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DB61 T 557.5-2012 富硒肉牛生产技术规程.pdf

    • 资源ID:1492996       资源大小:579.32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B61 T 557.5-2012 富硒肉牛生产技术规程.pdf

    1、 ICS 65.020 B 44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 DB 61/ T577.52012 富硒肉牛生产技术规程 2012 - 11 - 19 发布 2012 - 11 - 30 实施 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1/ T577.52012 I 前 言 本标准为DB61/T557.1162012的第5部分。 本标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进行编写与表述。 本标准由安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农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陕西省农业厅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康市畜牧兽医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少谋、刘绵刚、汪成安、张建文、周黎明、李娟、吴杰、李强斌。 D

    2、B61/ T577.52012 1 富硒肉牛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纯天然富硒肉牛场建设、规划布局、饲养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用纯天然富硒饲草饲料生产纯天然富硒肉牛。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5027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 NY5030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5127 无公害食品 肉牛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NY/T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3 牛场建设布局 3.1 场址选择 牛场应距离主干

    3、公路、铁路,其它畜禽养殖场,居民点在500m以上,在居民点的下风处,地势低于居 民点,离开居民点污水排出口。不应建在化工厂、水泥厂、矿场、屠宰场、制革厂等环境污染企业的下 风处或附近。牛场应水电路讯四通。 3.2 水质 应符合NY5027标准规定。 3.3 土壤类型 土壤以贫瘠沙质土壤为最好,周围应有较大面积的农业、林业用地,便于粪便无公害处理。 3.4 空气质量 应符合NY/T391标准规定。 3.5 场区规划布局 牛场一般分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病牛隔离治疗区。 3.5.1 生产区 包括生产区和生产辅助区。生产区主要包括牛舍、运动场、积粪场等,应设在场区地势较低的位置, 杜绝外来人员、车

    4、辆出入。生产辅助区包括饲料库、饲料加工车间、青贮池、干草棚、机械车辆库、采 精授精室等,与牛舍要有一定距离,建在地势较高处。 DB61/ T577.52012 2 生产区与辅助区要用围栏或围墙隔开,大门口设门卫传达室、消毒室、更衣室、车辆消毒池等,出 入人员、车辆必须经过严格消毒。 3.5.2 管理区 包括办公室、财务室、接待室、档案资料室、活动室、试验室等,与生产区应有50m以上的距离。 3.5.3 生活区 职工生活区应在牛场上风处和地势较高的地段,并与生产区保持100m以上的距离。 3.5.4 隔离治疗区 包括兽医诊疗室、病牛隔离舍,应设在下风处,地势较低,与生产区距离在100m以上。 3

    5、.6 建筑物配置要求 3.6.1 牛舍 牛舍的建造应便于饲养管理、采光、防暑、 防寒、防疫。建多栋牛舍时应交叉配置,便于通风。 建4栋以上牛舍时,可2行交叉配置,前后对齐,牛舍间距20m以上。 3.6.2 饲料库 离每栋牛舍的位置较适中,位置稍高,通风干燥。 3.6.3 干草棚、料库 尽可能设在下风地段,与周围房舍有50m以上的距离,单独建造,既可晒草,又可防火。 3.6.4 青贮池 位置适中,地势较高,防止粪尿等污水浸入,要求出料运输方便,节省劳力。 3.6.5 兽医室应设在牛场下风处,相对较偏僻,便于隔离,减少空气、水的污染传播。 3.6.6 办公室及职工宿舍 应设在牛场的上风处,地势较高

    6、,防止空气、水的污染与疫病传染。 3.7 牛舍建筑要求 3.7.1 地基与墙体 基梁0.8m1.0m,砖墙厚0.24m,双坡式牛舍脊高4m5m,前后檐高3m3.5m。牛舍内墙的下部应 设墙围,用水泥抹光,便于冲洗消毒。 3.7.2 门窗 门高2.1m2.2m,宽2m2.5m,门应向外开。封闭式的窗应大一些,高1.5m,宽1.5m,窗台高1.2m。 3.7.3 屋顶 常用双坡式屋顶。 3.7.4 牛床 DB61/ T577.52012 3 一般要求长1.6m1.8m,宽1m1.2m,坡度1.5%,牛槽端位置高。 3.7.5 饲槽 多采用群饲通槽,设在牛床前面,以固定式水泥槽最适用,其上宽0.6m

