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63 T 1496-2016 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规范.pdf

    • 资源ID:1493831       资源大小:701.90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63 T 1496-2016 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规范.pdf

    1、ICSg365.020 B 65 备案号:50115-2016 DB63 青海省地方标准 DB63/T 14962016 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规范 2016 - 05 - 20 发布 2016 - 06 - 01 实施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g3g3g3 发布 DB63/T 14962016 I 目 次 前言 . . II 1 范围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 . 1 4 评价指标体系 . . 3 5 调查方法 . . 4 6 指标计算方法 . . 5 7 城市森林 质量评价 . . 7 8 评价结果 . . 10 附录 A(资料 性附录) 参数统计表 .

    2、12 附录 B(规范 性附录) 数据源. . 13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主要乔木树种平均实验形数 . 14 附录 D(规范 性附录) 关联系数计算方法 . 15 DB63/T 14962016 II 前 g3g3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编写。 本规范由青海省林业厅归口管理。 本规范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提出。 本规范起草单位: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宁市林科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王彬、王志涛、王得祥、李瀚、耿生莲、辛永清、刘芳。 DB63/T 14962016 1 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在林分尺度上规定了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的指标体

    3、系、评价方法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东部城镇森林的质量评价,省内相同立地条件的城市森林质量评价宜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6424-2010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LY/T 1606-2003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721-2008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城市森林 城市市区及郊区内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由

    4、以树木为主体的、具有一定面 积、密度、覆盖度与生态服务功能的植被及其所处的人文、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3.2 样地 林分内,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所设置的实测调查地块。 3.3 优势树种 林分中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 3.4 林种 森林按照其经营目的或所发挥效益的不同而划分的分类单位,见GB/T 26424 -2010。 DB63/T 14962016 2 3.5 植物物种丰富度 一个群落或生境中所含有的植物物种数。 3.6 树种结构 反映乔木林分的针阔叶树种组成。 3.7 群落层次结构 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 3.8 林分蓄积量 林分中所有活立木材积的总和。 3.9 林分

    5、蓄积生长量 林分在一定期间内蓄积变化的量。 3.10 植物物种多样性 群落中植物物种的数目和每一物种的个体数,采用Shannon-Wien er指数评价,见LY/T 1 721-2008。 3.11 群落的天然更新 通过天然下种或伐根萌芽、根系萌蘖、地下茎萌蘖等形成新林的过程,见LY/T 1606-2003,更新能 力通过林分中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树的数量来评价。 3.12 胸径 距树干根颈1.3 m处的直径。 3.13 断面积 树干横截面的面积。森林资源调查中通常采用胸高处的断面积,简称胸高断面积,见GB/T 26424-2010。 DB63/T 14962016 3 3.14 林分平均胸径 反

    6、映林木粗度的基本指标。通常以林分平均断面积所对应的直径作为林分平均胸径,见GB/T 26424-2010。 3.15 林分平均高 反映林木高度平均水平的测度指标。通常以接近林分平均直径的“平均木”的算术平均高作为林分 平均高。 3.16 林分年龄 组成林分的树木的平均年龄。 3.17 郁闭度 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3.18 权重( ()k W ) 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 3.19 层次分析法(AHP) 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 决策方法。 3.20 灰色关联度() 是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的一种,用

    7、于描述系统因素间关系密切程度的量,是对系统变化态势的一种度 量。 4 评价指标体系 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森林群落结构、森林生产力、森林稳定性、森林对环境影响4个 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组成,见表1。 DB63/T 14962016 4 表1 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权重 ()k W 指标层 权重 ()k W 乔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 0.06 灌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 0.03 树种结构 0.10 森林群落结构 0.35 群落层次结构 0.16 林分蓄积量 0.02 森林生产力 0.11 林分蓄积生长量 0.09 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 0.10 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

    8、0.05 树种组成 0.16 森林稳定性 0.34 更新能力 0.03 林分平均胸径 0.07 林分平均高 0.07 林分年龄 0.02 城市森林质量 森林对环境影响 0.20 郁闭度 0.04 5 调查方法 5.1 样地设置 用典型抽样法,选取能够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样地进行调查,样地要求生境条件、植物群 落种类组成、群落结构等具有相对一致性。样地设置包括郊区及市区的森林,林种主要包括以水源涵养 林、水土保持林为主的防护林及以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森林公园为主的特种用途林。 样地大小和数量根据调查区域林分总体特征而定,一般设置水平距为20 m20 m或30 m30 m的样 地60个以上,

