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65.020 B 38 备案号:54947-2017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 63/T 15332017 蒙古黄芪种苗繁育及栽培技术规程 2017 - 03 - 17 发布 2017 - 06 - 17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3/T 15332017 I 前 言 本规程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青海大学提出。 本规程由青海省林业厅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林业厅。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段晓明、张志英、赵丰钰、张亚琦、王成、谢惠春、孔小平、尹卫、沈宁东、 杨守林、赵香宁、王英。 DB63/T 1533201
2、7 1 蒙古黄芪种苗繁育及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蒙古黄芪种苗繁育和大田种植的种子质量,种子处理,地块选择,整地,播种,移栽, 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种子采收,种苗采挖、分级、贮藏和运输以及成品的采收及初加工。 本规程适用于青海省海拔在1600m3000m的区域栽培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
3、使用准则(部分引用)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蒙古黄芪 豆科,黄耆属,蒙古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种,多年生草本。株高50 cm 150 cm,茎直立,上部多分枝,茎上有细棱,羽状复叶,托叶离生,总状花序,有10朵20朵花;花冠 黄色或淡黄色,子房有柄,被细柔毛;荚果,种子3颗8颗,半椭圆形;花期6月8月,果期7月9 月。种子圆肾形。 4 种子质量与处理 4.1 种子质量 净度95%、发芽率90%、含水量10%。 4.2 种子处理 将种子与2mm3mm的粗沙按1:1比例混匀,
4、用碾子压至种皮轻微破裂;或将种子放入沸水中急速搅 拌1 min,加入冷水将温度降至40 ,浸泡 2 h,然后把水倒出,用麻袋等物盖在种子上焖12 h,待种 子膨胀后播种。 DB63/T 15332017 2 5 环境质量 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的二级标准;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标准;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 GB 15618二级标准。 6 育苗 6.1 选地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的土壤。忌连作。 6.2 整地、施肥 播种前深翻50 cm以上,旋耕耙平。结合整地施入腐熟有机肥45000 kg/hm 2 以上,配施尿素150 kg/hm 2 225 kg/hm
5、 2 ,磷酸二铵300 kg/hm 2 450 kg/hm 2 ,或N:P:K=8:15:12的掺混混,有机肥和化肥 全部用作基肥,集中一次性施入。有机肥和化肥全部用作基肥,集中一次性施入。 6.3 播种 6.3.1 播种时间 4月下旬5月下旬。 6.3.2 播种方式 用种量 240 kg/hm 2 270 kg/hm 2 ,将种子处理后取细沙或细土与种子 1:1拌匀,均匀撒播,然后覆一 层薄土(0.5 cm1.5 cm),镇压。选择阴雨天前播种。 6.4 苗期管理 6.4.1 中耕除草 6月中上旬,苗高5cm时除第1次草,第2次除草在7 月中下旬,以后根据雨水情况可再进行1次或2次 除草。
6、6.4.2 追肥 7月8月选择阴雨天前撒施尿素75 kg/hm 2 120 kg/hm 2 。 7 起苗与分级 7.1 起苗 来年土壤解冻即可起苗。起苗方式可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不能挖断芪苗。 7.2 分级 分级标准见附录A。大田尽可能采用二、三级苗移栽种植。 8 贮藏和运输 DB63/T 15332017 3 种苗放置在阴凉湿处。种苗调往异地,需进行检疫,合格后方可调运。将种苗装入编织袋或通气好 的纸箱进行运输。 9 大田栽植 9.1 选地 选地原则按本规程6.1执行。 9.2 整地与施肥 栽种前深翻30cm35cm,旋耕耙平。施肥按本规程按6. 2执行。 9.3 栽植 9.3.1 栽植时间
7、 3月中旬4月下旬。 9.3.2 种植方法 9.3.2.1 斜栽法 用机械开沟,沟深在30cm35cm,行距20cm25cm,将芪苗按与地面角度低于45,株距8cm10cm 摆入沟内,覆土3 cm5 cm ,镇压。 9.3.2.2 平栽法 开浅沟,沟深在5 cm8 cm,行距20cm25cm,以株距8 cm10 cm将苗顺放于沟内,其他同前。 9.3.2.3 地膜法 根据芪苗大小,选择40 cm 60 cm幅宽的黑膜。根据膜宽在地面上拉两条线,将芪苗按头尾头尾 按5 cm 8 cm株距摆好,芪苗头一定要在线外,在其上覆土5 cm 8 cm ,最后覆膜,再在膜上撒 少量土。 9.4 田间管理 9