    7、0.8 m,底宽0.35m0.4m, 呈弧形,槽内缘高0.35m(靠牛床一侧),外缘高0.6m0.8m(靠走道一侧)。 3.7.6 通道 对头式双列牛舍,中间通道宽1.4m1.8m,通道宽度应以送料车能通过为原则。若建道槽合一式, 道宽以3 m为宜(含料槽宽)。 3.7.7 粪尿沟 宽度应以常规铁锹能正常推行为宜,宽0.25m0.3m,深0.15m0.3m,坡度3-5度。 3.7.8 饮水槽 建在运动场边缘,槽长3m4m,上宽0.7m,槽底宽0.4m,槽高0.4m0.7m。每25-40头牛应有一个 饮水槽。 3.7.9 运动场 运动场的大小,其长度应以牛舍长度一致对齐为宜,以每头牛10设计宽度

    8、。 3.7.10 围栏 可用钢管建造,也可用水泥桩柱建造,要求结实耐用,围栏高1.2m1.5m。 3.8 牛场绿化 3.8.1 场区林带 在场界周边种植乔灌混合林带。乔木类有大叶杨、柳树、红椿等。灌木类有洋槐、紫穗槐、侧柏等, 刺篱笆有狼牙刺、铁篱笆等, 3.8.2 道路绿化 道路两旁宜采用小叶女贞、黄洋、冬青等品种。 3.8.3 运动场绿化 运动场周边植1-2行庶阳林,可采用杨树、槐树、法国梧桐等树种。 3.8.4 隔离带绿化 各场区的四周应植隔离林带,可采用杨树、榆树、红椿等树种,两侧种灌木。 3.9 牛粪处理场 采用粪尿分开收集处理工艺,在牛场外面100m以外的下风处设牛粪堆集发酵处理场

    9、,四周应挖防洪 沟,经8个月以上时间堆集发酵处理后,方可作为有机肥料施用。冲洗的粪尿经过沼气池发酵后方可施 用。 DB61/ T577.52012 4 4 牛场环境监测 4.1 水源 每年应对水源监测2次以上,采用自由饮水,不限量。 4.2 饲草饲料 牛场所采用的混合饲料、牧草、饲料作物、青贮饲料、青干草、青干草粉等饲草饲料原料必须是达 到富硒标准的产品,而且硒含量必须达到下列指标:单一精饲料0.10 mg/kg0.40mg/kg,混合精料0.10 mg/kg0.30mg/kg,青绿饲料、青贮饲料0.02 mg/kg0.50mg/kg,青干草、 青干草粉0.10 mg/kg0.50 mg/kg

    10、。做到每进一批监测一批,批批不漏。 4.3 舍温 适宜温度犊牛1325,育成牛420,育肥阉牛1020。 4.4 相对湿度 最适宜相对湿度70%80%。 4.5 噪声与粉尘 噪声不高于75dB。可吸入颗粒物(标准状态)日平均值2 mg/m 3 ,总悬浮颗粒物(标准状态)日平均 值4mg/m 3 。 4.6 气流 夏季应加强通风,冬季风速0.1m/s0.4 m/s之间。 4.7 有害气体 氨气日平均值20mg/m 3 ,硫化氢日平均值8mg/m 3 ,二氧化碳日平均值1500mg/m 3 ,恶臭70倍稀 释。 4.8 细菌 空气中细菌数20000个/m 3 。 4.9 照度 应在50LX左右。

    11、4.10 饲养密度 犊牛每栏可养8-10头,每头占地面积2.5 3.5。育肥牛每头占地面积应在5 10以上,每 群规模因场而异。 5 饲养管理 5.1 引种 DB61/ T577.52012 5 5.1.1 应优先从经过绿色系统、有机系统认证的牛场或地区引进种牛、牛犊、育肥架子牛等。并按有 关规定办理检疫承运手续,引入后要隔离观察 45 天以上,经动检部门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 生产使用。 5.1.2 不可购买来自基因工程改造的牛种。 5.1.3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有牛海绵状脑病及高风险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种牛、胚胎。 5.2 犊牛饲养管理 5.2.1 产犊处理 犊牛产出后立即用消毒杀

    12、菌过的干布或干草将口、鼻部粘液擦净。对于假死牛,应将小牛两后肢拎 起,倒出咽喉部羊水,并进行人工呼吸。脐带自己断裂的,在断端用5%碘酊充分消毒;未断的,在距腹 部60mm80mm处拉断,然后充分消毒,消毒后用纱布把脐带兜起来,防止感染。 5.2.2 编号称重 初生犊牛在剥去软蹄后应编号、称重、记录,填报犊牛登记表。 5.2.3 喂初乳 在犊牛产出后30min60min就应该哺喂初乳,初乳的第一次喂量,可根据牛体形大小,健康表现来 合理掌握,在不影响消化的情况下,尽量饮足。按初生重为40kg计算,第一次喂量1kg1.5kg。以后按 体重定量,日给奶量应相当于犊牛体重1/71/6。哺喂初乳为1周,