    9、林型选择主要为乡土树种作为优势种的纯林、混交林,每种林型设置5 10个样地。坡度5 以上的样地采用罗盘仪进行校正,按校正后的斜距固定样地边界。 5.2 样地观测 5.2.1 乔木层观测 对样地内的乔木树种进行每木检尺,起测径阶一般以林分 平均直径的0.4倍为依据,根据评价地区 林分结构规律,起测径阶一般为4 cm 6 cm (起测胸径为3 cm 5 cm)。 5.2.2 灌木层观测 在样地四周和中心分别设置5个2 m2 m的小样方,灌木层盖度较低的可设置5个5 m5 m的小样方, 测定所有的灌木树种,包括胸径小于起测胸径的乔木幼苗和幼树,记录其种类、多度、高度、冠幅和频 度。 5.2.3 群落

    10、层次结构观测 按照乔木层、灌木层、地被物层(含草本、苔藓、地衣)3个层次记录调查样地的群落层次结构。 DB63/T 14962016 5 5.2.4 林分郁闭度的测定 采用测线法(对角线截距抽样法),在样地内选一对角线作为测线,沿线观察各株数目的树冠投影, 各树种在测线上的投影长度总和与测线长度之比为郁闭度,也可采用目测方法调查。 5.2.5 林分年龄测定 在样地中利用生长锥钻取木芯确定树种年龄,对于复层异龄混交林,测定各林层优势树种的年龄为 该林分年龄,龄级和龄组划分见GB/T 264 24-2010。 样地指标观测详细内容见附录A、附录B。 6 指标计算方法 6.1 植物物种丰富度 按式(

    11、1)计算 R S .(1) 式中: R 植物物种丰富度; S 样地内乔木层或灌木层所含有的植物物种数; 6.2 树干材积 按式(2)计算 1.3 (3)Vgh f .() 式中: V 树干材积,m 3 ; 1.3 g 胸高断面积,m 2 ; h 树高,m; f 实验形数见附录C。 6.3 林分蓄积量 按式(3)计算 1 N i i V M s .() 式中: M 林分蓄积量,m 3 hm -2 ; i V 样地中第 i 株林木的材积,m 3 ; DB63/T 14962016 6 N 样地中林木总株数; s 样地面积,hm 2 。 6.4 林分蓄积生长量 按式(4)计算 = A M M A .

    12、() 式中: A M 林分蓄积生长量,m 3 m -2 a -1 ; M 林分总蓄积量; A林分年龄。 6.5 植物物种多样性 按式(5)计算 1 ln s ii i NN H NN .() 式中: HShannon-Wiener指数; i N 样地内乔木层或灌木层第 i 个植物物种的数量; N 样地内乔木层或灌木层所有植物物种的数量之和。 6.6 林分平均胸径 按式(6)计算 2 1 1 N g i i Dd N .() 式中: g D 林分平均胸径, cm ; N 样地内林木总株数; i d 样地内第 i 株林木的胸径, cm 。 6.7 林分平均高 按式(7)计算 DB63/T 1496

    13、2016 7 1 1 n D i i Hh n .() 式中: D H 林分平均高, m ; n 样地内与林分平均胸径相近的林木株数,一般选取35株; i h 样地内与林分平均胸径相近的林木的树高, m 。 7 城市森林质量评价 7.1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 评价指标等级划分标准见表2表15。 表2 乔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等级划分标准 判别等级 类别 乔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 4 2 3 2 等级分值 3 2 1 表3 灌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等级划分标准 判别等级 类别 灌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 4 2 3 2 等级分值 3 2 1 表4 树种结构类型等级划分标准 等级分值 等级 树种结构类型 划分标准

    14、类型6 针阔混交林(针叶树种或阔叶树种总蓄积占35%-65%) 3 类型6、类型7 类型7 阔叶混交林(阔叶树种总蓄积65%) 类型3 针叶相对纯林(单个针叶树种蓄积占65%-90%) 类型4 阔叶相对纯林(单个阔叶树种蓄积占65%-90%) 2 类型3、类型4、 类型5 类型5 针叶混交林(针叶树种总蓄积65%) 类型1 针叶纯林(单个针叶树种蓄积90%) 1 类型1、类型2 类型2 阔叶纯林(单个阔叶树种蓄积90%) DB63/T 14962016 8 表5 群落层次结构类型等级划分标准 判别等级 类别 完整结构 较完整结构 简单结构 群落层次结构 具有乔木层、灌木层、地被物层3 个层次的

