 C10.林业第二产业
37、产值 变动率(30%) 监测期第二产业产值/基期第二产 业产值 100% 林业第二产业产值 B6.对林业产业 (20%) C11.森林旅游业产值变 动率(30%) 监测期森林旅游业产值/基期森林 旅游业产值 100% 森林旅游业产值 C12.负债总额变动率 (50%) 监测期林业企业负债总额/基期林 业企业负债总额 100% 林业企业负债总额 B7.对林业企业 (20%) C13.资产利润率(50%) 林业企业利润总额/林业企业资产 总额 100% 林业企业利润总额、 总资产 A2. 经济 效益 (50%) B8.对职工(10%) C14.林业职工平均工资 变动率(100%) 监测期林业职工平
38、均工资/基期林 业职工平均工资 100% 林业职工平均工资 DB63/T 16242017 18 表 C.1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续) 项目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计算公式 监测指标 C15.农民人均纯收入变 动率(50%) (监测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基 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 10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A2. 经济 效益 (50%) B9.对农村(20%) C16.林业收入在农村经 济总收入中比重(50%) 林业收入/农村经济总收入 100% 林业收入、 农村经济总收入 DB63/T 16242017 19 D D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天保工程区生态效益评估单位
39、与数据汇总 表D.1 天然林生态效益监测一级、二级测算单位 序号 一级监测单元 二级监测单元 1 北部祁连山地区 祁连县、门源县 2 东部黄土丘陵区 湟中县、湟源县、大通县、西宁市郊、互助县、平安县、乐都县、民和县、 化隆县、循化县、孟保局、贵德县、尖扎县 3 南部黄河流域区 兴海县、同德县、贵南县、泽库县、河南县、同仁县、麦秀林场、玛沁县、 玛多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 4 南部长江-澜沧江区 治多县、称多县、杂多县、曲麻莱县、玉树县、囊谦县、班玛县、江西林场、 玛可河林业局 5 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流域 格尔木市、德令哈市、都兰县、乌兰县、大柴旦、茫崖行委、冷湖行委、天 峻县、海晏县、刚察
40、县、共和县 表D.2 青海省天然林生态效益评估森林类型 序号 树种(组) 序号 树种(组) 1 冷杉 17 其它栎类 2 青海云杉 18 红桦 3 紫果云杉 19 白桦 4 川西云杉 20 糙皮桦 5 青杆 21 榆树 6 鳞皮云杉 22 其它硬阔 7 祁连圆柏 23 小叶杨 8 大果园拍 24 山杨 9 方枝柏 25 青杨 10 细枝圆柏 26 波氏杨 11 落叶松 27 其它杨树 12 华北落叶松 28 旱柳 13 红杉 29 垂柳 14 油松 30 臭椿 15 华山松 31 特别灌木林 16 辽东栎 32 其他灌木林 DB63/T 16242017 20 表D.3 涵养水源功能评估数据汇
41、总表 组成树种1 组成树种n 项目 单位 幼 龄 林 中 龄 林 近 熟 林 成 熟 林 过 熟 林 幼 龄 林 中 龄 林 近 熟 林 成 熟 林 过 熟 林 汇总 林分面积 hm 2 年降水量 mm/a 林分年蒸散量 mm/a 年涵养水源量 m 3 /a 林分调节水量价值 元每年 林分净化水质价值 元每年 涵养水源总价值 元每年 单位面积涵养水源 价值 元每年 表D.4 保育土壤功能评价数据汇总表 组成树种1 组成树种n 项目 单位 幼 龄 林 中 龄 林 近 熟 林 成 熟 林 过 熟 林 幼 龄 林 中 龄 林 近 熟 林 成 熟 林 过 熟 林 汇 总 林分面积 hm 2 林地土壤侵
42、蚀模数 t/(hm 2 a) 无林地土壤侵蚀模数 t/(hm 2 a) 林地土壤容重 t/m 3 林地土壤含氮量 % 林地土壤含磷量 % 林地土壤含钾量 % 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 林分年固土量 t/a 林分年固土价值 元每年 林分年保持氮量 t/a 林分年保持磷量 t/a 林分年保持钾量 t/a 林分年保持有机质量 t/a 林分年保肥价值 元每年 林分年保育土壤总价值 元每年 DB63/T 16242017 21 表D.5 固碳释氧功能评估数据汇总表 组成树种1 组成树种n 项目 单位 幼 龄 林 中 龄 林 近 熟 林 成 熟 林 过 熟 林 幼 龄 林 中 龄 林 近 熟 林 成 熟 林
43、 过 熟 林 汇总 林分面积 hm 2 林分净生产力 t/(hm 2 a) 单位面积林分土壤 年固碳量 t/(hm 2 a) 植被和土壤年固碳 量 t/a 植被和土壤年固碳 价值 元每年 单位面积林分年释 氧量 t/(hm 2 a) 林分年释氧量 t/a 林分年释氧价值 元每年 林分年固碳释氧总 价值 元每年 表D.6 积累营养物质功能评估数据汇总表 组成树种1 组成树种n 项目 单位 幼 龄 林 中 龄 林 近 熟 林 成 熟 林 幼 龄 林 中 龄 林 近 熟 林 成 熟 林 汇总 林分面积 hm 2 林分净生产力 t/(hm 2 a) 林分含氮量 % 林分含磷量 % 林分含钾量 % 林分
44、年增加氮量 t/a 林分年增加磷量 t/a 林分年增加钾量 t/a 积累营养物质总价值 元每年 DB63/T 16242017 22 表D.7 净化大气环境功能评估数据汇总表 组成树种1 组成树种n 项目 单位 幼 龄 林 中 龄 林 近 熟 林 成 熟 林 过 熟 林 幼 龄 林 中 龄 林 近 熟 林 成 熟 林 过 熟 林 汇总 林分面积 hm 2 林分负离子浓度 个每立方厘米 林分年提供负离子数 个每年 林分年提供负离子价值 元每年 林分净化大气环境总价值 元每年 表D.8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评估数据汇总表 组成树种1 组成树种n 项目 单位 幼 龄 林 中 龄 林 近 熟 林 成 熟 林 过 熟 林 幼 龄 林 中 龄 林 近 熟 林 成 熟 林 过 熟 林 汇总 林分面积 hm 2 Shannon-Wiener指数 单位面积物种多样性保 育价值量 元每公顷每年 生物多样性保育总价值 元每年 DB63/T 16242017 23 表D.9 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汇总表 项目 组成树种1 组成树种n 汇总 功能(m 3 /a) 调节水量 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