    13、每天哺喂次数5-6次为宜。 5.2.4 哺喂常乳 犊牛自出生后第二周开始哺喂常乳。哺乳期一般4-6个月,其中前2个月以全乳为主,以后改喂脱脂 乳。每头犊牛全期哺乳总量600kg800kg,多者达100 0kg,每天喂奶2-3次。在犊牛生后2-3天可在乳中 加入少量酸奶,到第5天可增加到200g300g,1月龄后900g1000g。 5.2.5 补饲 犊牛出生后1周可添加优质青干草自由采食。10-15日龄开始训练吃精料,可将玉米粉、麸皮、牛奶、 食盐、复合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煮粥喂之。每日每头喂干粉料10g20g,数日后增至80g100g; 1月龄时每天250g300g,2月龄时每天0.5

    14、kg。多汁饲料在出生后20天开始补饲,最初每天20g25g的 胡萝卜等,2月龄时增加到1.5kg2kg。1月龄后饲喂犊牛专用青贮饲料,每天0.1kg-0.2kg,3月龄时逐 渐增加到1.5kg2,4-6月龄增至5kg15kg。 5.2.6 隔栏饲养 犊牛出生后应及时放进保育栏内饲养, 保育栏大小为1.11.2 ,每头一栏,隔离饲养管理.出产 房后转入犊牛栏中,集中管理,每栏可容纳5-10头。 5.2.7 运动 犊牛从小就应该养成接近饲养员和接受刷拭的习惯。刷拭时,先将粪结块用水浸湿,再用软毛刷刷 拭,手法宜轻,令牛舒适,不要用手顶犊头的头部,也尽量不用刷子或篦子乱挠犊牛额部和角间。 5.2.8

    15、 断奶 DB61/ T577.52012 6 对于哺喂人工乳的牛犊, 在初乳结束后用人工乳饲喂, 同时添加代乳料自由采食, 35日龄就可断奶。 母乳哺喂,可在4-6月龄后断奶,尽量缩短哺乳期,提前断奶,断奶过渡期应在7天以上。 5.3 青年牛饲养管理 犊牛6月龄后进入青年牛育肥阶段,此时体重已达150 kg200kg。日粮搭配以粗饲料为主,适当搭 配精料,精粗比为2:3,粗蛋白质含量14%-16%。12月龄后进入催肥阶段,把精粗饲料比调到3:2或7: 3,粗蛋白质含量达到11%13%。杂交肉牛16-18月龄体重可达450kg500kg,平均日增重在1kg以上, 料重比3.5:1。 5.4 肉牛

    16、饲养管理 5.4.1 饲料分类 肉牛精料可分3类,即哺乳期料(2-3月龄)、犊牛料( 3-6月龄)和肥育牛料(6-18月龄)其粗蛋 白质含量需要分别为20%、15%和13.5%。 5.4.2 生长肉牛营养需要 应符合肉牛营养饲养标准。 5.4.3 日粮需要量 日粮干物质供给量从4.4kg逐渐增加到10kg,其中混合精料的供给量占30%-40%,植物纤维占日粮的 比例不应低于35%。粗饲料包括优质青干草、青 贮饲料、氨化秸秆等,青绿多汁饲料包括牧草、饲料作 物、块根块茎类等,日粮精青粗应合理搭配,可减少精料用量,降低肥育成本。 5.5 去势 去角、去势宜在断奶前进行,以在2月龄左右为最好。 5.

    17、6 驱虫 在断奶之际和转舍、外运以前,对犊牛进行体内外寄生虫病检查,如有必要,应及时清除。 5.7 架子牛育肥 5.7.1 品种选择 最好选择肉牛品种或杂交品种,年龄不超过3岁,体重250kg400kg以内的架子牛。3岁以上的牛育 肥效果较差。 5.7.2 隔离观察 架子牛进场后应隔离观察30天。在此期间让牛充分适应,对于大便干燥小便赤黄的牛,用牛黄清火 丸调理肠胃心火。入场10天左右进行体内驱虫。驱虫后可用小苏打片洗胃,洗胃后用中草药健胃。 5.7.3 强度催肥 架子牛经过一个月时间的调理适应,即可饲喂育肥牛饲料,自由饮水,自由采食,日给料3次,育 肥期40-90天,平均日增重可达1.225

    18、 kg,精料料重比2.5:1。 6 饲料使用要求 DB61/ T577.52012 7 按NY5127标准执行。 7 疫病防治 7.1 消毒 7.1.1 消毒药品 应当从下列物质中选择清洁剂和消毒剂:肥皂、生物可降解清洁剂、5%碘液、10%高锰酸钾溶液、 氢氧化钠、碱式碳酸钠、石灰和漂白剂等。 7.1.2 消毒处理时,应将牛群赶离处理区,牛粪便要用物理方法清除干净。 7.1.3 门口消毒 大门口消毒池应长4m,与门同宽,深0.1m0.15m。生产区门口设置更衣换鞋、消毒或淋浴室。牛 舍入口处设1m长的消毒池,消毒液应定期更换。严格限制外来人员来访,必须时要淋浴、消毒、换胶鞋、 防护服后方可入场