    15、林分 具有乔木层和其他1个植被层的 林分 只有乔木 1 个植被层的林 分 等级分值 3 2 1 表6 林分蓄积量等级划分标准 判别等级 类别 林分蓄积量 100(m 3 hm -2 ) 30 99( m 3 hm -2 ) 30( m 3 hm -2 ) 等级分值 3 2 1 表7 林分蓄积生长量等级划分标准 判别等级 类别 林分蓄积生长量 3(m 3 hm -2 a -1 ) 1 2.9( m 3 hm -2 a -1 ) 1( m 3 hm -2 a -1 ) 等级分值 3 2 1 表8 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等级划分标准 判别等级 类别 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 1 0.5 0.99 0.5

    16、等级分值 3 2 1 表9 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等级划分标准 判别等级 类别 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 1 0.5 0.99 0.5 等级分值 3 2 1 DB63/T 14962016 9 表10 树种组成等级划分标准 类别 判别等级 树种组成 优势树种明显,伴生种 3 个或以上 有优势种, 伴生种 2 个 一个优势种,一个伴 生种 无优势种 单种 等级分值 5 4 3 2 1 表11 更新能力等级划分标准 判别等级 类别 更新数量 1000(株 hm -2 ) 500999(株 hm -2 ) 500 (株 hm -2 ) 等级分值 3 2 1 表12 林分平均高等级划分标准 判别等级 类别

    17、林分平均高 10 m 4 m 9.9 m 4 m 等级分值 3 2 1 表13 林分平均胸径等级划分标准 判别等级 类别 林分平均胸径 15 cm 6 cm 14.9 cm 6 cm 等级分值 3 2 1 表14 郁闭度等级划分标准 判别等级 类别 郁闭度 0.7 0.40 0.69 0.200.39 等级分值 3 2 1 DB63/T 14962016 10 表15 林分年龄等级划分标准 类别 判别等级 林分年龄 中龄林 近熟林 成熟林 过熟林 幼龄林 等级分值 5 4 3 2 1 7.2 评价指标归一化 按式(8)计算 0 () () () i i x k yk x k .(8) 式中:

    18、() i y k 评价指标归一化值; 0 ()x k 各评价指标分值的最大值; () i x k 样地各评价指标的分值, 1,2,.,km , m 为评价指标个数, m =14, 1,2,.,il , l 为 样地数量。 7.3 灰色关联度 按式(9)计算 () 0 1 (),() n ki k Wykyk .(9) 式中: 灰色关联度; ()k W 权重,见表1; 0 ()y k 0 ()x k 的归一化值,是维数14,数值为1的向量; 0 (),() i y kyk () i y k 与 0 ()y k 的关联系数,计算过程详见附录D。 8 评价结果 依据计算的样地灰色关联度值,查表16得

    19、到每个样地的林分质量水平,以样地数量比例最高的等级 作为该区域森林质量的综合水平。 DB63/T 14962016 11 表16 森林质量评价等级 评价等级 优 良 中 差 判定级别 I II III IV 关联度 0.80 0.600.80 0.450.60 0.45 DB63/T 14962016 12 A A B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参数统计表 表A.1A.3给出了参数统计表。 表 A.1 参数统计表 调查地点: 样地编号: 样地面积: GPS坐标 :E N A 调查地点 地理坐标 森林类型 森林面积 林龄 郁闭度 B 样地编号 样地面积 海拔 坡度 坡向 土壤类型 枯落物厚度

    20、C 调查地点 地理坐标 森林类型 森林面积 林龄 郁闭度 D 样地编号 样地面积 海拔 坡度 坡向 土壤类型 枯落物厚度 E 调查地点 地理坐标 森林类型 森林面积 林龄 郁闭度F 样地编号 样地面积 海拔 坡度 坡向 土壤类型 枯落物厚度 海拔 坡度 坡向 土壤质地 树种组成 群落层次 郁闭度 观测单位: 观测员: 观测时间: 表 A.2 乔木层观测表 样地编号: C 调查地点 地理坐标 森林类型 森林面积 林龄 郁闭度 D 样地编号 样地面积 海拔 坡度 坡向 土壤类型 枯落物厚度 E 调查地点 地理坐标 森林类型 森林面积 林龄 郁闭度F 样地编号 样地面积 海拔 坡度 坡向 土壤类型