8、.4.1 追肥 现蕾后追施尿素75 kg/hm 2 150kg/ hm 2 。 9.4.2 中耕除草 在5月下旬当苗度l0 cm时,结合中耕除草,6月下旬进行第2次,7月下旬进行第3次。 9.4.3 病虫鼠害防治 为害黄芪生长的主要病虫鼠害及防治方法参见附录B。 10 采种 DB63/T 15332017 4 留种田可当年采收种子,采收期约3年。在黄芪定植后当年的生育期间,通过观察去除杂株,以保 证种子纯度。每年8 月9 月期间,当果荚变黄色、种子呈浅褐色时,依种子成熟度分期分批人工进行 采收。将果荚挂在通风处阴干后进行脱粒,除去杂物,装入布袋或纸箱中,在干燥通风处贮藏。 11 成品采挖、初加
9、工 11.1 采挖时间 采收时间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完成。 11.2 采挖方法 当地上部分枯萎后,割掉茎叶,后熟7d10d左右开始采挖,采挖采用机械方式。 11.3 产地初加工 11.3.1 晾晒 采收后的黄芪带有泥土和部分茎蔓,并且含水量高,采收后去除泥土,切除芦头及侧根,并剔除破 损、虫害、腐烂变质的部分,然后分级晾晒。 11.3.2 搓条 黄芪水分减少至30%40%时,每1.5 kg2 kg采用编织袋等材料包好,平地上揉搓,搓到条直、皮 紧为止。 12 等级规格 黄芪单条,外观要顶端无空心,平直;味甘,有生豆气。等级规格见附录C。 DB63/T 15332017 5 A A 附 录 A
10、 (规范性附录) 黄芪种苗级别划分标准 表A.1给出了黄芪种苗级别的划分标准。 表A.1 黄芪种苗的划分标准 级别标准 根长cm 粗根cm 根鲜重g 特大苗 L40 D0.9 W10 大苗 35 L40 0.77 D 0.9 6 W 10 中苗 30 L35 0.5 D 0.7 4 W 6 小苗 25 L30 0.3 D 0.5 2 W 4 DB63/T 15332017 6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黄芪主要病虫鼠害及防治方法 表B.1 给出了为害黄芪生长的主要病虫鼠害及防治方法。 表B.1 黄芪主要病虫鼠害及防治方法 防治对象 症状 药 剂 防治方法 根腐病 高温多湿、 土质粘重
11、的情况下 容易发病。根部造成烂根,植 株自上而下萎蔫、 枯黄、 死亡。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生石灰 整地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0g作 土壤处理;发病初期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浇苗,每隔710d 浇1次,连浇23 次; 50%的多菌灵800倍液, 将种苗浸泡10min 进 行消毒;也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用生石灰消毒。 白粉病 全生长季可发病。 主要危害叶 片,也可危害荚果。受害的叶 片和荚果表面具白粉, 后在病 斑上出现小黑点, 造成早期落 叶或整株枯萎。 20%三唑酮乳油 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发病初期用20%
12、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25%粉锈宁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喷雾防治,50%托布津可湿 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每10天喷洒1次,连续2-3 次。 蛴螬、地老虎 咬食幼苗和根, 造成缺塘断垄 和影响产量及品质 5%辛硫磷颗粒剂 50%辛硫磷乳油 5%辛硫磷颗粒剂,每亩35 公斤撒施。 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结合耕翻施地肥施入 耕作层内。 豆荚螟 在6月至9月发生, 成虫产卵 于嫩荚或花苞上, 幼虫孵化后 危害荚、嫩种子,籽被吃成缺 刻,食完一荚再转移危害。 苦参碱水剂 苏芸金杆菌 10%杀灭菊酯乳油 产卵期或初孵幼虫期,喷0.36%苦参碱水剂或每 克含有150亿苏芸金杆菌;在幼虫盛虫期
13、至幼虫 孵化盛期选用10%杀灭菊酯乳油800倍液,于傍 晚喷洒,每7-1 0天1次,连续喷3-5次,直到 种子全部成熟。 蚜虫 为害叶片,吸食叶片汁液,使 之失水干枯。 2.5%溴氟菊脂乳油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阿维菌素乳油 用2.5%溴氟菊脂乳油3000倍液喷雾,或10%吡 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3000倍液喷雾,每7 天一次,连续2次3次;2%阿维菌素乳油1500 倍液喷雾。每7天一次,连续3次。 高原鼠兔 在生长后期地老鼠常咬参根, 造成缺苗少苗,严重影响产 量。 D型生物肉毒素 1000万MLD/ml 的毒素5ml,按 0.1%的浓度倒入 400ml的冰水中溶解,将稀释液再倒入5kg 燕麦 中反复搅拌均匀,堆积塑料布闷置12h待用,选 择洞口并投毒饵,封洞。 DB63/T 15332017 7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常用药剂及防治方法 表C.1 给出了黄芪单条的等级规格,做为评定黄芪品质高低的标准。 表 C.1 黄芪单条的等级规格 等级 根长(L)cm 前端粗(D)cm 未端粗cm 特等 L70 D2 D0.6 一等 L50 D1.5 D0.5 二等 L40 D1.0 0.4D0.5 三等 不分长短 D0.7 0.3 D 0.4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