    19、。 7.1.4 出栏消毒 采用全进全出生产工艺,每批肉牛出栏后,对空出的牛舍进行彻底清扫,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凉 干后再用火焰喷灯进行灼烧消毒,最后用1%3%氢氧化钠液喷洒消毒;空闲1-2周后,再进下一批肉牛。 7.1.5 定期消毒 每月用10%-20%石灰乳或3%-5%漂白粉对牛舍消毒一次。每2月用石灰或漂白粉对牛场周围、污道、 场内道路消毒一次。每年春秋两季各对牛场环境清扫一次,并用2%-5%来苏尔或1%-3%氢氧化钠液喷洒消 毒一次。 7.1.6 用品用具消毒 每天对喂奶、饮水用具等器具都要用0.1%新洁尔灭液浸泡24小时消毒后,用清水洗净沥干后再用。 针管、纱布等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必须用

    20、高温消毒处理。 7.1.7 人员消毒 有条件的牛场,在工作人员上班前后都应淋浴、更衣换鞋、紫外线消毒。 7.1.8 带牛消毒 定期进行带牛消毒,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7.2 防疫制度 主要应做好布病、口蹄疫等疫病的监测防疫工作,各养牛场根据各地的疫病流行特点研究制定免疫 程序,进行程序化免疫。 7.3 寄生虫病防治制度 牛的体内外寄生虫病比较普遍,每年应采用中草药或国家准许使用的驱虫药对牛群整体驱虫二次。 应妥善处理驱虫期间的排泄物,注意环境卫生,防止虫卵重复感染。 DB61/ T577.52012 8 7.4 疫病防治要求 7.4.1 优先采用中草药和民间验方防治肉牛疫病。 7.4.2

    21、优先采用生物治疗方法、物理治疗方法医治牛病。 7.4.3 可采用生产 AA 级和 A 级绿色食品准许使用的兽药品种目录中的兽药医治牛病, 但应该严格遵守 用药规定,按规定用药。 7.4.4 当必须对某些牛使用一些常规兽药时,则这些牛必须与其它牛群分开饲养,并且不得作为绿色 富硒肉牛出售。 7.5 兽药使用要求 按NY5030标准执行。 8 无害化处理 8.1 病死牛无害化处理 8.1.1 牛场不得出售病死牛的尸体及其肉类产品。 8.1.2 对某些危害不严重的病死牛,经过煮沸消毒后才能食用或销售,但必须在指定的场所进行处理。 8.1.3 对某些危害严重的病死牛,应当在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监督之

    22、下,进行焚烧或深埋无害化 处理. 8.2 垫料无害化处理 养牛使用的废弃垫料,应集中收集在指定的场所焚烧处理。 8.3 粪便无害化处理 提倡采用粪尿分开收集处理工艺,将粪收集到堆肥场沤肥发酵,冲洗牛舍的污水进沼气池或化粪池 发酵后作农家肥使用。应按每一头种牛或每二头育肥牛的标准匹配1hm施用耕地。 8.4 生产有机肥 采用现代工艺和设备用牛粪生产有机肥。 9 档案管理 9.1 所有记录应准确、可靠、完整。 9.2 牛只标记和系谱的育种记录。 9.3 发情、配种、妊娠、流产、产犊和产后监护的繁殖记录。 9.4 哺乳、断奶、转群的生产记录。 9.5 种牛及育肥牛来源、牛号、主要生产性能及销售的记录。 9.6 饲料及各种添加剂来源、配方及饲料消耗记录。 9.7 防疫、检疫、发病、用药和治疗情况记录。主要记录:肉牛来源,饲料消耗情况,发病率、死亡 率及发病死亡原因,消毒情况,无害化处理情况,实验室检查和结果,治疗、用药及免疫接种情况,肉 牛去向。检疫应建立日志。动物检疫员应对每日、每次宰前、宰后检疫的结果及处理情况进行详实记录。 所有记录在清群后妥善保存。 9.8 病死牛应做好淘汰记录,出售牛应将抄写副本随牛带走,保存好原始记录。 DB61/ T577.52012 9 9.9 牛只个体记录应长期保存,以利于育种工作的进行。 _


    注意事项

    本文(DB61 T 557.5-2012 富硒肉牛生产技术规程.pdf)为本站会员(ownview25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