    21、枯落物厚度 G 调查地点 地理坐标 森林类型 森林面积 林龄 郁闭度 H 样地编号 样地面积 海拔 坡度 坡向 土壤类型 枯落物厚度 I 调查地点 地理坐标 森林类型 森林面积 林龄 郁闭度J 样地编号 样地面积 海拔 坡度 坡向 土壤类型 枯落物厚度 冠 幅/m 树种 编号 胸径/cm 树高/m 枝下高/m E-W N-S 备注 观测单位: 观测员: 观测时间: 表 A.3 灌木层观测表 样地编号: 冠幅/cm 样方编号 植物名称 多度 高度/m 地径/mm 盖度/% 分枝数 E-W N-S 观测单位: 观测员: 观测时间: DB63/T 14962016 13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22、数据源 表B.1 给出了数据源。 表 B.1 数据源 评估指标 指标类别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数据源 观测频度 乔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 样地监测 每5年1次 灌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 样地监测 每5年1次 树种结构 样地监测、模型计算 每5年1次 森林群落结构 群落层次结构 样地监测 每5年1次 林分蓄积量 样地监测、模型计算 每5年1次 森林生产力 林分蓄积生长量 样地监测、模型计算 每5年1次 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 样地监测、模型计算 每5年1次 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 样地监测、模型计算 每5年1次 树种组成 样地监测 每5年1次 森林稳定性 更新能力 样地监测 每5年1次 林分平均胸径 样地监

    23、测、模型计算 每5年1次 林分平均高 样地监测、模型计算 每5年1次 林分年龄 样地监测 每5年1次 城市森林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 森林对环境影响 郁闭度 样地监测 每5年1次 DB63/T 14962016 14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主要乔木树种平均实验形数 表C.1给出了主要乔木树种平均实验形数。 表 C.1 主要乔木树种平均实验形数 干形级 树种 平均实验形数 适用树种 I 0.45 冷杉及一般强耐荫针叶树种 II 0.43 云杉、青杄及一般耐荫针叶树种 III 0.42 红松、华山松及一般中性针叶树种 IV 针叶树 0.41 落叶松、樟子松、油松、侧柏及一般喜光针叶树种。 V 阔

    24、叶树 0.40 杨、桦、柳、刺槐、国槐、白蜡及其他一般阔叶树种 VI 针叶树 0.39 圆柏及一般强喜光针叶树种 注1: 主要乡土树种参照青海省立木材积表计算蓄积量,其他树种(包括引进树种)参照表中实验形数计算蓄积量。 DB63/T 14962016 15 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关联系数计算方法 D.1 关联系数计算过程 D.1.1 评价指标归一化 按式(10)计算 0 () () () i i x k yk x k .(10) 式中: () i y k 评价指标归一化值; 0 ()x k 各评价指标分值的最大值; () i x k 样地各评价指标的分值, 1,2,.,km , m 为评

    25、价指标个数, m =14, 1,2,.,il , l 为 样地数量。 D.1.2 计算参考序列与评价序列的绝对差、绝对最小差和绝对最大差 0 () () i yk yk 绝对差; 0 minmin () () i ik y kyk 绝对最小差,指绝对差中最小的值; 0 () () i ik max max y k y k 绝对最大差,指绝对差中最大的值; 0 ()y k 0 ()x k 的归一化值,是维数14,数值为1的向量; () i y k 评价指标分值归一化后的值,即乔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灌木层植物物种丰富度、树 种结构、群落层次结构、林分蓄积量、林分蓄积生长量、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灌木层植物物种多样 性、树种组成、更新能力、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高、林分年龄、郁闭度分值的归一化值。 D.1.3 关联系数 按式(11)计算 00 0 minmin () () () () (),() () () () () ii ik ik i ik yk yk maxmaxyk yk ykyk yk yk maxmaxyk yk .(11) 式中: 0 (),() i y kyk () i y k 与 0 ()y k 的关联系数; DB63/T 14962016 16 分辨系数,取0.5。 _


    注意事项

    本文(DB63 T 1496-2016 东部城市森林质量评价规范.pdf)为本站会员(roleaisle13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